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4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特征分析
1
作者 魏崴 王蕾 赵益民 《中国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94例良性血液病患者、128例血液肿瘤患者和89名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以及PCR检测其血浆HPV-B19特异性抗体IgM...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94例良性血液病患者、128例血液肿瘤患者和89名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以及PCR检测其血浆HPV-B19特异性抗体IgM及核酸水平。比较3组HPV-B19的感染率,以及血液病患者中HPV-B19阳性与阴性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良性血液病患者HPV-B19 IgM阳性率为9.6%(9/94)、核酸阳性率为11.7%(11/94)、总体感染[IgM和(或)核酸阳性]率为14.9%(14/94);血液肿瘤患者HPV-B19 IgM阳性率为18.0%(23/128)、核酸阳性率为19.5%(25/128)、总体感染率为26.6%(34/128);健康对照组HPV-B19 IgM阳性率为1.1%(1/89)、核酸阳性率为2.2%(2/89)、总体感染率为2.2%(2/89)。良性血液病患者HPV-B19总体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6);血液肿瘤患者总体感染率高于良性血液病患者(P=0.037)及健康对照组(P<0.001)。良性血液病中,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HPV-B19感染率较高,分别为44.4%(4/9)、27.3%(3/11)、25.0%(4/16)和21.4%(3/14);血液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HPV-B19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2.9%(9/21)和37.5%(6/16)。两血液病组患者中,HPV-B19阳性者年龄更大(P<0.05);NHL、CLL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HPV-B19阳性者的网织红细胞占比降低(P<0.05);NH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HPV-B19阳性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时间延长(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HPV-B19感染率升高,HPV-B19感染影响患者病情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液肿瘤 人微小病毒B19 骨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检测人血小板膜分子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
作者 何林燕 曲乐 +2 位作者 左元玲 阮长耿 赵益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64-168,共5页
目的对应用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与流式细胞仪比较检测人血小板膜分子表达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重复性等参数进行验证,开发基于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均相化学发光法检测血小板膜受体分子和活化功能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 目的对应用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与流式细胞仪比较检测人血小板膜分子表达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重复性等参数进行验证,开发基于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均相化学发光法检测血小板膜受体分子和活化功能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45例健康对照组、45例阳性刺激剂组外周血中血小板膜表面分子标志物CD41、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分子标志物CD45、经凝血酶受体活化因子肽6(thrombin receptor activator peptide 6,TRAP6)活化前后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表达,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干化学免疫发光仪检测得CD41、CD45和CD62P表达的校准曲线拟合度较好,CV%较理想。干化学免疫发光仪检测得CD45、TRAP6活化后的CD62P发光强度与流式细胞仪测得的平均荧光强度具有正相关性(r=0.3165,P=0.0341;r=0.3159,P=0.0345);百分比与流式细胞仪测得的表达百分比呈正相关性(r=0.3630,P=0.0142;r=0.4165,P=0.0044)。干化学免疫发光仪检测CD41、CD45、CD62P表达百分比的AUC分别为0.843、0.977、0.810。结论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可有效分析血小板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和活化功能,在临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血小板 流式细胞术 CD41 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G2与恶性血液病耐药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曲士强 傅铮铮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513-518,共6页
ABCG2作为一种跨膜半转运蛋白,参与了内源及外源有害物质的外排,对机体正常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同时也介导了对多种化疗药物的外排,引起多药耐药,使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对化学药物治疗不敏感,直接影响到临床预后。本文将对ABCG2基因的单... ABCG2作为一种跨膜半转运蛋白,参与了内源及外源有害物质的外排,对机体正常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同时也介导了对多种化疗药物的外排,引起多药耐药,使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对化学药物治疗不敏感,直接影响到临床预后。本文将对ABCG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ABCG2与干细胞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之间的关系的一些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同时还对ABCG2与恶性血液病耐药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做回顾性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G2 多药耐药 恶性血液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肿瘤干细胞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地区汉族人GPIbα基因启动子上游“Kozak”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施菊妹 高维强 +1 位作者 白霞 阮长耿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38-740,共3页
目的 研究苏州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bα基因ATG启动子上游 5bp处“Kozak”(即R/S)多态性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结合HaeⅢ酶切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溴乙锭染色。多态性基因频率群体分布采用Hardy W... 目的 研究苏州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bα基因ATG启动子上游 5bp处“Kozak”(即R/S)多态性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结合HaeⅢ酶切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溴乙锭染色。多态性基因频率群体分布采用Hardy Weinberg平衡检验 ,苏州地区汉族人与高加索人种基因频率差异比较采用 χ2 检验。结果 苏州地区汉族人等位基因R频率∶等位基因S频率为 0 4 86∶0 5 14 ,基因型RR、RS、SS的频率分别为 0 0 4 5、0 882、0 0 73。结论 苏州地区汉族人GPIbα基因的R/S多态性与其他人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汉族 血小板 糖蛋白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间充质干细胞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田竑 吴德沛 陈广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19-1324,共6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为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肿瘤微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最近研究发现,AML、MDS、ALL、MM等血液病部分患者的MSC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状态下MSC的表型、分化能力、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还有实验证实,MSC参与了白血病细胞化疗耐药的过程。由于MSC支持造血和免疫调节等独特优点,近年来MSC被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支持造血及防治GVHD。本文就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作为临床细胞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遗传学 化疗耐药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地区汉族人血小板糖蛋白Ⅲa基因TaqⅠ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明恩 季顺东 +1 位作者 白霞 阮长耿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324-326,共3页
目的 研究苏州地区汉族人血小板糖蛋白Ⅲa基因TaqⅠ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PCR技术结合TaqⅠ酶切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研究了苏州地区汉族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糖蛋白Ⅲa基因TaqⅠ多态性特点。 结果 正常... 目的 研究苏州地区汉族人血小板糖蛋白Ⅲa基因TaqⅠ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PCR技术结合TaqⅠ酶切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研究了苏州地区汉族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糖蛋白Ⅲa基因TaqⅠ多态性特点。 结果 正常对照组TaqⅠ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C 5 3.8%、A 4 6 .2 %。脑梗死组Taq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C 5 0 .6 %、A 4 9.4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苏州地区汉族人血小板糖蛋白Ⅲa基因TaqⅠ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 Ⅲa基因 基因多态性 相关性研究 苏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爱宁 吴德沛 +8 位作者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仇惠英 金正明 苗瞄 沈益明 常伟荣 朱子玲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675-677,共3页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亲缘异基因移植40例,非亲缘移植12例.预处理方案髓系白血病为改良BUCY;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亲缘异基因移植40例,非亲缘移植12例.预处理方案髓系白血病为改良BUCY;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髓系白血病以全身照射(TBI)+环磷酰胺(CTX)为主的化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以氟达拉宾、CTX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方案.40例亲缘异基因移植均采用环胞菌素A(CSA)加短程氨甲喋呤(MTX),12例非亲缘移植采用骁悉(MMF)、CSA加MTX联合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均较顺利地完成预处理及移植治疗.移植后15 d(中位时间)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急性Ⅰ~Ⅱ度30%,Ⅲ~Ⅳ度13.4%.随访2~17个月,荧光标记STR-PCR定量检测,75%患者供体细胞嵌合率(DM)>90%.50例非复发状况移植,至今存活40例,生存率(OS)达80%,移植相关病死率20%.结论allo-HSCT能有效地治疗或根治恶性血液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亲缘关系脐带血移植治疗25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常惠荣 程珍 +14 位作者 陈广华 孙爱宁 乔曼 马骁 王荧 陈峰 金焕英 陆瑶 张嘉卿 付琤琤 金正明 唐晓文 韩悦 仇慧英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7-773,共7页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带血。供/受体低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结果为9例6/6位点相合、16例4-5/6位点相合。在预处理方案中21例采用TBI/Cy±Flu±ATG或BuCy±Flu±ATG,4例采用FC+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环孢素(Cs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存活超过42 d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获得植入;粒系植入至移植后42 d的累积发生率为64.0%,中位时间17.0 d;巨核系植入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为60.0%,中位时间35.0 d;II-IV度、III-IV度急性GVHD(aGVHD)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0%和30.7%;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累积发生率为54.3%;25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2.7%;17例可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中7例(41.2%)存活,且仅有1例复发,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5.3%;5例可评估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例存活,2例处于持续脐血植入状态,2例自身造血恢复;处于疾病进展期的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活。结论:低分辨HLA-4-6/6位点相合的UCB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可行的,双份脐血移植(dUCBT)可以克服单份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可用于治疗大体重儿童及成人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血液肿瘤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庞爱明 阮长耿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液肿瘤血管新生抑制作用进行研究,为EGCG用于白血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EGCG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EGCG处理前后K...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液肿瘤血管新生抑制作用进行研究,为EGCG用于白血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EGCG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EGCG处理前后K56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GCG可明显抑制K562增殖,IC50值为118.34μM,并可以下调K562细胞VEGF mRNA的表达。结论EGCG可下调VEGF 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VEGF的分泌。既可以减少VEGF的旁分泌,减弱其促进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又可以减少VEGF的自分泌,削弱其通过白血病细胞细胞表面VEGF受体促进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的作用。从不同途径发挥其抗血液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8例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珣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87-388,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分析 血液病 医院感染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与血液病患者体内尿激酶受体表达水平临床意义的研究
11
作者 阮长耿 高维强 +3 位作者 白霞 徐杰 奚晓东 王兆钺 《医学研究通讯》 2004年第10期22-23,共2页
尿激酶受体(uPAR,CD8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单链膜糖蛋白.uPAR在体内主要以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在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液粒-单核细胞等的表面.最近人们发现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uPAR,从而使其成为国际上研究肿瘤的一个... 尿激酶受体(uPAR,CD8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单链膜糖蛋白.uPAR在体内主要以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在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液粒-单核细胞等的表面.最近人们发现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uPAR,从而使其成为国际上研究肿瘤的一个新的热点.本课题中我们制备了抗尿激酶受体(uPAR)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建立了血浆可溶性uPAR(suPAR)以及细胞表面uPAR的检测方法.应用以上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uPAR的表达与肿瘤(包括白血病)的生物学行为关系以及对PNH诊断的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尿激酶受体 体内 PAR 血液病患者 临床意义 表达水平 研究 制备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与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王瑶 丁洁 +4 位作者 杨倩 施银娟 梁玉婷 何杨 张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84-1589,共6页
目的:探究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TPAb)与体内免疫球蛋白A/E/M/G(IgA/E/M/G)及IgG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梅毒的综合诊疗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活动性梅毒患者,根据梅毒甲苯胺... 目的:探究活动性梅毒患者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TPAb)与体内免疫球蛋白A/E/M/G(IgA/E/M/G)及IgG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梅毒的综合诊疗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活动性梅毒患者,根据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分为1∶4+与1∶16+两组,另选取健康对照组,均进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CMIA)测定TPAb,免疫比浊法测定IgA/E/M/G及IgG1/2/3/4含量。结果:本次共纳入活动性梅毒患者206例(男性125例,女性81例),年龄(46.05±19.58)岁。相对健康对照组,可见活动性梅毒组IgG2降低,TPAb、IgA/E/M/G和IgG1/3/4水平均升高,其中TPAb、IgE、IgG1/2/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健康对照组,TRUST 1∶4+组TPAb、IgE、IgG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PAb与IgE、IgG2/4存在相关性;而TRUST 1∶16+组TPAb、IgA/E/M/G、IgG1/2/3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PAb与IgE、IgG4存在相关性(P<0.05)。另外,TRUST阳性组之间的TPAb、IgG和IgG1/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RUST滴度的活动性梅毒患者TPAb与Ig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Ab联合Ig可用于监测梅毒活动性强弱,IgA/M/G及IgG1/3可能成为候选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梅毒 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TPAb) 免疫球蛋白 IGG亚型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产生抗HLA抗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季开 王澜 +4 位作者 陈璐瑶 鲍晓晶 袁晓妮 吴小津 何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5-173,共9页
目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血液病患者中,探究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8年间本院1008名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前采用Luminex技术平台进行抗HLA抗体检测的结果及临床数据,并对其进... 目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血液病患者中,探究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8年间本院1008名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前采用Luminex技术平台进行抗HLA抗体检测的结果及临床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8名患者的抗HLA抗体总体阳性率为24.08%。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抗HLA抗体产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0岁(P=0.046,OR 1.467,95%CI 1.007-2.136)、疾病确诊至抗体检测的时间≥41d(P=0.000,OR 1.830,95%CI 1.306-2.565)、初诊PLT计数<20×109/L(P=0.020,OR 1.543,95%CI 1.072-2.220)、有妊娠史(P=0.000,OR 5.187,95%CI 3.689-7.293)、入院前有输血史(P=0.001,OR 1.762,95%CI 1.257-2.470)和入院后PLT输注总量≥30U(P=0.000,OR 2.352,95%CI 1.638-3.376)。其中年龄≥30岁(P=0.023,OR=1.839,95%CI 1.088-3.108)、妊娠史(P=0.042,OR=5.258,95%CI 1.062-26.038)分别与抗HLA-Ⅰ类、Ⅱ类抗体的产生有关;疾病确诊至抗体检测时间≥41d(P=0.000,OR=2.873,95%CI 1.612-5.119)、初诊PLT计数<20×109/L(P=0.008,OR=2.164,95%CI 1.225-3.822)、妊娠史(P=0.002,OR=6.734,95%CI 1.993-22.751)、入院前的输血史(P=0.001,OR=2.746,95%CI 1.531-4.925)、入院后PLT输注>30U(P=0.006,OR=3.459,95%CI 1.416-8.451)与抗HLA-Ⅰ+Ⅱ类抗体的产生有关。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PLT计数较低、有妊娠史和输血史、PLT输注总量较多,均是影响抗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移植前血液病患者宜根据情况检测抗HLA抗体,这对于指导供者选择、监测抗体变化和改善移植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学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06年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情况统计分析
14
作者 赵凌颖 王莉萍 阮长耿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8年第6期373-373,384,共2页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今后应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注重高水平、高起点的课题研究和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 统计分析 科学院和研究所 江苏
原文传递
PROC基因N355S、G392E、T314A突变致蛋白C缺陷的分子机制研究
15
作者 李天逸 江淼 +4 位作者 黄璐璐 韩晶晶 马珍妮 白霞 夏利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4-1840,共7页
目的:研究人蛋白C基因(PROC)N355S、G392E、T314A点突变致蛋白C(PC)功能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PRO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PCWT、PCN355S、PCG392E、PCT314A)并瞬时转染至HEK293细胞,进行突变蛋白的体外表达试验,用实时荧光PCR检... 目的:研究人蛋白C基因(PROC)N355S、G392E、T314A点突变致蛋白C(PC)功能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PRO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PCWT、PCN355S、PCG392E、PCT314A)并瞬时转染至HEK293细胞,进行突变蛋白的体外表达试验,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PC转染24 h后的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野生型及突变PC细胞内外蛋白水平变化。将转染24-48 h的细胞上清液进行超滤浓缩,对浓缩液中的蛋白进行定量,并进行PC的激活和酶动力学试验。Clustal Omega多序列比对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利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对PC蛋白质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PCN355S、PCG392E、PCT314A组PRO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46、0.96±0.08和1.08±0.17,与PCWT组的1.02±0.24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转染细胞裂解物的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PCT314A重组蛋白的含量略降低,条带相对较浅。浓缩细胞培养上清液的ELISA结果显示,PCN355S、PCG392E的PC:Ag水平分别为98.8%±2.4%、101.4%±3.1%,与PCWT相比无明显差异,而PCT314A的PC:Ag水平(88.6%±3.2%)则较PCWT有所下降(P<0.05)。酶动力学试验的结果表明,APCN355S(Km=338.3±43.2,V_(max)=2.015±0.12)、APCG392E(Km=292.2±28.4,V_(max)=1.893±0.07)和APCT314A(Km=299.5±24.6,V_(max)=1.775±0.06)与APCWT(Km=238.2±4.58,Vmax=3.205±0.06)相比,均表现为Km值的升高和Vmax的下降。多序列比对提示,3种突变在不同物种中均具有高度保守性。结构模型提示,N355S、G392E、T314A突变的氨基酸替换与周围的氨基酸基团产生碰撞,使周围的结构产生扭曲,对PC的折叠和发挥生物学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结论:PROC基因的N355S、G392E和T314A突变通过减弱PC与底物间的结合导致PC的功能缺陷。这3种突变在蛋白结构上产生了严重的空间碰撞,影响了PC的折叠和活性位点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C缺陷 基因突变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探针捕获与扩增子文库构建法对HLA基因分型分辨水平的影响
16
作者 袁晓妮 张腾腾 +4 位作者 李杨 姜雪 杨天杰 鲍晓晶 何军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3期303-308,321,共7页
目的 比较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杂交探针捕获和扩增子文库构建方法,分析HLA基因分型分辨水平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中的前景。方法 选择207例已知分型结果临床标本和能力验证计划标本,确认HLA基因分型结果符合率... 目的 比较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杂交探针捕获和扩增子文库构建方法,分析HLA基因分型分辨水平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中的前景。方法 选择207例已知分型结果临床标本和能力验证计划标本,确认HLA基因分型结果符合率、等位基因覆盖度及分型数据分析指标,比较2种文库构建方法对HLA基因分型分辨水平的影响。结果 207例标本杂交探针捕获法结果与能力验证反馈结果或已知结果符合率均为100%。其中91例标本与原扩增子法比较,杂交探针捕获法可区分13例标本DRB1、DPB1不能确定的等位基因;解决6例标本存在DRB1、DPA1、DQB1位点等位基因不平衡;明确3例患者标本存在DQA1、DQB1位点等位基因漏检。结论 杂交探针捕获与扩增子法均满足HLA基因分型临床检测的要求,本文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实验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 高通量测序 等位基因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共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傅建新 王玮 +4 位作者 白霞 王玲 朱子玲 陈子兴 阮长耿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17-1221,共5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旁分泌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其自分泌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基因在恶性肿瘤细胞系中的共表达。方法:以看家基...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旁分泌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其自分泌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基因在恶性肿瘤细胞系中的共表达。方法:以看家基因为内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VEGF及其受体基因在30种肿瘤细胞系和4种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29种肿瘤细胞系和3种内皮细胞系检测到中度以上的VEGF基因表达,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仅有低表达;Flt-1基因表达分别见于50%(6/12)的血液肿瘤,28%(5/18)的实体瘤细胞和2种内皮细胞;仅在16.7%(2/12)的血液肿瘤,33.3%(6/18)实体瘤细胞和2种内皮细胞检测到KDR基因表达;而ECV304细胞并无Flt-1或KDR基因的表达。结论:VEGF基因高表达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而VEGF及其受体共表达表明肿瘤细胞系中存在自分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内皮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表达/分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芬净与脂质体两性霉素B在血液病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中的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俊 孙爱宁 +5 位作者 吴德沛 陈苏宁 仇惠英 金正明 苗瞄 唐晓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6-319,共4页
目的 评价和比较卡泊芬净与脂质体两性霉素B在血液病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开放的临床试验研究,选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3~7d无效且被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血液病患者。将60例入选... 目的 评价和比较卡泊芬净与脂质体两性霉素B在血液病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开放的临床试验研究,选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3~7d无效且被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血液病患者。将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卡泊芬净组(32例)静脉滴注卡泊芬净(d170mg,d2起50mg/d);脂质体两性霉素B组(28例)静脉滴注脂质体两性霉素BE3mg/(kg·d)]。两组治疗时间持续至中性粒细胞恢复和症状消失后5d,或者疗程大于10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共有60例患者接受评估,卡泊芬净组32例,总有效率65.6%,不良反应率25.0%;脂质体两性霉素B组28例,总有效率67.9%,不良反应率71.4%。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卡泊芬净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脂质体两性霉素B组。结论 对血液病患者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卡泊芬净的疗效与脂质体两性霉素B相当,但耐受性较脂质体两性霉素B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两性霉素B 脂质体 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爱宁 吴德沛 +11 位作者 王荧 仇惠英 金正明 苗瞄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韩悦 何广胜 陈苏宁 薛胜利 赵晔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19-1022,共4页
背景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 背景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关人群中找到相合供者的概率是1/5万~1/10万,甚至更低。若进行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则有90%的患者能找到供者,本文旨在探索HLA半相合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方法:2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HLA半相合(其中单倍体20例)的亲缘供者HSCT。采用延长、强化联合免疫抑制促进植入及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globulin,ATG)和/或加舒莱(抗CD25单抗)加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factor,G-CSF)动员的骨髓(bonemarrow,BM)或加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bloodstemcell,PBSC)混合移植方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及达完全供者植入。21例(21/25)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Ⅰ度8例,Ⅱ度6例,Ⅲ度2例,Ⅳ度5例(其中3例为同胞部分相合),Ⅱ~Ⅳ度和Ⅲ~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8.0%和28.6%。12例(12/25)发生慢性(c)GVHD,均为局限性。16例患者无病生存,1年预计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survival,DFS)为(64.00±2.98)%,1年预计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为(64.0±3.08)%。9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复发,8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其中肺部感染4例,Ⅳ度GVHD3例,白质脑病1例。结论:HLA配型半相合的HSCT是治疗无亲缘和无关供体全相合的高危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但风险较大,需在严密监测下慎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组织相容性试验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文娟 解珺丹 +5 位作者 王谦 陶婷婷 姚红 文丽君 周有宁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2-174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RDB)技术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以PCR-DNA测序法及PCR-电泳法作为RDB技术的补充及异常血红蛋白(除Hb E)突变的鉴定。结果: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筛查阳性率6.10%(251/4 115)。其中对232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确诊195例,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占31.28%(61/232),β-地中海贫血66.15%(129/232),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贫1.54%(3/232),SEA-HPFH 0.43%(1/232),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0.43%(1/232);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位点突变率最高;另确诊异常血红蛋白携带者11例,为Hb E3例,Hb Kenitra、Hb Seattle、Hb Saitama、Hb Bushw ick、Hb Koln以及Hb M-M ilw aukee-2各1例。结论:中国江苏地区人群中血红蛋白病以地中海贫血为主,HPLC对筛查血红蛋白病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