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1987—2017年HIV/AIDS诊断病例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亮 连巧龄 +4 位作者 张明雅 潘蕴蛟 吴韶彬 刘美增 林丽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03-1607,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相关信息,计算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计算病例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为5.37/100人.年(95%CI=5.10~5.64),标化全死因死亡率7.99/100人.年(95%CI=7.40~8.58)。HIV/AIDS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0年(95%CI=16.1~17.9),1、5、10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2%、73%和68%。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离异或丧偶和不详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婚的1.248倍、1.481倍和1.914倍,确诊时年龄≥50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15~49岁年龄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466倍、0.501倍、0.357倍和0.146倍。结论近年来,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未婚、15~49岁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全死因死亡率 生存分析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原文传递
福建省HIV/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陈亮 张明雅 +1 位作者 林勋 严延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36-1538,共3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HIV/AIDS病例的配偶/固定性伴的HIV抗体阳转情况... 目的分析福建省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HIV/AIDS病例的配偶/固定性伴的HIV抗体阳转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探讨HIV/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阳转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872例,其配偶/固定性伴出现HIV抗体阳转的比例为26.5%(231/872);36.6%(319/872)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报告最近3个月内与配偶/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93.4%(298/319);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阳转在不同性别、文化程度、CD4计数和安全套使用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感染HIV的一方为男性(OR=0.338,95%CI=0.241~0.475,P〈0.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09,95%CI=0.067—0.654,P=0.007)、CD。计数〉350个/mm3(OR=0.521,95%CI=0.363~0.748,P〈0.001)和发生性行为时每次均使用安全套(OR=0.054,95%CI=0.015~0.193,P〈0.001)是配偶/固定性伴出现HIV抗体阳转的影响因素。结论HIV/AIDS病例的配偶/固定性伴已经成为受HIV侵袭的重要人群,应进一步规范HIV抗体检测结果告知,阻断其在配偶/固定性伴间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HIV) 配偶 固定性伴 感染
原文传递
福建省≥6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亮 连巧龄 张明雅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60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群HIV/AIDS精准干预和防治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福建省报告的2 152例≥60岁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 目的分析福建省≥60岁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群HIV/AIDS精准干预和防治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福建省报告的2 152例≥60岁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人口学、既往高危行为接触史、可能的感染途径、HIV抗体检测和CD4+T淋巴细胞检测等信息,比较分析老年人群中易感染HIV危险行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9年福建省每年报告≥60岁HIV/AIDS病例数逐年增多,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90.411,P <0.001)。异性传播是≥60岁老年病例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占91.6%(1 971/2 152),不同性别之间的接触史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病例主要通过商业性行为感染HIV,占67.9%(1 079/1 589),女性病例以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接触为主,分别占44.2%(169/382)和39.5%(151/382)。随着年龄的增加,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商业性行为所占比例逐渐增多。非婚非商业和配偶阳性从60~65岁年龄组的24.7%(219/885)和13.6%(120/885)下降至≥73岁年龄组的19.6%(89/455)和4.0%(18/455),而商业性行为则从60~65岁年龄组的52.0%(460/885)上升至≥73岁年龄组的66.2%(301/455)。46.5%(818/1 761)的病例感染发生在60岁之前,感染持续时间在≥3年占82.7%(1 457/1 761),医疗机构筛查是福建省发现≥60岁HIV/AIDS病例的最主要来源,占78.3%(1 685/2 152)。结论老年人群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应针对其行为特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中蔓延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流行特征 感染途径
原文传递
福建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例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亮 连巧龄 +1 位作者 张明雅 郑武雄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2-906,共5页
目的探讨福建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符合条件的HIV/AIDS病例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疾病状态、CD4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应用... 目的探讨福建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符合条件的HIV/AIDS病例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疾病状态、CD4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探讨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例4 054例,占累计报告病例的37.6%。报告死亡1 274例,占31.4%,病例报告当月发生死亡350例,占27.5%。CD4细胞计数为(439.97±245.93)个/μL,明显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组[(283.73±196.06)个/μL](t=29.985,P<0.01)。女性(OR=1.244,95%CI=1.079~1.434)、35~44岁(OR=1.249,95%CI=1.059~1.474)和45~54岁(OR=1.420,95%CI=1.177~1.712)、高中或中专(OR=1.369,95%CI=1.062~1.764)和大专及以上(OR=1.526,95%CI=1.175~1.983)、AIDS(OR=4.370,95%CI=3.597~5.309)、CD4细胞计数200~349个/μL(OR=2.800,95%CI=2.238~3.503)和350~49个/μL(OR=1.400,95%CI=1.115~1.758)等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有利因素,2016年及之后报告(OR=0.207,95%CI=0.165~0.259)、确认阳性后3~6个月(OR=0.689,95%CI=0.568~0.836)和≥6个月(OR=0.446,95%CI=0.367~0.541)进行CD4细胞检测、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0.445,95%CI=0.355~0.556)等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不利因素。结论福建省HIV/AIDS病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高。应针对抗病毒治疗实施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特征 福建省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3—2015年儿童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亮 张明雅 严延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5-1608,共4页
目的 探讨福建省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儿童HIV/AIDS病例,收集病例的全死因死亡信息,计算儿童HIV/AIDS病例的生存率。结... 目的 探讨福建省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儿童HIV/AIDS病例,收集病例的全死因死亡信息,计算儿童HIV/AIDS病例的生存率。结果 福建省2003—2015年累计发现儿童HIV/AIDS病例67例,感染途径均为母婴传播。报告死亡病例17例,全死因死亡率7.34/100人年。儿童HIV/AIDS病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02月(95%CI=84-120),第1、2、3、4、5和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80%、80%、77%、71%和56%。儿童AIDS病人死亡风险是儿童HIV感染者的8.089(95%CI=1.826-35.841)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的13.330(95%CI=3.749-47.396)倍。结论 福建省新发现的儿童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缓慢上升,应进一步加强产妇孕产期HIV抗体工作和综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存时间 COX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福建省1987—2018年HIV/AIDS病例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亮 连巧龄 刘美增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23-1627,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1987—2018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为HIV/AIDS病例提供支持服务。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福建省1987年1月—2018年12月累计报告的14973例HIV/AIDS病例进行个... 目的了解福建省1987—2018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为HIV/AIDS病例提供支持服务。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福建省1987年1月—2018年12月累计报告的14973例HIV/AIDS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定期随访,计算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分类回归树模型分析HIV/AIDS病例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参数变量对病例生存影响的重要性,并应用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14973例HIV/AIDS病例中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537例,全死因死亡率为5.25/100人年,生存时间为210.3个月,5年生存率为8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报告当年疾病状态为AIDS的HIV/AIDS病例死亡风险较高,女性、年龄15~54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抗病毒治疗、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样本来源为重点人群、羁押人群及其他人的HIV/AIDS病例死亡风险较低;分类回归树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首要影响因素,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样本来源、诊断时年龄、文化程度和报告当年疾病状态的标准化重要性值依次分别为40.6、22.0、17.7、13.5和7.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749~0.774)。结论福建省1987—2018年HIV/AIDS病例的生存状况持续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早期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助于改善病例的疾病进程,减少病例的死亡和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情况 影响因素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5—2018年新报告HIV/AIDS患者配偶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连巧龄 张明雅 +2 位作者 刘美增 吴韶彬 陈亮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79-1584,共6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5-2018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配偶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面访问卷调查福建省2015-2018年每年11月30日前新报告的存活、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的确诊HIV/AIDS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和...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5-2018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配偶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面访问卷调查福建省2015-2018年每年11月30日前新报告的存活、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的确诊HIV/AIDS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和疾病相关信息。对配偶检测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2 937例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报告当年配偶检测率89.9%(2 641/2 937),其中配偶检测阳性率20.5%(541/2 641),不同年份间配偶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96,P <0.001),而配偶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0,P=0.62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籍为省外(OR=1.435,95%CI=1.050~1.960)在报告当年进行配偶检测的比例较低,进行CD4检测(OR=0.102,95%CI=0.072~0.144)、在当年进行治疗者(OR=0.488,95%CI=0.361~0.662)在报告当年进行配偶检测的比例较高,女性(OR=3.903,95%CI=3.095~4.922)、年龄≥60岁(OR=2.349,95%CI=1.493~3.693)、病程为AIDS患者(OR=1.750,95%CI=1.415~2.164)、样本来源为重点人群(OR=1.945,95%CI=1.093~3.462)在报告当年配偶检测阳性的比例较高,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418,95%CI=0.300~0.582)、感染途径为同性传播(OR=0.348,95%CI=0.139~0.868)在报告当年配偶检测阳性的比例较低。结论应加强对辖区内户籍为省外流动人员的配偶检测动员工作,同时与推动HIV/AIDS病例CD4检测与抗病毒治疗转介工作相结合,以完善新报告病例的随访管理工作;不同特征的病例在报告当年配偶检测阳性的比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配偶间传播,促进病例的早检测与早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配偶检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