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病理性痛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王静雯 赵红如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6-369,共4页
神经病理性痛作为一种全球负担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低治愈率日益受到国内外多学科关注。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中枢敏化及下行抑制通路效能降低有关。目前国际推荐的治疗药物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 神经病理性痛作为一种全球负担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低治愈率日益受到国内外多学科关注。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中枢敏化及下行抑制通路效能降低有关。目前国际推荐的治疗药物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局麻药、阿片类药物等。脊髓电刺激、深部脑刺激、运动皮层电刺激和外周神经刺激等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痛。此外,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亦可能有效。现对近年来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药物治疗 神经调制治疗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B细胞监测下减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园园 俞海 +6 位作者 王笑竹 沈月平 古彦铮 田璟鸾 方琪 陈向军 薛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观察B细胞监测下减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规律随访的35例NMOSD患者临床资料,分为B细胞监测下减量利妥昔单抗组、硫唑嘌呤... 目的观察B细胞监测下减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规律随访的35例NMOSD患者临床资料,分为B细胞监测下减量利妥昔单抗组、硫唑嘌呤组及环磷酰胺组,比较治疗前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差值、未复发的可能性、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1)RTX组比AZA组治疗前后EDSS评分下降水平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TX组和CTX组的复发风险明显低于AZ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9.147,P=0.01);(3)RTX组总不良事件发生比例较CTX组少,RTX组激素停药率高于AZA组和CTX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RTX组平均用药间隔时间7.00(6.0,10.0)m。结论B细胞监测下减量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NMOSD总体安全、有效,可延长用药间隔,减少患者的用药费用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 利妥昔单抗 B细胞监测 疗效评价 安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由春梅 陆艺丹 +2 位作者 张锋 吴艳芳 方琪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321-324,328,共5页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约34%的脑卒中是由颈内动脉狭窄引起[1]。目前,颈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约34%的脑卒中是由颈内动脉狭窄引起[1]。目前,颈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2](transcarotid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TCAR),与CEA相比,CAS是一种创伤性较小的血管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外科学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综合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侧枝循环与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16
4
作者 杜娟 赵红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0-762,共3页
脑卒中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因之一,也是致残的首要原因。在我国,脑卒中的年均发病率为120/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卒中的70%以上。缺血性卒中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全球热点。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 脑卒中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因之一,也是致残的首要原因。在我国,脑卒中的年均发病率为120/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卒中的70%以上。缺血性卒中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全球热点。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侧枝循环的有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脑侧枝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 脑卒中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锁骨下动脉超声联合血脂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7
5
作者 汪玲 仲伟 +3 位作者 李强 包婕 胡粟 胡春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分析右锁骨下动脉超声改变、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的相关性,探讨其联合应用预测CA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右锁骨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患者。以Gensini积分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目的分析右锁骨下动脉超声改变、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的相关性,探讨其联合应用预测CA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右锁骨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患者。以Gensini积分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根据CCTA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以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分叉处超声下内-中膜厚度(IMT)评估颈部血管病变。对比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分叉处IMT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3组的血脂水平,评估右锁骨下动脉、颈动脉超声和血脂预测CA的效能。结果(1)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颈总动脉分叉处IMT均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前者相关性更高(r=0.636,P<0.01;r=0.462,P<0.01);右锁骨下动脉IMT预测CA的效能略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IMT(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64.5%;77.5%、60.0%);(2)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均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且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更明显,3组血浆指标中三酰甘油的差异相对较显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更显著(r=-0.151);(3)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应用预测CA的效能显著高于单独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0%,66.7%;78.3%,64.5%;64.5%,55.5%)。结论右锁骨下动脉IMT较颈总动脉分叉处IMT更有利于预测CA,右锁骨下动脉IMT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胆固醇 H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效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吕芳 赵雪花 孔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492-4493,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予m CIMT,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予m CIMT,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72.43±8.2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83.76±10.14)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48.92±5.4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60.42±8.57)m/min〕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19±2.62)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0
7
作者 方琪 许丽珍 包仕尧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年第1期60-62,共3页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 ,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 ,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 ,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后血肿...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 ,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 ,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有继续出血现象 ,这种现象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脑出血后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 ,可表现为局部脑血流和代谢的变化、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病理生理 脑水肿 凝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炎性肌病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云霞 薛群 方琪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前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病因未明,多认为主要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有关。此文综述了II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各亚型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特点,以及可能与此病有关的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
关键词 肌炎 监测 免疫学 协同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病的Gomori染色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9
作者 邓海贞 谢芳 方琪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年第12期122-122,共1页
线粒体病(mitoehondrial encephalomvopathv)是指原发的由于线粒体遗传物质缺陷引起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线粒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利用改良Gomori染色方法发现不... 线粒体病(mitoehondrial encephalomvopathv)是指原发的由于线粒体遗传物质缺陷引起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线粒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利用改良Gomori染色方法发现不整红边纤维(ragged red fiber,RRF)。尽管目前神经肌病的诊断方法层出不穷。但改良Gomori染色方法在线粒体病的诊断地位尚不能被其它的无创性检查所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病 染色方法 能量代谢障碍 不整红边纤维 诊断方法 多系统疾病 无创性检查 功能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护理试点病房实施中的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稚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第4期26-26,共1页
2010年新年伊始,耳边就常听护士长提到“基础护理试点”这个词,当时我们谁也没当回事,以为离我们很远,直到有一天护士长开会回来,宣布我科为基础护理试点科室,而且要实施12小时工作制,大家这才关注起来,什么八八班,什么洗头、... 2010年新年伊始,耳边就常听护士长提到“基础护理试点”这个词,当时我们谁也没当回事,以为离我们很远,直到有一天护士长开会回来,宣布我科为基础护理试点科室,而且要实施12小时工作制,大家这才关注起来,什么八八班,什么洗头、泡脚、擦身等等,听到消息后大家都怀着抵触的情绪,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为此我还哭过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护理 12小时工作制 病房 护士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强龙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翟北平 张正春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3期379-381,共3页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ve polyradicul—oneuropathy,AIDP),或称格林一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及脑神经,是导致全身急性瘫痪...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ve polyradicul—oneuropathy,AIDP),或称格林一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及脑神经,是导致全身急性瘫痪的最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作者自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对本院24例AIDP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静脉滴注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与单独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人血免疫球蛋白 疗效分析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inflammatory 治疗 甲强龙 甲基强的松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D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东惟玲 方琪 单立冬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1-214,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老年人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对PD的发病过程有很多研究,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20年来,动物模型的使用使PD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老年人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对PD的发病过程有很多研究,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20年来,动物模型的使用使PD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为更加深入了解PD的发病过程、病因病理和分子机制提供了很大帮助。最早建立的PD模型是利用利血平,随后逐渐出现了甲基苯丙胺PD模型、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6-OHDA)PD模型、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PD模型、鱼藤酮PD模型等,其中以6-OHDA PD模型和MTPT PD模型应用较多,而鱼藤酮作为一种新型的诱导药物且所造模型产生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受到广泛关注。以基因学为基础创建的PD动物模型在揭示引起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和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出现的以鱼藤酮为诱导药物和以基因学为基础建立的PD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鱼藤酮 转基因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迂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兰 倪健强 董万利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76-478,共3页
血管迂曲作为常见的血管形态改变,可发生于全身各动静脉。颈内动脉(ICA)迂曲首次被认识是在19世纪末期,当时耳鼻喉科Bmwn医生做咽喉部手术时误伤了扭曲的颈动脉引起严重的大出血,此后该病被相关的学者们所逐渐关注[1]。近年来,脑卒中患... 血管迂曲作为常见的血管形态改变,可发生于全身各动静脉。颈内动脉(ICA)迂曲首次被认识是在19世纪末期,当时耳鼻喉科Bmwn医生做咽喉部手术时误伤了扭曲的颈动脉引起严重的大出血,此后该病被相关的学者们所逐渐关注[1]。近年来,脑卒中患者头颈部检查常发现ICA颅外段(EICA)血管迂曲,其形成和发展的机制目前研究尚不完全明确,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也仍有很大争议。本文就颈动脉迂曲的定义及分类、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系统综述,以帮助临床工作者全面看待ICA迂曲临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迂曲 颈内动脉 缺血性脑卒中 咽喉部手术 头颈部检查 脑卒中患者 临床工作者 形态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修饰蛋白、微小核苷酸-126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章红 丁立东 +4 位作者 茆华武 杭小方 陆小波 钱静 方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微小核苷酸-126(miR-126)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TIA)的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P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 h内、6 h及12 h血清IMA和miR-126水平,并结合ABCD2评分,研究其对PTIA诊...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微小核苷酸-126(miR-126)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TIA)的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P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 h内、6 h及12 h血清IMA和miR-126水平,并结合ABCD2评分,研究其对PTIA诊断及继发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同期受试的8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IMA水平为(54.19±10.10)U/L,112例PTIA发作后3 h内、6 h及12 h分别为(85.81±20.21)、(62.98±12.79)、(57.66±13.39)U/L。发病后3 h内IMA水平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升高(P=0.001),miR-126在PTIA发作后3 h内、6 h、12 h分别为(9.42±1.01)、(8.65±1.59)、(6.13±2.43)。与健康志愿者(9.35±1.76)比较,6 h及12 h显著下降(P=0.036,P=0.001)。3 h内IMA水平及12 h miR-126水平在PTIA患者中显著负相关(r=-0.313,P=0.000)。当IMA水平为67.52 U/L,miR-126为8.64时,在PTI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20%、96.20%和82.10%、81.20%。112例PTIA患者随访30 d,7 d内继发脑梗死11例(9.82%),8~30 d继发脑梗死17例(15.18%)。3 h内IMA及12 h miR-126在P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对风险率分别为Rr=8.45、9.84,CI为1.10~65.03,1.13~86.02,P=0.040、0.039。结论早期IMA及miR-126的检测对诊断PTIA及预测继发脑梗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修饰蛋白 微小核苷酸-126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继发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沛 董万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9期3-5,共3页
目的评估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症状严重程度及出院时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2-01苏州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 目的评估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症状严重程度及出院时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2-01苏州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甲状腺功能测定,进而分为SCH组(52例)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78例)。对比2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牛津郡临床分型,通过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卒中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在卒中后第1、3月评定Barthel指数。结果 78例(60%)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52例(40%)患者存在亚临床甲减。2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功能转归良好病例占比在发病1、3月时均高于正常甲状腺功能组。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状态能改善出院时功能转归,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与缺血预处理、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及低代谢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急性缺血性卒中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晶 单立冬 赵红如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11期2025-2027,共3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样化的治疗途径,如针对DA和其它神经递质系统的新型药物、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疗法及干细胞治疗等[1,2]均有缓解疾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样化的治疗途径,如针对DA和其它神经递质系统的新型药物、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疗法及干细胞治疗等[1,2]均有缓解疾病的潜力。由于DA能神经元丢失部位较集中,PD特别适合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干细胞[3,4]、诱导多能干细胞[5]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向DA能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帕金森病 移植治疗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神经递质系统 神经营养因子 静止性震颤 干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由春梅 孙文静 +1 位作者 黄流清 方琪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235-4238,共4页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一个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此病有反复脑出血等风险,虽经治疗会遗留肢体瘫痪、智能下降等影响其生活质量,严重可危及生命。目前此病具体发病机制不详,主要考虑与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过多、清除障碍有关,临床表...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一个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此病有反复脑出血等风险,虽经治疗会遗留肢体瘫痪、智能下降等影响其生活质量,严重可危及生命。目前此病具体发病机制不详,主要考虑与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过多、清除障碍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如短暂性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发作,易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两者治疗上截然不同,如果对CAA患者进行抗血栓治疗,增加其脑出血风险,故临床上有必要对其进行识别,且其影像学磁共振成像(MRI)上有多种表现,诊断主要是依靠改良Boston标准,治疗上权衡利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本文主要介绍其多种临床表现、影像特征、治疗,拟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Β-淀粉样蛋白 皮层下微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脑肌病23例临床特点、影像学及肌肉活检病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达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29期292-293,共2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影像学及肌肉活检特点。方法搜集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经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23例线粒体脑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颅内病灶均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20例(86.96%)患者MGT染色发现破碎红纤...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影像学及肌肉活检特点。方法搜集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经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23例线粒体脑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颅内病灶均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20例(86.96%)患者MGT染色发现破碎红纤维(RRF)和(或)或COX酶活性缺失者。结论 MELAS临床表现多样性,肌肉活检及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肌肉活检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静雯 赵红如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分析自2012年2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7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类型、病程及年龄等临床特征,比较单独使用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治疗3周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分析自2012年2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7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类型、病程及年龄等临床特征,比较单独使用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治疗3周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7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占60例(81.1%1,明显多于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12例(16.2%),且治愈率相对较高(前者治愈率31.7%,后者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2,P=0.028)。治疗3周后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降低至(2.21±1.55)分,与治疗前基线值(6.38±1.14)分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44,P=0.000);睡眠及情绪障碍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用普瑞巴林治疗组较加巴喷丁组疗效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9例(12.1%)患者出现短时头晕、乏力、外周水肿等不良反应。结论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见,且治愈率相对较高;早期及时规范治疗有助于患者更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普瑞巴林
原文传递
运动神经元病20例分析
20
作者 薛利敏 薛群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4期3721-3722,共2页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累及呼吸肌,其中4例死亡,1例呼吸机维持,死亡病例占20%。结论MND是一例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累及...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累及呼吸肌,其中4例死亡,1例呼吸机维持,死亡病例占20%。结论MND是一例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肌电图。临床易误诊,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诊断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