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S-InSAR的南京江北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
1
作者 宋秋月 范洪冬 +1 位作者 朱邦彦 张建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89,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HTCI算法进行同质像元识别,通过特征值分解方法实现相位优化,根据时空相干性确定分布式目标(DS),最后建立DS相位与形变间的关系模型来解算时序地表形变。实验利用50... 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HTCI算法进行同质像元识别,通过特征值分解方法实现相位优化,根据时空相干性确定分布式目标(DS),最后建立DS相位与形变间的关系模型来解算时序地表形变。实验利用50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2021-10—2023-10南京江北区域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信息,结果表明:1)DS-InSAR与PS-InSAR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731,点位密度提高6.22倍,DS-InSAR可更加完整地反映研究区时空地表形变。2)DS-InSAR结果与水准实测数据整体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为5.6 mm,平均误差为2.6 mm,均方根误差(RMSE)为3.0 mm。3)地质构造、城市建设以及降雨等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江北区域 INSAR 分布式目标 地面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天—空—地—人”协同监测与多要素智能感知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国良 时洪涛 +4 位作者 汪云甲 周大伟 刘鑫 王行风 庄会富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6,共8页
矿区地质灾害突出、环境问题复杂,其多尺度、连续性和整体性监测及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研究,是我国矿区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为解决矿区地质环境多平台、多要素、多尺度和时空协同监测问题,基于对地观测技术、地基... 矿区地质灾害突出、环境问题复杂,其多尺度、连续性和整体性监测及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研究,是我国矿区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为解决矿区地质环境多平台、多要素、多尺度和时空协同监测问题,基于对地观测技术、地基设备和人工调查手段,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天—空—地—人”立体协同监测及多要素精准感知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矿区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融合模型,开发知识引导和数据学习双向驱动的智能化地质环境信息提取方法,从而实现矿区全生命周期地质环境演变的智能反演与感知。研究表明:“天—空—地—人”协同监测与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多要素精准感知,是矿区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研究的重要基础,能够为矿山地质环境“信息智能获取—知识学习—辅助决策”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提供技术支撑,为矿区安全高效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多平台 多要素 协同监测 多源异构 数据融合 智能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InSAR的西部矿区地表时序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波 谭志祥 邓喀中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169,共10页
针对常规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西部矿区受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的影响难以获取足够数量的监测点,无法完整提取矿区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以西部矿区内蒙古石拉乌素煤矿为例,基... 针对常规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西部矿区受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的影响难以获取足够数量的监测点,无法完整提取矿区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以西部矿区内蒙古石拉乌素煤矿为例,基于覆盖研究区域的52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一种针对西部矿区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的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istributed Target InSAR,DS-InSAR)的时序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获取了2016—2018年研究区域采动引起的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内矿区地表出现了2处明显的下沉盆地,盆地内垂直方向最大累计沉降超过400 mm;与常规时序InSAR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在研究区域内获取更多数量空间分布均匀的监测点,从而更加准确地提取研究区域的面状地表形变信息。与水准实测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二者相关系数为0.97,二者间绝对误差较小且误差整体分布合理,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西部矿区高原堆积型沙丘地貌特征下非充分采动时的地表形变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分布式目标 西部矿区 DS-InSAR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时序SAR数据的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
4
作者 庄会富 王鹏 +2 位作者 苏亚男 张祥 范洪冬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需求。联合多源时序SAR数据进行洪涝淹没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然而,不同传感器获取的SAR影像存在较大的时空异质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此外,以往研究通常利用单像素或局部空间邻域特征提取洪涝淹没范围,忽略了洪涝前后时空非局部特征的使用。为此,该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后向散射特征的多源SAR数据特征空间对齐方法,然后引入渐进非局部理论提取洪灾前后的差异信息并生成洪涝淹没图,最后对时间序列洪涝淹没图进行逻辑运算得到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该研究以2023年8月涿州市洪涝灾害为例,利用Sentinel-1、高分三号(GF-3)和涪城一号获取的5幅多源SAR数据,对该文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①与7种常用的洪涝监测方法相比,该文方法具有最优的性能,在验证集Ⅰ上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85和0.88;②根据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主城区洪水至8月3日基本退去,之后水位逐渐下降,淹没区向下游白沟河方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 多源遥感 时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天津局部地表沉降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倩 马悦 +1 位作者 周洪月 闫世勇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79,共6页
天津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融合分布式的DS-InSAR技术处理了2021年1月—2023年6月的58景Sentinel-1A数据,获取了天津南部地区最新地表形变特征;并结合土地覆盖和水文地质等信息,开展了天津市典型沉降成因分析。结果... 天津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融合分布式的DS-InSAR技术处理了2021年1月—2023年6月的58景Sentinel-1A数据,获取了天津南部地区最新地表形变特征;并结合土地覆盖和水文地质等信息,开展了天津市典型沉降成因分析。结果表明:①天津地面沉降分布差异性较大,不均匀沉降特征明显,西南部地区为沉降重灾区,最大沉降速率达85.2 mm/a;②天津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载荷增加及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天津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InSAR D-INSAR 天津 地面沉降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稀疏相位解缠的矿区大梯度形变监测方法
6
作者 孙凤娜 曾祥凯 +3 位作者 卢晓光 李志 苏斐然 李世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基于稳定点目标的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现阶段矿区广域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矿区大梯度形变区域,InSAR稀疏相位解缠仍面临解缠精度低、可靠性差的难题,严重制... 基于稳定点目标的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现阶段矿区广域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矿区大梯度形变区域,InSAR稀疏相位解缠仍面临解缠精度低、可靠性差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精度,针对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稀疏相位解缠的矿区大梯度形变监测方法,并开展了口孜东矿区地表大梯度形变监测分析。该方法综合干涉相位复数稀疏特性,构建了基于vonKarman自协方差函数的Kriging稀疏干涉相位格网化插值策略,结合无迹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技术,提出了基于Kriging插值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稀疏相位解缠方法,实现了口孜东矿区地表大梯度形变信息的精准解译。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可有效恢复矿区大梯度变化处的形变相位信息,较传统稀疏相位解缠方法具有更高的解缠精度及可靠性,且与相近时段水准数据对比仅存在约14 mm的均方根误差,具有相对最高的形变监测精度;此外,口孜东矿区内形变场范围近似沿140502工作面分布,36 d间隔内卫星雷达视线向最大沉降量高达135mm。研究成果为矿区大梯度地表形变的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案,可为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稀疏相位解缠 KRIGING插值 无迹卡尔曼滤波 矿区大梯度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生态环境时空响应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邵亚琴 汪云甲 +3 位作者 李永峰 张华 吴志刚 刘竞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74-3886,共13页
草原区煤电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必然引发剧烈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土地、水体和大气为空间载体,辨识生态扰动因子,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多源动态监测技术为获取基础信息的主要手... 草原区煤电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必然引发剧烈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土地、水体和大气为空间载体,辨识生态扰动因子,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多源动态监测技术为获取基础信息的主要手段,利用遥感反演、数据融合、空间插值、统计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煤电基地尺度、功能区单元和最适宜格网单元等多时空尺度,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探寻区域生态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良好状态;2005—2010年,煤电基地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恶化趋势明显,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变差、明显变差和略微变差的区域面积分别达到512.76,664.52,284.26 km 2,占研究区域的72.23%,主要集中在露天矿区及电厂区、锡林浩特市城区、城镇居民点和省道S307两侧区域,并以露天矿区及电厂区、市区和居民点为中心形成阶梯状缓冲区,印证了露天矿开采及电厂开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扰动的累积效应;2010—2015年,露天矿区排土场复垦、电厂控排、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及省道S307沿线绿化有效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状况,体现了生态修复与监管对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性。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及其时空发展规律,提出了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管理”三位一体多源动态监测平台和建立生态环境修复“5W+2H+E”循环管理模式的管控对策,为煤电基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监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煤电基地 生态环境 系统分析 综合评价 多源动态监测 时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洁 黄岩 +2 位作者 刘昭贤 欧德品 谭琨 《现代测绘》 2020年第1期36-39,共4页
以2016、2017和2018年中高分辨率哨兵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支持下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并对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 以2016、2017和2018年中高分辨率哨兵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支持下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并对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好的水平,但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略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区域集中在徐州市云龙湖周围的老城区一带,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区域主要聚集在城市郊区以及大龙湖附近。通过引入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地表湿度和地表温度是影响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生态环境质量 GOOGLE EARTH ENGINE 皮尔森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InSAR的张双楼煤矿长时序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被引量:17
9
作者 赵立峰 范洪冬 +1 位作者 渠俊峰 李腾腾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149,共8页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矿区受失相干影响严重,导致测点密度低、下沉盆地信息不全等问题,以沛北矿区张双楼煤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矿区长时序地表形变监测方法,通过处理2007年2月—2...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矿区受失相干影响严重,导致测点密度低、下沉盆地信息不全等问题,以沛北矿区张双楼煤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矿区长时序地表形变监测方法,通过处理2007年2月—2011年3月的13景ALOS影像获取了该矿地表高密度的时序形变。基于置信区间估计的参数假设检验方法选取像元的同质点,充分考虑了研究区域内多种散射机制的分布式散射模型相位的特征,采用特征值分解方法提取主导散射体对应的相位值,分离出去相干噪声来优化相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该矿存在3处下沉盆地,其地表下沉时空分布与地下煤炭开采活动高度相关,视线向最大累计沉降超过700mm。与传统SBAS监测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法选点密度是后者的3.5倍,两者相同点位形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97,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所提方法有助于实现对矿区非接触、大范围、长时序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INSAR 分布式目标 长时序 特征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DS-InSAR技术监测沛北矿区地表形变 被引量:12
10
作者 蒋金雄 杜玉玲 +2 位作者 陈宇 刘广 闫世勇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1,共5页
针对采空区地表散射特性不稳定、高相干点目标少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本文基于相干矩阵特征值分解(T-EVD)的DS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并分析了徐州沛北矿区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地表沉降特征。与常规时序InSAR监测对比表明... 针对采空区地表散射特性不稳定、高相干点目标少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本文基于相干矩阵特征值分解(T-EVD)的DS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并分析了徐州沛北矿区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地表沉降特征。与常规时序InSAR监测对比表明,融合分布式目标的DS-InSAR技术监测点数量显著增加且空间分布更加均匀,能够更好地反映矿区地表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煤炭枯竭型矿区地表沉降规律分析和机理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在采空区地表沉降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沛北矿区 特征值分解 DS识别 DS-InSAR技术 沉降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郓城矿区地表形变时空演变DS-InSAR监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新玲 杜玉玲 +2 位作者 蒋金雄 赵峰 闫世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125,共6页
郓城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地下煤矿的大量开采导致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为了更好地掌握郓城矿区地表形变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融合分布式目标的时序差分干涉测量(DSInSAR)技术和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获取55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对... 郓城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地下煤矿的大量开采导致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为了更好地掌握郓城矿区地表形变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融合分布式目标的时序差分干涉测量(DSInSAR)技术和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获取55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对郓城矿区进行了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表明:DS-InSAR技术能有效地提取到分布在裸地和稀疏低矮植被区的分布式目标,可显著提升矿区监测点数量且其分布更加均匀,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了郓城矿区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形变分布图显示郓城矿区内李楼、郭屯煤矿形变量级较大,年最大沉降量可达100 mm,彭庄、赵楼煤矿地表形变较小,且不同年份沉降中心差异主要与郓城矿区地下开采活动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郓城矿区 形变监测 分布式目标 DS-InSAR方法 Sentinel-1数据 地表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InSAR的尾矿库变形监测与分析——以巴西Brumadinho矿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昊 范洪冬 +1 位作者 郑春柳 刘久利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9-176,共8页
尾矿库是一种人造高重力势能的危险源,一旦发生溃坝将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威胁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现有的尾矿库形变监测方法存在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干涉雷达测量(DS-InSAR)的尾矿库形变... 尾矿库是一种人造高重力势能的危险源,一旦发生溃坝将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威胁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现有的尾矿库形变监测方法存在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干涉雷达测量(DS-InSAR)的尾矿库形变信息提取方法,有助于实现尾矿库的高效率、高精度形变监测。该方法利用基于参数假设检验的FaSHPS(Fast SHP Selection)方法选取同质像元,通过相干矩阵的特征值分解提取主导散射体相位以实现相位优化,进而联合永久散射体(PS)获取尾矿库的时序变形信息。以23幅Sentinel-1B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巴西Brumadinho尾矿库时间序列地表形变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取的尾矿库监测点密度是PS-InSAR的2.2倍,两者获取的形变速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尾矿库的形变都呈现出由坝顶中部向外扩散的趋势。将降雨量与形变量进行关联分析表明,降雨对尾矿库的变形影响显著,总体上表现为旱季形变量较少、雨季则相反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分布式目标 INSAR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DS-InSAR技术监测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建涛 郑翔元 +2 位作者 范洪冬 李国华 黄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7-1183,共7页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及农田多、范围大,导致PS-InSAR技术难以获取高密度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置信区间估计选取同质像元点,利用特征值分解方法计算主...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及农田多、范围大,导致PS-InSAR技术难以获取高密度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InSAR(DS-InSAR)的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置信区间估计选取同质像元点,利用特征值分解方法计算主散射体对应相位值以达到相位优化的目的,再根据时空相干性确定分布式目标,最后建模解算时序地表形变信息。以26景Sentinel-1A影像为数据源,提取2019-12~2020-12期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表沉降信息,与PS-InSAR方法结果相比,点位密度提高5.56倍;两种方法获取的同名点对形变速率的相关系数为0.727,说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4处明显沉降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238 mm/a,经分析及实地调查验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卤水及油气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INSAR 分布式目标 形变监测 卤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露天矿时序形变监测的优化DS-InSAR技术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鸣庚 张书毕 +4 位作者 高延东 李世金 张艳锁 贾义琨 孔令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露天矿形变监测对矿区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常规监测手段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难以获取某一地区内露天矿区大范围、长时序的地表形变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复相干矩阵分解法进行相位优化的优化分布式目标In SAR(Distributed... 露天矿形变监测对矿区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常规监测手段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难以获取某一地区内露天矿区大范围、长时序的地表形变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复相干矩阵分解法进行相位优化的优化分布式目标In SAR(Distributed Targ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S-InSAR)时序地表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在通过快速同质点识别算法Fa SHPS(Fast Statistically Homogeneous Pixels Selection,FaSHPS)提取同质像元的基础上,采用复相干矩阵特征值分解法实现相位优化,融合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s,PS)获取时序地表形变信息。利用50景Sentinel-1A SAR影像,获取了2020年1月—2021年8月辽宁省鞍山地区齐大山矿、大孤山矿、鞍千矿3个矿区的时序地表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内大孤山矿、齐大山矿与鞍千矿共存在5处形变区,最大累积形变量为-493.43 mm,各形变区时序形变特征与露天矿开采活动高度相关;与常规时序In SAR技术相比,该技术有效提高了获取的同质像元密度及可靠性,获取的监测点数量是后者的1.253倍,点位空间分布更为均匀,获取的形变场更加完整;两者相同点位形变量监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556,证明所采用的DS-InSAR技术可靠性较高,能够较好地实现对露天矿区高精度、大范围、长时序的地表形变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山 DS-InSAR 地表形变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相位解缠最大流/最小割权值改进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延东 贾义琨 +4 位作者 李世金 陈宇 李怀展 郑南山 张书毕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4-652,共9页
InSAR已经在高精度DEM反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位解缠技术是影响DEM获取精度的关键步骤之一,然而大梯度变化区域一直是影响解缠结果精度的核心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势函数改进权值的最大流/最小割相位解缠算法。首先,针对P... InSAR已经在高精度DEM反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位解缠技术是影响DEM获取精度的关键步骤之一,然而大梯度变化区域一直是影响解缠结果精度的核心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势函数改进权值的最大流/最小割相位解缠算法。首先,针对PUMA模型权值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外部已有DEM获取相位梯度变化的先验信息,将窗口最大绝对相位梯度值代入相应的势函数公式中获取权值;然后,通过对势函数权值的设置进行阈值调节,解决由于势函数权值设置不合理导致PUMA势函数无法发挥作用引起的解缠错误问题,进而提高大梯度变化区域相位解缠精度;最后,通过仿真数据和真实TanDEM-X InSAR数据对本文算法进行验证,并与已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仿真数据中本文算法可以提高至少44.93%的解缠精度,真实数据中在大梯度变化区域,本文算法较已有算法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有效解缠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势函数 最大流/最小割 相位解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2-Net的广域In SAR开采沉陷区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吝涛 范洪冬 +2 位作者 孙叶 李向伟 庄会富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5,共9页
我国井工煤矿量大面广,地下开采隐蔽性强,现有的人工调查、遥感探测、现场实测等方式难以满足大范围开采沉陷区自动识别实现要求,不利于实现高效监管、动态监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U2-Net的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 我国井工煤矿量大面广,地下开采隐蔽性强,现有的人工调查、遥感探测、现场实测等方式难以满足大范围开采沉陷区自动识别实现要求,不利于实现高效监管、动态监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U2-Net的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开采沉陷区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各种形变梯度和噪声水平的模拟数据集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使其能够实现由差分干涉图一步输出包含开采沉陷位置信息的二值矩阵。试验表明:U2-Net的平均像素准确率(Mean Pixel Accuracy,MPA)和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分别达到了0.9163、0.9119,均高于试验中的其他2种模型,能够更好地抑制噪声,突出形变信号。在覆盖神东矿区不同时间间隔的In SAR干涉图上,U2-Net自动识别了覆盖面积超过54600 km2的干涉图,检测出了多处边界信息清晰平滑的沉陷区,识别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2.45%。结果表明:对比其他网络,U2-Net通过2级嵌套的“U”形结构能够以较小的计算量融合多尺度和多层次特征,在噪声抑制和形变区域识别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此可见,联合深度学习可服务于精细化开采沉陷区详细调查,促进In SAR技术的应用,为广域开采沉陷区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深度学习 INSAR U2-Net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能矿区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时空动态遥感监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杏闪 陈宇 +4 位作者 陆慧 李杰 闫庆武 李彤云 孙萌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434,共9页
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煤炭的开采则会引发诸多环境问题,制约矿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对矿区的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时空动态监测,能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支持,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引导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煤炭的开采则会引发诸多环境问题,制约矿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对矿区的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时空动态监测,能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支持,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引导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义能矿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1年Landsat影像,采用景观分类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法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义能矿区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1年义能矿区最大斑块指数下降,景观破碎度和形状指数上升,煤矿开采对矿区原有景观格局影响较大;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变化趋势;绿度和干度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义能矿区差等级和优秀等级迁移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能矿区 景观格局 RSEI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一种改进的星载GNSS-R森林生物量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勋 郑南山 +2 位作者 丁锐 章恒一 何佳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19-2626,共8页
基于Tau-Omega模型提出一种涉及地面土壤湿度修正的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NSS-R)森林地上生物量反演方法。选择SMAP卫星的土壤湿度作为辅助数据,运用Tau-Omega模型对旋风卫星导航系统(CYGNSS)反射率做出改正,提高建模参数的准... 基于Tau-Omega模型提出一种涉及地面土壤湿度修正的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NSS-R)森林地上生物量反演方法。选择SMAP卫星的土壤湿度作为辅助数据,运用Tau-Omega模型对旋风卫星导航系统(CYGNSS)反射率做出改正,提高建模参数的准确性。将SMAP卫星提供的植被光学深度(VOD)和地上植被生物量(AGB)地图作为生物量参考数据,比较了改正前后观测值与参考数据的相关性变化。结果表明,改正后相关系数提升明显,改正后参数较反射率与VOD的相关系数从0.54提升到了0.67,与AGB的相关系数从0.46提升到了0.56。随后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分别基于改正后的参数和反射率建立GNSS-R VOD和AGB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VOD和AGB的反演精度,且在生物量水平较低的地区改进效果更优。对于VOD反演,改进后相关系数从0.70提升到了0.83,RMES从0.21降低到了0.17;对于AGB反演,改进后相关系数从0.61提升到了0.71,RMES从74 t/hm^(2)降低到了65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GNSS GNSS-R 森林生物量 SMAP卫星 土壤湿度 植被光学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BD-Net的InSAR矿区开采沉陷盆地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涛 邹英杰 +1 位作者 范洪冬 吝涛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6,共10页
目前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检测开采沉陷盆地主要依靠地下开采资料或人为目视解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针对大范围InSAR干涉图的开采沉陷盆地检测网络(Deformation Basin Detecti... 目前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检测开采沉陷盆地主要依靠地下开采资料或人为目视解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针对大范围InSAR干涉图的开采沉陷盆地检测网络(Deformation Basin Detection Network,DBD-Net);同时,为了训练该网络,利用矿区的真实差分干涉图数据和模拟干涉数据建立了开采沉陷盆地样本库,在神东矿区和兖州矿区各选取3幅不同时间基线的差分干涉影像对网络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DBD-Net在大范围InSAR干涉图中对开采沉陷盆地的平均检测准确度为81.87%,漏检和误检区域大多是噪声严重污染和特征不明显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卷积神经网络 开采沉陷 变形检测 DBD-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Fi RTT/RSS混合定位CRLB推导与最优节点布局设计
20
作者 孙猛 汪云甲 +2 位作者 王潜心 陈国良 李增科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93-2006,共14页
基于精细时间测量协议(FTM)的Wi-Fi RTT定位是目前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但其定位算法性能的评估手段较为单一且缺乏理论基础,Wi-Fi接入点(AP)布局对于定位精度的影响也尚未深入研究。本文以智能手机Wi-Fi FTM为研究对象,推导了基于Wi-Fi RT... 基于精细时间测量协议(FTM)的Wi-Fi RTT定位是目前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但其定位算法性能的评估手段较为单一且缺乏理论基础,Wi-Fi接入点(AP)布局对于定位精度的影响也尚未深入研究。本文以智能手机Wi-Fi FTM为研究对象,推导了基于Wi-Fi RTT/RSS混合定位方法的克拉美罗下界(CRLB),阐明了单一定位与混合定位方法CRLB的理论关系,为算法性能评估确立了理论依据;研究了Wi-Fi AP布局对RTT/RSS混合定位精度的影响,以增强遗传算法(EGA)和CRLB为基础,设计了Wi-Fi RTT/RSS混合定位的最优节点布局方案。研究表明,Wi-Fi RSS/RTT混合定位可作为高效的FTM定位方法,提出的基于EGA和CRLB的最优节点布局方法能快速给出定位区域内的最优AP布局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节点布局下(7个Wi-Fi节点),Wi-Fi RSS、RTT和RSS/RTT混合定位在本文试验环境的理论精度分别为0.92、1.07和0.61 m。研究结果可为Wi-Fi FTM定位算法性能评估提供理论支持,也能为合理布设Wi-Fi节点、减少定位成本投入提供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定位与导航 Wi-Fi精细时间测量 智能手机定位 Wi-Fi节点布局 克拉美罗界 增强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