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护理干预在骨科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艳 王玲华 庄雅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29期125-126,共2页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在骨科急诊输液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医院急诊骨科接受输液治疗的8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实施临床护理,试验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在骨科急诊输液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医院急诊骨科接受输液治疗的8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实施临床护理,试验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临床护理。观察2组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拔针后输液管内残留药量、输液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输液管内残留药量少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低于对照组的18.6%(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骨科急诊输液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穿刺痛苦,减少药物浪费,降低输液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急诊 输液 系统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锚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林成 高尚君 +1 位作者 李建华 林世水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可吸收锚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采用可吸收锚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6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 目的观察并探讨可吸收锚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采用可吸收锚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6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1.8岁。观察1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每4~6周定期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功能恢复及疼痛情况。结果本研究1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60min,平均(41.6±7.4)min;术中出血量10~30ml,平均(20.6±6.6)ml;术后住院时间1~3d,平均(1.7±0.6)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患者在6~12周[平均(8.4±2.0)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无切口愈合不良,无骨折移位、锚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中足功能AOFAS评分为85~100分,平均(92.5±4.3)分;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为0~3分,平均(1.2±0.9)分。结论可吸收锚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具有软组织剥离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无须二次手术等优点,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跖骨 撕脱性骨折 可吸收锚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6
3
作者 徐杰 庄伟达 +4 位作者 李新炜 俞国雨 林院 罗奋棋 肖毓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目的:前瞻性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福建省立医院骨科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入院需行全髋关节... 目的:前瞻性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福建省立医院骨科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入院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AA和Mis-PLA两组。DAA组(43例45髋):男27例27髋,女16例18髋,平均年龄(57.4±7.3)岁,术前Harris评分(41.4±8.7)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3±2.2)kg/m2;Mis-PLA组(39例42髋):男25例26髋,女14例16髋,平均年龄(59.2±7.3)岁,术前Harris评分(39.6±8.4)分,BMI(24.7±2.5)kg/m2。分别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进行对比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切口长度:DAA组(9.2±0.7)cm,Mis-PLA组(9.5±0.6)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时间:DAA组(74.3±10.1)min,Mis-PLA组(37.5±4.3)min,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DAA组(229.6±79.2)m L,Mis-PLA组(215.7±56.0)m 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2)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周Harris评分:DAA组(85.5±4.1)分,Mis-PLA组(79.0±4.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DAA组(94.3±2.7)分,Mis-PLA组(95.2±1.9)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评估,DAA组和Mis-PLA组在直线步行速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8),Mis-PLA组上、下楼梯速度优于DAA组(P=0.047);在转弯速度、坐下、穿袜时,DAA组优于Mis-PLA组(P<0.01,P=0.016,P<0.01)。结论: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都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学习曲线短,直接前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术后早期没有体位限制的要求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直接前入路 微创外科手术 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尺侧上副动脉尺神经转位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杰 顾玉东 +1 位作者 成效敏 董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为临床上带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在健侧颈 7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新鲜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2 2侧进行显微解剖 ,观察尺神经外部营养动脉的来源。另取患骨肿瘤而截肢新鲜成人上肢 6... 目的 :为临床上带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在健侧颈 7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新鲜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2 2侧进行显微解剖 ,观察尺神经外部营养动脉的来源。另取患骨肿瘤而截肢新鲜成人上肢 6侧作仅保留尺侧上副动脉的尺神经游离 ,采用动脉灌注墨汁和尺神经组织切片的方法 ,观察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内部血供营养的范围。结果 :尺神经在腋部由胸外侧或腋动脉的分支供应 ,在内侧肌间隔后方由尺侧上副动脉供应 ,在尺神经沟由尺侧上副动脉与尺侧返动脉后支的吻合支供应 ,在前臂由尺侧返动脉和尺动脉的分支供应。尺侧上副动脉灌注墨汁后 ,尺神经腕部、手背支及腋部的神经束内微血管被墨汁充填。结论 :以尺侧上副动脉的起始处为血管蒂部旋转点 ,尺神经可提供平均为 (46 .5± 2 .6 )cm的有血供的移植长度 ,可经胸前皮下隧道逆向转位与对侧颈 7神经根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 神经移植 尺侧上副动脉 C7神经根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髓外肿瘤(附51例报告) 被引量:7
5
作者 施能木 胡世平 +5 位作者 杨新 陈文昌 韩德韬 尹晓明 张昌茂 廖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21-222,共2页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髓外肿瘤 硬膜内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棒钉钉型三维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附20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韩德韬 张昌茂 +1 位作者 廖忠 汤发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85-486,共2页
目的 :临床上T1 2 L1 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腰膨大部位损伤下肢瘫痪 ,在治疗上如何促进脊髓功能或其残余功能的恢复 ,仍是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难题。提出采用钛合金CD棒钉 钉H型三维内固定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方法 ,就其三维固定的生物力... 目的 :临床上T1 2 L1 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腰膨大部位损伤下肢瘫痪 ,在治疗上如何促进脊髓功能或其残余功能的恢复 ,仍是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难题。提出采用钛合金CD棒钉 钉H型三维内固定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方法 ,就其三维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 ,早期主动强化训练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讨论。方法 :手术的关键是T和L点定位。进行 2种方式的复位。 (1 )撑开复位 ,(2 )椎体前柱复位。结果 :本组 2 0例患者术后 3d即开始做膀胱功能训练 ,3周即开始上肢和腰背肌功能训练。随访 5个月~ 1年 ,收到较好的疗效。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脊髓 三维固定 骨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肽对大鼠退行性骨关节病软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汤发强 吴宏 +5 位作者 郑建章 胡世平 郭徽灵 颜来鹏 许春财 林蕴硕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3132-3134,共3页
目的探究蜂毒肽对大鼠退行性骨关节病软骨细胞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功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分别于关节腔注射蜂毒肽,并体外分离慢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采用体外增殖CCK8实验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蜂毒肽对... 目的探究蜂毒肽对大鼠退行性骨关节病软骨细胞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功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分别于关节腔注射蜂毒肽,并体外分离慢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采用体外增殖CCK8实验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蜂毒肽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了不同剂量下蜂毒肽影响白细胞介素(IL)-1诱导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大鼠膝关节来源的体外软骨细胞培养体系后,经细胞增殖CCK8实验结果发现,与慢性骨关节炎组相比,慢性骨关节炎+蜂毒肽组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经实时定量PCR检测成骨关键分子[成骨特异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Runx)2,碱性磷酸酶(ALP),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terox)]的表达结果显示,相比于慢性骨关节炎组,慢性骨关节炎+蜂毒肽组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Sox)9、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2、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因子表达均上调。经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随蜂毒肽浓度的逐渐增高,IL-1β诱导核因子(NF)-κB及I-κB的表达条带颜色逐渐递减,且随时间延长,降低程度逐渐明显。结论蜂毒肽通过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以起到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肽 慢性骨关节炎 核因子(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汤发强 胡世平 +1 位作者 陈祖星 吴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9期762-763,共2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不佳的原因。方法分析1997年6月~2005年7月29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效果不佳原因。结果有4种复位不佳的原因,①移位的骨折块被压缩,复位时撬起不足;②植骨不实,术后再次移位;③固定螺钉拧得过紧造成关节面再...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不佳的原因。方法分析1997年6月~2005年7月29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效果不佳原因。结果有4种复位不佳的原因,①移位的骨折块被压缩,复位时撬起不足;②植骨不实,术后再次移位;③固定螺钉拧得过紧造成关节面再次移位;④内固定钢板位置放置不当或预弯不够。结论术前膝关节CT和对侧膝关节X线片的详细检查,术中针对外伤的机制以及移位的情况,撬起复位,并植骨填实,达到较满意的复位程度,可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椎间隙高度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飞跃 李康华 +2 位作者 雷光华 林涨源 尹晓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470-473,共4页
目的 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维持腰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减缓腰腿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20例患者29个节段进行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于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按Mochida's法测量手术节段及手术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 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维持腰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减缓腰腿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20例患者29个节段进行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于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按Mochida's法测量手术节段及手术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计算椎间隙高度(a)与上位椎体高度(A)的比值(R=a/A);并对患者临床临床表现进行JOA评分.结果 平均JOA评分从术前的(10.80±3.81)分提高到术后的(20.90±2.45)分,经(14.0±6.1)月(6~27月)随访,评分为(25.95±2.01)分,各个期间评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换节段的R值在术前为(0.366±0.053),术后为(0.524±0.048),随访时为(0.527±0.046);与术前比较,术后及随访时的R值均有明显上升(P<0.001),而术后与随访期间的R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节段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R值分别为(0.445±0.076)、(0.461±0.068)和(0.450±0.054),三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地恢复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对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影响;经过随访,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无明显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和植入物 椎间盘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施能木 陈文昌 +1 位作者 胡世平 周仕国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应用外科手术与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2年10月至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原发性骶骨肿瘤20例,包括良性肿瘤4例,低度恶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 6例。病变位于S3以上7例,S3以下1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9例,包括...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肿瘤应用外科手术与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2年10月至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原发性骶骨肿瘤20例,包括良性肿瘤4例,低度恶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 6例。病变位于S3以上7例,S3以下1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9例,包括骶骨次全切除1例,骶骨大部切除14例,病损内切除4例。术后配合放疗7例,化疗2例。结果:全部手术无1例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为切口皮缘坏死感染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4例,其中2例恢复正常,18例随访6个月至15年,平均4年5个月。存活最短者为1年6个月,最长达12年者为1例脊索瘤患者,5例死于复发转移。6例能从事一般工作,7例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结论:早期及时的诊断是彻底切除骶骨肿瘤的重要条件,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对骶骨肿瘤应进行积极的外科治疗。术后配合放疗可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外科手术 放射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干骨折早期愈合作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国铭 王钦奋 +3 位作者 林克凤 周仕国 陈祖星 林世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9期4680-4685,共6页
背景:骨折愈合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多阶段生理过程,由多种细胞协调参与。有关神经因素对于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逐渐被重视和深入研究,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能够促进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复合蛋白,其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背景:骨折愈合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多阶段生理过程,由多种细胞协调参与。有关神经因素对于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逐渐被重视和深入研究,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能够促进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复合蛋白,其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及愈合过程中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组,构建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并应用髓内固定。神经生长因子组给予肌肉注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模型组给予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实验于2018-05-30经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FJYKDX-2018-035。结果与结论:①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痂体积显著高于模型组,干预6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折线消失,髓腔再通,骨折早于模型组达到完全愈合;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小梁生长致密,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生长;③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④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痂内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均显著多于模型组;⑤定量PCR结果显示,干预2周和4周时,神经生长因子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⑥提示全身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可增强大鼠胫骨骨折端成骨能力,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同时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在不同时期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进而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钙化,促进骨形成及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神经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织工程 胫骨骨折 成骨细胞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外膜切开术在椎间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德韬 张昌茂 +1 位作者 廖忠 汤发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52-353,共2页
目的 :探讨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肢存在区域性麻木感和酸胀感的方法。方法 :对腰椎间盘手术中发现的三种类型的神经根受累者 30例 ,共 38个神经根 ,采用了神经根外膜切开松解术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结果 :随访平均 18个月 ,优良... 目的 :探讨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肢存在区域性麻木感和酸胀感的方法。方法 :对腰椎间盘手术中发现的三种类型的神经根受累者 30例 ,共 38个神经根 ,采用了神经根外膜切开松解术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结果 :随访平均 18个月 ,优良率 95 3 %。结论 :对伴有神经根受累的三种病理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联合采用神经根外膜切开松解术 ,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 腰椎间盘突出 切开松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3
13
作者 廖忠 尹晓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12期847-848,共2页
关键词 手术治疗 三踝骨折 踝关节骨折 治疗经验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田建平 张凯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的43例退变性...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的43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融合节段数51个。随访时间23.8±3.7个月(19~28个月)。通过腰椎CT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测量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根据椎间高度丢失的程度将融合器沉降分为0级(0~24%)、Ⅰ级(25%~49%)、Ⅱ级(50%~74%)和Ⅲ级(75%~100%)。统计、分析总体融合器沉降度在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变化情况。根据融合器前后径及融合节段的长度,分别将患者分为32mm组(n=15)、36mm组(n=28)及单节段组(n=35)、双节段组(n=8),分析各组间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统计43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与VAS评分、ODI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88.2%(45/51)的融合节段融合器沉降等级为0级,11.8%(6/51)的融合节段沉降等级为Ⅰ级,无Ⅱ级或Ⅲ级沉降的患者。术后半年融合器沉降程度[(9.6±3.4)%]与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程度[(14.2±5.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32mm组患者的融合器沉降程度大于36mm组(P<0.05),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ODI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的沉降程度呈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34,P<0.05),而腿痛VAS评分及ODI与融合器沉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程度低,且多数发生在术后1年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前后径大的融合器以降低融合器沉降度,而手术节段的长短(单节段或双节段)对融合器沉降无明显影响。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沉降度存在弱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融合器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上段恶性肿瘤的保肢手术(附18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施能木 胡世平 +1 位作者 杨新 陈祖星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 :探讨肱骨上段恶性肿瘤应用保肢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18例肱骨上段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恶性 14例、转移性 4例 ,分别采用肿瘤边缘切除 6例、广泛切除人工假体置换 7例、上臂短缩上移成形 5例的保肢手术 ,其中 9例结合术前后化疗... 目的 :探讨肱骨上段恶性肿瘤应用保肢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18例肱骨上段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恶性 14例、转移性 4例 ,分别采用肿瘤边缘切除 6例、广泛切除人工假体置换 7例、上臂短缩上移成形 5例的保肢手术 ,其中 9例结合术前后化疗与放疗。结果 :17例随访 5个月~ 12年 ,平均 5年 3个月。 2年内复发 2例 (后行肩胛带离断术 ) ,因转移死亡 4例 ,存活 13例 ,2年存活率为 76 5 %。 5年仍健在 8例 ,5年生存率为 47%。Enneking分期 ,Ⅰb 4例 ,Ⅱb 3例 ,转移癌 1例 ,且患肢保留大部分功能。结论 :肱骨上段低度恶性肿瘤 (Ⅰa、Ⅰb期 ) ,对化疗或放疗敏感的高度恶性肿瘤 (Ⅱa、Ⅱb期 )与部分转移癌 ,应用保肢手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恶性肿瘤 外科学 保肢手术 无期疗效 肱骨上段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54例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国铭 林世水 周仕国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618-620,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应用跗骨窦切口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收治的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14例;年龄22~56岁,平均42.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2例、道路交通伤18...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应用跗骨窦切口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收治的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14例;年龄22~56岁,平均42.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2例、道路交通伤18例,其他4例。患者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对其进行经跗骨窦切口入路跟骨解剖钢板方法进行内固定治疗,如有必要则进行植骨手术,评价经跗骨窦微创切口跟骨解剖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X线片显示患者解剖结构恢复良好。Bohlee角平均恢复到38°,Gissane角平均恢复到135°。术后对其进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其中46例获得随访,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以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结论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应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外侧跟骨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必要时联用植骨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接受治疗后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脊髓神经元酶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斌 吴宏 +1 位作者 贾连顺 李家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酶学变化 ,并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改良 Allen打击法致 SD大鼠 T8脊髓损伤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 3、7、14天测定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 (ACh E)和酸性磷酸...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酶学变化 ,并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改良 Allen打击法致 SD大鼠 T8脊髓损伤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 3、7、14天测定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 (ACh E)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含量。 结果 :ACh E于术后持续下降 ;ACP在术后 3天开始上升 ,第 7天升至最高 ,以后逐渐下降 ;经 CNTF治疗后上述两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 ,且整个过程也比较平稳。 结论 :CNTF对脊髓损伤的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症88例密固达治疗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晰 林海燕 +1 位作者 何晓红 陈秀琼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75-176,共2页
骨质疏松症是指患者出现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1]。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密固达(唑来膦酸注射液)作为第3代... 骨质疏松症是指患者出现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1]。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密固达(唑来膦酸注射液)作为第3代双磷酸盐类药,是近年开发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种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症 护理干预 骨组织显微结构 唑来膦酸 代谢性骨病 骨密度检查 医学技术 静脉滴注 破骨细胞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福标 尹晓明 +1 位作者 林飞跃 徐杨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0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8)、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组(单纯融合组,n=16)、前路腰椎融合加内固定术组(融合内固定组,n=16)。对照组只行前路... 目的探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8)、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组(单纯融合组,n=16)、前路腰椎融合加内固定术组(融合内固定组,n=16)。对照组只行前路剥离相应的软组织后即闭合伤口;单纯融合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植入可植骨的椎体融合器,无附加内固定;融合内固定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除,置入可植骨的融合器附加前方内固定钢板。对已经判定融合成功的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融合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位移(NZ)。结果单纯融合组及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和NZ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均高于单纯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远端邻近节段(L6~7)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单纯融合术还是融合内固定术,均使近侧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导致不稳,而对远侧邻近节段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融合 内固定器 邻近节段退变 动物模型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2骶岬螺钉技术辅助增强固定在腰骶椎翻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飞跃 徐杨 +3 位作者 尹晓明 黄江湖 许春财 林曦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S_2骶岬螺钉(S_2-alar screw,S_2-AS)在腰骶椎翻修术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5月,7例腰骶椎内固定失败患者在本院接受骶骨侧的S_2-AS技术增强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估腰骶椎的融合效果,... 目的探讨S_2骶岬螺钉(S_2-alar screw,S_2-AS)在腰骶椎翻修术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5月,7例腰骶椎内固定失败患者在本院接受骶骨侧的S_2-AS技术增强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估腰骶椎的融合效果,并对翻修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为180~300 min,平均240 min;出血量450~800 m L,平均614 m L,未出现与S_2-AS相关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物失败的情况出现,并达到骨性融合或可能融合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86±1.07)分、(1.85±1.10)分和(1.57±0.87)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28.29±7.61)%、(8.57±2.64)%和(7.29±2.43)%,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随访期间有进一步改善趋势。结论 S_2-A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加骶骨侧锚定点的外科技术,能对腰骶椎翻修术时S1椎弓根螺钉固定起到辅助增强作用,从而有助于腰骶椎达到骨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骶骨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