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布局模型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满芝 屈传智 冯颖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118,共6页
为优化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布局,采用应急设施选址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煤炭应急储备布局的时间-成本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应急反应时间最短、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储备规模总量、储备点数目、应急限制期、应急储备点双容量限制、... 为优化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布局,采用应急设施选址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煤炭应急储备布局的时间-成本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应急反应时间最短、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储备规模总量、储备点数目、应急限制期、应急储备点双容量限制、多路径等为约束条件,以采集的现实数据为基础,运用目标规划法,在储备点数目和储备容量等约束条件变化的4种情景下求解该模型,并对求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情景中,储备点总数不大于25个、容量上限为10 Mt情景下的选址方案为最优方案;有22个储备点在4种情景中均入选为储备点,表明其地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应急储备 优化布局 双容量约束 目标规划法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推行能效电厂,支持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 被引量:15
2
作者 David Moskovitz Frederick Weston +4 位作者 周伏秋 郁聪 胡兆光 刘树杰 林江 《电力需求侧管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共4页
"能效电厂"可有效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支持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从电价中回收成本、系统效益收费等4种财务上可行的能效电厂实施模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地方政策改革对支持和实施能效电厂的重... "能效电厂"可有效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支持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从电价中回收成本、系统效益收费等4种财务上可行的能效电厂实施模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地方政策改革对支持和实施能效电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就国家层面如何支持能效电厂实施,从立法、资金来源、市场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能效电厂 电力需求侧管理 融资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分布式综合能源微网系统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冯威 鲁虹佑 +2 位作者 Chris Marnay 张宁 郭尊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03,共10页
阐述了综合能源微网的定义,首先梳理了美国各级政府以及电力公司和电力市场对于推动微网建设的政策和示范工程,介绍了美国在近十多年来开发分布式综合能源微网的经验。进而对综合能源微网的控制方法,及美国在此期间开发的模拟仿真软件... 阐述了综合能源微网的定义,首先梳理了美国各级政府以及电力公司和电力市场对于推动微网建设的政策和示范工程,介绍了美国在近十多年来开发分布式综合能源微网的经验。进而对综合能源微网的控制方法,及美国在此期间开发的模拟仿真软件进行了介绍和对比。最后介绍了美国综合能源微网建设和运营的主要商业模式。旨在通过介绍美国综合能源微网的发展,为中国综合能源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综合能源服务 微网 商业模式 示范项目 软件工具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侵入海洋含水合物地层的一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宁伏龙 张可霓 +4 位作者 吴能友 蒋国盛 张凌 刘力 余义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4-218,共15页
本文以墨西哥湾水合物区域为背景,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过平衡钻井条件下,当钻井液温度高于地层中水合物稳定温度时,水基钻井液侵入海洋含水合物地层的动态过程及其一般性规律.与侵入常规油气地层相比,耦合水合物分解和再形成是钻井... 本文以墨西哥湾水合物区域为背景,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过平衡钻井条件下,当钻井液温度高于地层中水合物稳定温度时,水基钻井液侵入海洋含水合物地层的动态过程及其一般性规律.与侵入常规油气地层相比,耦合水合物分解和再形成是钻井液侵入海洋含水合物地层的主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钻井液密度、温度和盐度都对侵入过程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钻井液密度越大,温度和含盐量越高,则钻井液侵入程度越深,热量传递越远,水合物分解程度越大.分解的水气在合适条件下又会重新形成水合物,影响了钻井液进一步侵入.而重新形成的水合物的饱和度甚至可能高于原位水合物饱和度,在井周形成一个"高饱水合物"环带.这一现象归因于钻井液侵入的驱替推挤、水合物分解的吸热以及地层传热的滞后等因素共同作用.在地层物性一定的条件下,高饱水合物环带的出现与否主要受钻井液温度和盐度控制.水合物分解以及高饱水合物环带的出现对井壁稳定和电阻率测井解释有很大影响.因此,为维护井壁稳定、确保测井准确和减少水合物储层伤害,就必须对钻井液密度、温度和滤失量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地层中的水合物大量分解.最好采用控制压力钻井(MPD)和深侧向测井方式,同时尽量选用低矿化度的含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钻井液体系,采取低温快速循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钻井液 侵入 水合物分解 二次水合物 井壁稳定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典型“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技术路线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时聪 徐伟 +2 位作者 姜益强 冯威 孙德宇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9,共8页
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多栋零能耗(近零能耗)低层居住建筑、多层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社区进行了分析,这些建筑大部分已经建造完成且有实测数据,小部分使用了模拟计算进行分析。介绍了以实现建筑零能耗为目的采用的太阳能光... 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多栋零能耗(近零能耗)低层居住建筑、多层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社区进行了分析,这些建筑大部分已经建造完成且有实测数据,小部分使用了模拟计算进行分析。介绍了以实现建筑零能耗为目的采用的太阳能光电技术、高性能围护结构、其他支撑技术和部分示范工程经济性分析的最新进展,提出了通过被动式设计、高性能围护结构、高效建筑能源系统、能耗预测监管平台等技术综合应用,达到建筑零能耗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能耗建筑 示范工程 技术路线 太阳能光电技术 高性能围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8
6
作者 蔡伟光 李晓辉 +3 位作者 王霞 陈明曼 武涌 冯威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7-34,共8页
在对能源平衡表中各项数据的来源与口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模型。计算了2001—2014年全国建筑能耗数据,并将计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区域建筑能耗上下限校核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 在对能源平衡表中各项数据的来源与口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模型。计算了2001—2014年全国建筑能耗数据,并将计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区域建筑能耗上下限校核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模型具有数据获取简单、来源权威、计算简便、易于得到时间序列数据等优点;建筑能耗计算结果与清华大学CBEM数据在变化趋势上保持一致;建筑能耗上下限校核方法可用于自下而上模型计算结果校核或省级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审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平衡表 建筑能耗 建筑节能 能耗上下限 能耗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城镇居住建筑供暖能耗现状与节能潜力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杜涛 黄珂 +3 位作者 周志华 孙秀浩 冯威 左剑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5-81,共7页
以天津地区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用户供暖耗热量的采集和统计,了解了居住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供暖能耗现状,分析了运行能耗过高的原因。结果表明,合理的室内温度控制措施可实现运行节能22%。通过对中德两国居住建筑设计热需求和供... 以天津地区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用户供暖耗热量的采集和统计,了解了居住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供暖能耗现状,分析了运行能耗过高的原因。结果表明,合理的室内温度控制措施可实现运行节能22%。通过对中德两国居住建筑设计热需求和供暖运行能耗的分析与对比,发现中国居住建筑三步节能标准与德国EnEv2002和EnEv2009节能标准相比,围护结构节能潜力分别可达17%和35%。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满足三步节能标准的中国居住建筑供暖运行比德国满足EnEv2002标准的建筑多消耗73.2%的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建筑 供暖 能耗 节能潜力 围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UGH2软件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53
8
作者 施小清 张可霓 吴吉春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9-34,39,共7页
TOUGH2是一套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模拟孔隙或裂隙介质中多相流的系列程序。本文概略地回顾了TOUGH2软件的开发背景和升级历史。系统地介绍了TOUGH2软件的结构组成、特点和基本原理以及该软件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孔隙和裂隙介质 多相流 非等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试点配额分配的机制特征、设计问题与改进对策 被引量:35
9
作者 熊灵 齐绍洲 沈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4,共9页
通过对中国碳交易试点和欧盟、加州碳交易体系的配额分配机制进行比较,笔者分析中国试点的独特机制特征,剖析各试点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碳交易试点形成了总量刚性与结构弹性结合、历史法与基准法切分结合、免费配发与有偿拍卖结... 通过对中国碳交易试点和欧盟、加州碳交易体系的配额分配机制进行比较,笔者分析中国试点的独特机制特征,剖析各试点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碳交易试点形成了总量刚性与结构弹性结合、历史法与基准法切分结合、免费配发与有偿拍卖结合、事前分配与事后调节结合的独特配额分配机制;但是,由于准备时间短暂,缺乏坚实的能力基础和足够的排放数据,各试点在配额分配机制设计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新常态"下总量过剩、鞭打快牛、双重计算、基准随意、拍卖过少、规则不透明等。针对上述试点问题我们提出改进对策,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提供试点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试点 配额分配 机制特征 设计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同仿真的人行为能耗模拟方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红三 王闯 +3 位作者 丰晓航 燕达 洪天真 陈毅兴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2-67,共6页
在目前的建筑能耗模拟中,房间内人员数量、建筑设备的开关状态等信息主要采用简单的固定作息来描述,不能实现人员活动的随机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行为的定量刻画。开发了一个人行为功能模型单元(obFMU),实现了基于功能模型接口(FMI)标准... 在目前的建筑能耗模拟中,房间内人员数量、建筑设备的开关状态等信息主要采用简单的固定作息来描述,不能实现人员活动的随机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行为的定量刻画。开发了一个人行为功能模型单元(obFMU),实现了基于功能模型接口(FMI)标准的obFMU与能耗模拟软件的协同仿真;并通过建筑人行为空调开关操控算例说明了obFMU协同仿真的使用方法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能耗模拟 人行为 功能模型接口 协同仿真 ENERGY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并行模拟器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毅 张可霓 +4 位作者 胡立堂 康志江 张冬丽 赵艳艳 张允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230,共8页
在成熟应用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模拟器KarstSim的基础上,针对更加精细和大规模网格的模拟需求,开发了KarstSim的并行模拟器。并行化主要通过网格分区、大型线性方程解法和处理器之间信息通讯3个部分实现,同时借助了Aztec库和METIS软件... 在成熟应用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模拟器KarstSim的基础上,针对更加精细和大规模网格的模拟需求,开发了KarstSim的并行模拟器。并行化主要通过网格分区、大型线性方程解法和处理器之间信息通讯3个部分实现,同时借助了Aztec库和METIS软件。基于Buckley-Leverett两相纵向流动理论和塔河油田某区块的模型,对并行版与解析解、单机版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并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计算的效率性。将并行模拟器应用至64万网格非均质的缝洞型油藏,在最高采用128核服务器中模型计算时间最低为7.3h,计算效率提升显著。最后对不同网格规模的均质油藏进行了模拟,网格规模从1万逐渐增加到1千万规模,结果显示对于千万级网格的均质油藏,并行模拟器计算时间为85min,证实了并行模拟器在大规模油藏模拟中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Sim 缝洞型油藏 油藏模拟 并行方法 计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优先流运动的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计算 被引量:8
12
作者 盛丰 张仁铎 刘会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32,共7页
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控制着优先流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准确获得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值对提高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染色示踪方法,将优先流流场从流动背景中显示出来,通过数字图像分析和采样分析获得优先... 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控制着优先流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准确获得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值对提高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染色示踪方法,将优先流流场从流动背景中显示出来,通过数字图像分析和采样分析获得优先流流场和流场内土壤含水率的分布模式,根据活动流场模型本构方程拟合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值;针对3种常见的入渗后染色区内土壤含水率分布模式,分别提供了相应的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由于入渗后土壤水重分布的影响,活动流场区域和染色区域在整个入渗深度范围并不完全重合,因此仅可选择活动流场与染色区域相重合深度范围内受土壤初始含水率影响较小的数据来拟合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值;2)土壤质地对入渗后染色区内土壤含水率的分布模式有显著影响,细质地土壤中入渗后染色区土壤含水率沿入渗方向逐渐减小,粗质地土壤中入渗后染色区土壤含水率沿入渗方向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溶质运移 土壤 优先流 活动流场模型 本构方程 染色示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土壤优先流运动控制方程 被引量:7
13
作者 盛丰 张仁铎 刘会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6,共5页
为表征土壤优先流的快速非平衡运动、更准确地预测非饱和带土壤中的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过程,该文在活动流场模型基本理论和土壤优先流表现出的分形特征的基础上,将分形理论引入到连续性模型,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描述土壤优先流形式... 为表征土壤优先流的快速非平衡运动、更准确地预测非饱和带土壤中的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过程,该文在活动流场模型基本理论和土壤优先流表现出的分形特征的基础上,将分形理论引入到连续性模型,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描述土壤优先流形式下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过程的控制方程,发展和完善了活动流场模型理论;对比分析了活动流场模型理论与二域模型理论和活动裂隙模型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研究成果为运用活动流场模型解决优先流条件下土壤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溶质运移 土壤 优先流 活动流场模型 控制方程 二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优先流运动的活动流场模型模拟和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盛丰 张仁铎 刘会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80,共9页
在壤土和砂土条件下分别采用碘-淀粉染色示踪方法和亮蓝染色示踪方法各开展了2个染色示踪试验,分别采用活动流场模型和二域模型模拟计算了各试验入渗后染色区内的土壤含水率和溶质浓度分布,通过相对均方根误差分析评价了两个模型模拟预... 在壤土和砂土条件下分别采用碘-淀粉染色示踪方法和亮蓝染色示踪方法各开展了2个染色示踪试验,分别采用活动流场模型和二域模型模拟计算了各试验入渗后染色区内的土壤含水率和溶质浓度分布,通过相对均方根误差分析评价了两个模型模拟预测优先流发展的有效性;此外,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不同入渗条件(土壤质地、入渗水量和土壤初始含水率)下活动流场模型模拟预测结果(入渗深度)对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变化的敏感度。模型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流场模型对土壤水入渗深度、入渗后染色区内土壤含水率和溶质浓度分布的预测精度要明显高于二域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活动流场模型较好的捕捉到了优先流运动整体的非均匀特征。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降雨入渗水量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相同时,入渗深度对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γ)的敏感度随着γ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γ)值条件下(即流动非均匀程度相同),入渗深度对活动流场模型分形特征参数(γ)的敏感度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大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溶质运移 土壤 优先流 活动流场模型 二域模型 染色示踪试验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激光沉积薄膜的残余应力测量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恺琛 娄帅 +2 位作者 姚杰 吴军桥 尤政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6,共7页
为了测量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的小面积薄膜的残余应力,并解决Stoney公式在特定情况下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悬臂梁结构和数值计算的薄膜残余应力测量方法。该方法以初始曲率为零的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作为衬底梁,在衬底梁上使... 为了测量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的小面积薄膜的残余应力,并解决Stoney公式在特定情况下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悬臂梁结构和数值计算的薄膜残余应力测量方法。该方法以初始曲率为零的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作为衬底梁,在衬底梁上使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沉积被测薄膜,并记录衬底梁在薄膜沉积前后的翘曲形貌变化,再结合薄膜厚度、衬底梁几何尺寸、所涉及材料的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等其他参数,借助数值计算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被测薄膜的残余应力。使用该方法测出:基于脉冲激光沉积法在高温环境下制备的二氧化钒薄膜的残余应力为-340 MPa,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本文提出的基于悬臂梁结构和数值计算的薄膜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准确度好、实验成本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沉积 残余应力 二氧化钒 薄膜 悬臂梁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添加剂Na_2SO_3对石墨负极性能的改善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洪河 张丽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38,共3页
在1mol/LLiPF6/EC+EMC电解液中添加少量的Na2SO3,通过与空白溶液比较显示添加Na2SO3能显著提高天然石墨负极充放电容量,降低首次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和倍率充放电性能;电极表面SEI膜组分的FTIR分析和扫描电... 在1mol/LLiPF6/EC+EMC电解液中添加少量的Na2SO3,通过与空白溶液比较显示添加Na2SO3能显著提高天然石墨负极充放电容量,降低首次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和倍率充放电性能;电极表面SEI膜组分的FTIR分析和扫描电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Na2SO3在动力学方面有助于形成Li+迁移性良好的SEI膜。并且使用Na2SO3做添加剂,原料易得,成本低廉,对环境也几乎不造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天然石墨 Na2SO3 无机成膜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玉米秸秆能源开发潜力模拟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贞 David Fridley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36-243,共8页
为获得可持续性的生物质能,在收集玉米秸秆时,需要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秸秆需求量。为维护土壤功能,结合相关文献所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玉米秸秆保留量的最大值、中位值和最小值,研究设计了土壤玉米秸秆高保留、适度保留和低保留3种情景... 为获得可持续性的生物质能,在收集玉米秸秆时,需要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秸秆需求量。为维护土壤功能,结合相关文献所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玉米秸秆保留量的最大值、中位值和最小值,研究设计了土壤玉米秸秆高保留、适度保留和低保留3种情景。针对不同情景,首先依据不同省份的土壤类型(黏土、壤土和沙土)和玉米种植面积,计算出玉米田地秸秆最小保留量(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和中位值);在此基础上,考虑可获取性及饲料、燃料等用途,得到可用于生物质能的玉米秸秆开发潜力;考虑农村秸秆生活用能可替代性和玉米秸秆热值,计算出不同替代率下秸秆能源开发潜力。通过研究发现,当考虑土壤功能时,假定未来秸秆燃烧完全替代,在低保留情景下,2020、2030和2050年的玉米秸秆潜力分别为2.79、2.82、3.96亿t。在高保留情景下,对应年份的秸秆可利用潜力分别为0.56、0.58、1.69亿t。考虑土壤秸秆保留量时,玉米秸秆潜力偏低。虽然考虑土壤秸秆保留量,减少了短期内生物质能开发潜力,但有利于农业和生物质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过多的秸秆留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产生CH4等温室气体。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玉米秸秆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土壤 秸秆 土壤类型 玉米秸秆保留量 土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研究与发展的最新态势——第215届电化学会议评述 被引量:9
18
作者 郑洪河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5-138,共4页
介绍了2009年5月24-29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215届电化学会议的情况,对本次会议中有关锂离子电池的学术发展与最新动态进行了分析。新材料的开发和电池系统的设计与模拟是本届会议的主要亮点,会议报道了一些达到混联式动力汽车(PHEV)... 介绍了2009年5月24-29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215届电化学会议的情况,对本次会议中有关锂离子电池的学术发展与最新动态进行了分析。新材料的开发和电池系统的设计与模拟是本届会议的主要亮点,会议报道了一些达到混联式动力汽车(PHEV)用锂离子电池标准的锂离子电池体系,如LiNi1/3Co1/3Mn1/3O2/C、LiFePO4/C和LiMn2O4/C等。总体来看,围绕提高电池比能量、循环寿命、储存寿命和安全性的研究仍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15届电化学会议 锂离子电池 电极材料 电池设计 电池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辐射近常压光电子能谱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常睿 邰仁忠 +2 位作者 David E.Starr Hendrik Bluhm 刘志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81-485,共5页
介绍了同步辐射近常压光电子能谱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该技术的装置和原理。列举了几个近常压光电子能谱的应用领域。该技术填补了超高真空和真实条件下压强上的空白,在原位研究表面化学变化、催化反应,腐蚀以及电化学过程上有着很... 介绍了同步辐射近常压光电子能谱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该技术的装置和原理。列举了几个近常压光电子能谱的应用领域。该技术填补了超高真空和真实条件下压强上的空白,在原位研究表面化学变化、催化反应,腐蚀以及电化学过程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常压光电子能谱 催化反应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供电建筑与智能微网整合研究中美合作成果及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福林 王晓辉 +2 位作者 孟超 罗多 冯威 《建设科技》 2020年第12期20-24,31,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合作--净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直流供电建筑与智能微网整合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通过仿真对比、实验研究、示范应用等方法研究了建筑直流供电和分布式蓄电技术,以期解决城... 本文介绍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合作--净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直流供电建筑与智能微网整合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通过仿真对比、实验研究、示范应用等方法研究了建筑直流供电和分布式蓄电技术,以期解决城市电力负荷的峰谷差、电源和电网低负荷率时间长效率低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充分消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供电建筑 分布式蓄电 优化设计与运行 电力移峰填谷 可再生能源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