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邹正平 王一帆 +3 位作者 额日其太 张荣春 赵睿 陈懋章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1,共14页
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是1项具有巨大潜在技术优势的革命性动力技术,已成为高超声速动力的研究热点。调研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强预冷发动机技术发展脉络及现状,并对不同发动机方案的典型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详细介绍了中... 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是1项具有巨大潜在技术优势的革命性动力技术,已成为高超声速动力的研究热点。调研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强预冷发动机技术发展脉络及现状,并对不同发动机方案的典型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详细介绍了中国在强预冷航空发动机热力循环设计分析、紧凑强预冷器设计制造和试验、超临界氦叶轮机设计、宽域进排气系统优化设计及高效燃烧等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原理先进、综合性能优异,多项核心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无"卡脖子"难题, 中国可进一步开展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核心系统和整机集成验证,提升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成熟度,为水平起降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强预冷航空发动机 紧凑强预冷器 精细化设计 超临界闭式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极端条件下液雾自燃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伟 张弛 +1 位作者 贺春龙 林宇震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40,共12页
贫油预混预蒸发(LPP)燃烧是目前最先进的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技术,但在预混过程中面临的自燃与回火等风险,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高温(最高1000K)、高压(最高6MPa)来流极端条件下,预混预蒸发段内自燃... 贫油预混预蒸发(LPP)燃烧是目前最先进的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技术,但在预混过程中面临的自燃与回火等风险,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高温(最高1000K)、高压(最高6MPa)来流极端条件下,预混预蒸发段内自燃属于受限空间内的液雾自燃,本文对与液雾自燃相关的实验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首先,描述民用航空发动机LPP燃烧室内的液雾自燃过程,分析液雾自燃的影响因素和特点,指出液雾自燃的重点研究方向;其次,对与液雾自燃密切相关的化学自燃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总结各物理参数对化学自燃的影响规律;最后,重点分析液雾自燃的实验研究现状,展示航空发动机极端条件下的液雾自燃随机性研究进展,探讨液雾自燃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后续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低排放燃烧室 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 液雾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衍变与民用航空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制的关联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鲍梦瑶 吕忠 +1 位作者 李果 赵阳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6,共6页
从FAR-33的历史修正案出发,结合民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从统计学角度剖析了FAR-33历史演变规律并概括出5大修订原因——科技水平进步、灾难性事故、标准过于苛刻、叙述或定义不清晰以及国际一致性。同时,将一种规章约束边界的概... 从FAR-33的历史修正案出发,结合民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从统计学角度剖析了FAR-33历史演变规律并概括出5大修订原因——科技水平进步、灾难性事故、标准过于苛刻、叙述或定义不清晰以及国际一致性。同时,将一种规章约束边界的概念引入研究中,认为修订原因可通过规章约束边界和安全边界的关系来反映。结果显示,民用航空大涵道比发动机的发展有着与FAR-33历史上4次重大修订相近的发展规律和时间间隔(10~13年),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促进了适航规章的升级,而修订的适航规章则指导着下代发动机的研制。预计FAR-33的下一次重大修订时间为2017~2020年,修订内容涉及目前发展的型号,如LEAP-X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历史衍变 适航规章 FAR-33 修正案 统计学分析 修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限寿件概率失效风险评估的等效应力转化 被引量:1
4
作者 丁水汀 郭祎玮 +1 位作者 李果 周煜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9,共8页
提出一种从整个飞行循环出发并基于全局的限寿件等效应力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等效应力作为概率失效风险评估的输入条件,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失效风险结果。首先通过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获得限寿件在整个飞行循环的瞬态应力,然后基于雨流计... 提出一种从整个飞行循环出发并基于全局的限寿件等效应力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等效应力作为概率失效风险评估的输入条件,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失效风险结果。首先通过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获得限寿件在整个飞行循环的瞬态应力,然后基于雨流计数法及线性累计损伤理论编制转换程序,将限寿件模型全部节点上的瞬态应力转化为等效应力,最后作为概率失效风险分析流程的输入条件确定寿命期内的概率失效风险。相同飞行循环条件下,与基于局部最大应力的转化方法相比,全局等效应力转化方法获得的失效风险更低。该方法的提出,为我国民机型号概率失效风险评估时作为关键输入数据应力的确定给出了定量参考,有力支撑了适航取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限寿件 适航取证 概率失效风险评估 流固耦合 全局应力转化方法 雨流计数法 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循环发动机前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的通流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宝杰 贾少锋 于贤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89-1698,共10页
为了实现变循环涡扇发动机压缩系统的快速一体化气动设计,研究了变循环特征部件在一体化通流计算中的实现途径,针对其中的关键部件前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前VABI),结合其工作机理和流线曲率法通流计算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通流模拟的思... 为了实现变循环涡扇发动机压缩系统的快速一体化气动设计,研究了变循环特征部件在一体化通流计算中的实现途径,针对其中的关键部件前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前VABI),结合其工作机理和流线曲率法通流计算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通流模拟的思路,发展了不同应用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并基于汇流环管流动模型对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校验。计算结果显示,在不发生流动堵塞的情况下,前VABI的轴向调节和俯仰调节方式对变循环压缩系统中第一、二外涵道匹配工作特性的影响较小,匹配流量的最大误差小于0.2%,在计算中采用俯仰调节可以准确地模拟轴向调节时的真实特性。在通流计算中,当第一外涵道气流总压高于第二外涵道较多(核心机驱动风扇级增压比大)时,前VABI尾缘的通流计算站应该合理设置,以避免计算模型对流通能力的附加限制。前VABI的通流计算方法对第一、二外涵道流量匹配特性的计算误差小于1%(与CFD结果相比),能够满足变循环压缩系统初始方案设计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VABI 通流计算 流线曲率法 变循环 一体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废气涡轮增压与发动机匹配 被引量:3
6
作者 鲍梦瑶 丁水汀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7-852,共6页
根据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原理,采用GT-POWER软件对一级增压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建立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仿真模型,并通过发动机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按照高空环境条件对发动机提出的功率恢复的特殊要求,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下发... 根据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原理,采用GT-POWER软件对一级增压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建立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仿真模型,并通过发动机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按照高空环境条件对发动机提出的功率恢复的特殊要求,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下发动机与增压器的匹配规律,给出废气阀对增压系统的调节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具有可信性且涡轮增压器的选型满足安全设计及匹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涡轮增压 模型 匹配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传凯 李艳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30-1437,共8页
为满足毫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性能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毫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该模型采用考虑低雷诺数效应和传热效应的微型涡轮发动机叶轮特性,并将热平衡方程纳入该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的共同工作方程组。通过与静子结构热... 为满足毫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性能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毫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该模型采用考虑低雷诺数效应和传热效应的微型涡轮发动机叶轮特性,并将热平衡方程纳入该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的共同工作方程组。通过与静子结构热网络方程组的耦合求解,实现了微型涡轮发动机特性和部件传热的动态模拟。以典型毫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为对象建立了仿真算例,研究了启动过程中发动机内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毫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转动惯量对其加速性能影响微小,非稳态传热效应是影响其过渡态特性的主要因素。发动机转子和静子部件达到热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发动机启动过程的工作线呈现多拐点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发动机 热网络法 性能模型 零维仿真 过渡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燃油系统温升仿真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友宏 李甲珊 +2 位作者 唐世建 陆德雨 董海滨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4-991,共8页
为了实现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简称组合发动机)燃油系统温升仿真计算,基于Flowmaster软件平台首次建立了组合发动机燃油系统温升仿真计算模型,为提高精度,根据试验数据自定义了航空煤油随温度压力变化的物性模块代替软件内置物性模块,基... 为了实现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简称组合发动机)燃油系统温升仿真计算,基于Flowmaster软件平台首次建立了组合发动机燃油系统温升仿真计算模型,为提高精度,根据试验数据自定义了航空煤油随温度压力变化的物性模块代替软件内置物性模块,基于此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工作模态下燃油系统温升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涡轮模态工况下自定义物性模块计算得到的主要节点温升与软件内置物性模块相比总体偏低,且压力变化越大计算结果偏差越大;模态转换期间各子燃油系统流量迅速变化对燃油温度影响十分显著;冲压模态工况下燃油流量为2.68倍主燃烧室燃油流量时,可承受的最大发动机热负荷为400kW,最大飞行马赫数为5。实现了对发动机燃烧室入口燃油温度的预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冲压发动机 模拟 燃油系统 温升 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小型发动机燃烧室冷却方式对出口温度场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代威 夏东坤 +2 位作者 张雯 蔡昱 张弛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5,共5页
为了研究一种小型发动机回流燃烧室弯曲段外壁的冷却方式特性以及不同冷却方式对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在模拟设计点工况下的温度分布试验对比分析大弯管壁气膜冷却及冲击/发散冷却对出口温度场的影响趋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 为了研究一种小型发动机回流燃烧室弯曲段外壁的冷却方式特性以及不同冷却方式对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在模拟设计点工况下的温度分布试验对比分析大弯管壁气膜冷却及冲击/发散冷却对出口温度场的影响趋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气膜冷却和冲击/发散冷却方式大弯管壁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均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展向偏移热区,符合燃烧室出口温度的一般规律。采用冲击/发散冷却的方案具有较低的热点,其温度热区沿径向和展向更加均匀,温度梯度小,贴近壁面的温度与热区中心之间过渡平缓,热区中心温度比气膜冷却低,出口气流在径向和展向均有更加优异的扩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燃烧室 气膜冷却 冲击发散冷却 出口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与燃烧室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戎毅 朱剑琴 +1 位作者 戴武昊 邱璐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为深入分析再生冷却通道与燃烧室的耦合传热过程以及探究多因素作用下的主动冷却耦合传热特性,采用航空煤油单组分替代模型,对超声速燃烧与流动裂解耦合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了裂解反应、冷却流量、当量比对耦合传热的影响。... 为深入分析再生冷却通道与燃烧室的耦合传热过程以及探究多因素作用下的主动冷却耦合传热特性,采用航空煤油单组分替代模型,对超声速燃烧与流动裂解耦合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了裂解反应、冷却流量、当量比对耦合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料的喷注与燃烧产生的扰动会破坏波系并向隔离段传递,燃烧强度随着燃烧的当量比增加变得更加剧烈;相同条件下,裂解产生的换热量在冷却流量较小时不可忽略,而冷却流量增加会使裂解程度减弱,当冷却流量为4g/s时正癸烷基本全部裂解,而增加至8g/s时裂解率不到10%;当量比对冷却通道与燃烧室的耦合传热的影响有限,当量比由0.67增加至0.84时,冷却通道出口温度升高约5K,燃烧室内壁温只增加了30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再生冷却 燃烧室 耦合换热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桨发动机动力涡轮设计研究
11
作者 陈一鸣 杨晓梅 +1 位作者 梁赟 刘火星 《航空发动机》 2015年第3期55-60,共6页
针对采用常规涡轮设计方法设计多恒定转速涡轮时,存在的难以兼顾不同状态点性能以及设计周期较长等问题,运用动力涡轮多设计点耦合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为了验证该方法是否有效,建立了涡轮模型并进行了3维数值模拟,在设计初始时确定了各... 针对采用常规涡轮设计方法设计多恒定转速涡轮时,存在的难以兼顾不同状态点性能以及设计周期较长等问题,运用动力涡轮多设计点耦合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为了验证该方法是否有效,建立了涡轮模型并进行了3维数值模拟,在设计初始时确定了各设计点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初步计算不同状态点下的速度三角形;在叶片造型时可以根据不同状态下的速度三角形进行优化选取进口几何构造角,使涡轮在不同状态下来流条件较好;多设计点耦合设计得到的涡轮在保证各状态下出口绝对气流角偏离轴向不大的同时各状态之间的效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涡轮 多设计点耦合设计 3维数值模拟 涡桨发动机 速度三角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波瓣下外扩张角对S型喷管气动热力性能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友宏 杜力伟 +3 位作者 李腾 邵万仁 徐速 邓洪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8-687,共10页
为了研究非对称波瓣下外扩张角对S型喷管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含非对称波瓣的S型喷管为研究对象,保持非对称波瓣长度、内扩张角、高宽比及上外扩张角不变,取定非对称波瓣下外扩张角依次为17.75°,22.75°,27.75°,32.7... 为了研究非对称波瓣下外扩张角对S型喷管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含非对称波瓣的S型喷管为研究对象,保持非对称波瓣长度、内扩张角、高宽比及上外扩张角不变,取定非对称波瓣下外扩张角依次为17.75°,22.75°,27.75°,32.75°,建立了一组具有不同下外扩张角的非对称波瓣S型喷管模型。通过数值求解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得到了S型喷管气动热力性能随非对称波瓣下外扩张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个弯道上游流场中,流向涡具有较强的混合能力,其核心区无量纲涡量值随非对称波瓣下外扩张角增大而逐渐增大;然而,在第一个弯道下游流场中,所有模型对应的流向涡核心区无量纲涡量值均已非常微弱。在S型喷管弯道区域,流道流向、截面形状发生巨大改变,使得内外涵流体混合效果显著提高,但混合流体的总压恢复系数却急剧下降。混合流体热混合效率值受下外扩张角影响不明显,但S型喷管下半部分内壁面温度随下外扩张角增大而逐渐上升。在S型喷管出口,下外扩张角为17.75°模型的总压恢复系数为0.9464,高于其他3种模型,并且相对于该截面上总压恢复系数最低值增加了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波瓣 S型喷管 下外扩张角 流向涡 热混合效率 总压恢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吊挂系统对波瓣混合排气系统气动热力性能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翌 刘友宏 钟晨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4,共10页
为了明确短舱中吊挂系统的堵塞效应对波瓣混合排气系统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包含吊挂的混合排气系统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吊挂系统的影响,在波瓣混合排气系统混合段内,存在着一大尺度的回流区,其作用范... 为了明确短舱中吊挂系统的堵塞效应对波瓣混合排气系统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包含吊挂的混合排气系统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吊挂系统的影响,在波瓣混合排气系统混合段内,存在着一大尺度的回流区,其作用范围随吊挂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性能参数方面,与未考虑吊挂系统时相比,考虑吊挂之后,虽然混合排气系统出口处热混合效率以及推力系数下降很小,最大降幅仅分别为0.017和0.01,但总压恢复系数却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到了0.03。此外,随着吊挂系统长度的变化,排气系统出口处的热混合效率、总压恢复系数以及推力系数变化幅度小于0.01,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瓣混合排气系统 吊挂系统 热混合效率 总压恢复系数 推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爆震环境下涡轮流场及气动激励的演变规律研究
14
作者 张伟昊 廖湘力 +1 位作者 穆雨墨 李瑞泉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涡轮式旋转爆震发动机有望给航空发动机性能带来变革性提升,但旋转爆震燃烧室的出口流场会对下游涡轮的运行产生显著影响。针对旋转爆震环境下涡轮的工作特性问题,构建了运动激波模型,并基于模型重构了涡轮的非定常入口条件,对该极端工... 涡轮式旋转爆震发动机有望给航空发动机性能带来变革性提升,但旋转爆震燃烧室的出口流场会对下游涡轮的运行产生显著影响。针对旋转爆震环境下涡轮的工作特性问题,构建了运动激波模型,并基于模型重构了涡轮的非定常入口条件,对该极端工况下的涡轮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其内部流场及气动激励的演变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涡轮处在强非线性的来流扰动之下,运动激波与涡轮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的波系结构,涡轮上下游的波系结构相似,但是涡轮内激波的演化随运动激波模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爆震环境下动叶气动激励的主要激励源是通道内的波系结构,叶表气动激励和压力脉动程度均增大,但是叶片载荷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爆震 涡轮 边界模化 波系演化 流场特性 气动激励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坡限制域对脱体火焰宏观形状和燃烧振荡影响实验研究
15
作者 宋恒 韩啸 +1 位作者 张弛 林宇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燃烧振荡是贫油预混火焰中广泛存在的非定常过程,是燃烧室设计中必须避免的。其中,脱体火焰对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有优势,但其燃烧振荡往往更加严重。本文在中心分级燃烧器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斜坡限制域对脱体火焰燃烧振荡的被动控制效... 燃烧振荡是贫油预混火焰中广泛存在的非定常过程,是燃烧室设计中必须避免的。其中,脱体火焰对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有优势,但其燃烧振荡往往更加严重。本文在中心分级燃烧器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斜坡限制域对脱体火焰燃烧振荡的被动控制效果。本文通过单反相机和高速摄像获取了火焰平均结构和瞬态图像,并通过相平均图像和本征正交分解研究了火焰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当台阶高度为0 mm时,不同斜坡张角的斜坡限制域均能对燃烧振荡起到非常显著的抑制效果。而在30°斜坡张角的斜坡限制域中,随着台阶高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变差,但振幅相较突扩限制域发生了明显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脱体火焰 燃烧振荡 被动控制 斜坡限制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叶片辐射测温技术应用进展
16
作者 马宏伟 高若琳 《计测技术》 2025年第1期21-44,共24页
相比传统测温技术,辐射测温具有非接触、响应快、高温适应性强等优势,可实时测量涡轮转子叶片等关键部件的表面温度分布。介绍了亮度测温法、比色测温法、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测温法、多波长辐射测温法等具有代表... 相比传统测温技术,辐射测温具有非接触、响应快、高温适应性强等优势,可实时测量涡轮转子叶片等关键部件的表面温度分布。介绍了亮度测温法、比色测温法、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测温法、多波长辐射测温法等具有代表性的辐射测温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阐述了辐射测温技术在涡轮叶片温度测试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探讨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可通过优化光学探头设计、使用更先进的算法、应用新型耐高温材料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辐射测温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将辐射测温技术与热电偶测温技术相结合,构建更加精准、稳定的涡轮叶片温度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测温 高温涡轮 亮度测温 比色测温 CCD测温 多波长辐射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技术发展现状及水平 被引量:63
17
作者 张弛 林宇震 +1 位作者 徐华胜 许全宏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2-350,共19页
为了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展望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发展方向,基于污染物生成机理及控制原理阐述了富油和贫油燃烧的污染排放控制方法,回顾了富油-焠熄-贫油燃烧(RQL)、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LPP)和贫油直接喷射燃烧(LDI)... 为了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展望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发展方向,基于污染物生成机理及控制原理阐述了富油和贫油燃烧的污染排放控制方法,回顾了富油-焠熄-贫油燃烧(RQL)、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LPP)和贫油直接喷射燃烧(LDI)3种低污染燃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新一代民用航空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目前所达到的低污染排放水平.采用贫油燃烧技术的双环预混旋流器燃烧室(TAPS)已经应用于型号并取证,其NOx排放比CAEP/6(Com-mittee on Avi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6)标准低50.0%~65.8%,达到了超低排放水平,证明了贫油燃烧的发展潜力.要实现Nq排放比CAEP/6低75.o%以上的超超低排放目标,需要利用燃烧数值模拟和光学诊断等先进工具,对燃烧室内喷雾、混合、流动、燃烧及它们之间的非定常相互作用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航空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污染物 低排放 氮氧化物 富油燃烧 贫油燃烧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航空发动机强预冷技术研究 被引量:57
18
作者 邹正平 刘火星 +4 位作者 唐海龙 万敏 王洪伟 陈小龙 陈懋章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44-2562,共19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是水平起降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和单级入轨航天器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而强预冷是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面临的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外已有预冷发动机方案,并对其中优势最为...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是水平起降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和单级入轨航天器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而强预冷是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面临的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外已有预冷发动机方案,并对其中优势最为明显的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针对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中最为核心的紧凑快速强换热器,详细介绍了国内在其所涉及的微尺度流热耦合换热机理、流热耦合数值模拟、紧凑强换热器设计制造等方面的进展。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强预冷高超声速航空发动机技术是一项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在技术优势和前瞻性的共性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最适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技术,值得引起关注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强预冷 航空发动机 紧凑快速强换热器 流热耦合
原文传递
航空发动机适航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19
作者 丁水汀 张弓 +1 位作者 蔚夺魁 周燕佩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41-1451,共11页
针对我国发展满足适航性要求的大型商用航空发动机的迫切需求,分析总结了目前航空发动机寿命限制件概率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进展,系统描述了满足适航规章(FAR33.70)要求的部件失效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的技术流程和特点.在分析了核心... 针对我国发展满足适航性要求的大型商用航空发动机的迫切需求,分析总结了目前航空发动机寿命限制件概率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进展,系统描述了满足适航规章(FAR33.70)要求的部件失效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的技术流程和特点.在分析了核心方法和基础数据库架构的基础上,指出完善的概率断裂力学模型及准确的数据库支持是建立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适航 寿命限制件 发动机危害性影响 概率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基于PLIF技术的航空煤油横向射流穿透深度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延胜 林宇震 +2 位作者 李林 薛鑫 高晓会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95-1402,共8页
为了研究动量比、韦伯数对射流穿透深度的影响,利用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对航空煤油的穿透特性进行了试验。液态航空煤油通过直径为0.5mm的直射式喷嘴喷射入横向气流,Nd:YAG激光器产生266nm激光用于激发煤油诱导荧光。试验空气... 为了研究动量比、韦伯数对射流穿透深度的影响,利用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对航空煤油的穿透特性进行了试验。液态航空煤油通过直径为0.5mm的直射式喷嘴喷射入横向气流,Nd:YAG激光器产生266nm激光用于激发煤油诱导荧光。试验空气压力范围为0.3~0.6MPa,温度358K,动量比范围为10~40,韦伯数范围为170~340。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压力下,穿透深度随动量比增加而增加;在本文的工况范围下,韦伯数对射流穿透深度无显著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了射流穿透深度关于动量比、韦伯数和轴向距离的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深度 横向射流 激光诱导荧光 航空煤油 直射式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