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卓静 胡皓 +2 位作者 何慧娟 王智 杨承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68-1777,共10页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脆弱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一次副高外围暴雨的对流环境及触发条件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强 韩洁 陈小婷 《陕西气象》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interim逐6 h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陕北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河套地区西风东移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在陕西交汇,为暴雨提供了有...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interim逐6 h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陕北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河套地区西风东移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在陕西交汇,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陕北暴雨区有两支水汽输送带,700 hPa上西南风急流水汽输送以及850 hPa上偏东风急流水汽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700 hPa上榆林东部水汽辐合抬升,加之850 hPa偏东风在东部河谷辐合爬升,造成榆林东部地区的大暴雨天气;对流条件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前陕北地区中低层湿度较好,850 hPa比湿达到15~17 g/kg,大气不稳定度强,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达到28℃,假相当位温相差18℃,CAPE值达到了2 354 J/kg,充沛的水汽、能量条件为对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河套东北侧弱干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陕北形成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大气湿斜压性增强,锋生触发陕北地区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强降水;不稳定分析表明,在降水前期及初期,大气对流不稳定度高,随着降水的产生,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强降水凝结潜热对中层大气的加热作用,又使得大气斜压不稳定增强,中层大气锋生造成的垂直运动使得陕北地区的强降水持续,造成大暴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大气不稳定 MCC 锋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两次不同类型暴雨水汽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小婷 赵强 +1 位作者 刘慧 彭力 《干旱气象》 2022年第6期968-980,共13页
为深入认识西北半干旱区暴雨的水汽特征及来源,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能力,利用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0.25°×0... 为深入认识西北半干旱区暴雨的水汽特征及来源,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能力,利用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0.25°×0.25°)对2022年7月11日、8月9日陕北两次不同环流背景下、不同强度大范围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定量分析水汽来源及贡献率。结果显示: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及低涡、低空急流是7月11日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气旋式辐合、850 hPa低涡加强并缓慢移动造成区域性暴雨;短波槽、低层切变线是8月9日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切变线两侧次级环流抬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外围暖湿气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大范围对流性暴雨天气。7月11日地面至300 hPa水汽输送更强,700 hPa西南急流和850 hPa东南急流形成两支明显的水汽输送带,强辐合维持时间更长,湿层深厚,以稳定性降水为主;8月9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陕北高温、高湿,整层可降水量大,水汽输送较弱,强辐合维持时间短,湿层较薄,但能量充足,以对流性降水为主。7月11日水汽净收入主要来自地面至500 hPa,其中800~500 hPa占比52%,降水加强阶段800 hPa以下东边界的收入迅速增加,纬向收入增加和强的经向收入共同作用使区域净收入维持高值,产生区域性暴雨;8月9日净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经向收入,水汽净收入主要来自地面至800 hPa(占比88%),700 hPa切变线南压,榆林北部辐合增强,南风出流减少,水汽经向收入明显增多,暴雨加强。HYSPLIT模型水汽输送轨迹显示7月11日水汽主要源自热带海洋,其中来自南海的水汽贡献率最大,本地及周边近地层高比湿大气也有重要贡献;8月9日水汽主要源自内陆近地层高比湿大气,其次为源自南海的水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水汽轨迹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黄土高原覆膜农田识别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成 梁盈盈 +3 位作者 冯浩 王钊 于强 何建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0-192,共13页
及时、准确地获取覆膜农田的空间分布信息是防治地膜微塑料污染的基础。为准确地识别黄土高原地区的覆膜农田,本研究构建了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和随机森林算法的适用于黄土高原覆膜农田遥感识别的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方案。以甘... 及时、准确地获取覆膜农田的空间分布信息是防治地膜微塑料污染的基础。为准确地识别黄土高原地区的覆膜农田,本研究构建了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和随机森林算法的适用于黄土高原覆膜农田遥感识别的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方案。以甘肃省临夏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和山西省山阴县作为测试区,陕西省旬邑县作为验证区开展识别研究。首先,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针对3个不同的作物生育期(播期、生长旺盛期和收获期),在7种不同的特征集组合方案中优选出各时期识别精度最高的方案。然后,基于不同作物生育期的遥感影像及其对应的最优特征集组合方案,构建不同的多时相组合来进行覆膜农田识别并优选多时相组合。最后,利用旬邑县来验证构建的优选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识别覆膜农田的有效性,并绘制各研究区的覆膜农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遥感识别特征因子,Sentinel-2遥感影像光谱特征集中的可见光波段(B2、B3和B4)和短波红外波段(B11和B12),指数特征集中的归一化差值裸地与建筑用地指数(NDBB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裸土指数(BSI)、归一化建筑物指数(NDBI)和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纹理特征集中的和平均(savg)和相关性(corr)可以作为覆膜农田识别的优选输入特征变量。在7种特征集组合方案中,光谱+指数方案是播期和收获期识别覆膜农田的优选方案,在这两个时期对4个研究区的覆膜农田进行识别的F1值分别大于87%和57%,而光谱+指数+纹理方案是生长旺盛期识别覆膜农田的优选方案,该方案识别4个研究区覆膜农田的F1值均大于71%。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覆膜农田识别精度高于仅基于单时相遥感影像的精度,其中播期+生长旺盛期+收获期多时相组合可作为黄土高原覆膜农田识别的优选多时相组合,该组合在4个研究区识别覆膜农田的F1值均大于92%。总体而言,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本研究优选的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方案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黄土高原地区的覆膜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农田 遥感识别 多时相遥感影像 特征优选 Google Earth Engine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地区CO_(2)和水汽湍流输送实验研究
5
作者 彭艳 赵奎锋 +2 位作者 张璐 张宏昇 李星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07-2417,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长安站2021年4月~2022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近地面大气CO_(2)、H_(2)O浓度、蒸发量以及湍流通量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对碳通...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长安站2021年4月~2022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近地面大气CO_(2)、H_(2)O浓度、蒸发量以及湍流通量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对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时段内CO_(2)小时浓度年均值为(404.4±27.9)×10^(-6),与瓦里关大气背景观测站和全球背景观测站CO_(2)年均值浓度水平相当,水汽小时浓度年均值为9.44g/m^(3),年总蒸发量为1321.5mm;CO_(2)、水汽浓度和蒸发量均存在显著的月、季节变化特征;CO_(2)和水汽通量存在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全年白天均表现为较强的碳吸收,观测时段内CO_(2)总吸收量约为-3047g/m^(2);夜间表现为碳排放,观测时段内总排放量约为2631g/m^(2);气温、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均会对区域内CO_(2)通量产生影响,温度升高会增加区域内植被的固碳能力;白天CO_(2)通量负值多出现在西风条件下,农田和植被覆盖率较大的区域为CO_(2)通量的主要贡献区域;夜间CO_(2)通量正值主要来自于植被、土壤呼吸作用和人类活动排放的贡献.总体而言,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呈现较为明显的碳汇属性,实验时段内CO_(2)的净吸收量约为-416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秦岭北麓 城郊过渡带 涡动相关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盛夏典型突发性降水过程中低层风特征
6
作者 刘嘉慧敏 李明 +4 位作者 欧阳雨 吉庆 王青霞 李文耀 李涵钰 《干旱气象》 2025年第1期41-53,共13页
低层风场变化对突发性降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其通过改变低层大气的流场结构,进而影响低层大气的稳定性及垂直运动,促使对流云发生发展。基于长安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 低层风场变化对突发性降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其通过改变低层大气的流场结构,进而影响低层大气的稳定性及垂直运动,促使对流云发生发展。基于长安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盛夏(7—8月)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秦岭北麓3次典型突发性降水过程[2023年8月6日11:00—12:00(简称“过程Ⅰ”)、2023年7月13日00:00—01:00(简称“过程Ⅱ”)和2022年8月3日18:00—19:00(简称“过程Ⅲ”)]中低层风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3次过程均发生在副热带高压配合低层冷空气侵入的环流背景下,突发性强。过程Ⅰ和过程Ⅱ低层为偏西风冷空气侵入,过程Ⅲ为偏东风冷空气侵入。降水发生前长安地区大气呈显著不稳定状态,对流层中层垂直风切变较弱,这是3次降水过程局地性强的主要原因。盛夏长安站低层风速多年平均总体呈单峰型变化,风速随高度先增加再减小,1 000 m高度以下平均风速不超过3.14 m·s^(-1),小时风速存在明显日变化特征。低层风向随高度增加呈逆时针旋转,由西南风逐渐转为东南风。3次突发性降水过程发生前4~6 h,长安站低层大气存在冷空气侵入过程,且风速较多年平均明显加大。伴随低层冷空气的持续侵入,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气压上升,对流触发,强降水产生。低层冷空气的持续侵入一方面在低层产生强烈的中尺度锋生,为突发性降水提供能量条件和触发条件;另一方面受秦岭北麓及关中盆地局地地形的阻挡作用,迫使低层冷空气强迫抬升,有利于降水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盛夏 突发性降水 低层风场 冷空气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季山顶果园最低气温推算
7
作者 刘志超 王勇 +3 位作者 曹杰 贺芬芬 杨爱琴 林隆超 《陕西气象》 2022年第4期57-61,共5页
利用2020年4月24日延安15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投影寻踪回归方法,对处于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山顶果园日最低气温进行推算。结果表明:投影寻踪回归方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拟合误差小,尤其对延安北部的拟合效果... 利用2020年4月24日延安15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投影寻踪回归方法,对处于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山顶果园日最低气温进行推算。结果表明:投影寻踪回归方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拟合误差小,尤其对延安北部的拟合效果好,显著降低了苹果花期冻害等级,投影寻踪回归方法拟合的最低气温符合实际冻害灾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果园气温 推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自动气象站网覆盖率分析与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伟 孟珍 +2 位作者 李秀琳 胡佳怡 张晰 《陕西气象》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陕西省自动气象站网经过20余年的建设,地面自动观测已实现全省乡镇覆盖。当前基于行政区划的自动气象站布设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自动气象站的布设进行科学评估。基于0.2°×0.2°的经纬度网格(空间分辨率),对陕... 陕西省自动气象站网经过20余年的建设,地面自动观测已实现全省乡镇覆盖。当前基于行政区划的自动气象站布设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自动气象站的布设进行科学评估。基于0.2°×0.2°的经纬度网格(空间分辨率),对陕西省自动气象站气温、湿度、气压和风的观测站点覆盖率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陕西省自动气象站点分布不均,观测空白区较多,气温、气压、湿度、风的观测站点空白区占比分别为21%、43%、43%、33%。杨凌、西安、渭南和铜川4类气象要素观测站点的覆盖率在各地市(区)中均较高,气温覆盖率为94%~100%,湿度、气压、风的覆盖率为80%~100%;商洛、汉中、宝鸡、安康和咸阳的覆盖率居中,气温覆盖率为83%~88%,湿度、气压、风的覆盖率为55%~85%;延安和榆林较低,气温覆盖率为67%~71%,湿度、气压、风的覆盖率为45%~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站网密度 水平分辨率 覆盖率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GPP和ET产品的秦岭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卓 曹银轩 +5 位作者 徐喜娟 陈上 冯浩 王钊 于强 何建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1-194,203,共15页
通过评价多种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遥感数据产品,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秦岭区域的GPP和ET组合数据集,并计算分析了秦岭区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 通过评价多种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遥感数据产品,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秦岭区域的GPP和ET组合数据集,并计算分析了秦岭区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产品对于不同植被类型GPP和ET的估算效果差异较大,其中VPM GPP和RF GPP这2种GPP产品,China ET和PML-V2 ET这2种ET产品的总体表现较好。秦岭区域的多年平均GPP_(year)为1489.95 g C/m^(2),ET_(year)为588.49 mm,WUE_(year)为2.56 g C/kg H_(2)O,多年平均WUE_(year)的变化率为0.156 g C/(kg H_(2)O·10 a)。秦岭区域WUE_(year)总体呈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秦岭区域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多年平均WUE_(year)数值差异不大,但WUE_(year)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部分植被类型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他植被类型呈现下降趋势;多年平均逐月WUE_(month)变化多呈现较为明显的“双峰”模式。研究结果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碳关系研究中获取和选择数据提供了依据和途径,加深了对秦岭区域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秦岭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多源产品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市雾的变化特征及地面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伊蓉 黄少妮 +2 位作者 郭云云 康磊 许晓艳 《陕西气象》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利用榆林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16—2020年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榆林地区雾的变化特征及地面气象条件。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各等级雾中强浓雾出现时数最多,特强浓雾鲜少出现;各等级雾都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多出... 利用榆林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16—2020年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榆林地区雾的变化特征及地面气象条件。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各等级雾中强浓雾出现时数最多,特强浓雾鲜少出现;各等级雾都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多出现于秋季,10月最多,日变化呈单峰型,07:00前后达到峰值。(2)雾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大雾和浓雾主要出现在东南部的吴堡、绥德、清涧等地,西部的定边、靖边出现最少,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主要出现在东南部的绥德、米脂等地,北部的府谷次之。(3)大雾和浓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短,大多为1 h,强浓雾一旦生成,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散;雾主要在夜间到凌晨生成,在日出后消散,强浓雾的生成和消散时段均比大雾和浓雾偏早且集中。(4)雾强度越强,对应地面相对湿度越高,温度露点差越低,气温和露点温度的降幅越大,风速越小;雾在地面各风向均可出现,但较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5)强浓雾由于发生时数多、持续时间长,是榆林市影响最严重的大雾天气,95%强浓雾出现条件为相对湿度大于95%和温度露点差小于1℃,风速基本小于2 m/s,这对强浓雾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时空变化 气象条件 露点温度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象站资料在体育赛事服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庆元 金丽娜 +2 位作者 刘丽娟 贺晨昕 张高健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2期182-184,190,共4页
基于西安地面区域气象站历史数据对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8-10月的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区域气象站资料在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针对不同气象要素对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的适宜性进行评估,最后对十四运会开幕式气象服务保障案... 基于西安地面区域气象站历史数据对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8-10月的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区域气象站资料在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针对不同气象要素对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的适宜性进行评估,最后对十四运会开幕式气象服务保障案例进行复盘分析,对拟定体育训练及比赛计划、提高运动成绩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合理科学的赛事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象站 体育赛事 气象条件 适宜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陕西气象网络防护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珂 曹波 +1 位作者 马园 党瑞 《陕西气象》 2024年第4期77-80,共4页
随着气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业务系统复杂程度日益提升,数量激增,用户认证复杂化及安全隐患增加。通过构建一套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授权,可以降低系统运行安全风险隐患。采用OAuth2.0授权码模式进... 随着气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业务系统复杂程度日益提升,数量激增,用户认证复杂化及安全隐患增加。通过构建一套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授权,可以降低系统运行安全风险隐患。采用OAuth2.0授权码模式进行认证对接,同时通过SSL/TLS和CA证书进一步加强安全性,可以实现用户身份的集中管理和单点登录,简化用户的认证流程。以陕西省气象数据共享网为例,对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身份认证 OAuth2.0 单点登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川市玉米生长季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王琳 倪闻 +3 位作者 张淑敏 张雄 杨亚利 任钰卿 《陕西气象》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利用铜川市1964—2021年国家气象观测站玉米生长季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及1990—2020年各区县玉米产量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累积距平法及滑动平均法分析≥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玉米气象产量... 利用铜川市1964—2021年国家气象观测站玉米生长季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及1990—2020年各区县玉米产量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累积距平法及滑动平均法分析≥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8 a来各区县≥10℃积温随时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且均在1993年发生了由偏冷到偏暖的转折;空间上南部耀州多,北部宜君少。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上降水量丰富区位于北部宜君县。耀州日照时数随时间呈显著减少趋势(P<0.01),其余区县变化不明显;空间上各区县日照时数差别小。气象因子中,降水量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日照时数影响次之,≥10℃积温影响最小,其中降水量和玉米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川 玉米 气象因子 气象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气象智能终端移动业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14
作者 王莹 任芳 《陕西气象》 2024年第2期76-82,共7页
针对原有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用户粘度不高、个性化产品缺乏、集约管理程度低等问题,开展基于智能终端的智慧气象服务技术研究,研发陕西气象智能终端移动业务平台。平台采用多触点渠道技术和“微服务+应用管理”框架技术,构建多触点渠道统... 针对原有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用户粘度不高、个性化产品缺乏、集约管理程度低等问题,开展基于智能终端的智慧气象服务技术研究,研发陕西气象智能终端移动业务平台。平台采用多触点渠道技术和“微服务+应用管理”框架技术,构建多触点渠道统一用户体系,建立多级气象产品靶向差异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跨渠道、跨终端的统一用户管理服务,提高了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了陕西气象移动业务的全流程精细化、智能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终端 多触点渠道融合技术 微应用框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镜-陕西”的业务系统数字化监控设计
15
作者 贾晨刚 乔青 王玮 《陕西气象》 2025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加强陕西气象业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做好“云原生”与“云化改造”业务系统的资源使用、系统运行、数据服务等数字化监控与分析评估,设计基于“天镜-陕西”的全省气象站点信息、台站级网络拓扑、机房动力环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CMAC... 为加强陕西气象业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做好“云原生”与“云化改造”业务系统的资源使用、系统运行、数据服务等数字化监控与分析评估,设计基于“天镜-陕西”的全省气象站点信息、台站级网络拓扑、机房动力环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CMACast下行资料、资料共享服务、秦智系统、数据共享网系统、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的运行监控界面,提高气象业务集约化运行质量与数据分析评估效率。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综合实时监控系统能够满足观测、预报、服务等业务实时监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云+端 云原生 云化改造 监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体系构建与观测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孟珍 毛峰 +2 位作者 夏江峰 李伟 杨艳 《陕西气象》 2021年第2期60-64,共5页
开展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对综合气象观测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业务的运行研究基础和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示范网的规范业务应用,建立了陕西省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研究示范体系... 开展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对综合气象观测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业务的运行研究基础和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示范网的规范业务应用,建立了陕西省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气象观测应用研究示范体系。该体系通过建立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探测系统、示范站建设、观测体系规范的构建等方式,完善了综合气象观测的内涵,扩展了现代气象探测业务的范畴。在陕西成功进行了业务化试验运行,取得了相关飞行和观测数据,表明了初步具备全国推广的价值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多旋翼无人机 气象观测 规范 体系 试验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康市短时强降水特点及其天气模型和环境参数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静睿 赵强 +2 位作者 李玉婷 刘佩佩 郭大梅 《陕西气象》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利用安康185个区域站小时降水数据和国家站探空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5-10月安康市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康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17-19时和22时-次日01时,且61.6%发生在7月中旬-8月中旬,在石泉西部发... 利用安康185个区域站小时降水数据和国家站探空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5-10月安康市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康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17-19时和22时-次日01时,且61.6%发生在7月中旬-8月中旬,在石泉西部发生最多;基于地形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来看,在海拔1000 m以下,短时强降水频次随海拔高度先增加后减少,且在300~600 m内较多;从坡向和坡度来看,短时强降水在西坡发生最多,主要在陡坡、斜坡及缓斜坡地形发生。通过对134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统计分析,归纳出副高控制型、两高切变型、前倾槽型和低空急流型四种天气概念模型,其中低空急流型占比高达58.4%;分析四种概念模型的温湿廓线和物理量特征,结合雷达资料,得到物理量指标及典型雷达特征图,对安康汛期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物理量 天气模型 雷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计量信息编码及数据格式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慧 李松奎 +1 位作者 崇伟 边泽强 《陕西气象》 2023年第4期51-55,共5页
为进一步规范计量标准设备内部传输的数据格式,使全国各省、市气象计量数据能以统一的编码格式在通信线路和网络上传输,实现有效衔接和共享,提出采用JSON编码格式,设计规定了气象计量信息数据总体编码格式要求及说明数据区,即气象计量... 为进一步规范计量标准设备内部传输的数据格式,使全国各省、市气象计量数据能以统一的编码格式在通信线路和网络上传输,实现有效衔接和共享,提出采用JSON编码格式,设计规定了气象计量信息数据总体编码格式要求及说明数据区,即气象计量数据格式由起始标识、授权标识码、信息大类、信息子类、数据区和结束标识组成,使气象计量信息数据能够以标准化形式采集、存储和传输,实现全国计量信息管理和统计分析,保证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计量信息 JSON编码 数据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西安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新玲 李茜 +1 位作者 路岑之 刘波 《陕西气象》 2021年第6期21-26,共6页
利用西安1951—2019年8—10月气象要素时、日值资料,对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前后西安的气温、降水、风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极值及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运会期间西安的... 利用西安1951—2019年8—10月气象要素时、日值资料,对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前后西安的气温、降水、风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极值及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运会期间西安的温湿条件适宜。9月15—27日,平均2~3 d会出现1次降雨,雨量接近中雨级别;降水日各时次降水发生频率变化不大,但降水量日变化明显,07—12时较大,21—06时相对较小。全运会期间西安日最大风速的变化较大,主要以东北风和西南风居多;平均风速日变化较明显,白天大,夜间小。全运会期间西安高温、暴雨、沙尘、大雨、雷暴等高影响天气事件出现概率较小,但霾和中等以上降雨事件出现概率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运会 气象条件 高影响事件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曹银轩 黄卓 +5 位作者 徐喜娟 陈上 王钊 冯浩 于强 何建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7-466,共10页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生范围都越来越严重,探索植被光合对干旱的响应以及气象因子对植被光合的影响对于人们如何应对干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具有对干旱条件下区域植被光合作用...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生范围都越来越严重,探索植被光合对干旱的响应以及气象因子对植被光合的影响对于人们如何应对干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具有对干旱条件下区域植被光合作用进行早期监测和准确评估的潜力。本研究基于星载SIF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001-2017年生长季内(4-10月)植被光合作用对干旱的响应关系及其受气象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季内SIF与SPE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区域占比为87.8%,其中,半干旱地区植被光合对干旱的响应较敏感,半湿润地区敏感性较低。不同类型植被光合对干旱的响应存在差异,草地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最高,响应最强的SPEI时间尺度为3~4个月;林地的敏感性最低,SPEI时间尺度为3~10个月。气象因子与SIF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温度和降雨是影响黄土高原植被光合的重要影响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模式与温度相似。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季内不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条件下,植被光合所受干旱及各气象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气象干旱 植被光合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