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排桩最优排距确定及桩间土压力计算方法
1
作者 汤科 赵华 +1 位作者 唐雪峰 程儒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无连梁双排桩由于其复杂的受力特性和桩间土压力模型不统一导致较难应用于实际工程。为了深入了解双排桩的受力特性和快速计算出桩间土压力,运用GEO5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桩排距对桩身受力的影响;同时,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一种简便... 无连梁双排桩由于其复杂的受力特性和桩间土压力模型不统一导致较难应用于实际工程。为了深入了解双排桩的受力特性和快速计算出桩间土压力,运用GEO5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桩排距对桩身受力的影响;同时,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一种简便计算桩间土压力的新方法,即通过先求出前后排桩各自的剩余下滑力,再分别去除前(后)排桩,进而利用求解余下单排桩的剩余下滑力来辅助计算双排桩桩间土压力。结果表明:(1)当桩排距在2b~6b(b为桩截面短边长)时,前后排桩剩余下滑力几乎相等,但前后排桩最大内力差值却逐渐增大;(2)随着桩排距的增加,双排桩的推力之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前排桩桩后推力几乎不变,这主要是由于后排桩桩后推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双排桩的最优排距应在2b~4b之间;(3)当桩排距在2b~6b时,双排桩中前排桩桩后推力等于同位置单排桩桩后推力和桩前抗力之和的一半;后排桩桩前抗力等于同位置单排桩桩后推力和桩前抗力之和的一半,最大误差也仅为0.07%;(4)通过与原方案及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其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对于快速确定双排桩的最优排距及桩间土压力的计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连梁双排桩 二元边坡 刚体极限法 最优桩排距 桩间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配与拦挡位置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影响研究
2
作者 韩培锋 李兴凯 +2 位作者 田述军 樊晓一 刘之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2-1433,共12页
为了研究不同级配的高位滑坡碎屑流经多级偏转后冲击不同拦挡结构的运动特性以及致灾效应,结合自然地形构建固定坡度和偏转角度均为45°的离散元模型,并利用DEM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拦挡工况和不同级配对碎屑流颗粒运动过程中... 为了研究不同级配的高位滑坡碎屑流经多级偏转后冲击不同拦挡结构的运动特性以及致灾效应,结合自然地形构建固定坡度和偏转角度均为45°的离散元模型,并利用DEM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拦挡工况和不同级配对碎屑流颗粒运动过程中能量耗散、最终堆积形态,以及碎屑流冲击挡板的作用高度的影响,进而建立相关冲击力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均设置挡板的工况能有效减缓碎屑流颗粒的平均动能和势能,且能有效降低颗粒流翻越挡板的数量,并降低颗粒流的最大运动距离从而减小致灾范围;随着颗粒组级配的增大,势能时程曲线分散点出现的时间越晚,颗粒流最终堆积面积中细颗粒组最大,粗颗粒组最小。(2)当滑槽底部反作用力位置取2/3静止堆积体长度时,计算所得碎屑流最大冲击作用高度与模拟试验结果相接近,力学模型计算的冲击作用高度在0.017~0.138 m。在实际工程中,可按研究相似比对此范围进行加强抗冲击防护。(3)由于侧板的切向力和“颗粒分选效应”,大颗粒会主要冲击挡板的中上部,小颗粒主要冲击挡板的下部,并受偏转角影响集中在一侧,因此工程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避免在沟道偏转方向的反向建设工程。研究结果可为高位滑坡碎屑流灾害的治理防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山地灾害防治 滑坡碎屑流 分级拦挡 离散元法(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新型复合轻质墙体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向圆 赵华 +2 位作者 陈长安 陈灏源 魏丞瑾 《工程建设》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为研究某种新型装配式复合轻质墙体的抗震性能及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制作3榀1∶2缩尺的新型复合轻质墙体框架-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以界面仓的注仓砂浆强度为试验参数,对结构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 为研究某种新型装配式复合轻质墙体的抗震性能及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制作3榀1∶2缩尺的新型复合轻质墙体框架-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以界面仓的注仓砂浆强度为试验参数,对结构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累计耗能及装配连接部位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界面砂浆层的黏结使得加载后框架和轻质墙体能协同作用,加载初期框架柱和墙有相同的变形趋势;2)当加载位移角增大到1%时,交界面开裂,当位移角增大至2%时,梁柱和墙完全脱开;3)在层间位移角范围为2%~4%时的大变形阶段,轻质墙体和框架结构均产生破坏,但墙体与框架的锚钉连接未失效,墙体未发生脱落,框架承载力下降缓慢;4)砂浆强度对连接性能的影响不明显,采用M3.5砂浆注浆强度能使得复合轻质墙体连接于框架时具有适宜的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复合轻质墙体 框架结构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的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在工程物探制图中的应用
4
作者 林孝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30期160-163,共4页
在工程物探领域,大量的成果图件主要采用AutoCAD软件人工制图形成,该项工作不仅重复繁琐,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严重影响物探制图精度。为此,该文采用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编程将物探制图过程中大量可自动执... 在工程物探领域,大量的成果图件主要采用AutoCAD软件人工制图形成,该项工作不仅重复繁琐,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严重影响物探制图精度。为此,该文采用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编程将物探制图过程中大量可自动执行的、复杂的且易出错的操作进行有效封装,开发适用于工程物探制图领域的“工程物探制图”程序集。工程实践表明,利用基于C#的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开发的程序集,可高效、准确地绘制物探专题图件,极大地提高工程物探制图的效率,并降低出错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AutoCAD 二次开发 .NET 物探 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袁锦涛 韩培锋 +4 位作者 欧小红 田述军 周梦缘 刘之葵 樊晓一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0-238,共9页
滑坡碎屑流灾害往往具有瞬时性和极强的破坏性,传统监测方法很难对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故根据滑坡碎屑流的堆积形态研究滑坡碎屑流灾害演变规律,为滑坡碎屑流的灾害防护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运用离散元的方法,定量地研究... 滑坡碎屑流灾害往往具有瞬时性和极强的破坏性,传统监测方法很难对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故根据滑坡碎屑流的堆积形态研究滑坡碎屑流灾害演变规律,为滑坡碎屑流的灾害防护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运用离散元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场地偏转α和分形维数D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特性及滑坡碎屑流堆积体颗粒反序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碎屑流颗粒的堆积宽度、冲程和堆积面积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少,分形维数对堆积体的堆积形态影响较小,颗粒反序结构特征的显著性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弱;滑坡碎屑流颗粒的堆积宽度、冲程和堆积面积随着偏转角增大而增大,并且冲程与场地偏转角关系模型为二次抛物线模型,堆积体最大厚度随着场地偏转角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颗粒反序结构特征的显著性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弱;根据滑坡碎屑流颗粒间的接触特性验证了颗粒间的剪切作用是影响颗粒反序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堆积特性 颗粒反序 离散元 非球形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与测线交切半迹长的岩体随机结构面平均直径估算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洋兵 谢浩 +3 位作者 张遂 黄真萍 邱冬冬 关慰清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假定岩体随机结构面形状为薄圆盘,为能科学合理估算其平均直径,基于半迹长测线法,在未对分布形式作任何假设的条件下,通过理论推导获得与测线交切半迹长和岩体随机结构面直径之间的普适关系式.为便于工程应用,假设岩体随机结构面直径服... 假定岩体随机结构面形状为薄圆盘,为能科学合理估算其平均直径,基于半迹长测线法,在未对分布形式作任何假设的条件下,通过理论推导获得与测线交切半迹长和岩体随机结构面直径之间的普适关系式.为便于工程应用,假设岩体随机结构面直径服从负指数分布,推导出其平均直径和与测线交切平均半迹长的关系式,基于该式提出一种岩体随机结构面平均直径的估算方法.采用岩体随机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技术对此方法进行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较强的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随机结构面 平均直径 测线法 半迹长 三维网络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封洞库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
7
作者 曹洋兵 吴阳 +3 位作者 张朋 江志豪 张思怡 黄真萍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共9页
揭示裂隙岩体纵波速度变化规律对工程岩体质量分级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地下水封洞库无充填型单裂隙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钻孔电视成像、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与声波全波列测井,获取了384组单裂隙花岗岩的几何特性、受力状... 揭示裂隙岩体纵波速度变化规律对工程岩体质量分级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地下水封洞库无充填型单裂隙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钻孔电视成像、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与声波全波列测井,获取了384组单裂隙花岗岩的几何特性、受力状态与纵波速度,构建起了预测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的进化-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关键指标影响下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该水封洞库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分布于4300~5330 m/s之间,82.3%的纵波速度在4700~5200 m/s之间;选取裂隙法向应力、平均张开度与倾角作为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的预测指标是合理可行的;将现场测试数据分为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值、阈值的进化-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出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预测模型,其测试误差最大仅为2.9%,85%的样本测试误差不超过1.5%,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分析了纵波速度变化规律,发现单裂隙花岗岩纵波速度随裂隙法向应力增大而增大,但当法向应力增至5 MPa后的纵波速度增大速率逐渐减小,纵波速度随裂隙张开度增大而逐渐减小,纵波速度在裂隙倾角小于40°时无明显变化,此后纵波速度随倾角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封洞库 单裂隙花岗岩 纵波速度 神经网络模型 声波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技术在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祖华 刘宏岳 +5 位作者 郑金秋 林朝旭 黄佳坤 殷勇 张红梅 林孝城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1年第6期893-902,共10页
近年来国内城市化进程加速,伴随着频繁的工程活动(道路,地铁,深基坑工程等)与城市地下管线老化等因素影响,城市地下病害体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空间中准确找出地下病害体的分布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热点,微动勘探技术作为一种无... 近年来国内城市化进程加速,伴随着频繁的工程活动(道路,地铁,深基坑工程等)与城市地下管线老化等因素影响,城市地下病害体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空间中准确找出地下病害体的分布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热点,微动勘探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勘探对城市地下病害体有较好的探测效果。微动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微动信号中提取面波(瑞利波)的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进行反演,最终通过横波速度的差异来解释地下的结构,本文将微动勘探技术在城市地下病害体工程中应用提取出的地层相关属性(如:H/V(horizontal/vertical)谱比曲线、频散曲线、相速度剖面等)进行综合解释。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对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准确度,而且拥有着经济、快捷、无损等诸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病害体 微动勘探技术 频散曲线 H/V谱比曲线 无损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多系统组合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高永刚 吴观烨 +2 位作者 郭金运 简文彬 林晨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1-518,共18页
利用GFZ(Geo Forschungs Zentrum Potsdam)发布的GBM精密星历和钟差产品,以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IGS)周解文件中的测站坐标为参考,利用亚太地区8个IGS观测站的数据,分别以GPS、BDS、GLONASS和Galileo为基准系统进行静态多系... 利用GFZ(Geo Forschungs Zentrum Potsdam)发布的GBM精密星历和钟差产品,以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IGS)周解文件中的测站坐标为参考,利用亚太地区8个IGS观测站的数据,分别以GPS、BDS、GLONASS和Galileo为基准系统进行静态多系统组合PPP(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实验,获得了以GPS为基准的系统组合具有最优定位性能的结论.采用相同的数据源进行静态模拟动态的多系统组合PPP实验,研究表明:双系统组合与单系统相比能够显著提升定位性能,GPS/GLONASS组合的定位性能较优;多系统组合定位性能表现结果更优,尤其是GPS/GLONASS/BDS/Galileo组合水平方向外符合精度优于2cm,高程方向优于3.5cm.以PPK(Post Processed Kinematic,PPK)解算的移动站坐标为参考,对实测动态数据进行PPP解算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GPS/GLONASS/BDS/Galileo组合定位性能最优,NEU三方向的RMSE分别为2.24cm、5.27cm、5.8cm,收敛时长分别为17.08min、22.35min、54.08min,与静态模拟动态结果相比,定位性能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多系统组合 精密单点定位 收敛时长 定位精度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