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话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专题教学的路径研究
1
作者 周春晓 《大学(思政教研)》 2024年第5期59-62,共4页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将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中,以“中国话语”将理论体系、教材话语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串...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将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中,以“中国话语”将理论体系、教材话语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串联起来,可以实现将抽象、理论的教材话语体系具体化、生动化,进而将其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专题教学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新解释——一个现象学视角
2
作者 陈伟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诺曼·莱文对阿尔都塞的批评未能掩盖阿尔都塞在马克思方法论解释上的洞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在原则上区别于黑格尔。马克思的新方法论以上升法和人体-猴体法相互配合,一方面强调研究对象的预先被给予性,以反对黑格尔... 诺曼·莱文对阿尔都塞的批评未能掩盖阿尔都塞在马克思方法论解释上的洞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在原则上区别于黑格尔。马克思的新方法论以上升法和人体-猴体法相互配合,一方面强调研究对象的预先被给予性,以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思辨辩证法,另一方面强调需对经验进行抽象,以反对经验主义的纯粹归纳。马克思的新方法论和现象学面对实事本身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和本质直观的基本方法有诸多相契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方法论 阿尔都塞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范畴探析
3
作者 罗青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谋取对创新的话语权,应把“创新”作为核心范畴构建话语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联系实践观揭示了“创新”区别“创造”在于“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人及其组织;其客体则只能是属人事物等。“创新”作为“真正的创造”,是通过使用“创立”“发... 谋取对创新的话语权,应把“创新”作为核心范畴构建话语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联系实践观揭示了“创新”区别“创造”在于“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人及其组织;其客体则只能是属人事物等。“创新”作为“真正的创造”,是通过使用“创立”“发展”“发明”“发现”“进步”和“新事物”等话语,从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的。“创新”在本质上,是增加了社会财富总量的创造性实践,其本质特征在于从主观和客观维度体现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创新范畴 创造发明 实践观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结构解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习根 《前沿》 2017年第9期14-18,共5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视角看,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五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五位一体"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小康是全面小康社会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视角看,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五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五位一体"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小康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时代内涵;法治国家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先进文化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根本动力;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被引量:2
5
作者 韩英丽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12-220,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是其大众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更深层次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是其大众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更深层次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下中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逻辑转化成现实生活的生活逻辑,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生活化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分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曾丹凤 《大学教育》 2021年第6期121-123,127,共4页
中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支撑。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为例,通过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层层推进的五个阶段,有效地将抗疫素材融进高... 中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支撑。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为例,通过交互式实证性教学模式、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层层推进的五个阶段,有效地将抗疫素材融进高校思政课中,助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现"四化"和"四育合一"。从教学实践来看,成效显著、创新点突出,也积累了经验,明确了改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疫素材 高校思政课 唯物史观 案例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生成与传播
7
作者 张家冀 唐棣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4期110-123,共14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政治社会的重要理论武器,后被中国的知识精英接受并改造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政治社会的重要理论武器,后被中国的知识精英接受并改造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力军,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接受到传播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首先,在各种理论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交织作用下逐渐转向认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其次,在“三次论战”中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有力维护并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最后,率先在中国工人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高质量发展探析:以肇庆市农村为例
8
作者 黄洁欣 《山西农经》 2025年第1期113-116,共4页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望打破传统粗放模式的限制,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深入研究了肇庆市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针对肇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和农...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望打破传统粗放模式的限制,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深入研究了肇庆市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针对肇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和农业增长方式升级等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协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同步推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符合农村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运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高质量发展 肇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勒兹分析资本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立场
9
作者 植秀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7-13,共7页
德勒兹和马克思共享批判资本主义的题旨,欲望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着承续关系。德勒兹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控制社会,提出欲望装配理论对社会型构进行新的阐释。他通过欲望分析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在不同于马克思的语境中走向终结,充分... 德勒兹和马克思共享批判资本主义的题旨,欲望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着承续关系。德勒兹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控制社会,提出欲望装配理论对社会型构进行新的阐释。他通过欲望分析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在不同于马克思的语境中走向终结,充分体现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德勒兹,其分析方法和理论逻辑充当着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注脚,拓宽了人们解析当代社会的理论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资本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应用及发展
10
作者 徐燕兰 《肇庆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9-43,共5页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观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决定了该政党自身的不同命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而且在实践中不断赋...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观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决定了该政党自身的不同命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而且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推向全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无产阶级政党 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11
作者 曹和修 《肇庆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5,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坚实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法,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赋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时代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根据新时代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坚实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法,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赋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时代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根据新时代实践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和转化,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四化”与“四性”
12
作者 韩英丽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4-6,32,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决定了其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它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性决定了其时代化的必然性,它的群众性则决定了其大众化的必然性,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只有落脚到生活化才能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源于它的实践性,而...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决定了其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它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性决定了其时代化的必然性,它的群众性则决定了其大众化的必然性,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只有落脚到生活化才能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源于它的实践性,而真理性、革命性和群众性都是与实践性密不可分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最终都统一于其理论的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四化 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中的美好生活
13
作者 韩英丽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第8期8-12,共5页
探寻美好生活的本真内涵与事实表征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的始终。在唯物史观的叙事中,美好生活究竟意指什么样的生活、又何以成为人类通达“至善”之境的栖息地是亟待我们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是建构美好生... 探寻美好生活的本真内涵与事实表征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的始终。在唯物史观的叙事中,美好生活究竟意指什么样的生活、又何以成为人类通达“至善”之境的栖息地是亟待我们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是建构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是确证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和自我实现的根本手段,人的需要是衔接生活和生产的桥梁。作为类存在的人基于善的合目的性的追求是美好生活所要通达的理想之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时代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劳动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实践理性的三重维度及其旨归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春晓 高金岭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7-41,共5页
马克思实践理性建立在“新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这种“新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实践,这就赋予了实践理性以真正意义上的规定。马克思实践理性的三大维度主要包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具理性、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 马克思实践理性建立在“新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这种“新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实践,这就赋予了实践理性以真正意义上的规定。马克思实践理性的三大维度主要包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具理性、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交往理性、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个体发展理性。作为一种对现存状态的反思和理想客体的观念建构,马克思实践理性的旨趣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就为我们走出治理困境,实现社会善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理性 实践 旨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思想来源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黎燕 李洋洋 《大学(思政教研)》 2023年第6期54-57,共4页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概念有着深远的经济及哲学渊源。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初步从物的视角探究了精神生产,并将其视作财富增长的手段之一。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不同,他们主要从人的视角做出探讨,认为精神生产是人展现主体性...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概念有着深远的经济及哲学渊源。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初步从物的视角探究了精神生产,并将其视作财富增长的手段之一。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不同,他们主要从人的视角做出探讨,认为精神生产是人展现主体性的依据。虽然他们的观点存在片面性,但却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生产概念 思想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的来源、演变与发展
16
作者 周春晓 《学理论》 2021年第10期22-24,共3页
实践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关注点,但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主要基于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来理解“实践”,这也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理性因此停留在抽象的、绝对的层面。马克思虽然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但是没有对实践理性这一... 实践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关注点,但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主要基于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来理解“实践”,这也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理性因此停留在抽象的、绝对的层面。马克思虽然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但是没有对实践理性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说明和规定,这使得当前对实践理性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误区,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的来源、演变与发展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探索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 理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及其新时代启示
17
作者 刘向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5-99,共5页
在人类发展史上,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化问题始终是激发马克思不断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探索人类解放的直接动因。当前,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要汲取马克思... 在人类发展史上,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化问题始终是激发马克思不断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探索人类解放的直接动因。当前,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要汲取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精神内核,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当·斯密 贫困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
18
作者 黄玉霞 曹和修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9-24,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有力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事业硕果累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取得根本性成就。然而,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有力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事业硕果累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取得根本性成就。然而,受到错误思潮和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瓜分,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面临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以推动话语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党建引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19
作者 陈春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年第2期265-267,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党建引领毕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党建引领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境,探讨其时代意蕴,探索其实践路径,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就业现状、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工作 就业工作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对接
20
作者 陈春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年第1期128-130,共3页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本文以教育对象引领、教育内容供给与教育方法选择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对接的着力点,阐述二...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本文以教育对象引领、教育内容供给与教育方法选择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对接的着力点,阐述二者精准化对接的重要性,探索二者精准化对接的基本路径,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创业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精准化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