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尿微量白蛋白在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血管危险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肖华 迟路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44-94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生在多个区域中,动脉狭窄≥50%,已施行血运重建操作...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生在多个区域中,动脉狭窄≥50%,已施行血运重建操作的患者149例为试验组;同时选择4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的患者作为对照,分别测定IMT和MA。结果 CIMT≥1.38 mm时,对≥3个区域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和82.6%。MA≥6.85 mg/dl时,对≥2个区域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和83.3%。试验组发生心血管事件104例。CIMT第1、2、3、4四分位数Kaplan-Meier两年无心血管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3.9%、95.7%、73.9%和59.6%;MA第1、2、3、4四分位数Kaplan-Meier两年无心血管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5.7%、89.6%、72.3%和66.0%。独立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因子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中为:CIMT≥1.38 mm,RR=1.83;CI=1.049~3.196(P〈0.001),MA≥6.85 mg/dl,RR=0.99;CI=0.576~1.703(P〈0.001)。把CIMT引入模型分层显著提高了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预测(_chi2=7.098,P〈0.01),把MA引入模型分层对心血管事件危险预测影响不显著(_chi2=0.002,P〈0.01)。结论经过血运重建操作的患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未来心血管危险分层有重要且独立的贡献,CIMT≥1.38 mm与1.8倍有害心血管事件有关,而尿MA≥6.85 mg/dl与近1倍有害心血管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尿微量白蛋白 心血管事件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
作者 程军 胡厚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580-583,共4页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患,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与血管内皮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参与出生后的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过程,提示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恺鸣 迟路湘 +1 位作者 鲁向辉 何国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取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通过匀浆、酶消化和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取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通过匀浆、酶消化和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明胶的培养瓶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采用跨内皮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检测单层细胞通透性;CellCountingKit-8(CCK-8)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长出.呈短梭形和多角形,区域性单层生长,5—7d细胞融合,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培养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屏障特性,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内皮阻抗减弱。结论 提示该方法能成功进行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研究脑部微血管和血脑屏障的可靠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在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明礼 刘建平 +7 位作者 钟理 胡厚源 迟路湘 景涛 李永华 吕建峰 仝识非 宋治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23-825,共3页
目的系统地评价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其他方法在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的疗效。方法利用关键词"血流储备分数或者FF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PCI、多支血管病变"的中英文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 目的系统地评价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其他方法在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的疗效。方法利用关键词"血流储备分数或者FF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PCI、多支血管病变"的中英文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关于FFR指导PCI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按照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Stata10.0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7篇英文文献,累计实验组2 024人,对照组7 284人纳入统计分析。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FFR指导PCI治疗多支血管病变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降低(RR=0.72,P=0.008);虽然患者出现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FR指导PCI治疗多支血管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管病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稳恒直流电场促进兔梗死-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效应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国祥 蒋清安 +2 位作者 刘建平 苗莉 景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低压稳恒直流电场对兔梗死-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新生的效应。方法将健康中国家兔40只分为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组、平面电场2.0V组、平面电场3.0V组、透壁电场2.0V组和透壁电场3.0V组。4周后对梗死部位心肌组织进CD3... 目的探讨低压稳恒直流电场对兔梗死-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新生的效应。方法将健康中国家兔40只分为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组、平面电场2.0V组、平面电场3.0V组、透壁电场2.0V组和透壁电场3.0V组。4周后对梗死部位心肌组织进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透壁电场缩小梗死面积优于平面电场;透壁电场3.0V可显著促进毛细血管新生和形成,尤以非梗死区明显。结论适宜的低压稳恒直流电场具有促进兔MI/缺血模型心肌毛细血管新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稳恒直流 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用于外周动脉狭窄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洪钰锟 迟路湘 +1 位作者 宋治远 刘建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3-856,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外周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0年9月西南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外周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94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26~77(58.4±18....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外周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0年9月西南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外周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94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26~77(58.4±18.3)岁。将患者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组(行DSA检查,43例)及DSA+IVUS组(行DSA及IVUS检查,51例),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DSA及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并观察支架置入效果。术后采用普通超声、CTA随访,必要时再次行DSA及IVUS检查。结果 DSA+IVUS组中DSA检测发现狭窄血管77处,其中偏心性狭窄42处,向心性狭窄35处;IVUS检测发现狭窄血管82处,其中偏心性斑块63处,向心性斑块19处。直径狭窄率IVUS所测值[(67.1±12.2)%]显著高于DSA[(54.5±11.4)%](P〈0.05)。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89.3±12.3)%]显著高于DSA[(77.1±13.1)%](P〈0.05)。DSA+IVUS组支架置入治疗82处血管病变,DSA组支架置入治疗53处血管病变,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经3~48个月随访,DSA组再狭窄率[15.1%(8/53)]显著高于DSA+IVUS组[3.7%(3/82)(P〈0.05)]。结论 IVUS比DSA能更准确地判定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和评估支架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外周血管疾病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接触培养对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苗莉 何国祥 +3 位作者 景涛 蒋清安 江明宏 刘建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14-816,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直接接触对MSCs向血管成分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分别将MSCs(DAPI标记)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直接接触培养;MSCs加血管平滑肌细胞条件培养液或单独常... 目的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直接接触对MSCs向血管成分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分别将MSCs(DAPI标记)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直接接触培养;MSCs加血管平滑肌细胞条件培养液或单独常规培养后,用平滑肌细胞抗体SM-α-actin、Calponin及内皮细胞抗体CD31免疫荧光染色,并观察MSCs的细胞形态变化,检测MSCs的分化情况。结果MSC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混合培养3d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胞核蓝染的MSCs与抗SM-α-actin(绿色),抗Calponin、CD31(红色)的双标细胞出现;5d后阳性表达率增加。而加血管平滑肌细胞条件培养液或常规单独培养的MSCs抗SM-α-actin阳性,抗Calponin、CD31均为阴性。结论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直接接触可以诱导MSCs向血管成分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共培养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1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G_1/S和S期的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江明宏 舒茂琴 +1 位作者 傅晓岚 覃跃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检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G1/S、S期中起始识别复合物(ORIGINRECOGNITION COMPLEX1,ORC1)的表达。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原代培养VSMCS。利用胸苷双阻断法造成细胞同步,应用逆转... 目的检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G1/S、S期中起始识别复合物(ORIGINRECOGNITION COMPLEX1,ORC1)的表达。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原代培养VSMCS。利用胸苷双阻断法造成细胞同步,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别测定G1/S、S期VSMCS的ORC1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经光镜、免疫组化鉴定证实分离培养的细胞为VSMCS。ORC1MRNA在GO期的VSMCS无明显表达、G1/S期达到高峰,到S、G2/M期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的VSMCS ORC1蛋白质表达与MRNA变化相似。结论ORC1可能在VSMCS细胞周期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C1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同步化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1基因RNA干扰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覃跃龙 舒茂琴 江明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61-1163,共3页
目的以RNA干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 lar smooth musc le cells,VSMCs)ORC1基因,探讨ORC1基因表达抑制后VSMCs增殖的变化。方法实验设置正常对照组、阴性siRNA组及阳性(ORC1+A、ORC1+B、ORC1+C)siR-NA组。应用W estern b lot检测ORC... 目的以RNA干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 lar smooth musc le cells,VSMCs)ORC1基因,探讨ORC1基因表达抑制后VSMCs增殖的变化。方法实验设置正常对照组、阴性siRNA组及阳性(ORC1+A、ORC1+B、ORC1+C)siR-NA组。应用W estern b lot检测ORC1基因表达的变化;应用MTT比色试验、3H-TdR掺入试验检测VSMCs增殖的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 lear antigen,PCNA)表达。结果①siRNA转染后,3个阳性siRNA转染组ORC1基因表达水平均降低,尤以第2对阳性siRNA抑制效果最为显著,而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间ORC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②siRNA转染使ORC1表达减弱后,VSMCs的MTT吸光度值3、H-TdR掺入量和PCNA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RNA干扰介导的ORC1基因沉寂可显著抑制VSMCs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C1 RNA干扰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共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恺鸣 迟路湘 鲁向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人骨髓MSCs和大鼠BMECs,在正常和缺氧两种条件下,分别以间接...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人骨髓MSCs和大鼠BMECs,在正常和缺氧两种条件下,分别以间接和直接共培养两种方式对MSCs进行诱导分化,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和分析诱导后MSCs的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1,Flk-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结果正常间接共培养未能诱导MSCs表达vWF和Flk-1蛋白,缺氧间接共培养和正常条件下的直接共培养均能诱导MSCs开始表达Flk-1蛋白,而vWF染色仍为阴性,缺氧条件下直接共培养表达Flk-1蛋白的MSCs比正常条件增多,而且部分Flk-1阳性细胞开始同时表达vWF蛋白。结论BMECs能够通过细胞直接接触诱导共培养的MSCs开始向内皮分化,缺氧条件下的直接共培养BMECs能诱导更多的MSCs更彻底地向内皮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缺氧 共培养 分化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缺血心肌组织PTEN及VEGF的表达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萍 刘志涛 +2 位作者 何国祥 刘建平 冯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29-932,共4页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MI组(n=15)和假手术(SH)组(n=5),AMI组又...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MI组(n=15)和假手术(SH)组(n=5),AMI组又分为术后AMI1、2、4周组,每组5只。A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建立AMI模型,SH组回旋支仅穿线不结扎血管。Ⅷ因子免疫组化测定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免疫组化及Q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PTEN的表达。结果 AMI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VEGF的表达较SH组明显减少(P<0.01),PTEN的表达明显高于SH组(P<0.01)。AMI4周时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45.4±10.0/mm2)与SH组(103.2±13.3/mm2)比较明显减少(P<0.01)。PTEN蛋白及mRNA表达与VEGF表达之间均呈负相关(r=-0.990,P<0.05;r=-0.994,P<0.01)。结论 AMI后心肌组织中PTEN的表达增加抑制了VEGF水平,从而使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减少;抑制PTEN的表达可能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PTEN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类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中度狭窄病变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松 何国祥 +3 位作者 程训民 刘建平 冉擘力 刘现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组(62例)和重度狭窄组(16例),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组(62例)和重度狭窄组(16例),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炎症 轻中度狭窄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gax基因转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耿 何国祥 +3 位作者 冉擘力 张萍 景涛 陈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443-1445,共3页
目的以腺病毒介导gax基因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探讨gax基因表达增强后VSMC迁移的变化。方法以携带大鼠gax基因表达序列的复制缺陷型5型腺病毒载体(AdCMV-gax)常规转染VSMC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gax基因表达的变化,Boyden... 目的以腺病毒介导gax基因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探讨gax基因表达增强后VSMC迁移的变化。方法以携带大鼠gax基因表达序列的复制缺陷型5型腺病毒载体(AdCMV-gax)常规转染VSMC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gax基因表达的变化,Boyden's小室观察gax基因表达增强对VSMC迁移的影响。结果①AdCMV-gax转染前,PDGF-BB下调Gax蛋白的表达,接近正常生理浓度的PDGF-BB(2ng/ml)即可使VSMC的Gax蛋白表达率由36·42%显著降低至22·83%(P<0·05),随着PDGF-BB浓度的升高,gax基因表达下降程度更加显著;AdCMV-gax转染后,无论有无PDGF-BB刺激,VSMC中gax基因的表达均比转染前显著增高。②AdCMV-gax转染使VSMC表达gax增强后,VSMC迁移数较未转染组显著减少。结论增强gax基因表达,可抑制由有丝分裂原刺激所引起的VSMC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X基因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迁移 腺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48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洪钰锟 迟路湘 +6 位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舒茂琴 刘建平 仝识非 景涛 钟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41-2544,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单独PTA或PTA加支架)治疗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西...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单独PTA或PTA加支架)治疗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TA的48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31例,年龄19~53(27.6±18.1)岁。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平均42.8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TA、MRA、多普勒血管超声等随访资料。结果通过血管造影在48例TA患者中发现180处病变,并对其中101处严重的病变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101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变中,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29处,颈动脉28处,肾动脉34处,肺动脉2处,冠状动脉8处。101处病变均取得了良好靶病变血运重建术效果,76处(75.2%)没有残余狭窄,25处(24.8%)仅有很少残余狭窄。随访期内(3个月至6年)有3处(12.0%,3/25)仅行PTA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有5处(6.5%,5/76)采用PTA+支架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所有再狭窄的病变均再次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单纯PTA或PTA加支架置入术等血管内介入是治疗慢性非活动性T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血管内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1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江明宏 舒茂琴 覃跃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45-2247,共3页
目的检测不同增殖状态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中起始识别复合物1(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1, ORC1)的表达.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原代培养VSMCs;提取细胞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 目的检测不同增殖状态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中起始识别复合物1(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1, ORC1)的表达.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原代培养VSMCs;提取细胞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不同增殖状态VSMCs中ORC1 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增殖状态VSMCs中ORC1 蛋白表达.结果经光镜、免疫荧光鉴定证实分离培养的细胞为VSMCs;处于静止状态的VSMCs无ORC1 mRNA表达,血清刺激6 h后ORC1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12~24 h达到高峰,继后逐渐减少;处于静止期的VSMCs无ORC1蛋白表达,处于增殖状态的VSMCs中有大量ORC1蛋白表达.结论 ORC1可能在VSMCs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始识别复合物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直接接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锦 迟路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286-2289,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直接接触共培养诱导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将MSCs和HUVECs按一定比例混合直接共培养,48h后用E...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直接接触共培养诱导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将MSCs和HUVECs按一定比例混合直接共培养,48h后用ELISA检测其共培养细胞培养液(实验组)及MSCs与HUVECs各自单独培养48h后再混合的培养液(对照组)中VEGF含量;5d后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和分析诱导后MSCs的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1,Flk-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以及其Dil-ac-LDL吞噬能力;并用透射电镜观察MSCs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VEGF在实验组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直接接触共培养诱导MSCs表达Flk-1蛋白,且部分Flk-1阳性MSCs同时表达vWF蛋白;部分MSCs具有吞噬Dil-ac-LDL功能;电镜下见MSCs出现分化特征,核质比缩小,细胞器较为丰富,并可见细胞融合现象。结论 HUVECs可以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诱导共培养的MSCs开始向内皮分化;其机制可能与细胞间直接接触促进细胞分泌VEGF以及细胞融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静脉内皮细胞 共培养 分化 VEGF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锦 迟路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54-1356,共3页
目的评估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34处病变)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于髂动脉18处,位于股腘动脉12处,位于腘下动脉4... 目的评估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34处病变)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于髂动脉18处,位于股腘动脉12处,位于腘下动脉4处。髂、股腘动脉病变均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如果有夹层或残余狭窄>30%,则植入支架;腘下动脉病变仅行球囊血管成形术。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估再狭窄和临床疗效。结果 20例(34处病变)均介入成功,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腘下动脉分别为5.5%、16.7%、25.0%;12个月随访,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腘下动脉分别为11.1%、33.3%、75.0%。结论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有效,术后规范抗血小板、抗凝、抗脂治疗对于保持血管再通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下肢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BTEB2反义RN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德 何国祥 +1 位作者 唐波 唐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 构建携带反义锌指转录因子 2 (basictranscriptionelementbindingprotein 2 ,BTEB2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研究BTEB2反义RNA对平滑肌细胞 (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 从培养的大鼠VSMC中提取总RNA ,通过... 目的 构建携带反义锌指转录因子 2 (basictranscriptionelementbindingprotein 2 ,BTEB2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研究BTEB2反义RNA对平滑肌细胞 (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 从培养的大鼠VSMC中提取总RNA ,通过RT PCR制备BTEB2cDNA ,将其反向克隆至腺病毒载体 ,构建携带反义BTEB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 .ASBTEB2 ;用Ad .ASBTEB2转染VSMC ,通过RT -PCR检测BTEB2反义RNA在VSMC中的表达 ;经免疫印迹法分析BTEB2反义RNA对BTEB2蛋白质表达的抑制作用 ;通过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BTEB2反义RNA对VSMC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经鉴定正确 ,其滴度为 5× 10 9/ml ;VSMC被重组腺病毒感染后 ,可检测到BTEB2反义RNA的表达 ;Ad .ASBTEB2转染可明显抑制VSMC的BTEB2蛋白表达及血清诱导的VSMC增殖 ,使VSMC出现明显的G0 /G1期阻滞。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反义BTEB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重组腺病可在VSMC中表达BTEB2反义RN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EB2 反义RNA 腺病毒载体 血管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内超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惠玲 何国祥 +5 位作者 刘建平 冉擘力 李永华 仝识非 姚青 唐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532-1534,共3页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tab le angina,SA)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 le angina,UA)患者冠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 lar u ltrasound,IVUS)下的表现特征。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7例SA患者、29例UA患者的共55支病变冠脉行IVUS...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tab le angina,SA)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 le angina,UA)患者冠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 lar u ltrasound,IVUS)下的表现特征。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7例SA患者、29例UA患者的共55支病变冠脉行IVUS检查。结果SA组主要为稳定型、纤维性斑块,UA组主要为不稳定型、脂质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类似。UA组偏心指数(EI)显著高于SA组(P<0.05),有以正重构为主的趋势。SA组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显著高于UA组(P<0.01)。结论SA患者及UA患者的冠脉斑块在性质及结构特点上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对冠脉血管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迟路湘 何国祥 +1 位作者 宋治远 舒茂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7-438,共2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清脂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2 9例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的病人 ,按冠脉主要分支最大狭窄程度和斑块病变类型不同分为明显病变组 (SG)和轻度病变组 (MG) ,另取同期冠脉造影正常...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清脂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2 9例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的病人 ,按冠脉主要分支最大狭窄程度和斑块病变类型不同分为明显病变组 (SG)和轻度病变组 (MG) ,另取同期冠脉造影正常非冠心病者 16例为对照组 (CG)。测定各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餐后 2h血糖、胰岛素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血清脂质的变化。结果 空腹血糖、胰岛素和餐后 2h血糖、胰岛素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血清脂质水平 ,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且冠脉明显病变组显著高于冠脉轻度病变组 (P <0 0 5 )。结论 上述各参数变化可能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胰岛素抵抗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