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表达磷脂转运蛋白对小鼠脂蛋白上鞘氨醇-1-磷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于杨 冯玉梅 +8 位作者 郭守东 崔英杰 宋国华 冯蕾 罗甜 陈超 王义维 蒋宪成 秦树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21-142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上鞘氨醇-1-磷酸(S1P)和磷脂转运蛋白(PLTP)的相互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雄性10周龄PLTP转基因(PLTP-Tg)及野生型(WT)小鼠血浆S1P和脂蛋白上S1P含量,转运实验检测PLTP对S1P的转运作用,免疫印迹检测S1P载体载脂蛋白M(...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上鞘氨醇-1-磷酸(S1P)和磷脂转运蛋白(PLTP)的相互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雄性10周龄PLTP转基因(PLTP-Tg)及野生型(WT)小鼠血浆S1P和脂蛋白上S1P含量,转运实验检测PLTP对S1P的转运作用,免疫印迹检测S1P载体载脂蛋白M(apoM)含量。结果:PLTP-Tg小鼠血浆S1P含量较WT小鼠下降21.1%(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组分上S1P含量下降约35.1%,而低密度脂蛋白(LDL)组分上S1P比例则增加了127.4%。转运实验表明,在37℃时D-Hanks缓冲液中PLTP能够促进S1P从红细胞转运至重组脂质体。PLTP-Tg小鼠血浆中apoM含量与WT小鼠比较无变化。结论:生理水平PLTP对保持HDL上S1P含量有重要意义,过表达PLTP可显著降低HDL上S1P,同时升高LDL上S1P,其机制可能与PLTP介导S1P转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1-磷酸 磷脂转运蛋白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转运蛋白缺乏降低小鼠血浆及高密度脂蛋白上鞘氨醇-1-磷酸含量
2
作者 于杨 郭守东 +8 位作者 冯玉梅 冯蕾 崔英杰 宋国华 罗甜 张科 王义维 蒋宪成 奏树存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I0052-I0052,共1页
目的循环中鞘磷脂信号分子鞘氨醇-1-磷酸(s1P)主要富集于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并对HDL功能产生重要影响。HDL上S1P来自何处并通过何种途径富集于HDL上对分析HDL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磷脂转运蛋白(PLTP)通过介导磷脂转运引起HDL重... 目的循环中鞘磷脂信号分子鞘氨醇-1-磷酸(s1P)主要富集于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并对HDL功能产生重要影响。HDL上S1P来自何处并通过何种途径富集于HDL上对分析HDL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磷脂转运蛋白(PLTP)通过介导磷脂转运引起HDL重构及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很可能与S1P的转运有关。本研究采用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检测C57BL/6小鼠(WT)和相同遗传背景下PIJTP缺陷(PLTP-/-)小鼠脂蛋白上的S1P含量,分析PI胛对血浆S1P分布的影响,并通过体外转运实验分析PLTP介导S1P在红细胞与脂蛋白之间的转运作用。方法选用普通饲料喂养下的wT和PLTP-/-小鼠,收集血浆并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脂蛋白,抽提脂质,采用LC—Ms/MS方法进行S1P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1-磷酸 磷脂转运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阶梯理论的历史以及封顶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常炳功 《现代物理》 2016年第4期136-147,共12页
时空阶梯理论的建立,让我们更容易看到时空阶梯是怎样被一步一步地发现和完成的。时空阶梯理论认为气时空是宇宙的根源,我们可以直观地认为,气时空(mc3)在任何方向都是平直的,没有任何弯曲的,也就是说曲率为零。气时空在希格斯机制下,... 时空阶梯理论的建立,让我们更容易看到时空阶梯是怎样被一步一步地发现和完成的。时空阶梯理论认为气时空是宇宙的根源,我们可以直观地认为,气时空(mc3)在任何方向都是平直的,没有任何弯曲的,也就是说曲率为零。气时空在希格斯机制下,产生了能量和引力时空,这是宇宙演化的初步。气时空的极化(时空有了微小的弯曲) = 引力时空 + 能量时空,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等式。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正是这个等式的表达。假如宇宙演化就像生命的发生一样,那么这个等式就像是宇宙的干细胞。麦克斯韦方程组具有时空阶梯理论的一切因素,是时空波动方程的鼻祖方程,其普遍形式为: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是气时空波动方程,还没有极化产生粒子,可以说还是在能量时空-引力势-气时空之间波动。随后进一步的气时空的极化产生了弱力、电磁力和强力时空,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正是这种时空极化的描述。另外,时空阶梯理论从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存在着封顶问题,因为,从气时空(mc3),到神时空(mc9),到虚时空(mc27)和道时空(mc81),都是光速的几何级数递增,似乎没有尽头,但是,最初是算出了类星体的速度而暂时定了下来,认为是道时空是可以是最高时空。这次探讨的是在量子力学领域,时空阶梯理论很好地符合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的数目,而且还可以作出预测:强力时空的基本粒子是54,而今的标准模型只有36,所以,强力时空的基本粒子还有18种有待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阶梯 麦克斯韦方程 爱因斯坦场方程 薛定谔方程 狄拉克方程 封顶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磷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5
4
作者 蒋宪成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03-606,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虽然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变化的主要部分还不是很清楚。找到新的方法,对更全面地认识及治疗这个疾病是很重要的。对鞘磷脂代谢的探索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最近... 动脉粥样硬化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虽然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变化的主要部分还不是很清楚。找到新的方法,对更全面地认识及治疗这个疾病是很重要的。对鞘磷脂代谢的探索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鞘磷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对该领域的一些主要发现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磷脂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磷脂转移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蒋宪成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03-808,共6页
磷脂转移蛋白(PLTP)是一个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小鼠模型中,PLTP高表达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其基因敲除则减轻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此人们认为用药物抑制PLTP的活性是可行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 磷脂转移蛋白(PLTP)是一个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小鼠模型中,PLTP高表达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其基因敲除则减轻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此人们认为用药物抑制PLTP的活性是可行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法。但在开发此类药物之前,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篇综述将着重讨论有关PLTP研究的进展,特别是PLTP与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BLp)及PLTP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转移蛋白 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原文传递
Sphingomyelin synthase activity measurement by the fluorescent product in cell culture medium or animal plasma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庭波 董继斌 +1 位作者 楼滨 蒋宪成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56-261,共6页
Sphingolipids, a new class of lipid mediators, are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Sphingomyelin synthase (SMS) is an enzyme to convert the ceramide (Cer.) and phosphat... Sphingolipids, a new class of lipid mediators, are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Sphingomyelin synthase (SMS) is an enzyme to convert the ceramide (Cer.) and phosphatidylcholine into sphingomyelin (SM) and diacylglycerol,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 Two SMS isoforms, SMS1 and SMS2,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different subceUular localizations and expression level in tissu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MS may serve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s. Thu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SMS activity analysis. In our study, we developed a novel method for SMS activity by monitor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product, NBD-SM, in the tissue culture medium or blood and applied this method in cells and mice. In Huh7 cells, the interassa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SMS activity assay was (3.60±0.07)% . In wild type (WT) mice, we observed accumulation of NBD-SM in blood in a time dependent fashion. In SMS2 KO mice, NBD-SM in plasma collected at 5- (0%, P〈0.01), 30- (16%, P〈0.01), and 60 min (21%, P〈0.01) after injection of fluorescence liposome solu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WT mice. However, in SMS1 KO mice, NBD-SM in plasma collected 5- and 30 min is similar to that in WT mic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method could be used for SMS activity measurement in vitro and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ingomyelin synthase SMS activity assay SMS inhibitor screening SPHINGOMYELIN CERAMID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