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探讨(附284例报告) 被引量:15
1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3 位作者 谭浩 张连阳 黄显凯 沈康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救治时间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组急救部处理时间(16.4±3.7min)、特殊检查时间(17.5±2.6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6.3±1.3 min)较对照组(分别为22.5±4.8、25.8±3.2、8.2±1.6min)均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121例(42.6%)患者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71例应用了损害控制外科策略;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52%(10例)和13.0%(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一体化救治,限制性液体复苏、损害控制外科策略的应用,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可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一体化救治 限制性液体复苏 损害控制外科 救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严重创伤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2
2
作者 黄显凯 姚元章 +1 位作者 周健 费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总结严重创伤早期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 1985年 5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 84 7例严重创伤中 2 82例主要并发症病例资料 ,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15例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89例 ,应激性溃疡伴出血 78... 目的 总结严重创伤早期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 1985年 5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 84 7例严重创伤中 2 82例主要并发症病例资料 ,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15例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89例 ,应激性溃疡伴出血 78例 ,对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 ARDS治愈率 6 8.7%(79/ 115 ) ;MODS治愈率 5 7.3% (5 1/ 89) ;应激性溃疡治愈率 6 7.9% (5 3/ 78)。结论 MODS的治疗主要以脏器支持为主 ,减轻早期应激反应 ,积极抗休克及感染。ARDS的治疗应及时正确采用呼吸机通气 ,尽快纠正低氧血症 ,积极处理原发病。应激性溃疡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对严重大出血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应激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亚低温治疗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军 张连阳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2期2252-2253,2256,共3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设正常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正常体温治疗组,检测(6、24h)血浆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2)采用体外...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设正常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正常体温治疗组,检测(6、24h)血浆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2)采用体外实验,分离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观察ConA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分泌IL-2、TNF-α的变化。结果与正常体温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I、L-2、TNF-α等指标更趋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严重创伤 大鼠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提高骨关节创伤的治疗水平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爱民 李起鸿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6期321-323,共3页
骨关节创伤是最常见的创伤 ,我国近 2 0~ 30年来就其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主要有 :(1)脊柱脊髓损伤的预防宣传和院前急救运送技术的提高 ,早期使用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方案 ,脊柱三柱学说和影响学诊断水平的提高 ,脊柱骨折固定... 骨关节创伤是最常见的创伤 ,我国近 2 0~ 30年来就其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主要有 :(1)脊柱脊髓损伤的预防宣传和院前急救运送技术的提高 ,早期使用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方案 ,脊柱三柱学说和影响学诊断水平的提高 ,脊柱骨折固定技术的提高 ;(2 )尽早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以控制出血和休克 ,多学科协同救治伴有重度骨盆骨折的多发伤 ,手术复位和固定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型骨盆环骨折 ;(3)四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从“AO”到“BO”的转变 ,骨外固定技术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创伤 治疗 脊髓损伤 脊柱损伤 骨盆创伤 四肢骨关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瘦素及其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希龙 梁华平 张连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10-1412,共3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的变化,初步探讨二者在创伤恢复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7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位创伤患者依据AIS-ISS评分分为3组:①轻伤组(ISS<16或AIS≤2,n=21);②重伤组(16≤ISS<25或AIS=3,n=1... 目的观察创伤后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的变化,初步探讨二者在创伤恢复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7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位创伤患者依据AIS-ISS评分分为3组:①轻伤组(ISS<16或AIS≤2,n=21);②重伤组(16≤ISS<25或AIS=3,n=17);③严重伤组(ISS≥25或AIS>3,n=14)。以1个月来无感染病史的7位健康人作为对照。采集患者入院第1天(D1)、第3天(D2)、第6天(D3)以及对照组成员(D0)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瘦素及ob-R水平。结果严重伤组SIRS、MODS、脓毒症发生率均高于重伤组及轻伤组(P<0.05)。随创伤程度的加重,各时相点瘦素与ob-R水平也随之增高。D1时,重伤组、轻伤组、对照组间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3组均显著低于严重伤组(P<0.05)。D2时,重伤组和轻伤组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3组均显著低于严重伤组(P<0.05)。D3时各组间比较结果与D1相同。ob-R水平D1、D2、D3时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伤后瘦素及ob-R水平均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增加,测定创伤后瘦素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创伤程度及预后。与瘦素相比,ob-R的变化持续时间更长,对损伤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受体 瘦素 创伤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在腹部创伤早期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显凯 张连阳 +1 位作者 王涛 朱渝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应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5例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其中闭合性腹部损伤36例,开放性腹部损伤9例。入院时18例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14例超声示腹腔积液,18例腹穿阳性,8例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有失...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应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5例腹部创伤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其中闭合性腹部损伤36例,开放性腹部损伤9例。入院时18例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14例超声示腹腔积液,18例腹穿阳性,8例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有失血性休克表现5例。结果发现腹部多脏器伤17例,单脏器伤28例。肝破裂12例,脾破裂9例,小肠破裂15例,结肠破裂4例,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6例,大网膜血管破裂出血3例,腹膜后血肿9例,阴性探查5例。9例肝破裂缝合修补加填大网膜止血,3例肝破裂因损伤严重中转开腹手术。3例边缘型脾破裂行缝合修补术,6例脾破裂损伤接近脾门伴活动性出血而行睥切除。10例小肠破裂5例直接缝合修补,5例较严重的小肠广泛损伤加腹壁小切口将损伤肠管提出切口外行部分肠切除吻合。4例结肠破裂均中转开腹手术,其中1例升结肠破裂行破口修补,3例降结肠损伤行肠修补加肠外置术。6例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及3例大网膜血管破裂均行缝扎止血。9例腹膜后血肿未作处理。术后无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腹腔镜用于诊治腹部创伤安全、准确、并发症少,对早期难以确诊的腹部创伤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腹腔镜 手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淑芳 杨欣建 魏娜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9期47-48,共2页
近年来,随着高空坠落伤及交通伤的不断增加,严重创伤患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我国,每年因创伤死亡者已经超过10万余人,创伤和中毒等意外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死因谱的第一位[1].我们创伤中心在救治创伤患者过程中,采用国内吴恒义等[2]设... 近年来,随着高空坠落伤及交通伤的不断增加,严重创伤患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我国,每年因创伤死亡者已经超过10万余人,创伤和中毒等意外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死因谱的第一位[1].我们创伤中心在救治创伤患者过程中,采用国内吴恒义等[2]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吴氏"计分法)对创伤患者的伤情及愈后进行评定,增强了创伤救治护理工作的有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严重度 综合评定 救治 护理 “吴氏”计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淑芳 杨欣建 +2 位作者 蹇华盛 魏娜 何家庆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 探讨总结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以达到快速救治、快速分流 ,改变既往轻、中、重创伤患者集中救治的做法。方法 结合本创伤中心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度 ,采用国内吴恒义等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 ,... 目的 探讨总结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以达到快速救治、快速分流 ,改变既往轻、中、重创伤患者集中救治的做法。方法 结合本创伤中心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度 ,采用国内吴恒义等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 ,即“吴氏”计分法 (包括创伤、生理参数和附加分 )对救治的1 1 2 0例创伤患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法进行计分。 1 5~ 2 4分为重度患者 (81 2例 ) ,2 5~ 34分为危重度患者(2 34例 ) ,≥ 35分为极危重度患者 (74例 )。结果 通过综合评定计分法 ,对轻伤员集中处置 ,重伤员优先抢救 ,并总结出创伤患者救治成功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创伤病人计分值越高 ,则病情越重 ,抢救成功率越低 ,死亡率较高。结论 创伤医院使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法的基本原则是比较创伤患者伤情严重性 ,以正确诊断并采取快速有效的救治措施 ,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有利于判断创伤患者的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创伤严重度 综合评定计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患者血液组织因子抗凝血酶Ⅲ血液蛋白C活化率水平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赖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44例患者又分为前DIC组(16例)和非前DIC组(28例)。所有研究对象于伤后1、3、6d空腹采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血3次,检测血液TF、PC活化率及ATIH水平变化。结果重伤组和轻伤组PC活化率、TF水平在伤后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高于轻伤组(P〈0.05或P〈0.01);ATIH水平在伤后明显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低于轻伤组(P〈0.05)。前DIC组TF、PC活化率水平高于非前DIC组(P〈0.01),而ATHI水平在伤后明显低于非前DIC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严重创伤患者血液TF、ATⅢ、PC活化率水平的变化与前DIC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TF、ATⅢ、PC活化率水平变化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且与前DIC的发生显著相关,检测严重创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F、ATⅢ、PC活化率的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DIC具有较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因子 抗凝血酶 血液蛋白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创伤组织修复中的分子基础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红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11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伤 修复 分子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创伤学人才的培养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西北医学教育》 2006年第6期752-753,共2页
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业务学习,以更新创伤外科医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临床培训项目的实施、确定发展方向,达到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通过激励措施,结合临床工作强化临床科研意识,加强创伤学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年青医... 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业务学习,以更新创伤外科医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临床培训项目的实施、确定发展方向,达到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通过激励措施,结合临床工作强化临床科研意识,加强创伤学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年青医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学 人才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老年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秦昊 宗兆文 +8 位作者 张连阳 刘华渝 沈岳 郭庆山 赵玉峰 陈辉 钟孝政 任永川 华祥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29-733,共5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老年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变化特点,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07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646例老年创伤患者(年龄≥65岁),其中男649例,女997例;年龄65~110岁,平均76.7岁。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 目的探讨单中心老年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变化特点,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07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646例老年创伤患者(年龄≥65岁),其中男649例,女997例;年龄65~110岁,平均76.7岁。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部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病死率、死亡原因、伴发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变化。比较引入损害控制技术和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前(2007—2009年组)和后(2010—2014年组)伤情变化及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的特点。结果老年创伤患者数量(t=7.31,P〈0.01)及其在总体创伤患者中所占比例(t=6.29,P〈0.01)均逐年上升,平均年龄逐年增加(t=3.11,P〈0.05),伴发病所得查尔森基础疾病权重指数(WIC)逐年增大(t=6.45,P〈0.01),病死率逐年下降(t=-4.27,P〈0.01),而平均ISS和ISS≥16分所占当年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P〉0.05)。跌倒伤是首位致伤原因,且逐年增加(t=2.83,P〈0.05)。2010—2014年组平均ISS(t=2.13,P〈0.05)和ISS≥16分所占比例(χ^2=3.92,P〈0.05)均高于2007—2009年组,但其病死率却明显低于2007—2009年组(X^2=4.33,P〈0.05)。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损伤严重程度更重、伴随疾病情况也更严重,交通伤发生率更高(P均〈0.05)。结论随着创伤救治技术的改进和救治策略的完善,老年创伤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老年创伤患者的伴发病和致伤原因提示,应重点加强对老年患者创伤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老年人 流行病学 损伤严重度
原文传递
严重胸腹部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附81例报告)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显凯 张连阳 +1 位作者 姚元章 王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02-1403,共2页
目的探讨严重胸腹部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严重胸腹部血管损伤患者81例,其中22例到达急救部时表现为明显失血性休克,经胸或腹腔穿刺抽出较多不凝血,立即送手术室紧急手术确诊,38例经64排螺旋CT及血管... 目的探讨严重胸腹部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治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严重胸腹部血管损伤患者81例,其中22例到达急救部时表现为明显失血性休克,经胸或腹腔穿刺抽出较多不凝血,立即送手术室紧急手术确诊,38例经64排螺旋CT及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2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4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血管损伤缝合修补,手术前12例行血管造影后球囊血管阻断;9例行人造血管吻合,其中3例患者因伤情太重而行损害控制,即严重破损血管临时插管分流,术后于ICU复苏,待全身情况改善后于术后48h内再手术行血管吻合。36例行动脉栓塞治疗(盆腔腹膜后血管损伤31例,其他5例)。结果73例救治成功,救治成功率90.1%。发生严重并发症35例,其中脓毒症6例、ARDS 8例、MODS 23例(其中MODS伴发脓毒症2例)。8例死亡,其中6例于伤后12h内死亡,主要原因为多脏器严重损伤及失血性休克;2例于创伤后8d及16d死亡,主要原因为脓毒症及MODS。结论胸腹部血管严重损伤后应快速完成检查及诊断,紧急手术行血管修复或吻合,部分腹部血管损伤及盆骨骨折引起的腹膜后血管损伤可用动脉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血管外科手术 胸部损伤 腹部损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伤肠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宏光 孙士锦 +6 位作者 姚元章 黄显凯 蒋东坡 周健 黄建 张军 张连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n=10),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采用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记录创伤后输血量、第1天输液量,记录感染并发症、SIR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创伤组伤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重度创伤组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在伤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创伤组高于中度创伤组(P<0.01),随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中度创伤组在伤后第6天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重度创伤组伤后第6天仍显著高于正常(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949,r=0.871,r=0.951,P<0.01);输血量与IFABP及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62,r=0.534,r=0.465;r=0.507,r=0.468,r=0.312,P<0.01);IFABP和D-乳酸水平与SIRS发生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42,r=0.566,r=0.469;r=0.488,r=0.606,r=0.421,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越重,由失血导致的肠通透性变化越显著,肠屏障功能损害越严重,SIRS的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屏障 多发伤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在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庆山 王爱民 +1 位作者 杜全印 孙红振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期250-251,共2页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神经组织移植 脊髓损伤 带蒂神经 胚胎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氖激光重复照射对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舒彬 吴宗耀 +4 位作者 郝林林 沈岳 黄显凯 林永辉 冯光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 :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以波长 6 32 .8nm、功率密度10 0mW /cm2 的氦氖激光照射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 ,每日 1次 ,每次 30min ,连续照射 3天 ,然后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 目的 :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以波长 6 32 .8nm、功率密度10 0mW /cm2 的氦氖激光照射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 ,每日 1次 ,每次 30min ,连续照射 3天 ,然后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Bcl- 2、Bax、Fas、ICE、p5 3、c -myc蛋白的细胞分布与表达。 结果 :在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有多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蛋白分布 ,氦氖激光照射后 ,Fas、ICE表达增加 ,Bcl- 2表达降低 ,Bax、p5 3、c -myc的表达无变化。结论 :氦氖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与Fas、Bcl-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氖激光重复照射 瘢痕 成纤维细胞 凋亡相关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早期军用伤标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芳 沈岳 +1 位作者 姚元章 黄显凯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410-410,共1页
本文总结了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中在处置大批量伤员的同时,救治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瘫痪的情况下,应用军用伤标临时替代进行检伤分类,规范救治秩序的经验体会。
关键词 地震 创伤 救治 伤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少见并发症的诊治 被引量:3
18
作者 沈岳 吴兆华 +1 位作者 钟孝政 宗兆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9-239,共1页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庆山 王爱民 王晓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1期2127-2129,共3页
背景:脊髓损伤后以游离周围神经片断(雪旺氏细胞)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能协同诱发宿主再生潜能,而带血管蒂周围神经移植后有更多的雪旺氏细胞存活,但其与胚胎脊髓协同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能... 背景:脊髓损伤后以游离周围神经片断(雪旺氏细胞)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能协同诱发宿主再生潜能,而带血管蒂周围神经移植后有更多的雪旺氏细胞存活,但其与胚胎脊髓协同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单盲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完成,研究对象为150只4月龄雌性Wistar属成年大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F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及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组织 修复 成鼠 脊髓损伤 实验 雪旺氏细胞 周围神经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腰下三角疝合并右斜疝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越涛 张晓华 +1 位作者 姚元章 张连阳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0期2134-2134,共1页
关键词 腰下三角 右斜疝 腹股沟区 临床资料 包块 可复性 肠鸣音 三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