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姚丽 左平兵 +1 位作者 刘振兴 陈化然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47,共15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多时空尺度响应的观测结果以及物理模型。另外报道TC-1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片区观测的激波直接驱动磁尾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振动增强的新现象,并利用GOES飞船、LANL系列飞船,以及地磁数...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多时空尺度响应的观测结果以及物理模型。另外报道TC-1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片区观测的激波直接驱动磁尾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振动增强的新现象,并利用GOES飞船、LANL系列飞船,以及地磁数据,分析了该现象发生时地球同步轨道和地面对动压脉冲结构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 行星际激波 磁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活动低年时太阳同步轨道电场高频(HF)波的观测特性研究
2
作者 马玉端 路立 +4 位作者 杨俊英 曹晋滨 张学民 陈化然 周国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1-1432,共12页
文章使用搭载在DEMETER卫星上的电场探测仪器(Instrument Champ Electrique,ICE)在太阳活动低年(2007年2月4日到2008年2月3日)所探测的数据,研究频率从10 kHz到3.33 MHz宽频段的高频(HF)电场波功率谱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磁宁静期间,从2.08... 文章使用搭载在DEMETER卫星上的电场探测仪器(Instrument Champ Electrique,ICE)在太阳活动低年(2007年2月4日到2008年2月3日)所探测的数据,研究频率从10 kHz到3.33 MHz宽频段的高频(HF)电场波功率谱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磁宁静期间,从2.08 MHz到3.33 MHz的高频段,电场HF波功率谱密度随频率升高而升高,且电场HF波功率谱密度的全球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上不随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变化.向阳面时,不同经纬度间HF波功率谱密度的差异小于背阳面的.电场HF波功率谱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向阳面1.25 MHz和1.66 MHz频段,在低纬度出现峰.地磁平静时期电场HF波功率谱密度的区域分布变化比较大的是0.42 MHz和1.66 MHz两个频段,尤其是在背阳面的北半球高纬度区域.地磁活动引起电场HF波功率谱扰动的非均匀性增强,主要表现在电场HF波的低频段(3.25~416 kHz),扰动响应区域发生在高纬度区.在赤道和低纬附近(纬度:~±40°之间),地磁活动的响应很小.在背阳面的磁尾方向,电场HF波功率谱表现出明显的磁暴增强.磁暴(Dst<-30 nT)期间的南北半球高纬度区,电场HF波功率谱的最大增幅比地磁平静时期大一个数量级.向阳面的南半球高纬度区域,亚暴(AE>200 nT)和高纬磁扰动(Kp>3)期间,功率谱的最大增幅比地磁平静时期大一个数量级.考虑到亚暴和高纬磁扰期间,来自空间的扰动影响主要是高纬度区域,电场HF波功率谱的增强主要受空间物理过程的影响.鉴于本文使用的是在太阳活动低年的数据,观测到的磁暴基本上都是弱磁暴,最大的也只是中等磁暴;可以推测强磁暴、烈磁暴甚至巨磁暴发生时,电场HF波功率谱的增强应该更加显著.如果在地磁平静时期尤其是没有磁暴期间,地球的局部区域出现电场HF波功率谱(尤其是1.66 MHz以上的)异常增大,那么就要着重考虑是否为地球内部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所导致的电离层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HF波 功率谱密度 电离层地震响应 地磁异常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太阳风暴的数值模拟研究报告
3
作者 冯学尚 向长青 钟鼎坤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21期185-185,共1页
太阳风暴经过地球时,地球空间环境会产生整体剧烈的灾害性变化。行星际空间是太阳风暴吹袭地球空间的必经传输通道,是了解日地系统空间天气整体变化过程的重要纽带。如何减轻或避免太阳风暴所造成的损失是人类高科技时代所面临的重大前... 太阳风暴经过地球时,地球空间环境会产生整体剧烈的灾害性变化。行星际空间是太阳风暴吹袭地球空间的必经传输通道,是了解日地系统空间天气整体变化过程的重要纽带。如何减轻或避免太阳风暴所造成的损失是人类高科技时代所面临的重大前沿课题。基于物理的以强大计算能力为基础的太阳风暴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不仅具有了解太阳风暴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动力学过程的科学意义,还具有预测太阳风暴吹到地球的时间、强度和可能引起的地球空间天气效应方面的现实意义。目前基于MHD方程数值研究行星际太阳风暴的工作已经从初期的定性原理性理论研究过渡到定量的具体事件系统性研究和数值预报试预报阶段。现有基于物理的三维数值预报模型主要有:美国空间环境建模中心(CSEM)开发的空间天气模型架构(SWMF)Block Adaptive Tree Solar-wind Roe-type Upwind Scheme,BATS-R-US)、美国集成空间天气建模中心(CISM)开发的日冕和日球层模型(CORHEL)和我国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IGMA研究小组开发的太阳行星际守恒元解元模型(SIP-CESE)三维太阳风模型。该文将概述现有基于物理的主要三维数值预报模型的算法特点及其研究成果,评述行星际太阳风暴的数值模拟研究在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太阳风暴 三维数值预报模型 空间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流体力学模拟的太阳高能粒子物理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魏稳稳 沈芳 左平兵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共26页
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是一类重要的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其数值预报研究在空间天气预报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SEP事件主要包括3种类型:与太阳耀斑爆发相关联的脉冲型事件,与日冕物质抛射驱动的激波相关联的缓变型事件,以及同时具有... 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是一类重要的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其数值预报研究在空间天气预报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SEP事件主要包括3种类型:与太阳耀斑爆发相关联的脉冲型事件,与日冕物质抛射驱动的激波相关联的缓变型事件,以及同时具有缓变型和脉冲型事件特征的混合型事件。其中,缓变型SEP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高能粒子强度较大,对这类事件的模拟是当前研究的难点。目前针对缓变型SEP事件的模拟工作业已发展了多个理论和数值模型。每个模型都对SEP加速和传播的复杂过程作了基本的假设,这些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部分重现观测到的SEP事件特征。而若要提高预报SEP事件的能力,则需要将描述三维日冕物质抛射驱动的激波模型与描述高能粒子在行星际空间中的加速和传输的模型耦合起来,建立基于接近真实的SEP加速和传播的三维太阳风背景模拟及以激波参数为输入的SEP模型。主要回顾了缓变型SEP事件中粒子的加速和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可用于获取CME激波传播参数的磁流体力学太阳风模型研究现状;综述了缓变型SEP事件的激波一粒子模型(shock-and-particle model);最后对未来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 激波 MHD太阳风模式 行星际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扰动传输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史良文 申成龙 +1 位作者 汪毓明 沈芳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7-286,共20页
随着观测手段、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太阳风扰动如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相关的空间天气效应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为获取行星际背景磁场、背景太阳风参数和日冕物质抛射、激波等太阳风扰动的传播参数,人们建立发展了各... 随着观测手段、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太阳风扰动如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相关的空间天气效应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为获取行星际背景磁场、背景太阳风参数和日冕物质抛射、激波等太阳风扰动的传播参数,人们建立发展了各种模式;在这些获取的参数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太阳风扰动的传播模式,从而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理论模型支持。根据这些模式所研究和描述物理量的不同,将这些参数获取模式和传播预报模式分为背景磁场获取模式、背景太阳风参数获取模式、日冕物质抛射传播参数获取模式、日冕物质抛射偏转模式、日冕物质抛射(激波)传播模式以及基于三维磁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分别概述性地总结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及其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日冕物质抛射 行星际空间 空间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东亚电离层不规则体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2 位作者 张北辰 王霄 武顺智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7-633,共7页
利用2003年7月-2005年6月东亚110°E子午线附近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东亚区电离层不规则体形态特性及其随磁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处于磁纬±10°以内的磁赤道区,海南和东南亚台站存在明显的电离层不规... 利用2003年7月-2005年6月东亚110°E子午线附近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东亚区电离层不规则体形态特性及其随磁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处于磁纬±10°以内的磁赤道区,海南和东南亚台站存在明显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海南电离层闪烁与东南亚总电子含量起伏活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在两分季明显增强且趋于对称,在两至季明显减弱且呈现一定不对称性,相对于其他季节,6月至季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2~3 h的地方时延迟.而处于磁纬±14°以上的低中纬区,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会明显减弱,且南北半球呈现明显的形态差异.随着磁纬的增加,北半+球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在两分季迅速减弱直至消失,在夏季相对有所增加;南半球所有季节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 110°子午线 电离层不规则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卫星在近地磁尾观测到的持续尾向流、等离子体片变薄和偶极化过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继业 张灵倩 +3 位作者 刘振兴 马志为 史建魁 郭九苓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83-1188,共6页
2004年7月14日TC-1卫星在近地磁尾(-9.3Re,-5.4Re,1.2Re)附近观测到了伴随有持续尾向流s的等离体片变薄和偶极化过程.尾向流持续时间为32分钟.偶极化过程中磁场By分量没有明显变化.在偶极化过程发生两分钟之后,地面台站观测到的Pi2脉动.... 2004年7月14日TC-1卫星在近地磁尾(-9.3Re,-5.4Re,1.2Re)附近观测到了伴随有持续尾向流s的等离体片变薄和偶极化过程.尾向流持续时间为32分钟.偶极化过程中磁场By分量没有明显变化.在偶极化过程发生两分钟之后,地面台站观测到的Pi2脉动.ACE卫星的观测表明行星际磁场有弱的南向行星际磁场(-2nT),持续时间约55分钟.Imagine卫星在电离层区域没有观测到极光出现.和伴随有极光增亮的亚暴过程相比,南向行星际磁场明显较弱,且持续时间短.TC-1卫星和ACE卫星的联合观测表明尾部释能有大有小,并非达到某值才能发生.但能量小时,不能够引起极光亚暴.其次南向行星际磁场有可能与近地磁尾尾向流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磁场南转北 偶极化 亚暴膨胀相突发 Pi2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量堆积和偶极化过程中的超低频波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继业 张灵倩 +3 位作者 刘振兴 马志为 史建魁 郭九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85-1295,共11页
2004年9月17日TC-1卫星在近地磁尾夜侧观测到一次伴随有通量堆积和偶极化过程的典型亚暴事件.本文利用离散小波分析和FFT分析方法对本次事件中4s精度的FGM和HIA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通量堆积过程和偶极化过程中的低频波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2004年9月17日TC-1卫星在近地磁尾夜侧观测到一次伴随有通量堆积和偶极化过程的典型亚暴事件.本文利用离散小波分析和FFT分析方法对本次事件中4s精度的FGM和HIA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通量堆积过程和偶极化过程中的低频波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通量堆积过程和偶极化过程中场和粒子有明显的不规则低频波动,主要波动频率范围为4~15mHz,和Pi-2脉动一致.通量堆积过程中磁场各个分量的低频波动和偶极化过程中的低频波动有明显不同,表明这两个物理过程可能存在不同的波动机制.在通量堆积过程和偶极化过程中,平行磁场方向上温度和速度的波动和垂直方向上温度和速度的波动有明显区别,平行磁场方向上温度和速度的波动有较好的相关性,且热离子密度的波动和平行磁场方向上的波动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存在快模压缩波.TC-1卫星的观测显示通量堆积过程中磁场By分量有明显增长.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ULF波与By分量的增长有密切关系,从而可能对亚暴膨胀相的触发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堆积 偶极化过程 膨胀相触发 超低频波(UL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与行星际磁场时钟角的关系
9
作者 程征伟 史建魁 刘振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72-2275,共4页
根据ClusterII卫星的探测数据,对1 839个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事件与行星际磁场(IMF)时钟角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的发生率明显受到IMF时钟角的调控:当0°<|Ф|<90°,场向电... 根据ClusterII卫星的探测数据,对1 839个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事件与行星际磁场(IMF)时钟角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的发生率明显受到IMF时钟角的调控:当0°<|Ф|<90°,场向电流发生率随IMF时钟角的变化曲线为一"V"型结构。当90°<Ф<180°时场向电流发生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当-180°<Ф<-90°时,场向电流的发生率先减小后增大,其拐点在Ф=-130°附近。这说明场向电流不仅受行星际Bz的影响,也受行星际磁场By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向电流 等离子体片边界层 IMF时钟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与火星的相互作用
10
作者 史建魁 程征伟 王胜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0期2158-2161,共4页
考虑太阳风动压与火星电离层中的粒子热压与磁压之和平衡,建立了火星磁层顶形成的理论模型。结合卫星观测数据,对子午面内向日侧火星磁层顶位形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了火星磁层顶位形及其与太阳风动压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认为,火星... 考虑太阳风动压与火星电离层中的粒子热压与磁压之和平衡,建立了火星磁层顶形成的理论模型。结合卫星观测数据,对子午面内向日侧火星磁层顶位形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了火星磁层顶位形及其与太阳风动压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认为,火星磁层顶位形与地球磁层顶相似;太阳风动压越大,火星磁层顶越靠近火星;反之,越远离火星。这些结果,对于了解火星感应磁层形成的物理机制有着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磁层顶 位形和变化 太阳风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暴的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冯学尚 向长青 钟鼎坤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共28页
如何能够提前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预报空间天气不仅是空间天气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对空间天气预报的重大需求.基于物理的以强大计算能力为基础的太阳风暴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已经成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建模的... 如何能够提前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预报空间天气不仅是空间天气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对空间天气预报的重大需求.基于物理的以强大计算能力为基础的太阳风暴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已经成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建模的重要手段,并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聚焦于背景太阳风状态和太阳扰动事件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三维数值模型的发展状况,总结现有基于物理的主要模型的算法特点及其研究成果,评述太阳风暴的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最后指出,随日地空间探测发展和人们对日地空间天气基本物理过程了解的不断深入,将更多观测和对新物理过程的认识融入数值预报模型,建立由观测约束驱动的、快捷高效稳定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日地空间天气全球耦合数值预报模型,是发展未来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型研究的努力方向,它将推动空间天气预报从客观分析向数值预报转变,加速实现数值模型对太阳风暴的全程追踪,初步满足人类对空间天气预报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暴 日冕行星际过程 三维数值模型 空间天气
原文传递
行星际太阳风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冯学尚 向长青 钟鼎坤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2-933,共22页
太阳风暴经过地球时,地球空间环境会产生整体剧烈的灾害性变化.行星际空间是太阳风暴吹袭地球空间的必经传输通道,是了解日地系统空间天气整体变化过程的重要纽带.如何减轻或避免太阳风暴所造成的损失是人类高科技时代所面临的重大前沿... 太阳风暴经过地球时,地球空间环境会产生整体剧烈的灾害性变化.行星际空间是太阳风暴吹袭地球空间的必经传输通道,是了解日地系统空间天气整体变化过程的重要纽带.如何减轻或避免太阳风暴所造成的损失是人类高科技时代所面临的重大前沿课题.基于物理的以强大计算能力为基础的太阳风暴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不仅具有了解太阳风暴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动力学过程的科学意义,还具有预测太阳风暴吹到地球的时间、强度和可能引起的地球空间天气效应方面的现实意义.目前基于MHD方程数值研究行星际太阳风暴的工作已经从初期的定性原理性理论研究过渡到定量的系统性研究具体事件和数值预报试预报阶段.现有基于物理的三维数值预报模型主要有:美国空间环境建模中心(CSEM)开发的空间天气模型架构(SWMF)、美国集成空间天气建模中心(CISM)开发的日冕和日球层模型(CORHEL)和我国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IGMA研究小组开发的太阳行星际守恒元解元(SIP-CESE)三维太阳风模型.本文将概述现有基于物理的主要三维数值预报模型的算法特点及其研究成果,评述行星际太阳风暴的数值模拟研究在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太阳风暴 三维数值预报模型 空间天气
原文传递
地球磁层对磁云边界层的大尺度响应分析--个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左平兵 魏奉思 +1 位作者 冯学尚 李汇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1-752,共12页
主要分析了WIND飞船2004年11月9日探测的磁云边界层引起的大尺度地球磁层活动.磁层响应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磁云边界层内本身持续较强南向磁场驱动了一个强磁暴的主相.(2)由于磁云边界层内部较强南向磁场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向北偏... 主要分析了WIND飞船2004年11月9日探测的磁云边界层引起的大尺度地球磁层活动.磁层响应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磁云边界层内本身持续较强南向磁场驱动了一个强磁暴的主相.(2)由于磁云边界层内部较强南向磁场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向北偏转触发了一个典型磁层亚暴.文中详细分析了亚暴膨胀相发生时夜侧磁层各区域的观测现象,包括极光观测、高纬地磁湾扰、地球同步轨道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象、Pi2脉动突然增强以及等离子体片偶极化现象等.(3)磁云边界层和前面鞘区组成一个动压增强区,此动压增强区强烈压缩磁层,致使磁层顶进入地球同步轨道以内;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位于向阳侧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两颗GOES卫星大部分时间位于磁层磁鞘中,以致很长时间内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中.利用Shue(1998)模型计算得到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磁层顶日下点的位置被压缩至距地心最近距离为5.1RE,磁云边界层的强动压结构以及强间断面决定了磁云边界层对磁层的强压缩效应.强动压结构、多个强间断结构以及持续较长时间的强南向磁场是许多磁云边界层的共性,这里以此磁云边界层事件为例分析了磁云边界层的地球磁层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云边界层 磁暴 磁层亚暴 磁层响应
原文传递
我国海南上空中高层大气潮汐风场的首次观测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姜国英 徐寄遥 +3 位作者 史建魁 杨国韬 王霄 燕春晓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3-930,共8页
海南富克(19.5°N,109.1°E)流星雷达是我国低纬地区第一台探测中高层大气风场的雷达.利用该雷达观测的2009年春季近3个月的风场数据(2月1日至4月20日),第一次给出了我国低纬地区80~100km高度范围内大气周日潮汐、半日潮汐及... 海南富克(19.5°N,109.1°E)流星雷达是我国低纬地区第一台探测中高层大气风场的雷达.利用该雷达观测的2009年春季近3个月的风场数据(2月1日至4月20日),第一次给出了我国低纬地区80~100km高度范围内大气周日潮汐、半日潮汐及平均风随时间、高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我国低纬上空中层顶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大气潮汐波,并且大气周日潮的幅度明显大于半日潮,周日潮幅度的最大值(约100m/s)出现在经向风场中.周日潮和半日潮的相位在垂直方向上向下传播.与大气潮汐波线性理论模式GSWM02比较表明,富克周日潮与模式有较好的一致,而半日潮汐波与模式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雷达 中高层大气 潮汐
原文传递
磁尾等离子体片和地球同步轨道区域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丽 刘振兴 +2 位作者 左平兵 张灵倩 段素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533-2541,共9页
2004年7月22日,WIND飞船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激波前为持续较长时间的微弱南向磁场,越过激波面,磁场发生南向偏转并被压缩.当激波作用于磁层时位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不同位置的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都观测到等离子体对流迅速增强.C... 2004年7月22日,WIND飞船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激波前为持续较长时间的微弱南向磁场,越过激波面,磁场发生南向偏转并被压缩.当激波作用于磁层时位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不同位置的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都观测到等离子体对流迅速增强.Cluster上搭载的电场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晨昏电场的增加.位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不同位置的卫星观测到的磁场变化则不同:TC-1观测到磁场大小几乎不变但磁场仰角变小,而离赤道较远的Cluster卫星则观测到磁场显著增强;位于午夜侧附近的GOES-10卫星观测到磁场强度突然增加,磁场仰角变小;位于晨侧的GOES-12卫星的观测则表现出简单的磁场压缩,即磁场强度及各分量都显著增加.另外,分布在各个磁地方时的LANL卫星观测的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通量都脉冲增强,在向阳面粒子通量的变化比夜侧明显,位于午夜侧的粒子通量响应则最弱.文中还讨论了这些观测现象的可能的物理解释.以上磁层响应是由动压脉冲结构以及磁场南向偏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脉冲结构 行星际激波 磁尾等离子片 地球同步轨道
原文传递
极光半球能量季节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的关联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玲 傅绥燕 +3 位作者 宗秋刚 PARKS George 王赤 陈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3-853,共1页
极光半球能量(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HP)是指通过极光沉降粒子进入地球南北半球的总能量,其南北半球不对称性或者季节不对称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即冬季半球的HP与同期夏季半球的HP存在差异,但对于究竟冬季半球还足夏季半球... 极光半球能量(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HP)是指通过极光沉降粒子进入地球南北半球的总能量,其南北半球不对称性或者季节不对称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即冬季半球的HP与同期夏季半球的HP存在差异,但对于究竟冬季半球还足夏季半球获取更多极光能量尚有争议,且迄今还没有关于极光能量半球不对称性与太阳周期关联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半球 季节变化 太阳活动周期 总能量 极光 关联 不对称性 POWER
原文传递
磁云内局部高温质子的可能加热机制:磁场重联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恒强 王杰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0-816,共7页
磁云具有较强的磁场和较低的质子温度和Beta值等显著特征,但是大量的观测资料显示在磁云内部往往存在局部高温现象.磁云内局部高温的质子可能是由于其内部磁场重联引起的.以1995年10月18~20日磁云事件为例,该事件前边界到19日11:00 UT... 磁云具有较强的磁场和较低的质子温度和Beta值等显著特征,但是大量的观测资料显示在磁云内部往往存在局部高温现象.磁云内局部高温的质子可能是由于其内部磁场重联引起的.以1995年10月18~20日磁云事件为例,该事件前边界到19日11:00 UT之间有一个明显地温度突起区,从这个持续时间将近31小时的磁云内部认证出了8个磁场重联出流区,且大部分磁场重联事件发生在磁云内部质子温度凸起的部分.所以磁云内局部区域的质子被磁场重联加热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云 磁场重联 高温质子
原文传递
Cluster卫星对磁尾电流片运动特性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为杰 史全岐 +8 位作者 傅绥燕 宗秋刚 濮祖荫 谢伦 肖婷 李蕾 刘振兴 H.Reme E.Lucek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7-764,共8页
地球磁尾电流片拍动的起源和运动方式一直是磁尾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Cluster卫星数据,统计分析了2001年和2003年的磁尾电流片运动特性,利用我们最近发展的分析结构特征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新方法,计算了磁尾电流片的运动速... 地球磁尾电流片拍动的起源和运动方式一直是磁尾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Cluster卫星数据,统计分析了2001年和2003年的磁尾电流片运动特性,利用我们最近发展的分析结构特征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新方法,计算了磁尾电流片的运动速度,并给出了磁尾电流片在GSE坐标系中XY平面内的速度分布图.我们发现磁尾电流片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除了磁尾电流片向晨昏方向的运动,分析表明,磁尾电流片还存在着明显朝向子夜方向的运动(即GSE坐标系中Y=0平面).观测还进一步表明,位于磁尾中间区域(|Y_GSE|<8Re)的电流片的扰动,其南北向的速度分量相对较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磁尾中性片的中间区域可能是导致大部分磁尾电流片拍动事件中电流片朝向晨昏两侧运动的源区.对于运动方向朝向子夜方向(Y=0平面)的电流片,其运动方式与运动方向朝向晨昏两侧的电流片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应具有不同的起源.本文的统计结果,为我们深入研究地球磁尾电流片拍动源区等物理问题提供了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尾电流片 拍动 源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