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外源物质及喷施时期对滩涂水稻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蛟 韩继军 +2 位作者 崔士友 陈澎军 缪源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6,42,共7页
以南粳5055为供试品种,于2021年在江苏滩涂地区(土壤盐分1.11~1.26 g/kg)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外源物质及喷施时期(2次:分蘖期、孕穗期和3次: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对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喷施清... 以南粳5055为供试品种,于2021年在江苏滩涂地区(土壤盐分1.11~1.26 g/kg)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外源物质及喷施时期(2次:分蘖期、孕穗期和3次: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对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喷施清水(CK)、禾稼春喷施2次(L1-2)、碧护喷施2次(L2-2)、萘乙酸喷施2次(L3-2)、禾稼春喷施3次(L1-3)、碧护喷施3次(L2-3)和萘乙酸喷施3次(L3-3)。结果表明,喷施外源物质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与CK相比,L2-2、L2-3、L3-2和L3-3分别显著提高产量17.69%、17.80%、11.62%和13.42%,L1-2和L1-3则分别提高产量6.66%和7.09%,但差异不显著;喷施外源物质对稻米品质影响不大。喷施外源物质对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实粒数;L1-2、L2-2、L1-3和L3-3处理显著增加每穗粒数,L2-2和L2-3处理显著增加千粒重。喷施外源物质对水稻一次枝梗的枝梗数、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二次枝梗的枝梗数、总粒数、实粒数及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效果,且二次枝梗对每穗粒数的贡献率普遍提高。对同一种外源物质而言,喷施2次和喷施3次对水稻产量、穗部性状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碧护喷施处理提高水稻产量主要是由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引起的,萘乙酸喷施处理提高水稻产量主要是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提高引起的,而每穗粒数的提高主要与二次枝梗数及二次枝梗的总粒数和实粒数增加有关。因此,今后在滩涂地区种植水稻,可通过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施外源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改善穗粒结构特别是二次枝梗性状,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源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 喷施时期 穗部性状 滩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外源物质喷施的响应
2
作者 张蛟 韩继军 +2 位作者 崔士友 陈澎军 缪源卿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19,共8页
2020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选择南粳5055(V1)和扬农稻1号(V2)开展水稻种植试验,设置6个外源物质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禾稼春处理(L1)、真打粮处理(L2)、碧护处理(L3)、硝钠-萘乙酸处理(L4)、1.4%复硝酚钠处理(L5),旨在... 2020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选择南粳5055(V1)和扬农稻1号(V2)开展水稻种植试验,设置6个外源物质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禾稼春处理(L1)、真打粮处理(L2)、碧护处理(L3)、硝钠-萘乙酸处理(L4)、1.4%复硝酚钠处理(L5),旨在研究沿海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外源物质喷施的响应效果。结果表明:(1)水稻种植过程中灌溉水盐分含量变化幅度为0.78~1.12 g/kg, 2个水稻品种生长期间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幅度均在1.10~1.90 g/kg;(2)与CK相比,L1、L2和L3处理下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V1产量分别提高了7.73%、7.05%和7.30%(P<0.05),V2产量分别提高了5.33%、4.24%和5.45%(P<0.05),但各喷施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各喷施处理对滩涂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结实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水稻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L1处理对水稻千粒重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L3与L5处理对每穗粒数和实粒数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3)L2和L3处理下水稻品种扬农稻1号的着粒密度显著提高(P<0.05);各喷施处理对滩涂水稻一次枝梗性状的影响会随品种有所差异,但各喷施处理对滩涂2个水稻品种的二次枝梗性状如枝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L3和L5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的二次枝梗总粒数和实粒数均有显著的提高;(4)相关分析表明,整体而言滩涂水稻每穗粒数均与水稻二次枝梗性状有关,特别是二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实粒数。总之,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外源物质禾稼春、真打粮和碧护喷施处理主要是提高了滩涂水稻的千粒重以及每穗粒数(特别是二次枝梗性状粒数),进而提高了滩涂水稻产量。因此,在滩涂地区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种植水稻可通过适宜喷施外源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的不利影响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肥 植物生长调节剂 水稻穗部性状 滩涂水稻 盐碱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逆境下施用缓释肥及其减氮处理对水稻生长、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蛟 陈澎军 +3 位作者 韩继军 翟彩娇 缪源卿 崔士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83-1491,共9页
为探明盐逆境下缓释氮肥类型及其减氮处理对水稻生长、穗部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南粳5055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土壤含盐量1.5g/kg。共设置8个处理:不施氮肥对照(CK)、施常规尿素处理(CG)、施大颗粒尿素处理(HFA)、施大颗粒尿素... 为探明盐逆境下缓释氮肥类型及其减氮处理对水稻生长、穗部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南粳5055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土壤含盐量1.5g/kg。共设置8个处理:不施氮肥对照(CK)、施常规尿素处理(CG)、施大颗粒尿素处理(HFA)、施大颗粒尿素减氮10%处理(HFA-10)、施大颗粒尿素减氮20%处理(HFA-20)、施硫包衣尿素处理(HFB)、施硫包衣尿素减氮10%处理(HFB-10)、施硫包衣尿素减氮20%处理(HFB-20)。研究结果表明,与CG处理相比,HFA-20处理茎蘖成穗率显著提高21.36%(P<0.05),HFA-20处理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分别提高5.44%、7.41%(P>0.05),HFA-20处理氮素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了34.01%(P<0.05)。同一缓释肥处理而言,与HFA、HFA-10处理相比,HFA-20处理水稻千粒质量显著提高(P<0.05);与HFB、HFB-10处理相比,HFB-20处理水稻千粒质量显著提高(P<0.05)。缓释肥及其减氮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与CG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与CG处理相比,HFA、HFA-20、HFB-10、HFB-20处理稻米胶稠度显著提高(P<0.05),其中HFA-20处理胶稠度最高为80.00 mm。可见,本试验条件下,盐逆境下施用大颗粒尿素减氮20%处理可使水稻不减产并对提高水稻茎蘖成穗率、氮素利用率及食味品质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缓/控释肥 氮肥减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合成NaX型分子筛及其对溶液中Cd^(2+)离子的吸附行为
4
作者 姜夏烨 陈彭军 +3 位作者 凌洁 程瑜 程一钧 田冬 《河南化工》 2025年第3期14-17,37,共5页
针对煤矸石的高值资源化利用难题,采用碱熔融水热法制备了煤矸石基NaX型分子筛,考察了碱用量、晶化温度、晶化时间等参数对合成结果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分子筛对水溶液中Cd^(2+)... 针对煤矸石的高值资源化利用难题,采用碱熔融水热法制备了煤矸石基NaX型分子筛,考察了碱用量、晶化温度、晶化时间等参数对合成结果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分子筛对水溶液中Cd^(2+)离子的吸附行为,研究了分子筛用量及Cd^(2+)离子溶液浓度不同时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矸石质量与氢氧化钠质量比值为1∶1,煅烧温度设置为550℃,晶化时间设置为48 h,晶化温度设置为100℃时合成条件的分子筛质量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NaX分子筛 水热晶化反应 Cd^(2+)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海安里下河地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杨晋炜 刘强 +5 位作者 任衍斌 丁小琴 杨贵芳 张松伟 胡利 张頔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成因尚不明确。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为例,探讨平原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指导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研... 【研究目的】近年来,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成因尚不明确。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为例,探讨平原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指导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研究区1800组表层土壤样品和1000组土壤剖面样品地球化学数据,并给合以往研究资料,对数据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采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演了母质沉积环境。【研究结果】研究区农用地表层土壤中Se含量最高达0.63 mg/kg,富集区(≥0.3 mg/kg)面积达66 km2。土壤垂向剖面上,耕作层(0~20 cm)、犁底层(20~40 cm)、心土层(50~80 cm)、底土层(80~100 cm)和深土层(150~180 cm)Se平均含量分别为0.23 mg/kg、0.18 mg/kg、0.13 mg/kg、0.12 mg/kg、0.11 mg/kg,表聚性十分明显;表层土壤Se含量与母质层呈高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6~0.8(p<0.01)之间。地表高程与土壤Se含量出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p<0.01),地势越高,土壤Se含量越低;土壤有机质与Se呈显著的正相关,成壤过程对硒具有重要的吸附和固定作用。【结论】研究区母质层主要受古潟湖-砂坝沉积体系的控制,富硒土壤主要为发育于古潟湖相的母质经表生富集作用形成,潟湖相沉积环境控制了土壤硒富集边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揭示了土壤硒富集控制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对于研究区Se的富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土壤硒富集的贡献率达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土壤有机质 潟湖 里下河 成因 江苏海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生菌配合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滩涂稻田盐分变化、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蛟 陈澎军 +2 位作者 崔士友 韩继军 龙锡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8,共9页
为了探明促生菌和生长调节剂对滩涂稻田盐分变化、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于2020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布置水稻种植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促生菌浸种处理,包括清水(CK)、如东促生菌(RD)和宁波促生菌(NB)浸种,... 为了探明促生菌和生长调节剂对滩涂稻田盐分变化、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于2020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布置水稻种植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促生菌浸种处理,包括清水(CK)、如东促生菌(RD)和宁波促生菌(NB)浸种,副区为生长调节剂喷施处理,包括喷施清水(W)、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T1)和复硝酚钠(T2)。结果表明,种稻过程中灌溉水盐度变化幅度为0.78~1.12 g·kg^(-1),CK、RD和NB处理水稻生长期间土壤盐分变化幅度为1.11~1.87 g·kg^(-1)。水稻产量在RD和NB下较CK分别增加了4.65%和1.83%;在T1和T2下较W分别增加了5.50%和1.05%;RD-T1下水稻产量较CK-W增加效果最好,达到11.66%(P<0.05),且每穗粒数和实粒数分别增加了13.45%和13.85%(P<0.05)。与CK相比,RD稻米糙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他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对穗长、每穗粒数、实粒数和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促生菌对水稻千粒重具有显著影响,生长调节剂和促生菌仅对水稻千粒重具有显著互作效应。可见,促生菌结合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滩涂水稻增产具有明显效果,且生长调节剂主要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实粒数,促生菌主要改善了滩涂水稻千粒重。本研究结果为探索适宜的农艺管理措施以达到滩涂水稻增产目的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变化 滩涂水稻 促生菌 生长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逆境下促生菌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蛟 龙锡恩 +3 位作者 崔士友 韩继军 陈澎军 缪源卿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探明盐逆境下不同促生菌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和滩涂实地水稻试验相结合展开研究,其中滩涂实地试验设置不加菌处理(CK)、如东促生菌处理(RD)和宁波促生菌处理(NB)等3个促生菌试验处理,盆栽试验设置... 为探明盐逆境下不同促生菌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和滩涂实地水稻试验相结合展开研究,其中滩涂实地试验设置不加菌处理(CK)、如东促生菌处理(RD)和宁波促生菌处理(NB)等3个促生菌试验处理,盆栽试验设置2个因素试验,包括2个盐分水平(S0,0 g/kg;S1,1.5 g/kg)和3个促生菌处理(CK、RD和NB),调查分析水稻生长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测定稻米品质和土壤基本性质。盆栽试验发现,S1下RD和NB的盆栽水稻茎蘖数动态增长速率相比CK均有一定程度的加快,且水稻达到分蘖盛期的时间比CK早7~10 d;在S1下CK、RD和NB处理水稻株高动态增长和水稻叶片SPAD值动态变化均具有相似的动态生长规律。滩涂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滩涂盐逆境下RD处理的水稻产量、每穗粒数和实粒数分别增加了6.60%、6.39%和8.60%。与CK相比,滩涂实地试验中RD和NB处理下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双因素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下盐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影响,盐分和促生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可见,促生菌对缓解盐逆境下水稻茎蘖动态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如东地区的促生菌处理对南通沿海滩涂水稻具有积极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水稻 水稻分蘖 促生菌 滩涂改良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间距和秸秆覆盖量对沿海滩涂土壤特性变化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张蛟 陈澎军 +2 位作者 崔士友 韩继军 缪源卿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9,共8页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开展不同行间距和不同秸秆覆盖量的滩涂小麦种植试验,设置2个行间距模式即均匀行距25 cm+25 cm(A1)、宽窄行30 cm+20 cm(A2)和3个秸秆覆盖量处理即0 t/hm^(2)覆盖量(S0)、1.5 t/hm^(2)覆盖...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开展不同行间距和不同秸秆覆盖量的滩涂小麦种植试验,设置2个行间距模式即均匀行距25 cm+25 cm(A1)、宽窄行30 cm+20 cm(A2)和3个秸秆覆盖量处理即0 t/hm^(2)覆盖量(S0)、1.5 t/hm^(2)覆盖量(S1)、3.0 t/hm^(2)覆盖量(S2),旨在研究不同行间距和秸秆覆盖量处理下滩涂小麦生育期土壤盐分、pH、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行间距和秸秆覆盖组合对沿海滩涂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海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各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盐分均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12月—翌年2月盐分变化比较平稳,3月出现明显降盐,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出现土壤返盐状态;同时,整体上S1和S2处理下0~20和20~40 cm的土壤盐分显著低于S0处理,但A1和A2模式下土壤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A1和A2模式下滩涂小麦产量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S1和S2处理相比S0处理下滩涂小麦分别提高了8.68%和11.58%(P<0.05);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1和S2处理相比S0处理下公顷穗数分别提高了8.90%和7.91%,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6.23%和6.23%。因此,研究得出秸秆覆盖对耕层土壤具有较好的控盐降盐作用,且小麦拔节分蘖期盐分降低促进了小麦穗数形成和小麦孕穗期减缓土壤返盐促进了穗粒数的增加,最终实现滩涂小麦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盐分动态 滩涂小麦 滩涂利用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滩涂不同青贮种植模式下土壤盐分、养分及碳库变化特征
9
作者 张蛟 崔士友 +2 位作者 陈澎军 韩继军 张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2期56-61,共6页
2021年10月,在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布置油菜—玉米轮作(R—M)、苜蓿套种玉米种植(A—M)和纯苜蓿种植周年模式(A—A)等不同种植试验,旨在研究沿海滩涂围垦区不同青贮种植模式下土壤盐分、养分及碳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0... 2021年10月,在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布置油菜—玉米轮作(R—M)、苜蓿套种玉米种植(A—M)和纯苜蓿种植周年模式(A—A)等不同种植试验,旨在研究沿海滩涂围垦区不同青贮种植模式下土壤盐分、养分及碳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0~40 cm土壤盐分8月前均表现出相似的动态变化规律,8月后的R—M下土壤盐分显著高于A-M和A-A;(2)0~20 cm土壤总氮、碱解氮、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表现为A—A模式最高,且有效养分总库容量在A—M和A—A模式下相比R—M模式分别增加了6.05%和11.64%;同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pH、容重和有效磷均没有明显的差异;(3)与种植前田块相比,种植1年后A—M和A—A下碳库指数(CPI)分别提高了3.70%和8.90%,碳库活度指数(AI)分别提高了36.40%和50.50%,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41.45%和63.94%;R—M下的AI和CMI分别提高了30.50%和26.37%。可见,沿海滩涂围垦区苜蓿种植或套种苜蓿青贮模式短期内有利于土壤盐分降低和有效养分积累,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改善滩涂土壤质量和肥力,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发展青贮作物生产研发和大范围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活性有机碳 土壤养分库 盐分变化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养殖复垦地区不同种植年限和种植方式对土壤特性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张蛟 陈澎军 +4 位作者 崔士友 姜夏烨 韩继军 龙锡恩 缪源卿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45-51,共7页
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和种植方式对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复垦地区小麦种植的影响,明确滩涂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盐分、pH和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20年11月—2021年6月,在江苏省南通的野外基地试验田(32°16′16″N、121°25′8″E)开... 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和种植方式对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复垦地区小麦种植的影响,明确滩涂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盐分、pH和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20年11月—2021年6月,在江苏省南通的野外基地试验田(32°16′16″N、121°25′8″E)开展试验,设置2个种植年限即小麦第1年种植(1Y)和第2年种植(2Y),2个种植方式即25 cm等行距条播常规种植方式(N)和30 cm+15 cm宽窄行种植方式(T),研究结果表明:(1)滩涂养殖复垦区小麦种植过程中1Y-T、1Y-N、2Y-T和2Y-N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均表现为12月—翌年2月盐分变化比较平稳,3月下旬出现盐分达到最低值,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出现返盐现象;同时,整体上小麦生长过程中在T处理下0~40 cm的土层盐分均高于N处理,1Y处理下0~40 cm土层盐分均高于2Y处理;(2)小麦种植过程中各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pH均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同时,整体上种植小麦过程中0~20 cm的土层pH均低于20~40 cm,0~20 cm的土层水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3)整体上2Y相比1Y处理下小麦产量提高了2.68%,T处理相比N处理下小麦小区产量和理论产量分别降低了6.71%和8.03%(P<0.05);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小麦2Y处理相比1Y处理的穗数增加了5.28%(P<0.05),小麦T处理相比N处理下小麦穗数降低了9.66%(P<0.05);然而,无论是不同种植年限还是种植方式处理下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滩涂养殖复垦区小麦产量会随土壤盐分的降低而提高,可以在小麦种植期间进行生物秸秆覆盖等措施来控制土壤盐分变化。研究旨在为滩涂养殖复垦地区,发展稻茬麦种植合理控制土壤盐分及小麦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养殖复垦区 土壤盐分 滩涂利用 耐盐小麦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滩涂垦区不同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小麦生长季土壤因子变化动态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继军 张蛟 +7 位作者 陈澎军 缪源卿 解君艳 许庆华 董军林 汤彬琪 邢锦城 崔士友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利用供试品种小麦扬麦16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围垦区开展3个播种量水平处理的小麦种植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量水平对沿海滩涂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滩涂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盐分、pH值、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 利用供试品种小麦扬麦16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围垦区开展3个播种量水平处理的小麦种植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量水平对沿海滩涂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滩涂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盐分、pH值、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沿海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0~20 cm和20~40 cm土壤盐分(电导率)变化幅度分别为0.258~0.478 dS/m和0.258~0.496 dS/m,且各处理土壤盐分表现为12月至翌年3月底处于稳定期,4月上旬开始出现土壤返盐状态;2)不同播种量处理下土壤pH值和土壤水分均具有一致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各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pH值变化幅度分别在7.80~8.55、8.52~9.37,各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分别在19.35%~24.13%、21.51%~23.66%;3)不同播种量水平处理下各土层温度(0、5、10、15 cm)与大气温度变化均表现出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且各土层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沿海滩涂种植小麦过程中,D2(225.0 kg/hm^(2))和D3(262.5 kg/hm^(2))处理相比D1(187.5 kg/hm^(2))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74%、5.06%(P<0.05),穗数显著提高了9.68%、10.54%(P<0.05),且D2和D3处理之间滩涂小麦产量和穗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D1、D2和D3处理下滩涂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播种量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土壤盐分等指标的变化动态,滩涂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因穗数增加引起的。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播种量225.0 kg/hm^(2)是滩涂小麦比较适宜的播种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地区 不同播种量 土壤盐分动态 滩涂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铜矿周边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风险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佳 苏海涛 +1 位作者 赵培松 翟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8-275,共8页
为查明铜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在长江中下游某典型铜矿周边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样品87个,分析测定了9种重金属Cu、As、Cd、Cr、Hg、Ni、Pb、Zn、Mo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u、Cd、Pb、Zn、As、Mo含量均值高于南京地区背景值。... 为查明铜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在长江中下游某典型铜矿周边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样品87个,分析测定了9种重金属Cu、As、Cd、Cr、Hg、Ni、Pb、Zn、Mo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u、Cd、Pb、Zn、As、Mo含量均值高于南京地区背景值。9种重金属含量呈现岛状或条带状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侧紧邻矿区区域或中部沟谷区域。根据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研究区表层土壤达到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42.53%、26.44%、18.39%、4.60%和8.04%;结合单因子指数评价,Cu、Cd为主要污染贡献因子,Pb、As、Zn为次要贡献因子;根据综合生态风险指数计算,研究区表层土壤达到中等生态风险及以上的点位占67.82%,主要是As、Hg、Cu、Cd、Mo存在潜在生态风险。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出研究区重金属有3种来源,其中Cu、Zn、As、Hg和Mo主要受工矿活动影响;Cu、Ni、Cr主要受自然母质影响;Cd、Zn、As、Pb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土壤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京沿江地区土壤-底泥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强 胡建 +2 位作者 宫少军 罗锋 杨贵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6-765,共10页
镉(Cd)等重金属元素污染是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探究南京沿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污染情况,为该区土壤安全利用提供依据,对该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等不同地类共采集了3552个土壤/... 镉(Cd)等重金属元素污染是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探究南京沿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污染情况,为该区土壤安全利用提供依据,对该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等不同地类共采集了3552个土壤/底泥样品,并测定其pH值和重金属Cd含量,采用累积指数法(ACd)、超标指数法(PCd)、地累积指法(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对各地类重金属Cd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和滨江湿地表层土壤/底泥中Cd含量出现高度异常,平均含量分别为1.25 mg/kg、0.82 mg/kg、0.72 mg/kg;与丘陵岗地区相比,长江冲积平原也出现Cd的富集,平均含量为0.35 mg/kg;Cd平均含量依次为栖霞山>长江底泥>滨江湿地>长江冲积平原区>丘陵岗地区>滁河底泥≈南京市背景值;重金属Cd累积指数(ACd)依次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长江冲积平原>滁河底泥>丘陵岗地区;Cd单项超标指数(PCd)揭示全区95%的区域处于安全状态,约5%的区域出现Cd超标,超标级别为轻微—轻度级,超标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八卦洲中南部;地累积指法(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均揭示,全区约有50%的区域存在生态危害风险,主要分布于长江冲积平原和长江底泥。对于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建议采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pH值、轮作种植、深耕或添加重金属钝化剂等安全利用措施,同时加强土壤-作物环境监测工作,以防土壤环境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底泥 重金属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沿江地区不同母质发育水稻根系土Cd活度制约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超 刘强 +1 位作者 胡建 杨贵芳 《地质学刊》 CAS 2024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为明确不同母质环境下稻田根系土有效Cd及其活度(R_(Cd))的分布规律及制约因素,在南京沿江冲积平原-丘陵岗地区典型水稻田采集了300个根系土样,系统分析土壤R_(Cd)与根系土Cd总量及其有效态、pH值、SOM(土壤有机质)含量、CEC(阳离子交换... 为明确不同母质环境下稻田根系土有效Cd及其活度(R_(Cd))的分布规律及制约因素,在南京沿江冲积平原-丘陵岗地区典型水稻田采集了300个根系土样,系统分析土壤R_(Cd)与根系土Cd总量及其有效态、pH值、SOM(土壤有机质)含量、CEC(阳离子交换量)等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不同区块的R_(Cd)与其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平原区土壤全Cd、有效Cd含量及R_(Cd)平均值分别为(0.40±0.07)、(0.13±0.05)mg/kg和(32.87±11.71)%,丘陵区分别为(0.17±0.07)、(0.09±0.03)mg/kg和(53.60±14.26)%;有效Cd与其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相关系数为0.55,但随着土壤pH值升高相关性减弱;相同母质来源的有效Cd与其pH值、SOM含量均出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丘陵区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39,平原区分别为-0.58、-0.29;R_(Cd)与Cd全量在丘陵区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在平原区相关性很弱,与有效Cd呈极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在平原区二者相关系数达0.80,与SOM含量和CEC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度几乎没有相关性;提升土壤pH值、SOM含量和CEC可制约土壤Cd的活度,尤其当土壤pH值≥7.5、SOM含量>20 g/kg及CEC>20 cmol/kg时,可显著抑制重金属Cd的活度;采用对数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全区、丘陵区、平原区土壤中的Cd活度与其影响因子的定量关系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当地农田根系土中重金属Cd的活度,为当地耕地土壤管护及安全利用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度 水稻田 根系土 南京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硅肥对沿海滩涂水稻茎秆形态、力学性状、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车飞伟 崔士友 +2 位作者 陈澎军 韩继军 张瑞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5期54-67,共14页
为明晰喷施硅肥对沿海滩涂水稻茎秆形态、力学性状、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海洋院1号(V1)和南粳5055(V2)为试验材料,设置12种处理,即清水处理(CK)、矿源HA络合硅肥(T1)、糖醇硅肥(T2)、高活性离子态液体硅肥(T3)、液体硅锌肥(T4)... 为明晰喷施硅肥对沿海滩涂水稻茎秆形态、力学性状、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海洋院1号(V1)和南粳5055(V2)为试验材料,设置12种处理,即清水处理(CK)、矿源HA络合硅肥(T1)、糖醇硅肥(T2)、高活性离子态液体硅肥(T3)、液体硅锌肥(T4)、自制硅肥(T5),每种硅肥设置2个喷施模式:喷施2次,于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施肥;喷施3次,前2次同前,第3次于灌浆期追加施肥。结果表明:1)喷施硅肥能降低水稻株高和节间长度,提高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抗折力,进而提升茎秆抗倒伏能力,V1喷施T4和T5抗折力较大,倒伏指数较低,而V2喷施T3和T5显示抗倒伏能力较强,且2个品种均表现出喷施3次比2次效果好。2)喷施硅肥能显著提升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CK相比,V1喷施2次和3次T1,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3.02%、5.13%,T2产量增幅分别为5.05%、7.58%,T3产量增幅分别为2.03%、2.26%,T4产量增幅分别为6.20%、8.44%,T5产量增幅分别为4.88%、9.47%;V2喷施2次和3次T1,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8.57%、9.46%,T2产量增幅分别为3.48%、3.62%,T3产量增幅分别为6.08%、8.28%,T4产量增幅分别为4.02%、5.12%,T5产量增幅分别为2.97%、3.18%。产量增加主要由穗数和穗实粒数共同影响,其中穗实粒数影响较大;喷施3次比2次产量增幅提高,主要是在灌浆期喷施硅肥提高了千粒质量和结实率。3)喷施硅肥降低了水稻穗长并提高了着粒密度、单穴产量和生物量,V1喷施2次和3次T4的单穴产量最高,而V2表现出T1最高,且喷施3次效果优于2次,2个品种的收获指数均有小幅提升但无统计学意义。4)喷施硅肥对滩涂水稻一二次枝梗性状的影响因品种不同具有差异性,特别是提高了二次枝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V1喷施T5效果较好,V2喷施T2肥效较高。综上,不同硅肥对不同品种水稻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喷施T5对于二者提升抗倒伏能力效果均最好,同时使V1显著增产,而V2喷施T1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水稻 喷施硅肥 力学性状 抗倒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沿江富镉土壤理化性质与稻米Cd的生物富集
16
作者 杨晋炜 刘强 +4 位作者 任衍斌 胡利 张頔 王丹菱 吴灿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为探究南京沿江富镉土壤Cd含量在根系土-稻米的迁移转化规律,进一步明确大田环境下稻米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在该区协同采集了300组稻米-根系土样品,系统分析了稻米Cd含量与根系土壤性质关系,构建了稻米Cd含量与根系土壤影响因子... 为探究南京沿江富镉土壤Cd含量在根系土-稻米的迁移转化规律,进一步明确大田环境下稻米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在该区协同采集了300组稻米-根系土样品,系统分析了稻米Cd含量与根系土壤性质关系,构建了稻米Cd含量与根系土壤影响因子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根系土Cd全量为0.08~0.58 mg/kg,稻米Cd含量为0.008~0.150 mg/kg,稻米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为1.38%~115.39%。稻米Cd含量与土壤有效Cd含量、pH、SOM和CEC呈极显著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7、−0.36和−0.40;土壤pH为6.0~6.5时,稻米对Cd的吸附能力最强;在土壤Cd高背景值区,稻米BCF与土壤有效Cd相关系数达0.63(p<0.01)。采用对数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稻米Cd与土壤有效Cd、pH、CEC和SOM的定量关系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当地稻米Cd含量,对于沿江富Cd土壤农业生产安全防护及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 沿江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污染稻田土壤调理剂效果研究
17
作者 顾佳 赵培松 +1 位作者 姜辞冬 高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51-54,共4页
通过选用市面上常见的品牌商品化土壤调理剂产品和高校、科研院所复配土壤调理剂产品共10种,在南京江宁区汞污染稻田开展田间试验,探讨这10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pH、土壤汞、土壤养分和水稻籽粒中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使用... 通过选用市面上常见的品牌商品化土壤调理剂产品和高校、科研院所复配土壤调理剂产品共10种,在南京江宁区汞污染稻田开展田间试验,探讨这10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pH、土壤汞、土壤养分和水稻籽粒中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使用土壤调理剂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汞含量和水稻籽粒汞含量。同时,施用土壤调理剂还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碱解氮含量。不同土壤调理剂处理均可降低水稻汞富集系数,降幅为19.0%~62.6%。其中,对水稻籽粒汞富集系数的降幅较高的为有机硫改良剂,其次为黏土矿物基土壤调理剂和硅钙镁土壤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污染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水产养殖池复垦种稻短期内土壤特性变化及水稻产量表现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蛟 陈澎军 +2 位作者 陈艳 韩继军 崔士友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125,共8页
为探明滩涂水产养殖复垦区种稻短期内土壤特性变化及水稻产量表现,选择复垦区荒地(0Y)作为对照,设置种稻1年(1Y)、2年(2Y)和3年(3Y)处理田块。结果表明,与0Y田块相比,种稻后在0~20cm土层中,电导率(EC)、pH、孔隙度、NH_(4)^(+)、NO_(3)^... 为探明滩涂水产养殖复垦区种稻短期内土壤特性变化及水稻产量表现,选择复垦区荒地(0Y)作为对照,设置种稻1年(1Y)、2年(2Y)和3年(3Y)处理田块。结果表明,与0Y田块相比,种稻后在0~20cm土层中,电导率(EC)、pH、孔隙度、NH_(4)^(+)、NO_(3)^(˗)、速效钾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土壤有机碳(SOC)均有降低趋势,容重、SOC、总氮、WSOC和C/N均有增加趋势;在20~40cm土层中,EC、NH_(4)^(+)、NO_(3)^(˗)、SOC、总氮、WSOC、WSOC/SOC和C/N均与在0~20cm中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随种植年限增加,0~20cm土层中,SOC、WSOC、有效磷和C/N均有增加趋势,速效钾和WSOC/SOC均有降低趋势;同时,1Y、2Y和3Y田块SOC含量相比0Y田块分别提高了32.18%、34.67%和111.03%,WSOC含量相比0Y分别提高了15.90%、11.82%和22.72%,且3Y田块显著高于1Y和2Y田块。种植年限2Y和3Y田块水稻产量相比1Y田块分别增加了26.33%和42.89%(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得出,滩涂养殖复垦区种稻短期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特别是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同时,滩涂水稻产量提高主要是穗粒数增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池 滩涂种稻 水稻 滩涂复垦 土壤改良
原文传递
南通市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钜 刘强 孟山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为掌握南通市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风险程度,在该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沿江湿地及长江底泥等4种地类类型,采集了1114件表层样品,测定了pH及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了重金属超标评价和累积性评价。结果表明,除Cd以外... 为掌握南通市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风险程度,在该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沿江湿地及长江底泥等4种地类类型,采集了1114件表层样品,测定了pH及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了重金属超标评价和累积性评价。结果表明,除Cd以外,研究区土壤和长江沉积物中重金属总体质量相对较好;局部区域存在Cd超标的现象,最大超标倍数为0.37。研究区重金属累积物主要为Cd和Hg,累积点位占比均在20%以上,但二者累积点位分布不同,表明二者来源不一。重金属Cd和Hg最大累积指数>3,应查清并管控污染源,遏止土壤污染物累积趋势,以保障农业生产和长江饮用水质安全。从全区来看,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上处于安全状态,但局部区域的重金属累积问题须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地区 土壤 重金属 风险评价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景天对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应用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超 刘强 胡建 《地质学刊》 CAS 2023年第3期305-313,共9页
为研究田间环境下东南景天对Cd轻度污染农田修复方法的实用性,在江苏某地开展了东南景天、油菜及黑麦草3种植物修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季的田间修复,东南景天田块土壤Cd全量由0.41 mg/kg降至0.35 mg/kg,平均去除率为14.63%,有效C... 为研究田间环境下东南景天对Cd轻度污染农田修复方法的实用性,在江苏某地开展了东南景天、油菜及黑麦草3种植物修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季的田间修复,东南景天田块土壤Cd全量由0.41 mg/kg降至0.35 mg/kg,平均去除率为14.63%,有效Cd含量从0.22 mg/kg降至0.17 mg/kg,土壤中的Cd活化率从53.66%降至48.00%;油菜和黑麦草田块Cd全量和有效Cd含量的下降并不显著;东南景天、油菜及黑麦草对土壤Cd的吸收量分别为12.62、0.32、0.82 mg/m 2,其中地上部分吸收量分别为7.74、0.20、0.51 mg/m 2,吸收量东南景天黑麦草>油菜;东南景天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在根部为222,杆部为152,对土壤Cd具有超积累作用,而油菜与黑麦草仅在根部出现富集;转运系数(SAR)为油菜>黑麦草>东南景天,但均<1,表明3种植物对Cd的吸收主要集中于地下部位。经1季田间修复试验,东南景天对土壤Cd的吸收率为11.05%,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修复至绝对安全值(<0.3 mg/kg)至少需4~5年;油菜和黑麦草对Cd的吸收率均不足1%,修复至绝对安全值分别约需115、6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环境 东南景天 农田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