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率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雅兰 张学亚 +1 位作者 林萍 谢若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09-20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弓形虫的感染率。方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弓形虫IgM抗体检测,同时与同期体检者和其他临床常见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的弓形虫Ig M抗体的阳性率为7.50%,体检者IgM抗体阳性率0.67%,其他临床常...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弓形虫的感染率。方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弓形虫IgM抗体检测,同时与同期体检者和其他临床常见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的弓形虫Ig M抗体的阳性率为7.50%,体检者IgM抗体阳性率0.67%,其他临床常见疾病患者IgM抗体阳性率1.20%,血液病患者的阳性率高于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病患者中,骨髓肿瘤性疾病的弓形虫IgM抗体的阳性率为10.32%,高于骨髓非肿瘤性疾病阳性率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于弓形虫易感,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弓形虫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学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庄伟煌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功能及血液学特点。结果:本组发热21例,淋巴结肿大10例,消瘦12例,真菌感染12例,白细胞减少5例,贫血13例,血小板减少5例;本组骨髓有核细... 目的:探讨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功能及血液学特点。结果:本组发热21例,淋巴结肿大10例,消瘦12例,真菌感染12例,白细胞减少5例,贫血13例,血小板减少5例;本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浆细胞增多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免疫学检查主要为细胞免疫缺陷。结论:HIV感染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其临床、血液学、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血细胞计数 骨髓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郑淑霞 谢若腾 +1 位作者 官瑞婷 郭健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结果:对照组NK细胞绝对数为(412.91±167.35)/μl,相对数为(13.31±2.56)%;白血病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97.84±23.18)/μl,相对数为(6.79±0.78)%;淋巴瘤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101.79±25.63)/μl,相对数为(7.12±1.03)%;白血病缓解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297.17±87.56)/μl,相对数为(10.15±1.64)%;淋巴瘤缓解期组NK细胞细胞绝对数为(288.52±118.52)/μl,相对数为(10.82±1.97)%。各组患者NK细胞数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CD56bright亚群数为(25.28±4.72)%,在白血病急性期组为(65.46±11.21)%,在淋巴瘤急性期组为(70.71±12.14)%,在白血病缓解期组为(23.35±4.67)%,在淋巴瘤缓解期组为(24.89±4.58)%,各组间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功能下降。经过治疗后,患者NK细胞数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外周血NK细胞 CD56dim细胞 CD56brigh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信效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晴瑜 陈佳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4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的信效度。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238例NH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CD-RIS... 目的探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的信效度。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238例NH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CD-RISC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不同亚组人群评分差异。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评价CD-RISC的信效度。结果CDRISC内在一致性信度指标: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2,坚韧(tenacity,TEN)维度为0.904,自强(strength,STR)维度为0.906,(optimism,OPT)维度为0.755。CD-RISC折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843。验证性因子结果显示,χ^(2)=901.094,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df)=272,χ^(2)/df=3.313,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GFI)值分别为0.800、0.733、0.777,近似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为0.099。结论中文版CD-RISC在NHL患者中具有很好的信效度,能为测量NHL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一种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量表 非霍奇金淋巴瘤 验证性因子分析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扎氯铵漱口对化疗相关口腔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佳佳 苏少燕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苯扎氯铵漱口对化疗相关口腔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47例接受化疗并出现口腔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 目的探讨苯扎氯铵漱口对化疗相关口腔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47例接受化疗并出现口腔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制霉菌素溶液漱口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制霉菌素溶液漱口的基础上,给予0.01%苯扎氯铵漱口。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5.14%(63/74),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2.60%(5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0,P=0.042)。观察组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总体状态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行动能力、自己照顾自己、日常活动评分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0.54%(67/74),而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1.23%(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6,P=0.012)。观察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5%(3/74),而对照组为2.74%(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0.660)。结论苯扎氯铵联合制霉菌素漱口可以提高化疗相关口腔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满意度,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相关口腔真菌感染 苯扎氯铵 血液肿瘤 漱口 生活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洛诺司琼对白血病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林晴瑜 苏少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2396-2398,共3页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对白血病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7例接受全身化疗的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9例)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对白血病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7例接受全身化疗的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9例)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间采用昂丹司琼8mg口服止吐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帕洛诺司琼0.075mg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完成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率、严重程度(R-INVR)及生活质量(FLIE)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共完成化疗334个周期化疗,对照组患者308个周期化疗,观察组平均化疗(6.82±0.53)个周期,对照组平均化疗(6.42±0.63)个周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334个周期化疗中,3/4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48%(35/334),而对照组308个周期化疗中,3/4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9.48%(60/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平均R-INVR得分为(15.92±1.56)分,FLIE得分为(97.56±9.49)分,而对照组分别为(18.00±1.87)分、(87.95±8.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白血病患者中应用帕洛诺司琼可以有效减少全身化疗的致吐效应,降低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帕洛诺司琼 全身化疗 生活质量 恶心呕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宝花 梁双吟 郭熙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6-1389,共4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比较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比较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患者治疗前后的TK1表达水平及其变化幅度。分析患者治疗后TK1水平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结果:CR、PR及SD患者治疗后TK1水平明显下降(P<0.05)。CR患者治疗前TK1表达水平为1.49±0.34,治疗后为0.45±0.17,变化幅度为(68.12±5.41)%;PR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K1表达水平分别是2.89±0.58,1.43±0.29及(50.27±4.82)%;P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K1表达水平分别是3.98±0.78,3.71±0.85和(5.04±0.31)%;S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3.49±0.92,2.45±0.57及(28.65±3.9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K1水平与OS及PFS显著相关(r=0.457,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患者TK1水平对患者的肿瘤负荷、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胸苷激酶1(TK1) 国际预后评分(I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氧代谢物清除剂逆转ROM对NK细胞抗K562细胞系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郭健欣 潘敬新 +5 位作者 朱元贵 骆永河 郭熙哲 蔡俊峰 李永加 李秋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89-595,共7页
为了探讨新型反应性氧代谢物(reactiveoxygenmetabolites,ROM)清除剂在NK细胞抑制K562细胞时作为免疫佐剂的作用,采用IL-2及PHA活化单核(MO)细胞,使MO细胞的ROM产量增加,观察NK细胞活性和K562细胞抑制率(KIR)的相应变化,然后在不同比例... 为了探讨新型反应性氧代谢物(reactiveoxygenmetabolites,ROM)清除剂在NK细胞抑制K562细胞时作为免疫佐剂的作用,采用IL-2及PHA活化单核(MO)细胞,使MO细胞的ROM产量增加,观察NK细胞活性和K562细胞抑制率(KIR)的相应变化,然后在不同比例的MO+NK+K562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ROM清除剂(硫普罗宁),定期检测ROM产量及KIR(每种检测均做3个复孔),同时应用不同浓度的二氢氯组胺(DHT)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K562细胞、NK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当E/T=10/1时,加入IL-2/PHA后ROM的产量从33.17±25.02U/ml增至223.59±59.41U/ml(P<0.05),KIR从65.56%升至85.89%(P<0.05);当按E/MO=10/2、10/5、10/10三种比例加入MO细胞后,ROM产量随着MO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ROM产量分别为389.79±43.83U/ml,456.74±42.77U/ml,601.42±21.92U/ml),而KIR则相反(KIR分别为82.36%,81.36%,48.09%);而在K562+NK+MO+IL-2/PHA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硫普罗宁、DHT后,当E/MO=10/2时,ROM产量从389.79±43.83U/ml分别降至-1.20±60.70U/ml和50.21±22.4U/ml(P<0.05),KIR则从82.53%分别升至96.09%和94.64%(P<0.05)。随着硫普罗宁、DHT浓度的增加,ROM产量逐渐减少。ROM产量与KIR呈负相关(r=-0.518)。当E/MO为10/5或10/10时,各浓度硫普罗宁及高浓度的DHT可使ROM产量减少(P<0.05),但KIR提高不明显(P>0.05)。硫普罗宁在提高KIR的效应方面与DHT相似(P>0.05),而在清除ROM方面,硫普罗宁较DHT为优(P<0.05)。结论:①MO细胞是ROM产生的最主要来源,其产生的ROM可使NK细胞的抗瘤(抗K562)活性下降;②新型ROM清除剂(硫普罗宁)可有效清除ROM,在一定程度上逆转ROM对NK细胞抗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且在逆转ROM方面优于DHT,在提高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方面效应强度与DHT相似,但毒副作用较低,有望替代DHT作为免疫佐剂用于白血病的过继性免疫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氧代谢物 硫普罗宁 二氢氯组胺 NK细胞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对淋巴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健欣 周雅虹 +3 位作者 潘敬新 郭熙哲 黄月琴 郭雅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0-1365,共6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是否具有促凋亡效应及其在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使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苯丁酸氮芥处理A20细胞,对照组使用PBS处理A20细胞。使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是否具有促凋亡效应及其在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使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苯丁酸氮芥处理A20细胞,对照组使用PBS处理A20细胞。使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淋巴瘤细胞中Active caspase-3、Survivin、NF-κB和p AKT的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淋巴瘤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苯丁酸氮芥干预组的A20细胞FITC^+/PI^+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而Active 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上调(t=7. 384,P=0. 000),Survivin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4. 384,P=0. 000),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t=12. 360,P=0. 000),NF-κB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t=5. 462,P=0. 000),p AKT的表达显著降低(t=7. 183,P=0. 000)。结论:苯丁酸氮芥促进淋巴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NF-κB和Survivin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丁酸氮芥 B细胞淋巴瘤 A20细胞 细胞凋亡 存活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茂娟 王亚萍 庄伟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low fibrinogenemia,LF)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期间应用蛇毒血凝酶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7例患者(LF组)的临床资料,选取... 目的:探讨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low fibrinogenemia,LF)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期间应用蛇毒血凝酶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7例患者(LF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应用蛇毒血凝酶未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LF组患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于用药后(5.4±1.1)d,主要表现为手术或创伤部位渗血、纤维蛋白原(Fib)降至0.694±0.211 g/L、D-二聚体升至4.468±1.442μg/ml,停药后(3.9±0.6)d Fib恢复正常。2组在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蛇毒来源、疗程、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和给药途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7,OR=11.248)、疗程(P<0.001,OR=72.104)和给药途径(P=0.049,OR=13.389)为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应用蛇毒血凝酶应警惕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老年、疗程长、静脉给药可增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血凝酶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疾病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4b在白血病细胞株表达和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健欣 周雅虹 +3 位作者 官瑞婷 潘敬新 张学亚 钟金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5-1239,共5页
目的:探讨miR-34b在白血病细胞株表达和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骨髓细胞标本,另选择HL-60和K562白血病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骨髓细胞、HL-60和K562细... 目的:探讨miR-34b在白血病细胞株表达和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骨髓细胞标本,另选择HL-60和K562白血病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骨髓细胞、HL-60和K562细胞株的miR-34b相对表达量,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各组miR-34b甲基化状态。用地西他滨处理HL-60和K562细胞株,用同样方法检测两种细胞株miR-34b相对表达量及甲基化状态。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as-miR-34b转染至K562细胞株,根据转染是否成功分为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Has-miR-34b转染组,记录各组培养后不同时间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计算增殖抑制率。结果:对照组miR-34b相对表达量为(5.23±0.75),HL-60相对表达量为(0.05±0.01),K562相对表达量为(0.04±0.0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812,P=0.000)。HL-60细胞株和K562细胞株分别在启动子区CpG岛存在甲基化状态,1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患儿骨髓细胞无甲基化现象。经过地西他滨处理后HL-60和K562细胞株miR-34b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加地西他滨前后白血病细胞株启动子区CpG岛均存在甲基化,但是加药后甲基化明显减弱,提示地西他滨对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具有抑制作用。培养48、72、96和120 h后Has-miR-34b转染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4.8%、46.7%、33.6%和24.7%,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株miR-34b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使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这也是miR-34b对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降低的原因;miR-34b也有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参与调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株 miR-34b CPG岛甲基化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庄伟煌 潘敬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69-273,共5页
胰岛素(INS)作为一种具有多项生物学效应的激素,除了经典的代谢调节作用外,还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保证胚胎及未成年个体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作用。胰岛素在体外能刺激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在体内也是一种重要的生... 胰岛素(INS)作为一种具有多项生物学效应的激素,除了经典的代谢调节作用外,还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保证胚胎及未成年个体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作用。胰岛素在体外能刺激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在体内也是一种重要的生长调节因子。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作用是由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结合所启动,但在较高的胰岛素浓度下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途径而发挥作用,在不同细胞体系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膜上广泛表达胰岛素受体(INS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最近,高胰岛素血症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屡见报告。本文就胰岛素促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胰岛素类似物潜在的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白血病细胞增殖 生长调节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VAD联合马法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潘敬新 吴传宗 +2 位作者 吴顺荣 郭熙哲 张少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更有效的方案。方法 :随机把 40例病人分成 A、B两组 ,A组病人采用 VDA方案治疗 ,B组病人采用 MVDA方案 ,观察两种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 :A、B两组均有 13例 MM患者完成 MVDA和 VDA两种方案治疗。MVDA... 目的 :探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更有效的方案。方法 :随机把 40例病人分成 A、B两组 ,A组病人采用 VDA方案治疗 ,B组病人采用 MVDA方案 ,观察两种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 :A、B两组均有 13例 MM患者完成 MVDA和 VDA两种方案治疗。MVDA方案治疗 1个疗程后 ,完全缓解 (CR) 2例 (15 .4% ) ,部分缓解 (PR) 7例 (47.8% ) ,有效率为 6 9.2 % ;VDA方案 13例治疗 1个疗程后 ,CR 0例 ,PR 3例 ,有效率 2 3.1%。两种方案差异显著 (P <0 .0 5 )。 MVDA方案导致粒细胞下降率、血小板下降率均比 VAD方案高 (P <0 .0 5~ 0 .0 1) ,但副作用均在停药后 2周内恢复 ,未见永久性造血干细胞损害和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MVDA方案治疗 MM疗效高 ,副作用较少 ,持续时间短 ,病人可以承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DA方案 VDA方案 治疗 多发性髓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健欣 周雅虹 +3 位作者 潘敬新 郭熙哲 吴诗馨 黄月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染色及Annexin V-FITC双染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染色及Annexin V-FITC双染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rocaspase 3,procaspase 8,procaspase 9表达水平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苯丁酸氮芥0、5、10和20μmol/L作用Jeko-1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r=0.873,r=0.932)。0,5,10,20μmol/L苯丁酸氮芥作用Jeko-1细胞72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BAX,procaspase 3,procaspase 8及procaspase 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I3K蛋白及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苯丁酸氮芥能显著诱导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凋亡,其作用机制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丁酸氮芥 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庄伟煌 黄茂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近五年来收治的52例不同病期和病型HFRS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血小板计数(PLT)、血清肌酐(Cr)值和正常健...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近五年来收治的52例不同病期和病型HFRS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血小板计数(PLT)、血清肌酐(Cr)值和正常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FRS患者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多尿期、恢复期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型、中型患者(P〈0.01)。HFRS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血小板数目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血清肌酐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HFR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程进展和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早期动态监测对疾病诊断、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D-二聚体 血小板计数(PLT) 肌酐(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卉膏结合痊愈妥新型医用敷料在PICC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淑萍 肖娓珠 +4 位作者 林翠芬 曾雅萍 苏少燕 尤晓芳 李珊珊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398-1402,共5页
目的:观察百卉膏结合痊愈妥新型医用敷料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MARS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便利抽样法将120例PIC... 目的:观察百卉膏结合痊愈妥新型医用敷料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MARS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便利抽样法将120例PICC MARSI患者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分别采用百卉膏结合痊愈妥新型医用敷料法、糠酸莫米松乳膏结合痊愈妥新型医用敷料的方法治疗PICC MARSI。结果:试验组百卉膏结合痊愈妥新型医用敷料在PICC置管患者MARSI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愈时间、治愈次数、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 MARSI患者采用百卉膏结合痊愈妥新型医用敷料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新型医用敷料 敷料过敏 接触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茂娟 庄伟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56-1861,共6页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HBsAb阳转率,评价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确认乙肝5项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HBsAb阳转率,评价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确认乙肝5项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全阴性的淋巴瘤患者236人,于化疗前1-2周开始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完成全程免疫接种1个月后检测HBsAb水平,比较HBsAb+和HBsAb-者各项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淋巴瘤患者总HBsAb阳转率为75%,高剂量(20μg)组HBsAb阳转率为81.4%,明显高于低剂量(10μg)组的68.6%(χ^2=5.09,P<0.05)。HBsAb阳转率在年轻患者、女性患者、B细胞型(除外DLBCL亚型)、分期早、未使用激素、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中均较高(P<0.05),而在有无全身症状、是否应用来那度胺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剂量的乙肝疫苗接种后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淋巴瘤患者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可以取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乙肝病毒 疫苗 HBsAb阳转率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庄祥龙 官瑞婷 +2 位作者 吴诗馨 缪东 秦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1-316,共6页
目的:研究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的72例患者,同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2组E2F1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 目的:研究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的72例患者,同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2组E2F1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E2F1基因表达与AL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结果:AL患者中E2F1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2F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WBC、β2-M G、LDH水平均明显高于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P<0.05),但E2F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发热、疲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水平无相关性(P>0.05)。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E2F1基因的表达高的患者(P<0.05),而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耐药性低于E2F1基因高表达的患者(P<0.05)。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M1、M2、M5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经Kaplan-M eier生存分析发现,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组的OS和DFS优于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E2F1基因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性别和E2F1基因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2F1基因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其高水平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E2F1基因有望作为临床治疗AL患者的生物学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F1基因 急性白血病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与肿瘤的多重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毅力 潘敬新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1期1644-1646,共3页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半衰期短的多效分子,参与机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反应。它作为重要的生物介质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死亡中的作用已成为肿瘤研究及治疗的热点。持续低浓度的NO具有促进肿瘤生长、转移作用,而高浓度NO却有抗肿瘤及显著...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半衰期短的多效分子,参与机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反应。它作为重要的生物介质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死亡中的作用已成为肿瘤研究及治疗的热点。持续低浓度的NO具有促进肿瘤生长、转移作用,而高浓度NO却有抗肿瘤及显著影响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本文就NO与肿瘤多重关系的新近文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研究的新进展
20
作者 黄月琴 潘敬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4-517,共4页
胰岛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而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它们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增高。研究证实,胰岛素能促进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IR、IGF-1R或IR-IG... 胰岛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而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它们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增高。研究证实,胰岛素能促进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IR、IGF-1R或IR-IGF-1R杂合受体,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而起作用。然而,大剂量胰岛素有可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其机制不清楚。通过阻断IR、IGF-1R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因而IR、IGF-1R有可能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对胰岛素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通路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白血病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