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子宫内膜去分化癌/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刘伟 师怡 +6 位作者 王晓江 崔艳梅 何同梅 柳景成 朱伟峰 徐沁 胡丹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56-863,共8页
目的探讨SMARCA4(是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中的核心催化亚基)蛋白表达缺失性子宫内膜去分化癌/未分化癌(DDEC/UD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DDEC/UDEC患者共48例,其中SMARCA4蛋白表达缺... 目的探讨SMARCA4(是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中的核心催化亚基)蛋白表达缺失性子宫内膜去分化癌/未分化癌(DDEC/UD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DDEC/UDEC患者共48例,其中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DDEC/UDEC患者10例,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分型及预后。结果(1)临床特征:10例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DDEC/UDE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范围:48~65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各5例。(2)病理特征:肿瘤细胞黏附性差,常见脉管内癌栓(8/10),部分可见泡状核细胞(6/10)、横纹肌样细胞(4/10)及组织细胞吞噬凋亡小体或碎片形成的星空现象(4/10);6例(6/10)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2例(2/10)p53蛋白突变型表达,5例(5/10)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阳性表达。(3)分子分型:10例患者中,POLE突变(POLEmut)型1例(1/10),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5例(5/10),p53异常型1例(1/10),无特异性分子改变(NSMP)型3例(3/10)。(4)预后:1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范围:7~42个月),随访期内5例(5/10)因肿瘤进展、多发转移死亡,其余5例(5/10)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征象。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8.3%和52.5%。结论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见于约1/5的DDEC/UDEC患者,具有较高的侵袭性,预后较差。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DDEC/UDEC患者中,约半数存在MMR蛋白表达缺失和PD-L1蛋白阳性表达,提示其可能会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DNA解旋酶类 核蛋白质类 转录因子 生物标记 肿瘤
原文传递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何时 吴晨榆 +5 位作者 卢舒怡 柯龙凤 邱雅婷 张文雯 陈刚 陈燕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0-735,共6页
目的 探讨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rearrangement, LBCL-IRF4r)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8例LBCL-IRF4r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原位杂交和FISH法进行检... 目的 探讨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IRF4 rearrangement, LBCL-IRF4r)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8例LBCL-IRF4r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原位杂交和FISH法进行检测,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8例LBCL-IRF4r中,男女比为1.67∶1,年龄10~53岁,平均25.8岁,其中发生于扁桃体5例,鼻咽2例,左腹股沟淋巴结1例。镜下肿瘤呈滤泡、弥漫或滤泡和弥漫混合的生长模式,肿瘤细胞为典型的中心母细胞或中等至大的母细胞样细胞,具有细腻的染色质和不明显的核仁,核分裂象、凋亡小体易见,未见星空现象。免疫表型:8例LBCL-IRF4r的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20(8/8)、PAX5(2/2)、CD79a(3/3)、BCL6(8/8)和MUM-1(8/8),表达CD10(7/8)、BCL2(5/8)和CD5(4/8),不表达Cyclin D1、CD23、CD30,Ki67增殖指数70%~95%。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FISH检测8例均有IRF4基因分离(8/8),部分病例有BCL6基因分离(1/2),未检出MYC(0/4)和BCL2(0/3)基因分离。结论 LBCL-IRF4r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弥漫性强表达MUM-1,具有特征性IG∷IRF4基因重排,预后好,需与其它类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B细胞淋巴瘤 IRF4 重排 MUM-1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适用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检测的最佳脱色素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雯 邱雅婷 +4 位作者 吴晨榆 柯龙凤 朱伟峰 陈刚 陈燕坪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0-577,共8页
目的探索适用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检测的最佳脱色素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38例富含黑色素的黑色素瘤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分别采用水浴过氧化氢法、双重氧化脱色素法、改良高锰酸钾法... 目的探索适用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检测的最佳脱色素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38例富含黑色素的黑色素瘤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分别采用水浴过氧化氢法、双重氧化脱色素法、改良高锰酸钾法、三氯异氰尿酸法脱黑色素后行HE染色。之后将切片分成2个队列,第1个队列分别采用上述4种方法脱色素后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OX10、Ki-67、HMB45和Melan A);第2个队列先行同样指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再分别采用上述4种方法脱色素。另收集其中色素含量较高的17例石蜡标本,采用上述4种方法脱黑色素后提取DNA,进行DNA浓度及质量的测定。比较分析不同脱色素方法的脱色素能力,以及对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效果、DNA浓度和质量的影响。结果在脱黑色素能力方面,改良高锰酸钾法和水浴过氧化氢法脱色素效果最好,均仅5.26%(2/38)有少量色素残留;其次是三氯异氰尿酸法,10.53%(4/38)有大量色素残留;最差的是双重氧化脱色素法,15.79%(6/38)有大量色素残留。在HE染色方面,水浴过氧化氢法脱色素后染色好的比例达92.11%,优于其他3种方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面,改良高锰酸钾法、双重氧化脱色素法和三氯异氰尿酸法,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脱色素的染色评分均值分别为20.84、26.63和35.02,均优于先脱色素后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评分均值(8.70、15.41和21.22);水浴过氧化氢法,先脱色素后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评分均值为33.57,优于先免疫组织化学染后脱色素的染色评分均值(19.96)。HMB45、Melan A和Ki-67这3个指标采用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三氯异氰尿酸脱色素的染色评分分别为36.45、33.79和36.24,效果最佳;SOX10采用先水浴过氧化氢法脱色素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评分为34.39,效果最佳。在DNA浓度及质量方面,采用双重氧化脱色素法、改良高锰酸钾法及三氯异氰尿酸法脱色素后,DNA降解严重;而水浴过氧化氢法脱色素后提取的DNA平均浓度为59.59μg/L,显著高于未经脱色素处理的平均DNA浓度(30.3μg/L,P=0.001);DNA的吸光度值A_(260)/A_(280)均在1.8~2.0之间,A_(260)/A_(230)16例在2.0以上,而未经脱色素处理提取的DNA中8例A_(260)/A_(280)<1.8,16例A_(260)/A_(230)<2.0。结论对富含黑色素的黑色素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分子检测时,宜选用水浴过氧化氢法脱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采用三氯异氰尿酸法脱色素,色素残留少,染色效果佳,且方便快捷。同一种脱色素方法对不同的抗体染色效果不同,可根据要检测的抗体选择最佳的脱色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分子诊断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儿童青少年甲状腺髓样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伟 王晓江 +5 位作者 张静 朱伟峰 彭凤英 王健超 肖伟进 胡丹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6-1103,共8页
背景与目的:儿童青少年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少见,国内报道甚少。探讨儿童青少年MT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因素,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21年5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儿童青少年MTC共10... 背景与目的:儿童青少年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少见,国内报道甚少。探讨儿童青少年MT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因素,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21年5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儿童青少年MTC共10例,对其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突变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散发病例6例,有家族史者4例,年龄10~20岁,平均17岁,均有血清降钙素(calcitonin,CT)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升高。9例为双侧甲状腺病变,肿瘤直径0.2~3.5 cm,中位直径1.5 cm。镜下肿瘤呈片状、巢状或梁状分布,侵袭性生长模式,伴有卫星结节病灶,部分病例可见乳头及滤泡结构,肿瘤细胞以圆形、卵圆形细胞为主,混杂有梭形/纺锤状细胞及浆样细胞,可见少量瘤巨细胞及核内假包涵体。间质不同程度纤维化/淀粉样沉积,偶见钙化和砂粒体。肿瘤细胞呈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56、CT、CEA、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及刚果红染色阳性表达,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阴性。RET基因M918T突变为MTC最常见的基因改变。8例患者术后血清CT和CEA降至正常水平,随访时间27~98个月,平均为62个月,无复发、转移(生化治愈);1例患者生化未愈,且于术后第75和108个月行两次颈部转移淋巴结清扫。另外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肿瘤死亡。该死亡病例的肿瘤细胞呈现高级别核(细胞多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3个/10HPF),Ki-67增殖指数较高(20%),并可见大量脉管内癌栓及局灶性坏死。结论:儿童青少年MTC绝大多数为双侧甲状腺病变,双侧甲状腺全切是清除潜在隐性病灶和防止复发的最佳治疗方式。血清CT和CEA升高是其重要临床特征。高级别核、高Ki-67增殖指数、脉管内癌栓及坏死,为其重要不良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髓样癌 儿童青少年 免疫组织化学 降钙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309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伟 王晓江 +4 位作者 王健超 钟礼花 朱伟峰 林丽燕 陈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肺非黏液型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行CD34和TUBB3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辅助判断早期浸润中的价值。结果309例... 目的探讨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肺非黏液型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行CD34和TUBB3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辅助判断早期浸润中的价值。结果309例肺非黏液型MIA中,男女比为1∶2,中位年龄54岁,多数为体检发现(84.5%),吸烟者仅占8.1%。CT表现均为周围型磨玻璃病变(ground-glass opacity,GGO),中位直径1.0 cm,其中31.4%为多发病变,双肺者占5.5%。所有淋巴结清扫标本均未见肿瘤转移。随访期间仅有1例同侧肺叶复发。CD34在肺非黏液型MIA的非浸润成分及正常肺泡壁中呈阳性,显示出完整的肺泡壁结构,而微浸润灶中癌巢周染色明显减少,呈间断性分布,部分呈阴性。TUBB3在非浸润成分中均阴性,在微浸润灶中的阳性率达65.9%。结论肺非黏液型MIA好发生于女性及非吸烟者,且多无临床症状,约1/3为多灶性。患者预后极好,罕见复发、转移;CD34和TUBB3可作为辅助判断早期浸润灶的免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原位腺癌 微小浸润性腺癌 CD34 TUB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伟 王晓江 +4 位作者 彭凤英 杨世娟 朱伟峰 肖伟进 钟礼花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927-931,共5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髓样癌(micro-M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micro-MTC 24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36~71岁,中位年龄47岁,男女比1∶1.7,均为单侧甲状腺孤立性病变,直径0.1~1 cm,中位直径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髓样癌(micro-M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micro-MTC 24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36~71岁,中位年龄47岁,男女比1∶1.7,均为单侧甲状腺孤立性病变,直径0.1~1 cm,中位直径0.6 cm。镜下肿瘤无纤维性包膜,浸润周围甲状腺组织,13%(3/24)可见卫星结节;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罕见,未见坏死及脉管侵犯。临床Ⅰ期占75%,Ⅲ期占25%,30%(6/20)见淋巴结转移,无其他器官侵犯及远处转移。随访时间5~1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生化治愈率100%。结论 micro-MTC多发生于成年人,表现为单侧甲状腺孤立性病变,女性较男性多见,罕见复发转移,预后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髓样癌 甲状腺髓样癌 降钙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RCA4缺失肠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榕芳 何诚 +4 位作者 朱伟峰 师怡 陈雪燕 卢建平 陈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肠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例SMARCA4缺失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二代测序,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5岁和69岁。肿瘤位于升结肠和回肠,最大... 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肠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例SMARCA4缺失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二代测序,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5岁和69岁。肿瘤位于升结肠和回肠,最大径5 cm和2.5 cm。镜下观察:例1上皮样肿瘤细胞具有黏附性,呈条索状、巢状及实性生长,局灶出现腺腔结构及黏液样基质。例2肿瘤细胞缺乏黏附性,弥漫成片分布,部分肿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特征,部分呈梭形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例1肿瘤细胞弥漫强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例2肿瘤细胞弥漫强表达波形蛋白,部分呈核旁球状染色。2例肿瘤细胞SMARCA4完全核缺失表达。二代测序例1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突变和TP53基因突变,例2检测到SMARCA4基因突变。结论 SMARCA4缺失肠癌是肠癌的一组特殊亚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临床过程呈现高度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过程 肠癌患者 分子特征 梭形细胞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突变 黏附性
原文传递
PTNE蛋白表达对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杰 林晶 +5 位作者 陈誉 师怡 杨眉 陈玲 余家密 郭增清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667-672,共6页
目的:探讨PTNE蛋白表达对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的影响。方法初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纳入经分子病理学证实KRAS野生型、同时接受过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共5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检测肿瘤... 目的:探讨PTNE蛋白表达对于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的影响。方法初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纳入经分子病理学证实KRAS野生型、同时接受过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共5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PTNE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51例患者中,25例患者一线接受了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26例患者二线接受了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25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占49.0%;19例患者病情稳定(SD),占37.3%;疾病控制率(DCR)86.3%。中位生存时间22.0个月。 PTEN阳性表达30例(58.8%)。 PTEN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P=0.015);PTEN阳性的患者DCR 93.3%(28/30),PTEN阴性者DCR 66.7%(14/21),PTEN表达与DCR有关(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ECOG PS评分、PTEN状态对中位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26);Cox多因素分析提示ECOG PS评分及PTEN状态是晚期KRAS野生型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独立疗效预后因素。结论 KARS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PTEN蛋白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KRAS野生型 西妥昔单抗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tubulinⅢ和CD34在非黏液型肺腺癌早期浸润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崔艳梅 王晓江 +5 位作者 朱蕙芳 宋可依 俞林颢 雷曦 胡丹 刘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和CD34在非黏液型肺腺癌早期浸润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51例,原位腺癌(AIS)134例,微小浸润性腺癌(MIA)403例以及浸润性腺癌(IA)540例组织中β-tubulinⅢ和CD3...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和CD34在非黏液型肺腺癌早期浸润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51例,原位腺癌(AIS)134例,微小浸润性腺癌(MIA)403例以及浸润性腺癌(IA)540例组织中β-tubulinⅢ和CD34表达差异。结果β-tubulinⅢ在正常肺组织及肺腺癌前体病变(AAH、AIS)中均为阴性表达,在MIA和IA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1%和77.4%,β-tubulinⅢ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AAH、AIS与MIA的鉴别诊断中,β-tubulinⅢ阳性表达诊断MIA的特异性为100%,灵敏度为47.1%。CD34在正常肺组织、AAH和AIS中,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基膜呈阳性,勾勒出肺泡壁的基本结构,肺泡结构完整;在MIA的浸润灶及IA中,肺泡壁破坏,CD34染色呈“迷宫”样结构,浸润性腺体周围CD34染色不连续或消失。结论在非黏液型肺腺癌与前体病变中,β-tubulinⅢ表达具有显著差异,且CD34染色模式不同,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肺腺癌早期浸润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β-tubulinⅢ CD34 免疫组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TFCP2基因重排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雪燕 陈刚 +3 位作者 朱琼 朱伟峰 何诚 黄榕芳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具有TFCP2基因重排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s, 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例具有TFCP2基因重排RMS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检测资料,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 31岁, 肿物位于左上牙龈;例2女, 49岁, 肿物位于右... 目的探讨具有TFCP2基因重排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s, 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例具有TFCP2基因重排RMS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检测资料,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 31岁, 肿物位于左上牙龈;例2女, 49岁, 肿物位于右上颌后牙区。镜下形态:例1由条束状、旋涡状的短/胖梭形细胞构成;例2肿瘤与骨组织混杂生长, 长梭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免疫表型, 例1肿瘤细胞部分表达结蛋白及广谱细胞角蛋白, 例2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结蛋白;2例均MyoD1弥漫阳性, Myogenin阴性,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Ventana-D5F3部分阳性。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TFCP2基因易位。二代测序检测到EWSR1-TFCP2融合基因。例1术后5个月左颈淋巴结转移, 例2术后32个月前腭部肿瘤复发。结论具有TFCP2基因重排RMS是RMS的一组特殊亚群, 好发于骨, 特别是青年患者颅面骨, 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或梭形细胞形态, 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上皮样细胞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颈淋巴结转移 梭形细胞 镜下形态 青年患者 结蛋白
原文传递
DEPDC7基因在肝细胞及肿瘤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之君 王晓江 +1 位作者 王心睿 林德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1438-1441,共4页
目的研究DEPDC7基因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其他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常规培养正常肝细胞HL-7702,肝癌细胞SMMC7721、HepG2、Huh-7,其他肿瘤细胞ZR-7530、MDA-MB-231、SGC7901、SW480。用MTT检测肝癌细胞转染前后的增殖情况,用R... 目的研究DEPDC7基因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其他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常规培养正常肝细胞HL-7702,肝癌细胞SMMC7721、HepG2、Huh-7,其他肿瘤细胞ZR-7530、MDA-MB-231、SGC7901、SW480。用MTT检测肝癌细胞转染前后的增殖情况,用RT-PCR方法在转录水平检测DEPDC7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质水平检测DEPDC7蛋白的表达。结果 3株肝癌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细胞DEPDC7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正常肝细胞降低(P<0.05),而其他肿瘤细胞DEPDC7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PDC7基因在正常肝细胞中选择性高表达,而在肝癌细胞株中呈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DC7基因 基因表达 肝细胞癌 DEP结构域
原文传递
伴PAX5拷贝数增加的PAX5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燕坪 倪慕兰 +5 位作者 柯龙凤 张文雯 邱雅婷 王健超 朱琼 陈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5-1157,共3页
目的探讨PAX5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PAX5阳性的ALCL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例1男,58岁,背部肿物,光镜下皮肤表面溃疡,真皮层见片状... 目的探讨PAX5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PAX5阳性的ALCL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例1男,58岁,背部肿物,光镜下皮肤表面溃疡,真皮层见片状致密的异形的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中等大到大,呈免疫母细胞样,散在分布R-S样细胞;例2女,34岁,左颈部肿物,光镜下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在多种炎性细胞背景中散在分布异型的淋巴样细胞,肿瘤细胞大,胞质丰富,核不规则,部分呈马蹄形或肾形,可见花环样多核细胞。2例肿瘤细胞均弥漫性强表达CD30、CD43、CD5及CD4,中到强阳性表达PAX5,不同程度的表达CD2、CD3及CD7,不表达CD20、CD8、颗粒酶B、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2例T细胞抗原(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均阳性,Ig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均阴性;PAX5/IgH基因融合检测阴性,但检测到PAX5基因拷贝数增加。例1采用局部放疗后获得完全缓解,随访21个月,患者无病生存。例2采用CHOE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足叶乙甙+泼尼松)方案化疗2周期,颈部肿物较前退缩。结论PAX5阳性的ALCL非常罕见,可能与PAX5基因拷贝数增加有关。在形态和免疫表型上与其他淋巴瘤有重叠,易造成误诊,应综合临床信息、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肿物 淋巴样细胞 PAX5 免疫母细胞 组织学形态 局部放疗 真皮层 长春新碱
原文传递
c-myc基因重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晓江 林贤东 +3 位作者 何银珠 师怡 陈宝珍 陈刚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6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c-myc基因重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远期疗效的影响,为DLBCL预后判断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c-myc基因重排DLBCL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c-myc基因重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远期疗效的影响,为DLBCL预后判断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c-myc基因重排DLBCL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文献,共有8篇纳入研究。Meta分析显示,c-myc重排阳性的DLBCL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较c-myc重排阴性患者差(HR=2.28,95%CI 1.64~3.18;lib=2.35,95%CI1.93~2.85)。结论c-myc基因重排是潜在的DLBCL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c—myc 淋巴瘤 大B一细胞 弥漫性 预后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乳腺病变中Runx3启动子甲基化的差异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晓江 郑雄伟 +3 位作者 林贤东 师怡 何银珠 陈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47-450,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组织中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的蛋白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间乳腺病变标本114例,包括纤维腺瘤35例、导管内癌39例、浸润性导管癌40例,选取浸润性导管癌的癌旁正常乳腺组...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组织中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的蛋白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间乳腺病变标本114例,包括纤维腺瘤35例、导管内癌39例、浸润性导管癌40例,选取浸润性导管癌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33例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unx3蛋白在各类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各型组织中Runx3启动子甲基化程度.结果 Runx3蛋白主要表达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在正常乳腺组织、纤维腺瘤、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Runx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7.9% (29/33)、85.7%(30/35)、53.8% (21/39)、40.0% (16/40);而Runx3启动子甲基化率则分别为12.1% (4/33)、20.0%(7/35)、46.2% (18/39)、57.5% (23/40).不同乳腺组织中Runx3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正常乳腺组织、纤维腺瘤、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r值分别为-0.431(P =0.012)、-0.408(P =0.015)、-0.589(P =0.000)、-0.743(P =0.000).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Runx3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其启动子甲基化明显增高;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疾病 甲基化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EWSR1基因内部倒位的黑色素瘤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琼 师怡 +3 位作者 陈芳芳 林蔚晴 朱伟峰 陈燕坪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0-632,共3页
本例报道1例老年男性唇部外生性肿物,镜下间质见梭形或多角形肿瘤细胞浸润,中度异型性,胞质嗜酸性,部分胞质内可见色素,核分裂象4个/10 HPF,局灶伴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弥漫阳性,其他标志物均失表达。由于荧光原位杂交检... 本例报道1例老年男性唇部外生性肿物,镜下间质见梭形或多角形肿瘤细胞浸润,中度异型性,胞质嗜酸性,部分胞质内可见色素,核分裂象4个/10 HPF,局灶伴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弥漫阳性,其他标志物均失表达。由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有分离现象,组织学最初诊断为透明细胞肉瘤。后续进一步做二代测序证实EWSR1基因未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变异,只检出EWSR1基因内部倒位;黑色素瘤六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RREB1基因扩增、CCND1基因扩增和MYC基因扩增,最终确定诊断为黑色素瘤。EWSR1基因变异类型复杂多样,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检测以便鉴别透明细胞肉瘤及黑色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沉着 黑色素瘤 荧光原位杂交 外生性 免疫组织化学 老年男性 基因变异 倒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