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地质调查局火山灾害项目与2018年夏威夷基拉维厄火山喷发概况 被引量:2
1
作者 Walter Mooney 魏费翔 《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5期84-91,共8页
在美国,尤其是美国西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等地区,火山喷发的危险性极高。为了减少火山灾害的影响,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成立了火山灾害项目(VHP)。该项目对美国危险火山进行监测和研究,广泛收集并分析地球物理和地质数据,以... 在美国,尤其是美国西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等地区,火山喷发的危险性极高。为了减少火山灾害的影响,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成立了火山灾害项目(VHP)。该项目对美国危险火山进行监测和研究,广泛收集并分析地球物理和地质数据,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向公众、科学家以及灾害政策制定者传达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地质调查局 火山灾害 火山喷发 夏威夷 生命财产安全 美国西部 阿拉斯加 地质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未发现天然气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对本土的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T.Dyman J.Schmoker +1 位作者 D.Root 郑军卫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0-47,共8页
介绍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美国深部未发现天然气的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简要比较了USGS评价结果与其它评价机构评价的差异,列出了美国深部天然气资源评价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深部气 天然气资源 常规远景区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大陆外来入侵物种斑马纹贻贝(Dreissena polymorpha)潜在生境预测模型 被引量:38
3
作者 李明阳 居云为 +1 位作者 Sunil Kumar Thomas J.Stohlgre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53-4258,共6页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重要手段是阻止可能造成入侵的物种进入适合其生存的地区。论文以1864个美国外来入侵物种斑马纹贻贝定点发生数据和开放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Daymet的34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重要手段是阻止可能造成入侵的物种进入适合其生存的地区。论文以1864个美国外来入侵物种斑马纹贻贝定点发生数据和开放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Daymet的34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与回归树模型(CART)、基于规则的遗传算法(GARP)、最大熵法(Maxent)4种途径,建立美国大陆部分潜在生境预测模型,从接受者运行特征曲线下面积(AUC)、Pearson相关系数、Kappa值3个方面来检验模型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斑马纹贻贝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评价指标中,4个生态位模型预测精度均达到优良水平,其中Maxent在物种现实生境模拟、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环境因子对物种生境影响的定量描述方面都表现出了优越的性能;距水源距离、海拔高度、降水频率、太阳辐射是影响物种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生境预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对中国海洋外来入侵物种沙筛贝的预测与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斑马纹贻贝 潜在生境 生态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作用条件下蛇纹石断层泥的摩擦强度和速度依赖性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胜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在恒定的正应力和孔隙压力、不同温度下测量了三种蛇纹石断层泥摩擦强度的速度依赖性。在室温下,纤蛇纹石具有很低的摩擦系数(0.2~0.25),而利蛇纹石和叶蛇纹石的摩擦系数较高,分别为0.39和0.45左右。在25~20... 在恒定的正应力和孔隙压力、不同温度下测量了三种蛇纹石断层泥摩擦强度的速度依赖性。在室温下,纤蛇纹石具有很低的摩擦系数(0.2~0.25),而利蛇纹石和叶蛇纹石的摩擦系数较高,分别为0.39和0.45左右。在25~200℃范围内,温度变化对纤蛇纹石和叶蛇纹石强度的影响不明显,而利蛇纹石的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室温下,三种蛇纹石的摩擦在较快的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而在较慢的滑动速度下为明显的速度强化,温度的提高有促使速度弱化向速度强化转变的趋势。研究表明,蛇纹石的存在有利于断层的无震蠕动,但这种影响可能主要限于浅部;尽管纤蛇纹石是最软弱的造岩矿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作用 地震地质 蛇纹石 断层泥 摩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地震预警系统ShakeAlert测试与评估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红蕾 Mooney Walter +1 位作者 高景春 孟令媛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5期17-25,共9页
美国地震预警系统ShakeAlert目前已向美国西海岸3个州的试验用户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算法在正式上线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实时原位测试和离线测试。实时原位测试主要针对被测试系统或模块的鲁棒性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新的系统是否... 美国地震预警系统ShakeAlert目前已向美国西海岸3个州的试验用户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算法在正式上线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实时原位测试和离线测试。实时原位测试主要针对被测试系统或模块的鲁棒性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新的系统是否可以上线运行;离线测试选取一定数量的历史地震事件进行回放测试,并基于点源结果和地震动强度预测结果这两种方式对系统的算法进行测试评估。本文以Cochran等^([1])这篇文章为蓝本,编译并概要介绍了美国地震预警系统ShakeAlert测试与评估的流程和算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ShakeAlert 测试方法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w6.6级地震烈度调查及北美震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红蕾 WalterD.Mooney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8-117,共10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了Mw6.6级强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了国内外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学家Walter D.Mooney和河北省地震局科研人员王红蕾分别在震后进入震区,在震中35 k...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了Mw6.6级强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了国内外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学家Walter D.Mooney和河北省地震局科研人员王红蕾分别在震后进入震区,在震中35 km的范围内进行了地震灾害调查和烈度评定。根据修正麦加利地震烈度表(MMI),将考察区域内地震烈度划分为IX度到VI度分布。通过国家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取了震中40 km范围的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从1005~270 cm/s2,地面峰值速度(PGV)从25.6~11.8 cm/s。将此次芦山地震观测到的地震烈度与PGA和PGV建立相关性关系并与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美国东部的震例的相关性关系做了比较,得出MMIPGA/PGV关系中,地震烈度VI度到VII度中对应的PGA数据比美国震例的数据高出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震烈度 强震动记录 震中距 美国震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湿地监测——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湿地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高茂生 Christopher M Swarzenski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6-60,共5页
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其上游有作为淡水补给的地表河流,下游有与之相联系的海水,中间则是由低海拔湿地区和地表水系所组成,在季节性的河水水位和海洋之间的咸淡水界面一定有水位和盐度梯度动态变化,在湿地动态监测过程中要关... 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其上游有作为淡水补给的地表河流,下游有与之相联系的海水,中间则是由低海拔湿地区和地表水系所组成,在季节性的河水水位和海洋之间的咸淡水界面一定有水位和盐度梯度动态变化,在湿地动态监测过程中要关注水位和盐度梯度变化及水动力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水文监测 盐度梯度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A-04北极油气区(一)——巴伦支海石油地质:巴伦支海陆架潜在石油资源评价
8
作者 Timothy R. Klett Donald L. Gautier +2 位作者 Janet K. Pitman 吴峧歧(译) 邱燕(校对) 《海洋地质》 2008年第3期54-55,共2页
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完成了对巴货仓支海陆架未发现的、技术上可采的(假定存在海冰)原油、天然气、液态气(总体上被称为石油)的潜在资源评价。如同美国地质调查局环北极油气资源评价(CARA)项目中已评估的其它地方一样... 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完成了对巴货仓支海陆架未发现的、技术上可采的(假定存在海冰)原油、天然气、液态气(总体上被称为石油)的潜在资源评价。如同美国地质调查局环北极油气资源评价(CARA)项目中已评估的其它地方一样,这个地区与许多北极盆地的特点相同,但是与石油相关的资料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石油地质 巴伦支海 北极 陆架 美国地质调查局 油气区 US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南加州Ridgecrest M W6.4-M W7.1地震地表破裂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振宁 钱荣毅 +2 位作者 Rufus Catchings Mark Goldman 祁生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6-1214,共9页
2019年7月4—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城市Ridgecrest附近地区,在不足两天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震级达M W6.4和M W7.1的强震.震后两天对震中区产生的地表破裂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测量,发现两次地震分别产生了NW方向长度50 k... 2019年7月4—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城市Ridgecrest附近地区,在不足两天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震级达M W6.4和M W7.1的强震.震后两天对震中区产生的地表破裂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测量,发现两次地震分别产生了NW方向长度50 km和NE方向长度10 km的两条破裂带.根据野外调查,NW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出右旋走滑特征,是M W7.1地震产生的破裂带,而NE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是M W6.4地震产生的破裂带.地表破裂野外调查和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NW方向是本次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带,释放了本次地震的大部分地震矩.通过发震的时序关系和地震序列密集条带分布推断,本次地震是NE和NW两个方向应力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先后破裂产生的一组复杂共轭地震,推测M W6.4地震是一次强烈前震,促进了震级更大的M W7.1主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dgecrest地震 地表破裂 野外调查 几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浪金刚石压腔在地质流体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3-220,共8页
热液金刚石压腔(HDAC)是专为模拟地壳温压条件下的地质作用而设计的,它尤其适用于观测水或其它流体与地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HDAC可对-190~1200℃,0~10GPa的热液体系进行实验,并可在实验的温压条件下,用各种先进的光学方法分析样品... 热液金刚石压腔(HDAC)是专为模拟地壳温压条件下的地质作用而设计的,它尤其适用于观测水或其它流体与地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HDAC可对-190~1200℃,0~10GPa的热液体系进行实验,并可在实验的温压条件下,用各种先进的光学方法分析样品,更可以把实验的全程录像存档。充满流体的HDAC本身就可当做是一个人工合成的流体包裹体,因此它可以用来研究流体的状态方程和相关系。它又可对其它流体包裹体样品施加外压力,因此在热分析的过程中可免除包裹体的膨胀或爆破的困境。HDAC可应用到颇为宽广的温压范围,它已被广泛地用来观测各种化学体系的临界现象,包括在地质方面特别有用的含水硅酸盐体系。HDAC也可与同步辐射X光源相结合,而取得各种金属或稀土元素水溶液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光谱,因而对在热液里的金属或稀土元素络合物的组分和结构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然而,X光的强度在透过金刚石时,因绕射和吸收而大大地减弱,因此应用一般的HDAC来获取那些吸收边在10keV以下的元素的XAFS光谱颇为困难。目前已有两种改良式的HDAC解除了这方面的困难,而对在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一排过渡性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水溶液,提供清晰的XAFS光谱。这些资料可用来研究金属或稀土元素络合物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金刚石压腔 流体包裹体 临界现象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金属络合物 稀土元素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美国钨市概览
11
作者 KimB.Shedd 《中国钨业》 CAS 2001年第5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钨工业 钨市场 2000年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A-05北极油气区(二)——俄罗斯北极海盆地石油地质:北极圈西伯利亚北克拉通东部和北部边缘潜在石油资源评价
12
作者 Timoth. R. Klett 吴峧歧(译) 邱燕(校对) 《海洋地质》 2008年第3期58-59,共2页
西伯利亚克拉通由结晶岩和沉积在裂谷/凹陷盆地中的前寒武纪层状沉积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的占生代岩层则沿克拉通边缘沉积,形成一个地层年代向外变新的同心状沉积样式。这套沉积位于向外变厚的中生代剖面之下。西伯利亚古大陆... 西伯利亚克拉通由结晶岩和沉积在裂谷/凹陷盆地中的前寒武纪层状沉积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的占生代岩层则沿克拉通边缘沉积,形成一个地层年代向外变新的同心状沉积样式。这套沉积位于向外变厚的中生代剖面之下。西伯利亚古大陆的北部和东部边缘由于与其它构造板块碰撞导致挤压变形,随后便成为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边缘 西伯利亚 石油地质 海盆地 北极圈 资源评价 俄罗斯 油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A—01北极地区显生宙古地理演化(三):一套新的北极地质图
13
作者 Christopher Harrison Marc St - Onge +7 位作者 Sergey Strelnikov Boris Lopatin Frederick Wilson Stefan Bergman Arne Solli Hans Jepsen 孙桂华(译) 邱燕(校对) 《海洋地质》 2008年第3期49-50,共2页
作为国际极地年活动的一部分和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的有关目标,环北极国家合作编制了一份1:500万的基岩地质图和相应的数据库。立体图件覆盖到60°N的陆地和近海,印刷版直径1.3m,每个图幅附有图例。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地质图 古地理演化 显生宙 AAA 委员会 部分和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37
14
作者 王椿镛 W.D.Mooney +3 位作者 王溪莉 吴建平 楼海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共16页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 莫霍界面 三维速度结构 网格方法 板块碰撞 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及发震断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3 位作者 W.D.Mooney 赖晓玲 A.J.Michael 段永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82,T001,T002,共9页
1997年至 1 998年伽师地区共出现 9次震级为 6 .1— 6 .8级的强震 .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和非常小的地区范围内接连出现这么多次震级非常接近的地震 ,确实非常罕见 .为研究伽师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机制 ,本文对伽师地震区的... 1997年至 1 998年伽师地区共出现 9次震级为 6 .1— 6 .8级的强震 .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和非常小的地区范围内接连出现这么多次震级非常接近的地震 ,确实非常罕见 .为研究伽师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机制 ,本文对伽师地震区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 .利用联合反演技术同时得到了地震震源位置和地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余震震中沿一北北东向条带分布 ,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中的北东向条带位置基本重合 .三维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在地下 1 2km以下存在一条北北东向和一条北北西向的低速条带 .上述两低速条带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位置很接近 .初步推测 ,低速条带对应了地壳深部的两条断裂 .在我们观测期间 ,北北东向断裂有微震活动 ,北北西向断裂相对平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地震群 速度结构 断层成像 联合反演 地质构造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阿尔泰地学断面阿尔金—龙门山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76
16
作者 王有学 W D Mooney +2 位作者 韩果花 袁学诚 姜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6,共9页
通过分析阿尔金—龙门山地学断面的地震资料 ,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阿尔金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莫霍面为 5 0km ,而在其南侧的祁连地块莫霍面突然加深至 73km ,在柴达木盆地莫霍面又抬升至 5 8km左右 ,然后 ... 通过分析阿尔金—龙门山地学断面的地震资料 ,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阿尔金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莫霍面为 5 0km ,而在其南侧的祁连地块莫霍面突然加深至 73km ,在柴达木盆地莫霍面又抬升至 5 8km左右 ,然后 ,在松潘甘孜地块莫霍面降至 70km ,并呈现为台阶状向龙门山方向抬升到 6 0km左右 ,最后在四川盆地 ,莫霍面的埋深仅为 5 2km .以昆仑断裂为界 ,在其北部地区的中地壳底部存在一速度为 5 80km s的低速层 ,而在其南部地区则没有低速层出现 ,推测低速层为地壳中部的局部熔融物质 .阿尔金—龙门山剖面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分别与祁连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相对应 ,指示出这两个地块具有较深的山根 ,青藏高原北部的巨厚地壳很可能是由于中生代以来发生的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时受到来自东西及南北方向的挤压 ,使地壳缩短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龙门山 地学断面 地壳纵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BIS模型的1960-200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杨延征 马元丹 +3 位作者 江洪 朱求安 刘金勋 彭长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911-3922,共12页
定量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历史时期(1960—2006年)气候及CO2浓度变化条件下碳收支时空变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定量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历史时期(1960—2006年)气候及CO2浓度变化条件下碳收支时空变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水平约为2.46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东南及西南地区最高,其次是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北内陆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水平最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总量水平约为0.11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绝大部分区域表现为碳汇效应,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南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碳汇效应较强,西北内陆区表现出弱碳源效应,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区和高原寒带区碳汇效应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11个气候区,NPP与降水均为正相关,除了中温带湿润区、寒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和高原寒带外,降水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除了高原寒带外,NEP同样表现出与降水的更强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弱。经验证,IBIS模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模拟结果合理,可以为科学预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区域碳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 NPP NEP IBIS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块体搬运体系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秀娟 吴时国 +2 位作者 董冬冬 郭依群 Hutchinson Deborah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以来构造运动不活跃,自中新世以来沉积物厚度达5 000~9 000m,Ya35-1-2井显示更新世地层沉积物主要以泥质与砂泥互层的细粒沉积物为主,深部流体垂向运移通道不发育。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3D地震资料表明,琼东南盆...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以来构造运动不活跃,自中新世以来沉积物厚度达5 000~9 000m,Ya35-1-2井显示更新世地层沉积物主要以泥质与砂泥互层的细粒沉积物为主,深部流体垂向运移通道不发育。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3D地震资料表明,琼东南盆地的上新世及其以上地层存在大量气烟囱和块体搬运体系。气烟囱为深部流体垂向运移提供通道,沉积物在搬运过程中发生重塑,由于沉积和压实作用使MTD具有相对较高电阻率、高密度异常和渗透率降低,是烃类气体聚集的良好盖层,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气烟囱 块体搬运体系 细粒沉积物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温泉钼矿床成矿作用时限及其对斑岩型钼矿床系统分类制约 被引量:15
19
作者 邱昆峰 李楠 +4 位作者 Ryan D TAYLOR 宋耀辉 宋开瑞 韩旺珍 张东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631-2643,共13页
斑岩系统是一个涉及岩浆和热液作用的复杂系统,建立精细的斑岩系统成因模型对于寻找更为丰富的金属矿产尤为重要,成矿作用时限是建立成因模型和指导矿产勘查的关键。温泉钼矿床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的斑岩型钼矿床,其... 斑岩系统是一个涉及岩浆和热液作用的复杂系统,建立精细的斑岩系统成因模型对于寻找更为丰富的金属矿产尤为重要,成矿作用时限是建立成因模型和指导矿产勘查的关键。温泉钼矿床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的斑岩型钼矿床,其在西秦岭造山带的独特发育蕴含印支期斑岩成矿作用、大陆地壳演化及矿产勘查关键科学问题。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温泉复式岩体Ⅱ单元和Ⅲ单元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钼以细脉和浸染状矿化形式产出。赋矿岩石单元锆石U-Pb年龄为224.6±2.5Ma到216.2±1.7Ma,Ⅱ和Ⅲ单元分别侵位于~223Ma和~217Ma,持续约8Myr。辉钼矿Re-Os年龄为212.7±2.6Ma到215.1±2.6Ma,暗示晚三叠世钼成矿作用与花岗质岩浆作用密切时空关系,且成矿年龄稍晚,反映钼矿化主要发生在岩浆作用晚期阶段。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全面对接后秦岭造山带构造体制由碰撞到后碰撞的转折阶段,响应南秦岭变质变形、勉-略洋盆闭合及大别-苏鲁超高压岩石板片折返统一地质事件。黑云母K-Ar年龄为207~226Ma,可能反映~223Ma和~208Ma的岩体冷却事件和~216Ma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和黑云母K-Ar多元同位素定年系统准确刻画岩体侵位、热液成矿与冷却事件上有所重叠,岩浆-热液分异演化充分,且具有较高的冷却速率,精确厘定温泉斑岩系统岩浆活动的"多期性"(复式岩体)、成矿事件的"瞬时性"(~214Ma)和成矿作用的"持续性"(~8Myr)。同时,系统对比全球典型斑岩钼(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细化分类方案,即产于挤压背景的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环境矿床及产于伸展背景的后碰撞、陆缘弧后和板内裂谷环境矿床。明确在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后碰撞→板内裂谷旋回的四个阶段均可以产生规模的斑岩型钼(铜)矿床,且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体制转换尤其是大型矿床形成的有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钼矿床 成矿作用时限 系统分类 温泉钼矿床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与区域古油藏的关系:来自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和沥青拉曼光谱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15
20
作者 靳晓野 李建威 +7 位作者 HOFSTRA Albert MARSH Erin 刘建中 杨梧 JIN XiaoYe LI JianWei LIU JianZhong YANG Wu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95-3311,共17页
黔西南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区,同时也发育有大量古油藏,二者空间关系密切,但是否具有成因联系目前尚不清楚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该区典型金矿床与成矿有关的热液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和高品位金矿石中沥青的... 黔西南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区,同时也发育有大量古油藏,二者空间关系密切,但是否具有成因联系目前尚不清楚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该区典型金矿床与成矿有关的热液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和高品位金矿石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以探讨含有机质流体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虽然含砷富金黄铁矿、石英、方解石、萤石和雄黄等热液矿物形成于不同的成矿阶段,但其中流体包裹体的有机气相组分种类、含量及相对比例整体较为一致,表明成矿流体中的有机络离子团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分解或重组,进而说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过程中有机质并未以有机络离子团的形式对金进行有效搬运或其搬运金的能力非常有限。在N2/Ar—CO2/CH4流体来源判别图解中,各蚀变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主要落在循环的大气降水区域,经大气水区域向岩浆流体区域延伸,整体上构成一条非常好的线性分布趋势,暗示成矿流体可能起源于深部岩浆但在演化过程中有大量循环大气水的加入。水银洞金矿床的1件石英样品偏离上述趋势线并向有机流体方向偏移,可能反映了流体迁移过程中有机质的加入。该区金矿床的矿石中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浸染状沥青,不同矿床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基本一致,说明该区金矿床中的沥青具有相同成因。根据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地质温度计反演计算的成矿早阶段流体温度为317~336℃,明显高于区域古地温温度(160~250℃)以及区域古油藏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73~175℃),说明该区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热源与区域古地温无关。对区域地质及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最新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卡林型金矿床可能是叠加在区域古地温场之上的深部岩浆活动远端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与金矿床空间关系密切的有机质可能为来自先存古油藏并沿控矿构造发生逃逸的油气物质裂解产物,金成矿与区域古油藏之间不存在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 沥青拉曼光谱特征 卡林型金矿床 古油藏 黔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