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81例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健 张燕芹 +3 位作者 吴飞 成戌 朱坤举 昂正斌 《安徽医学》 2014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数目与慢性荨麻疹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1种变应原检测的581例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患者的资料。结果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患者的变应原阳性数目高于皮肤划痕试验阴性者(P=0.00),对多种变应原致敏的... 目的探讨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数目与慢性荨麻疹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1种变应原检测的581例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患者的资料。结果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患者的变应原阳性数目高于皮肤划痕试验阴性者(P=0.00),对多种变应原致敏的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患者频率高于皮肤划痕试验阴性患者(P=0.03);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变应原阳性数目高于单纯的慢性荨麻疹患者(P=0.03),对多种变应原致敏的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频率高于单纯的慢性荨麻疹患者(P=0.04)。结论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数目(≥4种)与慢性荨麻疹患者合并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伴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密切相关,有助于慢性荨麻疹临床特征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皮肤点刺试验 变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型窦组织细胞增生病1例
2
作者 成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478-479,共2页
关键词 窦组织细胞增生病 巨大淋巴结病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改变轮理论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俞美琴 李健 郑正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行为改变轮(BCW)理论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CA)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89例在安徽省宣城市中心医院确诊C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 目的探讨行为改变轮(BCW)理论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CA)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89例在安徽省宣城市中心医院确诊C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2)。两组均接受ALA-PDT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CA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BCW理论干预,均干预1个月。在干预前后,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皮肤病生活指数(DLQI)、健康行为量表(HPL)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根除率。结果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DL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HPL、ESC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HPV感染根除率为89.36%(42/47),对照组HPV感染根除率为83.33%(35/42),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BCW理论干预ALA-PDT治疗的CA患者,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促进健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改变轮理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尖锐湿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俞明 耿峰 +4 位作者 查宗煜 成戎 张正勇 苏薇洁 章一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2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目的评价0.5%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血管瘤表面外用(30μL/cm2);对照组共1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生理盐水血管瘤表面外用(30μL/cm2)。每8 h使用1... 目的评价0.5%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血管瘤表面外用(30μL/cm2);对照组共1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生理盐水血管瘤表面外用(30μL/cm2)。每8 h使用1次,1天3次。每个月定期门诊复查,持续6个月,定期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变化,若出现严重症状和体征者及时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评定:优1例,好4例,中11例,差9例,总有效率64.00%;对照组疗效判定:优0例,好0例,中3例,差14例,总有效率17.65%。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5%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 噻吗洛尔 婴幼儿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成戎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6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初始剂量为0.3J/cm2,每次剂量增加0.1J/cm2,每3天1次;同时每晚1次外用他扎...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初始剂量为0.3J/cm2,每次剂量增加0.1J/cm2,每3天1次;同时每晚1次外用他扎罗汀凝胶。对照组31例仅予以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跖脓疱病 窄谱中波紫外线 他扎罗汀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成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462-464,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治疗101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60 mg口服,2次/d;玉屏风胶囊1.0 g口服,3次/d,连用28 d;对照组5... 目的:观察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治疗101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60 mg口服,2次/d;玉屏风胶囊1.0 g口服,3次/d,连用28 d;对照组50例,仅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60 mg口服,2次/d,连用28 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12%,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1.76%,对照组为1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复诊,治疗组复发率为19.23%,对照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索非那定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非索非那定片,停药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 玉屏风胶囊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95nm脉冲染料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成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595nm脉冲染料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5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A组47例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B组48例采用强脉冲光治疗。治疗1~3次,间隔4周,观察扩张血管消... 目的:对比研究595nm脉冲染料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5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A组47例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B组48例采用强脉冲光治疗。治疗1~3次,间隔4周,观察扩张血管消退比例以评价疗效。结果:A组痊愈率78.7%,B组痊愈率47.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疗效优于强脉冲光,两者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染料激光 强脉冲光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11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昂正斌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10期966-966,共1页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5 mg1次/d,雷尼替丁150 mg2次/d,同时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 ml肌肉注射q...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与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5 mg1次/d,雷尼替丁150 mg2次/d,同时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2 ml肌肉注射qod,对照组单用地氯雷他定用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60 d,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3.3%。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与卡介菌多糖核酸可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地氯雷他定 雷尼替丁 卡介菌多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酮康唑洗剂联合哈西奈德溶液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昂正斌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9期1068-1069,共2页
目的观察2%酮康唑洗剂联合哈西奈德溶液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2%酮康唑洗剂洗头,并将药物停留头皮5 m in,然后冲洗干净,每周两次,同时给予哈西奈德溶液一日两次外用于皮损处;对照组30例单用哈西奈德溶液。于治疗后第... 目的观察2%酮康唑洗剂联合哈西奈德溶液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2%酮康唑洗剂洗头,并将药物停留头皮5 m in,然后冲洗干净,每周两次,同时给予哈西奈德溶液一日两次外用于皮损处;对照组30例单用哈西奈德溶液。于治疗后第2周、第4周复诊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2%酮康唑洗剂联合哈西奈德溶液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酮康唑洗剂 哈西奈德溶液 脂溢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昂正斌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841-841,共1页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便于临床合理诊治。方法对在本科就诊的100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成人,以中老年居多(72%),春夏季节多见(68%),均伴有神经痛,老年人神经痛剧烈,好发于头面部、胸背部、腰腹部(8...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便于临床合理诊治。方法对在本科就诊的100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成人,以中老年居多(72%),春夏季节多见(68%),均伴有神经痛,老年人神经痛剧烈,好发于头面部、胸背部、腰腹部(85%)。结论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症状重,病程长,合并症及后遗神经痛较多,早期少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减轻炎症和神经痛,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临床分析 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7例药疹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飞 昂正冰 +1 位作者 成戎 张燕芹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敏药物及药疹类型。方法:按照一般情况、疹型和致敏药物分类等,回顾性分析107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7例患者由抗生素引起75例,其中最多的是由青霉素类引起,共34例,其次由头孢菌素引起。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敏药物及药疹类型。方法:按照一般情况、疹型和致敏药物分类等,回顾性分析107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7例患者由抗生素引起75例,其中最多的是由青霉素类引起,共34例,其次由头孢菌素引起。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19例,抗痛风药物、生物制剂和抗癫痫药物分别3例。107例药疹患者中麻疹样/猩红热样型51例,荨麻疹15例,湿疹型12例,固定型10例,红皮病型/剥脱性皮炎7例,多形红斑/SJS 6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2例,紫癜型4例。抗生素引起的药疹中麻疹样/猩红热样型占49.3%(37/75)。结论:抗生素及解热镇痛类药物是主要致药疹药物。麻疹样/猩红热样型药疹是药疹中的主要疹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致敏药物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囊黑素细胞功能特性及相关疾病
12
作者 汪可欣 许辉 刘莉萍 《皮肤科学通报》 2025年第1期96-101,共6页
毛囊中的黑素细胞主要有位于毛球部的黑素细胞和隆凸部的黑素干细胞。在毛囊独特的微环境支持下,这些细胞在毛发生长周期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分化和迁移,从而发挥其功能。毛囊黑素细胞的功能损伤或缺失与毛囊型白癜风和斑秃等疾病的发... 毛囊中的黑素细胞主要有位于毛球部的黑素细胞和隆凸部的黑素干细胞。在毛囊独特的微环境支持下,这些细胞在毛发生长周期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分化和迁移,从而发挥其功能。毛囊黑素细胞的功能损伤或缺失与毛囊型白癜风和斑秃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毛囊微环境,为人类黑素细胞的发育和再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验证工具。因此,全面深入地理解毛囊黑素细胞的功能特性及其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上述疾病的治疗新策略的探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黑素细胞 黑素干细胞 斑秃 白癜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伐昔洛韦片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妮 王婷 +1 位作者 俞美琴 李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片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86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伐昔洛韦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伐昔洛韦片联合膦甲酸钠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片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86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伐昔洛韦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伐昔洛韦片联合膦甲酸钠治疗。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VAS评分和Q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3%)显著高于对照组(72.1%)。观察组水疱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完全结痂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和Q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IL-6、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FN-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β-EP、CG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P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伐昔洛韦片联合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血清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昔洛韦片 膦甲酸钠 带状疱疹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