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若干思考——以红河学院为例
1
作者 王力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01-103,共3页
沿边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直接面向国门,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高等学校,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重要而特殊的思政理论课,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一。文章结合所在高校的基本情况,在遵循中央对思政课... 沿边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直接面向国门,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高等学校,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重要而特殊的思政理论课,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一。文章结合所在高校的基本情况,在遵循中央对思政课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改革原理教学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改革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被引量:3
2
作者 倪慧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5-120,共6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相统一"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展和方法呈现。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必须悟透马克思主义这个元理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关键点,以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相统一"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展和方法呈现。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必须悟透马克思主义这个元理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关键点,以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甄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确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点、廓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依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纽带、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八个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倪慧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3-4,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和坚守意识。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和坚守意识。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超越本民族范围的文化贡献和文化成就,能否创造出对其他民族乃至对全世界人民产生深刻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优秀文化成果,既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也是继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民族优秀文化 优秀文化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鲜明特征 时代化 中国化 感召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看近代云南社会变迁
4
作者 王丽云 范德伟 《普洱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7-43,共7页
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是分析殖民主义问题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强烈的辩证色彩的创见,运用这一理论对近代云南社会变迁进行具体分析,既可印证该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又可对该理论在具体地区的特殊表现进行阐释。作为英法在南亚争夺... 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是分析殖民主义问题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强烈的辩证色彩的创见,运用这一理论对近代云南社会变迁进行具体分析,既可印证该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又可对该理论在具体地区的特殊表现进行阐释。作为英法在南亚争夺和建立霸权的关键链环,英法的殖民渗透活动不仅破坏了云南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还为近代云南的社会变迁奠定了西方式社会物质基础。双重使命论在云南还有其特殊性:破环性表现为英法对云南传统历史边界和王朝、领土意识进行破坏;建设性表现为英法殖民渗透引发了地方精英积极主动探索近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使命论 云南 英法 殖民渗透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回归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5
作者 阳鸣 《红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29-130,135,共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了提升“原理课”的质效,各地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却出现了舍本逐末的情况,而要真正提升“原理课”的质量,必须回到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了提升“原理课”的质效,各地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却出现了舍本逐末的情况,而要真正提升“原理课”的质量,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在明确“教什么”的基础上再去思考“怎么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探索
6
作者 闫彩红 刘殿臣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94-97,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目标导向性原则、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及学生分享合作的互动性原则,按照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任务展示评价三个步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目标导向性原则、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及学生分享合作的互动性原则,按照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任务展示评价三个步骤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二章“科学精神”为例,分别从课堂讲授、任务设置及实施、成果观察和总结反思四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思考,以期提高教学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驱动式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科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地区移风易俗工作推进和提升——居于红河州实地调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石玲 杨勇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3-76,共4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下,边疆地区推行移风易俗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居于云南红河州移风易俗工作,对陈规陋习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边疆地区进一步提升移风易俗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边疆地区 移风易俗 推进 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俗的特点及其边疆民族地区移风易俗成果巩固——基于红河州移风易俗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勇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83-85,共3页
风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的风俗出现了变相地发展或者出现陋习。需要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风俗进行干预,革除不合理的风俗。居于风俗的形成有着复杂原因... 风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的风俗出现了变相地发展或者出现陋习。需要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风俗进行干预,革除不合理的风俗。居于风俗的形成有着复杂原因及其特点,移风易俗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进及其对成果的有效巩固,有必要对风俗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和把握,从而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实现弘扬时代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特点 原因 移风易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及其功能解析
9
作者 文伟 杨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6-40,共5页
红河彝族尼苏颇支系盛行招村寨魂、招生魂、招亡魂等传统风俗,集中反映了红河彝族"灵魂不灭"的灵魂观念,在维护彝区稳定、社会和谐、个体幸福方面曾发挥着道德控制、组织控制和文化控制功能。
关键词 红河彝族 尼苏颇 招魂风俗 灵魂观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军长征入滇历史遗存的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亚凡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红军长征入滇,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云南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亟需深挖这个“宝藏”,促进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活态传承。然而,在实际开发利用中仍面临项目产品同质化、对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挖掘不足、资源融合效应尚未形成、... 红军长征入滇,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云南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亟需深挖这个“宝藏”,促进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活态传承。然而,在实际开发利用中仍面临项目产品同质化、对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挖掘不足、资源融合效应尚未形成、宣传阐释形式和载体还有待创新、保护传承立法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在强化科技赋能表达方式、注入本土文化内涵、发挥产业集成效应、构建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宣传阐释体系、完善地方立法方面协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入滇 历史遗存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干部队伍建设研究——以红河州为例
11
作者 罗丽梅 自正发 江宇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0-84,共5页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结构复杂,宗教信仰多元,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在基层治理中,更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水平。本文通过调研座谈、干部访谈、群众...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结构复杂,宗教信仰多元,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在基层治理中,更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水平。本文通过调研座谈、干部访谈、群众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先后深入红河州弥勒、蒙自、屏边、元阳等县市部分乡镇及村委会,就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对该地区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就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干部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红色影视作品为例
12
作者 曹海洋 自正发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4期43-47,共5页
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影视作品的范畴界定及特点,然后分析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和原则,接着说明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误区,最后提出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影视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学院(课堂)在南亚国家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与发展——以斯里兰卡兰比尼孔子课堂为例
13
作者 王菲 张聪 《红河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80-83,共4页
孔子学院(课堂)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文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孔子学院(课堂)通过开展中文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利用自身优势,... 孔子学院(课堂)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文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孔子学院(课堂)通过开展中文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将中文纳入海外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是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中文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孔子学院(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则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斯里兰卡为例,孔子课堂在中文纳入斯里兰卡国家基础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保障教学资源和质量、培养本土师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及建立规范的中文教学体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课堂 基础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化自然与家园建构:云南一个多民族移民村生态振兴之路
14
作者 倪慧 马翀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通过人化自然创造“绿水青山”进而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既是人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通过人化自然创造“绿水青山”进而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既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过程,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完整内涵。原本不适宜人居住的云南省元阳县南沙镇呼山村,在政府和多民族移民久久为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重重困难,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绿水青山”,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振兴,又在生活实践和治理实践中建设和美家园,促成乡村人文生态振兴。这一家园建构目标的达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化自然 “绿水青山” 多民族移民村 人文生态 家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控与开放:后疫情时代下滇越边境地区乡村治理的特殊性思考
15
作者 侯莹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新冠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场大考,中国政府在过去三年采取积极有效的联防联控措施效果显著,滇越边境是疫情爆发以来管控与防疫较好的边境地区,但仍存在边民往来与沿边开放受限、基层防控人力资源冗余性欠缺、边境口岸及抵边村落防疫重... 新冠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场大考,中国政府在过去三年采取积极有效的联防联控措施效果显著,滇越边境是疫情爆发以来管控与防疫较好的边境地区,但仍存在边民往来与沿边开放受限、基层防控人力资源冗余性欠缺、边境口岸及抵边村落防疫重任加剧、边民流失严重等问题。后疫情时代下边境地区基层治理如何处理“关”与“通”、“堵”与“疏”二元对立的治边方略面临重大考验,探索滇越边境地区乡村治理的特殊性和有效性途径,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边境地区乡村治理不断优化实现兴边富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滇越边境地区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新研究——评《个性化视角下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绍明 刘洁婷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I0016-I0016,共1页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目前,高校授课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在线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都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但不同的授课方式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目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学成为...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目前,高校授课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在线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都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但不同的授课方式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目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全国大中专院校、中小学为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都在进行在线教学。但是,在线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因此,需专门制订一种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将在线教学的优势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营造一种共同促进的学习氛围,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大中专院校 线下教学 高等教育 疫情防控 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任务 授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劳动教育困境释析及破解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倪慧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1-54,共4页
当下劳动教育面临教育内容泛化、窄化、异化,教育主体职责不明确,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明晰劳动教育各主体的职责、健全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是破解劳动教育困境的可行路径。面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 当下劳动教育面临教育内容泛化、窄化、异化,教育主体职责不明确,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明晰劳动教育各主体的职责、健全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是破解劳动教育困境的可行路径。面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要辩证处理实践性与思想性的关系,以实践性为核心要义,以思想性为精神归旨;实现劳动和教育的深度结合,在价值层面靶向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方法论层面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在具体操作层面区分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要响应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关注"后疫情时代"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促进劳动观念的革新,劳动实践的科技赋能,劳动成果的智能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劳动教育 劳动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四重底蕴
18
作者 倪慧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2-46,共5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一把密钥,中国之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中国之治,关键在于它在国家治理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时代发展逻辑为基本遵循,以国内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以满足人民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一把密钥,中国之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中国之治,关键在于它在国家治理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时代发展逻辑为基本遵循,以国内实际问题为根本导向,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价值立场,以守正创新、辩证借鉴为方法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四重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 时代逻辑 问题导向 人民立场 创新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河口口岸越南边民的边贸活动
19
作者 马翀炜 侯莹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1,共11页
河口口岸位于中国云南省河口县城南端,隔南溪河与越南老街市相望。越南边民的边贸活动已经成为河口口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的发生使边贸活动遭受重挫。为了应对席卷全球新冠疫情造成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保证人... 河口口岸位于中国云南省河口县城南端,隔南溪河与越南老街市相望。越南边民的边贸活动已经成为河口口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的发生使边贸活动遭受重挫。为了应对席卷全球新冠疫情造成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紧急防控措施。疫情防控的例外状态对河口口岸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了重大影响。例外状态之后,尽管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但文化交流的重启、经济活动的复苏以及社会新现象的兴起等都表明河口仍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口岸。聚焦河口口岸越南籍人员的经济活动及日常生活的变化情况,发现例外对于日常所具有的诸多意义,探讨如何迅速恢复常态并进而取得更大的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贸易 河口口岸 越南边民 例外状态 重启日常
原文传递
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倪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8,共9页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民族在实践中进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策时所坚持的关于“意义”的理念,它是民族文化之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最稳固的元素。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是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核,它通过确证民族文化的分享方...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民族在实践中进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策时所坚持的关于“意义”的理念,它是民族文化之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最稳固的元素。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是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核,它通过确证民族文化的分享方式、相互关系、基本立场、发展目标、续生价值来展现其超越自然必然的价值旨归,并最终探讨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对当前思索中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探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中华文化的价值地位、价值理性、担当作为与独特贡献等诸多重要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民族文化 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