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漳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调查及其缺乏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腾 林丽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3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漳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调查情况及探讨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合计1026例,收集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根据儿童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 目的分析福建漳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调查情况及探讨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合计1026例,收集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根据儿童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不足组和缺乏组,分别比较三组儿童不同检测季节、性别、年龄段等特征的维生素D水平和相关疾病情况,并分析影响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结果1026例中,维生素D水平正常组儿童为452例,维生素D水平不足组儿童359例,维生素D水平缺乏组儿童为215例。正常组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35.23±3.29)ng/mL,不足组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5.66±4.21)ng/mL,缺乏组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1.62±1.45)ng/mL。三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9.916,P<0.001)。不同性别、年龄、检测季节、居住地区的儿童维生素D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检测季节、居住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福建漳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总体水平较充足,但需应据儿童个体情况加强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维生素D相关缺乏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缺乏 影响因素 调查 儿童 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影像学分析PCNS-DLBCL的临床表现及对预后的预测效能
2
作者 陈玉珊 王璟 +3 位作者 林洪 卢善良 詹阿来 陈少强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327-335,共9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PCNS-DLBCL患者,统计分析多模态影像学检查结果,接受标准CHO... 目的:探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PCNS-DLBCL患者,统计分析多模态影像学检查结果,接受标准CHOP方案或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标准CHOP方案(R-CHOP)作为一线治疗,化疗前均接受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18 F-FDG PET/CT)检查,获取病灶总糖酵解值(TLG)、代谢肿瘤体积(MTV)、SUVpeak、SUVmax等参数,根据预后结果分为未进展组和进展组、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两两之间的影像学参数,分析各参数对PCNS-DLBCL患者疾病进展、死亡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78例PCNS-DLBCL患者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共发现192个病灶,33例为单发病灶(33个病灶),45例为多发病灶(159个病灶)。单发病灶组、多发病灶组年龄、性别、病变分布、CT平扫、MRI T1WI、MRI T2WI、MRI增强扫描、FLAIR序列、MRS、DWI、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组握拳征、裂隙征占比高于多发组(P<0.05)。随访1年,根据期间是否进展、是否存活分组,未进展组TLG、MTV、SUVpeak、SUVmax均低于进展组(P<0.05);生存组TLG、MTV、SUVpeak、SUVmax均低于死亡组(P<0.05);18 F-FDG PET/CT各参数联合预测PCNS-DLBCL患者疾病进展、死亡的AUC分别为0.901、0.930,大于各参数单独预测的AUC。结论:PCNS-DLBCL单发、多发病灶多模态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不同疾病进展情况、生存情况患者18 F-FDG PET/CT参数差异显著,TLG、MTV、SUVpeak、SUVmax对PCNS-DLBCL患者疾病进展、死亡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学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1WI增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EGFR突变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锦祥 陈杰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瘤T1WI增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NSCLC原发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NSCLC脑转移患者... 目的探讨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瘤T1WI增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NSCLC原发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NSCLC脑转移患者治疗前的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的影像学资料(50例EGFR突变型,47例EGFR野生型),按8∶2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从T1WI增强的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依次使用方差选择法(VarianceThreshold)、单变量选择法(SelectKBest)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及筛选,经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分类器建模后,用5折法进行交叉验证,最后在测试组对预测模型效能进行评估,绘制训练组和测试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的差异。结果T1WI增强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组学模型测试组AUC最高分别可达到0.64、0.68和0.80。联合序列模型测试组AUC可达到0.84,其中LR分类器预测效能最佳,训练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0.86、74%、75%和76%,测试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0.84、80%、78%和80%,各模型间DeLong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1WI增强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预测EGFR突变状态,联合序列的LR分类器模型预测效能最佳,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及实现个体化精准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外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郁芳 詹阿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724-726,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髓外浆细胞瘤(EMP)的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8例EMP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生于鼻咽部4例,胃2例,上唇及喉部1例,颈部及腹腔内1例。CT/MRI表现:密度/信号均匀,DW...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髓外浆细胞瘤(EMP)的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8例EMP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生于鼻咽部4例,胃2例,上唇及喉部1例,颈部及腹腔内1例。CT/MRI表现:密度/信号均匀,DWI表现为信号明显增加;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实性成分呈"快进快出"曲线。结论:CT、MRI对EMP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浆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腺淋巴瘤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夏季 黄丹 林敏娜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腺淋巴瘤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2例。年龄42~85岁,平均(62±8)岁。结果 29例腮腺腺...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腺淋巴瘤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2例。年龄42~85岁,平均(62±8)岁。结果 29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共发现54个肿瘤(单侧单发20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6个(67%)位于腮腺浅叶和中下极,无单独发生于深叶的病灶。肿瘤一般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整、大部分可见包膜(50个),病灶小者信号较均匀、较大者信号混杂,T1WI大部分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高低混杂信号、灶周及部分病灶内见留空血管影,增强后实质成分表现为较明显强化,且大部分早期强化、延时期减退。其中19例可见囊变,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信号影,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腺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附20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淑亮 林伟华 郑幼榕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7期11-14,共4页
目的探析CT、MRI在Castleman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Castleman病患者为主要对象,均接受CT和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5... 目的探析CT、MRI在Castleman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Castleman病患者为主要对象,均接受CT和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5.0%,与病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3,P=0.000<0.05)。病理证实:无具体分型7例,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型10例。CT表现:3例病灶内有明显斑片钙化灶,4例见灶周血管丰富,与术中所见病灶血管丰富符合率57%;灶周或纵隔、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9例,与术中所见符合率225%。MRI表现:大网膜病灶增强后动脉早期即明显强化,延时扫描持续强化,强化稍增多,病灶周围血管增多增粗,边界清楚。结论在Castleman病的临床诊断上,CT和MRI两种影像学方法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但浆细胞型无典型特征,临床确诊需要综合手术病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CASTLEMAN病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卢善良 陈夏季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该疾病的影像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术前1例仅接受CT检查,6例仅接受MRI检查,2例同时接受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该疾病的影像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术前1例仅接受CT检查,6例仅接受MRI检查,2例同时接受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9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大多数类圆形、椭圆形。胰头颈部2例,胰体尾部7例。直径2.5~12.0 cm。实性3例,囊实性5例,囊性1例。1例见蛋壳状钙化。8例患者在MR检查中,2例在T_(1)WI上出现高信号,提示肿瘤内部有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有强化,且呈渐进性强化,但低于正常胰腺。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术前可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透明细胞癌MRI影像诊断
8
作者 张丽珍 林景恋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3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5年6月间该院8例经病理证实为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MRI图像资料。结果 8例病灶均为单侧发病囊实性肿块。1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7例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病灶均可...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5年6月间该院8例经病理证实为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MRI图像资料。结果 8例病灶均为单侧发病囊实性肿块。1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7例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病灶均可见包膜。3例为单房,其余5例均为多房,囊壁尚规则。肿块囊性部分可合并出血,因出血时期不同,T1WI可呈高、中、低混杂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实性部分表现为附壁软组织灶,T1WI呈等信号,T2W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逐渐强化。6例肿块可见同侧增粗卵巢静脉沿着肿瘤边缘走行。3例合并对侧附件子宫内膜样囊肿。1例合并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恶性肿瘤 透明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MRI与CT影像表现
9
作者 黄惠娟 孙海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MRI与CT影像表现。方法 2014年10月—2017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选取2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6例为脂肪瘤型,... 目的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MRI与CT影像表现。方法 2014年10月—2017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选取2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6例为脂肪瘤型,4例为肌瘤型,2例为血管瘤型,7例为混合型,1例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所有患者的HMB-45与A103结果均为(+)。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影像通过MRI与CT能够有效反映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影像表现 MRI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10
作者 邢培秋 陈秋雁 +3 位作者 郑添秀 郑雨杉 邱艳华 魏鼎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40,共8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总共纳入60名受试者,包括AD组22名(AD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总共纳入60名受试者,包括AD组22名(AD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23名和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15名。对比三组间海马头、海马体、海马尾的常规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standar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st)及IVIM度量指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进行临床相关认知评分与MRI度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NC组,MCI组及AD组海马头和海马体的ADCst有升高趋势,但仅AD组的右侧海马头、双侧海马体以及MCI组的左侧海马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M-D值在MCI组和AD组中的升高趋势更为明显,相对于NC组,MCI组的双侧海马体(P<0.05)、AD组的双侧海马头(P≤0.001)及双侧海马体(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组的双侧海马头及海马体的IVIM-D值均较MCI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尾部在三组间未检测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度量指标(P>0.05)。右侧海马体的ADCst值及双侧海马头、海马体的IVIM-D值与MMSE总分呈中度相关(0.4<|r|<0.7),双侧海马头及左侧海马体的ADCst值与MMSE总分呈弱相关(0.2<|r|<0.4)。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诊断性能,发现双侧海马头、右侧海马体的ADCst值以及双侧海马头、海马体的IVIM-D值在区分AD上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AUC=0.664~0.866,P<0.05),其中右侧海马体IVIM-D值的AUC最大(P<0.001)。综合双侧海马头及海马体的IVIM-D值建立诊断预测模型,能够将AUC进一步提高至0.961。以IVIM-D值为指标的预测模型实际观测值更贴近标准曲线且具有更高的净收益率。结论IVIM成像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区分AD和NC的成像方式,海马头和海马体的IVIM-ADC可能是诊断MCI和AD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磁共振成像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脱髓鞘假瘤鉴别中的价值
11
作者 卢善良 陈玉珊 +1 位作者 林景恋 詹淑君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脱髓鞘假瘤(DPTs)磁共振(MRI)的影像表现,提高两组疾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30例脱髓鞘假瘤的MRI检查,并分析两组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PCNSL组与DPTs组在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脱髓鞘假瘤(DPTs)磁共振(MRI)的影像表现,提高两组疾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30例脱髓鞘假瘤的MRI检查,并分析两组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PCNSL组与DPTs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最大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earanc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磁敏感加权成像(magnetic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CNSL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出现典型“缺口征”、“尖角征”,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出现凋亡相关宽大Lip峰,可见Lac峰;DPTs增强扫描呈边缘环形轻度强化或无强化,MRS无特异性。结论PCNSL组的弥散受限、SWI信号减低发生率高于DPTs患者,结合增强扫描和MRS,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脱髓鞘假瘤 淋巴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比较分析
12
作者 刘清泉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究冠脉疾病对斑块评估方面双源CT(C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GA)检测方法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TA与CGA检查,探讨①斑块性质差异;②对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结果;③不同性... 目的:探究冠脉疾病对斑块评估方面双源CT(C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GA)检测方法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TA与CGA检查,探讨①斑块性质差异;②对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结果;③不同性质斑块与冠脉狭窄程度关系。结果:两组检查方法对冠脉斑块性质包括软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评估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与CAG评估冠脉狭窄结果一致的有1028个,CCTA发现冠脉狭窄敏感性与特异度分别为77.93%(226/290)与95.66%(706/738);CAG诊断结果为87.60%(226/258)与91.69%(706/770),两组检测方法在诊断冠脉狭窄病变上敏感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检测方法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71,μ检验<0.01,两组检查方法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CCTA检出钙化斑块22个,非钙化斑块321个,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符合率为72.73%(16/22),对非钙化性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84.74%(272/321),高于钙化性斑块。结论:将双源CT应用于冠脉疾病冠状动脉状态检查中,能有效观察血管狭窄情况,利于评估高危斑块,可为患者后续诊治提供丰富的诊断依据,临床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斑块 双源CT 冠心病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心脏冠脉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效果
13
作者 刘清泉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891-894,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心脏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存在冠心病症状或心脏体检患者采取双源CT心脏冠脉CT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86例...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心脏冠脉CT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存在冠心病症状或心脏体检患者采取双源CT心脏冠脉CT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86例患者经检查发现,心肌桥检出23例,检出率26.74%,心肌桥共计32处,发生位置分别在左旋支远段、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段、前降支远段、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钝缘支、右冠中段、后降支,数量分别为1处(3.13%)、1处(3.13%)、19处(59.38%)、3处(9.38%)、2处(6.25%)、1处(3.13%)、2处(6.25%)、2处(6.25%)、1处(3.13%);邻近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斑块位于5个位置,共计12处,其中左旋支远段、前降支远段、第一对角支、右冠中段数量相同,均为1处,而前降支中段数量最多为7处。心肌桥按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长度分别为(23.51±11.98)mm、(27.49±8.20)mm、(18.53±10.11)mm,厚度分别为(0.48±0.70)mm、(2.47±1.33)mm、(3.42±1.50)mm。结论:在MB-MCA中采取DSCT诊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清晰显示病变位置、长度及厚度,对MB-MCA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心脏冠脉CTA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其病理相特征分析
14
作者 吴志羡 郑顺勇 黄庆文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11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SST)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期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6年5月至2024年8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OSST患者,观察OSST患者肿块的大小、形态、境界、囊实性、...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SST)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期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6年5月至2024年8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OSST患者,观察OSST患者肿块的大小、形态、境界、囊实性、平扫信号及强化特点等,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5例均为单侧;10个呈椭圆形,3个圆形,1个呈分叶状,1个呈不规则状;8个为实性肿块,7个为囊实性肿块,4个囊实性肿块呈湖岛征。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现3种强化方式:(1)动脉期较均匀显著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持续强化(5例);(2)动脉期周缘显著强化,静脉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类似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样强化(6例);(3)动脉期呈较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明显强化(1例)。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磁共振成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硬化性间质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特征分析
15
作者 许跃根 赖凯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7期1197-1200,共4页
目的:分析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疗的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30例病历资料,2018年1月至2023年11月为病例入组时间,分析所有患者MRI影像资料,观察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发病部位、形态特征、肿瘤大小、... 目的:分析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疗的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30例病历资料,2018年1月至2023年11月为病例入组时间,分析所有患者MRI影像资料,观察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发病部位、形态特征、肿瘤大小、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囊变特点及信号特点。结果:肿瘤均位于小脑,15例位于左侧,9例位于右侧,6例小脑蚓部;17例圆形或类圆形,7例不规则型,小脑蚓部呈多发结节状3例及不规则片状3例。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为:2.2cm×1.4cm×2.1cm~6.3cm×3.8cm×5.1cm;13例无明显水肿,17例轻度-中度水肿。15例肿瘤内伴随囊变区,5例位于中央,10例位于肿瘤周边;30例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中,19例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T1WI呈稍低信号,3例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等信号,8例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混杂信号;T2WI呈等信号的有8例,稍高信号15例,混杂信号7例;3例FLAIR呈等信号,5例稍高信号;30例患者DWI均为高或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16例患者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4例无强化。结论: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高发部位为小脑半球,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型,易产生囊变及水肿,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小脑髓母细胞瘤 MRI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b值DWI联合MRS技术在儿童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曾哲真 叶家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研究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MB-DWI)联合波谱分析技术(MRS)在儿童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92例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成低级别组(n=37)与高级别组(n=55)。患儿入院后均接... 目的研究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MB-DWI)联合波谱分析技术(MRS)在儿童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92例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成低级别组(n=37)与高级别组(n=55)。患儿入院后均接受MB-DWI联合MRS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不同b值区域对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MRS各项参数记录(包括Cho/Cr、NAA/Cho、NAA/Cr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研究儿童脑肿瘤分级诊断中各参数的价值,并观察MB-DWI联合MRS的诊断效能。结果高级别组的ADChigh、标准ADC、ADCslow低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的Cho/Cr高于低级别组,NAA/Cho、NAA/Cr低于低级别组(P<0.05)。MB-DWI联合MRS诊断儿童脑肿瘤分级的AUC为0.873,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88.57%,高于MB-DWI(74.55%、69.57%)与MRS(70.91%、65.22%),二者联合对儿童脑肿瘤诊断分级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S,分别为89.13%、75.00%(P<0.05)。结论MB-DWI联合MRS能提高儿童脑肿瘤分级诊断的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其中MB-DWI可通过双指数模型确定ADCslow,各参数单独诊断时,以ADCslow、NAA/Cr的分级诊断效能相对较好,AUC及敏感度、特异度处于较理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谱分析技术 儿童脑肿瘤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郭志平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2期2202-2205,共4页
目的:对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过程当中应用双源CT冠脉造影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9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运用价值... 目的:对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过程当中应用双源CT冠脉造影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9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运用价值。结果:从狭窄程度分布结果来看,两种检查方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权威标准,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双源CT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8.36%、特异度为91.89%、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为97.14%、诊断精准性为95.92%。这一结果与权威结果相比不具备明显的差异。根据问卷反馈结果,患者对于双源CT冠脉造影诊断的满意度为95.92%,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要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源CT冠脉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且患者体验感更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临床诊断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CT及MRI对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毅敏 詹阿来 黄庆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6期967-971,共5页
目的探讨HRCT及MRI在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及22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R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坏死性... 目的探讨HRCT及MRI在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及22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R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发病年龄低于内翻性乳头状瘤(P<0.05)。生长方式上,部分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表现为膨胀性生长,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则无此特点。病灶周围局部骨质破坏是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重要提示。在CT平扫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密度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P<0.05),出血坏死性鼻息肉CT增强各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强化峰值出现于实质期,延迟期强化减低。MRI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中的出血成分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结节状明显不均匀强化,内翻性乳头状瘤表现为片状相对均匀强化。结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区别,HRCT增强扫描及MRI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性乳头状瘤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哲真 詹阿来 +3 位作者 蔡毅勇 孙海峰 吴志羡 叶家华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2395-2396,共2页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T)进行血管...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T)进行血管成像。结果:21例患者均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和主动脉壁钙化,观察主动脉弓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能准确、全面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64排螺旋CT 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并胆管癌栓的CT及MRI诊断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睿刚 李毅敏 +1 位作者 孙海峰 林伟华 《中外医疗》 2014年第35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胆管癌栓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4年收治的48例经手术证实为HCC并胆管癌栓患者的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 45例术前CT或/和MRI增强扫描发现胆管癌栓,位于肝左叶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胆管癌栓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4年收治的48例经手术证实为HCC并胆管癌栓患者的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 45例术前CT或/和MRI增强扫描发现胆管癌栓,位于肝左叶16例、右叶20例、尾状叶6例、累及左右肝6例,CT表现为胆管内稍低或等密度软组织影,增强扫描大部分呈"早进早退"的肝细胞癌强化特征,部分不典型表现者呈中等度强化或轻度强化;MRI表现为肝内或/和肝外胆管内结节状或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DWI上信号不均匀增高,同反相位及STIR上信号未见明显衰减,增强扫描为与原发灶"快进快出"相似的强化特点。梗阻远端胆管膨胀性扩张;胆管壁无增厚或受侵表现且Satoh等2简化临床分型后,Ⅰ型左叶、右叶、尾状叶、左右肝叶分别为6例、7例、2例、2例,Ⅱ型分别为8例、10例、3例、3例,Ⅲ型分别为1例、2例、0例、1例。结论肝细胞肝癌并胆管癌栓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可帮助术前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胆管癌栓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