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冯燕玲 管忍 费建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34期13-15,共3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硬膜外阻滞组,每组25例。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右美托咪定组补液量少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而舒芬太尼用量、镇痛评分高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术后24 h,2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高于麻醉诱导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硬膜外阻滞组低血压、腰背痛发生率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或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均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其中右美托咪定复合全身麻醉可减少术中补液量,且患者产生低血压和腰背痛的情况更少,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舒芬太尼使用量更少,镇痛效果更好,两种麻醉方式各有优劣性,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择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癌手术 全身麻醉 右美托咪定 硬膜外阻滞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用于心脏同步电复律镇静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玲玲 管忍 +1 位作者 卢慕婷 张其银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620,共4页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在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同步电复律中的镇静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心脏同步电复律的心房颤动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80岁,BMI 20~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咪达唑仑在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同步电复律中的镇静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心脏同步电复律的心房颤动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80岁,BMI 20~3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16例。瑞马唑仑组静注瑞马唑仑0.2 mg/kg进行镇静,咪达唑仑组静注咪达唑仑0.025 mg/kg进行镇静,两组推药时间均为1 min。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前(T_(1))、睫毛反射消失时(T_(2))、电复律完成后(T_(3))、苏醒时(T_(4))的SBP、DBP和SpO_(2)。在患者清醒后5 min行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NCSE),包括语言能力、结构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计算每项能力测试的通过率。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暂停)及术后12 h内(恶心呕吐、胸痛)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咪达唑仑组比较,瑞马唑仑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不同时点SBP、DBP和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咪达唑仑组比较,清醒后5 min瑞马唑仑组推理能力测试的通过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咪达唑仑比较,瑞马唑仑用于心房颤动同步电复律术前镇静起效更快、苏醒更快、定向力恢复更快,术后患者NCSE中的推理能力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咪达唑仑 心房颤动 电复律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中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志兰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6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需要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64例平均分为两组,皆在手术室给予气管拔管,保持拔管时脑电双频指...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需要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64例平均分为两组,皆在手术室给予气管拔管,保持拔管时脑电双频指数对照组为80以上,观察组为60~80,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术前与拔管后最高值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分别为(75.8±7.1)次/min与(76.1±6.9)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P=0.865),术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9.8±8.4)mmHg与(90.2±8.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9,P=0.850);拔管后两组患者的心率最高值分别为(85.6±8.2)次/min与(96.2±8.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P=0.000),拔管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最高值分别为(99.2±8.7)mmHg与(107.9±9.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9,P=0.000)。结论针对老年患者在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时给予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保持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60~80之间,能够降低拔管时对患者心血管带来的刺激程度,为患者拔管期的安全提供保障,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监测 老年患者 全麻恢复期 气管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模拟概述创新性软药瑞马唑仑 被引量:36
4
作者 管忍 董希玮 +1 位作者 马宁 张马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946-954,共9页
目的基于模拟和文献综述,概述新型超短效苯二氮类镇静/麻醉药瑞马唑仑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趋势和使用注意事项。方法以主题词"remimazolam"并关联"CNS7056""CNS7054"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搜... 目的基于模拟和文献综述,概述新型超短效苯二氮类镇静/麻醉药瑞马唑仑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趋势和使用注意事项。方法以主题词"remimazolam"并关联"CNS7056""CNS7054"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搜索描述咪达唑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药代学和药效学文献,提取药物药代学、药效学特征。模拟瑞马唑仑静脉注射、静脉输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后药物浓度变化和药效学,包括起效时间、峰效应时间、维持时间、稳态浓度时间、稳态输注时间敏感性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s,CSHT)等。综述瑞马唑仑临床相关特点。结果静脉注射时,瑞马唑仑起效时间(1.2~2.9 min)较丙泊酚(0.8 min)慢,峰效应时间和维持时间两者相近且均远低于咪达唑仑;静脉输注期间,瑞马唑仑起效快于丙泊酚和咪达唑仑,三者达稳态浓度时间均较长;瑞马唑仑TCI时与静脉注射有相似的起效时间。瑞马唑仑和丙泊酚达稳态浓度时间相似,比咪达唑仑快、较瑞芬太尼慢。为获得相同目标浓度,瑞马唑仑的TCI给药速度/静脉输注速度比趋近1耗时>1 h,劣于瑞芬太尼而优于丙泊酚。瑞马唑仑CSHT相对恒定而丙泊酚CSHT随稳态输注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输注12 h后两者CSHT分别为5.9 min和13.9 min。结论瑞马唑仑不宜常规用作术前药或用于极短时间诊疗操作;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时药理学特点与丙泊酚相似,停药后恢复稍好于丙泊酚,两者均适用TCI模式给药;瑞马唑仑用于ICU镇静具有良好的前景。瑞马唑仑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探索,尤其是临床情况下的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药代学 药效学 计算机模拟 临床应用 静脉麻醉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