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脑血管形成及神经损伤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林东晓 陈贞君 +1 位作者 李华 黄星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小鼠脑血管形及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测定外泌体径... 目的:探究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小鼠脑血管形及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测定外泌体径粒分布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外泌体标志蛋白CD 63、TSG101、Alix表达;将4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外泌体(b-Exo)组、阳性对照(DP)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其余3组小鼠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缩窄法构建VD模型,b-Exo组腹腔注射100μL的b-Exo(100μg/mL),DP组腹腔注射盐酸多奈哌齐(1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28 d;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分析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血管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脑损伤相关因子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从bEnd.3细胞分离的颗粒物呈圆形囊泡状,CD 63、TSG101及Alix蛋白均高表达,说明该颗粒物为外泌体,记为b-Exo;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通过目标象限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出现明显病理学损伤,血管形成减少,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NeuN表达减少,血清S-100β与NSE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b-Exo组和DP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通过目标象限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海马CA1区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血管形成增加,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P<0.05),NeuN表达增加,同时,血清中S-100β与NSE水平降低(P<0.05)。结论: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明显促进VD小鼠的血管形成,并修复神经损伤,对VD小鼠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微血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血管形成 神经保护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转基因小鼠肝原代细胞分离纯化及其在肝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贺云 黄敏健 陈艺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6-532,共7页
目的分离鉴定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肝原代细胞,为HBV体外相关研究提供有利模型。方法HBV转基因C57 BL/6小鼠深度麻醉后,通过二步灌注法,首先用不含钙灌注液将肝中的血液冲洗干净,然后用含钙的IV型胶原缓冲液将肝细胞消化下,通过... 目的分离鉴定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肝原代细胞,为HBV体外相关研究提供有利模型。方法HBV转基因C57 BL/6小鼠深度麻醉后,通过二步灌注法,首先用不含钙灌注液将肝中的血液冲洗干净,然后用含钙的IV型胶原缓冲液将肝细胞消化下,通过3次低速低温离心法纯化去除杂质,则成功分离提取肝原代细胞。进而通过糖原染色法对提取的细胞进行鉴定,并检测7 d内肝细胞的增殖活力,以及第1天和第3天细胞凋亡情况。最后,将提取的肝细胞应用于过氧化氢诱导肝细胞损伤表型检测,包括细胞内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多个氧化应激因子转录水平检测和LDH泄露情况。结果(1)分离的HBV小鼠肝原代细胞为典型性肝细胞形态,并呈现糖原阳性染色结果;(2)肝细胞活性检测发现肝细胞贴壁后,活性增强,第5~6天时活性最高,然后逐渐下降;(3)对比肝细胞提取后第1天和第3天的细胞死亡情况,未发生明显自发性死亡;(4)细胞通过过氧化氢诱导后,发现胞内活性氧积聚,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氧化应激因子转录水平上调,以及乳酸脱氢酶泄露增加。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成功分离鉴定HBV小鼠肝原代细胞,并应用于肝损伤相关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细胞 二步灌注法 模型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综合康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曾昭楠 郑富豪 +3 位作者 熊端华 王春兰 李力 王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7期28-30,共3页
目的研究福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综合康复效果,为当地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福州市上渡街道、上海街道及洋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7年5月—2018年11月的确诊为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社... 目的研究福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综合康复效果,为当地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福州市上渡街道、上海街道及洋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7年5月—2018年11月的确诊为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社会功能量表评估,综合评价社区干预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结果对照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ale,SDSS)评分随访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分较随访前高(P<0.05);干预组随访后SDSS评分较随访前低,PSP评分较随访前高,均显示P<0.05。结论基于社区的康复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改善社会功能效果较好,精神障碍社区综合康复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精神障碍 社区康复 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调查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 个人和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0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剖宫产状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海艳 缪崇 +3 位作者 白猛 李海波 曾昭楠 朱怡冰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1-188,共8页
目的探讨二孩政策实施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剖宫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福建省剖宫产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福建省妇幼卫生系统,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初次产检信息,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目的探讨二孩政策实施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剖宫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福建省剖宫产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福建省妇幼卫生系统,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初次产检信息,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4年间剖宫产率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妇幼保健院4年间的平均剖宫产率为41.82%,2017年剖宫产率最高60.65%,2019年剖宫产率最低36.74%。2018—2020年剖宫产率有上升趋势。经产妇剖宫产率(45.32%)高于初产妇(36.68%)。在不同年龄产妇中,年龄≥35岁产妇剖宫产率最高(63.66%),年龄<25岁产妇剖宫产率最低(28.83%)。在不同体质量指数产妇中,肥胖组剖宫产率最高(63.49%),消瘦组剖宫率最低(32.96%)。在不同孕周的胎儿中,早产儿的剖宫产率(57.49%)高于非早产儿(40.3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产妇年龄越大、体质量指数越高、胎儿出生体质量越大、胎次越多及多胎妊娠的产妇更容易选择剖宫产。结论相对于2017年,2018年剖宫产率下降明显,2018—2020年剖宫产率有上升趋势。产妇年龄越大、体质量指数越高、胎次越多及多胎妊娠的剖宫产率越高;胎儿低出生体质量可能是剖宫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分娩方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转录中介因子1γ对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余丽丽 林晓青 +5 位作者 章良铭 吴庆伟 张松高 陈敦雁 潘小杰 黄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79-1586,共8页
目的:研究转录中介因子1γ(transcriptional intermediary factor 1γ,TIF1γ)表达改变在体外对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通过RT-qPCR检测H460、H226、H1299、SK-MES-1及A549共5种肺癌... 目的:研究转录中介因子1γ(transcriptional intermediary factor 1γ,TIF1γ)表达改变在体外对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通过RT-qPCR检测H460、H226、H1299、SK-MES-1及A549共5种肺癌细胞株的TIF1γmRNA表达量,从中筛选出TIF1γ相对高表达与相对低表达细胞株进行后续实验。构建TIF1γ过表达慢病毒并转染TIF1γ相对低表达的A549细胞,使TIF1γ过表达;将TIF1γsiRNA转染TIF1γ相对高表达的H460细胞,敲减TIF1γ表达。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肺癌细胞TIF1γ过表达/敲减的效果;CCK-8法检测TIF1γ过表达/敲减肺癌细胞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5种肺癌细胞株中以A549细胞中TIF1γ相对表达量最低,H460细胞相对表达量最高。成功构建TIF1γ过表达的A549细胞株及TIF1γ敲减的H460细胞株。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IF1γ过表达的Lenti-TIF1γ组A549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TIF1γ敲减的si-TIF1γ组H460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P<0.01)。TIF1γ过表达/敲减肺癌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TIF1γ可能是肺癌的一种潜在抑癌因子,其表达可抑制肺癌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中介因子1γ 肺癌 细胞活力 细胞周期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贺云 陈艺生 +3 位作者 任岚 尹一杰 胡桂玲 吴云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6-822,共7页
目的蓝藻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是世界性关注话题之一,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强特异性肝毒性,但其引起肝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细胞分子层面探讨MC-LR造成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提... 目的蓝藻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是世界性关注话题之一,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强特异性肝毒性,但其引起肝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细胞分子层面探讨MC-LR造成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提取小鼠原代肝细胞,加入梯度剂量的MC-LR(2.5~10 nmol/L)作用48 h,以未加毒素处理组为对照,检测MC-LR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包括ATP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DNA损伤(包括彗星试验和8-OHdG水平检测),并分析p53抑制剂pft-α作用下线粒体功能损伤情况。结果 MC-LR造成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DNA损伤且p5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α减轻MC-LR造成的线粒体损伤。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MC-LR造成小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的机制与其造成DNA损伤诱导p53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原代肝细胞 线粒体功能 DNA损伤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