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酸混合水溶液的热响应特性(英文)
被引量:
1
1
作者
韩传红
耿培培
+5 位作者
郭严
陈肖肖
郭晓冬
张军红
刘杰
魏西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3-871,共9页
用稳态和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有机酸3-甲基水杨酸(3MS)的混合水溶液随浓度和温度变化的流变特性。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溶液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温度响应。其中最有趣的是,当3MS的浓度在80与10...
用稳态和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有机酸3-甲基水杨酸(3MS)的混合水溶液随浓度和温度变化的流变特性。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溶液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温度响应。其中最有趣的是,当3MS的浓度在80与100 mmol?kg^(-1)之间时,有浅蓝色的稀溶液出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由浅蓝色溶液转化成透明的粘弹性溶液,同时聚集态从囊泡转变成长的蠕虫状胶束,且开始转化的温度随溶液中3M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利用流变温度扫描和电导率测定对此转变进行了验证。定性解释这个转化是因为在高温下吸附的3MS分子从囊泡上解吸被溶解到水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胶束
囊泡
热敏性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由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形成的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2
作者
韩传红
李杰飞
+1 位作者
刘杰
魏西莲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8-1032,共5页
在298.15 K下使用目测法和浊度法绘制了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Bmim]BF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水组成的三元体系相图,得到了一个靠近离子液体和水一侧的狭窄双水相(ATPS)区域。从双水相区域周围选择不同组成的样品,用等温滴...
在298.15 K下使用目测法和浊度法绘制了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Bmim]BF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水组成的三元体系相图,得到了一个靠近离子液体和水一侧的狭窄双水相(ATPS)区域。从双水相区域周围选择不同组成的样品,用等温滴定微量热(ITC)方法测定了这些样品中逐滴加入纯水后体系热量的变化,发现随样品中水含量的增加,量热曲线上分别出现了较弱的吸热和放热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的位置与三元相图中双水相的形成和消失的位置基本吻合,这说明ITC对于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研究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双水相的形成是一个吸热过程(ΔH>0),而消失是放热过程(ΔH<0)。由于双水相的形成是等温等压下的热力学自发过程(ΔG<0),因此可以判断该体系中双水相的形成是一个熵驱动过程,而消失是一个熵-焓共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相图
双水相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等温滴定微量热
原文传递
题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酸混合水溶液的热响应特性(英文)
被引量:
1
1
作者
韩传红
耿培培
郭严
陈肖肖
郭晓冬
张军红
刘杰
魏西莲
机构
聊城
大学化学
与化工学院
出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3-871,共9页
基金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473084,21073081,21373106,ZR2012BQ013)
Scientific Research(LDSY2014008) and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314011402)of Liaocheng University,China~~
文摘
用稳态和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有机酸3-甲基水杨酸(3MS)的混合水溶液随浓度和温度变化的流变特性。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溶液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温度响应。其中最有趣的是,当3MS的浓度在80与100 mmol?kg^(-1)之间时,有浅蓝色的稀溶液出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由浅蓝色溶液转化成透明的粘弹性溶液,同时聚集态从囊泡转变成长的蠕虫状胶束,且开始转化的温度随溶液中3M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利用流变温度扫描和电导率测定对此转变进行了验证。定性解释这个转化是因为在高温下吸附的3MS分子从囊泡上解吸被溶解到水相中。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胶束
囊泡
热敏性
流变性能
Keywords
Surfactant
Micelle
Vesicle
Thermoresponsive
Rheological property
分类号
O645.1 [理学—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由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形成的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2
作者
韩传红
李杰飞
刘杰
魏西莲
机构
聊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8-103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473084
2107308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2BQ013)资助
文摘
在298.15 K下使用目测法和浊度法绘制了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Bmim]BF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水组成的三元体系相图,得到了一个靠近离子液体和水一侧的狭窄双水相(ATPS)区域。从双水相区域周围选择不同组成的样品,用等温滴定微量热(ITC)方法测定了这些样品中逐滴加入纯水后体系热量的变化,发现随样品中水含量的增加,量热曲线上分别出现了较弱的吸热和放热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的位置与三元相图中双水相的形成和消失的位置基本吻合,这说明ITC对于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研究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双水相的形成是一个吸热过程(ΔH>0),而消失是放热过程(ΔH<0)。由于双水相的形成是等温等压下的热力学自发过程(ΔG<0),因此可以判断该体系中双水相的形成是一个熵驱动过程,而消失是一个熵-焓共驱过程。
关键词
三元相图
双水相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等温滴定微量热
Keywords
Ternary phase diagram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
Isothermal titration microcalorimetry
分类号
O642 [理学—物理化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酸混合水溶液的热响应特性(英文)
韩传红
耿培培
郭严
陈肖肖
郭晓冬
张军红
刘杰
魏西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由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形成的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韩传红
李杰飞
刘杰
魏西莲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