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型剖腹单在骨科双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高雅惠 蒋莹莹 +3 位作者 徐人杰 叶凌晨 王敏丹 姜朝君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956-959,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型剖腹单在骨科双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双侧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的96例患者,其中女71例,男25例;年龄52~85岁,平均(69.53±7.05)岁。对照...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型剖腹单在骨科双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双侧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的96例患者,其中女71例,男25例;年龄52~85岁,平均(69.53±7.05)岁。对照组48例采用临床上传统的棉质布类单孔剖腹单,观察组48例使用改良型双孔剖腹单。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体温降幅、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程度、手术医生满意度、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体温降幅、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双下肢手术中使用改良型剖腹单可有效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体温降幅,减轻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程度,医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改良型剖腹单 单髁表面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脂肪颗粒与尿激酶联合应用预防硬膜外粘连 被引量:5
2
作者 成亮 王东来 +2 位作者 邹天明 陈广祥 王烨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4-297,共4页
背景:椎板切除后,易发生硬膜外粘连。术后在硬膜外单独应用1种药品或隔离物,效果不甚理想。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颗粒与尿激酶联合应用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6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组、自体脂肪颗粒组、... 背景:椎板切除后,易发生硬膜外粘连。术后在硬膜外单独应用1种药品或隔离物,效果不甚理想。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颗粒与尿激酶联合应用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6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组、自体脂肪颗粒组、尿激酶+自体脂肪颗粒组,各16只。手术切除L5椎板造成12mm×5mm硬脊膜裸露区,探查神经根。模型组注入生理盐水,尿激酶组注入尿激酶(25U/kg),自体脂肪颗粒组用自体游离脂肪颗粒覆盖,尿激酶+自体脂肪颗粒组用尿激酶(25U/kg)注入后再用自体游离脂肪颗粒覆盖。术后2,4周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6周时行硬膜外瘢痕面积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模型组椎板切除部位明显粘连,尿激酶组、自体脂肪颗粒组轻度粘连,尿激酶+自体脂肪颗粒组无明显粘连。尿激酶组、自体脂肪颗粒组、尿激酶+自体脂肪颗粒组成纤维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尿激酶+自体脂肪颗粒组成纤维细胞数低于尿激酶组、自体脂肪颗粒组(P<0.05)。自体脂肪颗粒组、尿激酶+自体脂肪颗粒组瘢痕面积显著低于模型组、尿激酶组(P<0.05),尿激酶+自体脂肪颗粒组瘢痕面积低于自体脂肪颗粒组。提示脂肪颗粒及尿激酶联合应用对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粘连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硬膜外粘连 预防 脂肪颗粒 椎板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9
3
作者 韦敏祥 邹天明 +2 位作者 陈广祥 王东来 黄士中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1月22例不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及伤椎植骨,观察包括椎体高度改变、Cobb角改变及椎管狭窄率改变。结果随... 目的探讨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1月22例不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及伤椎植骨,观察包括椎体高度改变、Cobb角改变及椎管狭窄率改变。结果随访9~25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及随访期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恢复满意。结论椎体内植骨结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方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移植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327例新生儿髋关节超声筛查结果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向鑫 陆艳红 +5 位作者 陈广祥 王东来 邹天明 韦敏祥 喻兆恒 宋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4期167-169,共3页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髋关节发育异常,是小儿矫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DDH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如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则难以矫正,导致成年后...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髋关节发育异常,是小儿矫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DDH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如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则难以矫正,导致成年后发生骨性关节炎(OA),已有学者观察到成年女性骨性关节炎的一半既往有DDH病史。因此,新生儿期进行体检和DDH筛查,在很多国家已成为新生儿保健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超声波筛查 髋关节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徐人杰 朱国清 +2 位作者 成亮 蔡小强 邹天明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6期16-19,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按Evans-Jensen分类,其中IB型3例,ⅡA型2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 目的评价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按Evans-Jensen分类,其中IB型3例,ⅡA型2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0±21分钟,术中出血127±134ml,除1例患者死亡外,10例患者均获随访。10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7±1.3个月。80%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状态。术后3个月以上摄片未见股骨头切割,股骨颈短缩,髋内翻、股骨干骨折及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主钉的近端梯形结构、股骨颈双螺钉组合成卵圆形结构、股骨颈双螺钉轴向加压等独特设计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an髓内钉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Gibson切口人工髋关节翻修术46例(48髋)随访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力 沈军 +3 位作者 邹天明 王东来 陈广祥 黄士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Gibson切口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2006年6月首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脱位、松动等原因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行全髋关节翻修术者(revision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RTHR),其中有完整资料并经至少... [目的]评价改良Gibson切口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2006年6月首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脱位、松动等原因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行全髋关节翻修术者(revision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RTHR),其中有完整资料并经至少2年以上随访的46例48髋进行分析。男14例,女32例,年龄39~76岁。初次行股骨头置换术9髋,其中骨水泥型2髋,生物型7髋;全髋关节置换(THR)39髋,其中骨水泥型29髋,生物型10髋。采用改良Gibson切口进行全髋翻修术。[结果]46例48髋术后通过门诊或登门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9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1.8分,对手术满意度的评价:非常满意16例,满意28例,不满意2例。[结论]采用改良Gibson切口行全髋翻修术,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置换 翻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5β1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软骨退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向鑫 马瑞雪 +1 位作者 李天友 陈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9-33,共5页
目的检测整合素α5β1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早期髋臼软骨中的表达情况,探讨整合素与软骨退变的相关性及异常机械应力对软骨退变的力学和生物学作用。方法取出生后4~5周兔10只,以左下肢作为实验侧,膝关节伸直位、长腿管形... 目的检测整合素α5β1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早期髋臼软骨中的表达情况,探讨整合素与软骨退变的相关性及异常机械应力对软骨退变的力学和生物学作用。方法取出生后4~5周兔10只,以左下肢作为实验侧,膝关节伸直位、长腿管形石膏固定;右下肢作为对照组,5周后经X线片证实出现DDH。光镜观察髋臼软骨病理组织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检测髋臼软骨中整合素α5β1 mRNA的表达。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动物模型8只。光镜下实验组可见软骨退变征象:局部软骨细胞簇集,细胞外基质甲苯胺蓝染色有失染现象。对照组软骨有整合素α5β1的表达,实验组表达增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髋臼软骨内整合素α5β1低表达。DDH早期髋臼软骨发生退变,整合素α5β1高表达,提示整合素α5β1可能在DDH髋臼软骨中发挥力学感受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5Β1 髋关节/畸形 髋臼 软骨/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个体化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沈军 杨惠林 +6 位作者 王东来 龚建平 李力 秦明明 朱建兵 许建铭 黄士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10具行螺旋CT扫描重建,在其多平面截面图像上设计出理想进钉路线,此路线在后方侧块上的投影点(O点)即为理想的进钉点,测量出O点与侧块外缘的距离(HO),或到横... 目的:探讨螺旋CT测量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成人颈椎标本10具行螺旋CT扫描重建,在其多平面截面图像上设计出理想进钉路线,此路线在后方侧块上的投影点(O点)即为理想的进钉点,测量出O点与侧块外缘的距离(HO),或到横突根部的距离(HT),与侧块下缘的距离(HL),或与侧块上缘的距离(HU)。同时测量此路线与椎体中轴线的夹角(Am)以及与椎体上终板的夹角(AE);测量椎弓根峡部松质骨核心的长径(IL)与短径(IS),并测量其向内倾斜角度(f)。在标本上依据上述测量得到的数据找出椎弓根内固定的进钉点即O点,并根据测量的角度确定进钉方向后插入克氏针模拟置钉。将置钉后的标本进行CT扫描,判断其准确性。结果:共置入98枚克氏针,89枚(90.8%)完全在椎弓根内,9枚(9.2%)穿破椎弓根。结论:利用螺旋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仍有一定的椎弓根穿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螺旋CT 颈椎椎弓根置钉 个体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间植入物Coflex与PLIF术式治疗节段性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缪烨 杨同其 +1 位作者 徐耀增 姜为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4期20-21,共2页
目的:对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Coflex与PLIF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临床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相对完... 目的:对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Coflex与PLIF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临床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相对完整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研究,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平均(5.33±3.69)个月。术前和术后分别用ODI指数、JOA评分评价,并评价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术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种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手术均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两者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PLIF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骨折 被引量:6
10
作者 成亮 陈广祥 +1 位作者 邹天明 韦敏祥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以及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骨折两端皮下隧道,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20例。结果20例患者随访3~11个月,平均7个月。骨折愈合时...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以及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骨折两端皮下隧道,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20例。结果20例患者随访3~11个月,平均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1周,平均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无钢板松动断裂。结论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固定(BO)原则,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锁定加压钢板 接骨术 骨折 锁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6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天明 郑祖根 +2 位作者 黄士中 董启榕 韦敏祥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7-868,870,共3页
对62例应用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术前和术后X线、CT等检查结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复位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1个月,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至94%,椎体高度丢失率为4.6%,脊髓神经损伤者除2例Frank... 对62例应用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术前和术后X线、CT等检查结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复位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1个月,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至94%,椎体高度丢失率为4.6%,脊髓神经损伤者除2例Frankel 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认为ZH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椎弓根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兔模型Ⅱ型胶原的表达变化(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向鑫 陈广祥 +2 位作者 成亮 徐人杰 邹天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9期7879-7884,共6页
背景:轻度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导致成人骨性关节炎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髋臼软骨中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变化可能是导致骨关节炎发生的直接原因。目的:观察早期髋关节发育不良兔模型髋臼软骨Ⅱ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新西兰白兔左下肢作为实验... 背景:轻度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导致成人骨性关节炎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髋臼软骨中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变化可能是导致骨关节炎发生的直接原因。目的:观察早期髋关节发育不良兔模型髋臼软骨Ⅱ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新西兰白兔左下肢作为实验侧,以膝关节伸直位、长腿管形石膏固定方法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模型,右下肢为对照侧。结果与结论:兔实验侧髋臼软骨中可见局部软骨细胞簇集,细胞外基质甲苯胺蓝染色有失染现象,且Ⅱ型胶原阳性细胞数量与表达水平高于对照侧。提示Ⅱ型胶原表达可能与软骨退行性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软骨 胶原Ⅱ型 骨关节炎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模型 骨及关节损伤动物模型 髋关节 发育不良 胶原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切口愈合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喻兆恒 邹天明 +3 位作者 陈广祥 王东来 黄士中 徐人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1期64-67,共4页
背景:关节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及时处理切口愈合问题可有效避免膝关节感染,并使患者最终达到理想的康复。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切口愈合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行膝前正中切口内... 背景:关节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及时处理切口愈合问题可有效避免膝关节感染,并使患者最终达到理想的康复。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切口愈合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行膝前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84例87膝中5例5膝术后出现切口渗出、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皮肤坏死等切口愈合问题,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因素、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1例患者切口反复渗出,身体营养状况差,给予支持治疗后愈合;1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身体肥胖,切口清创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僵直,术中剥离过多和术后过量锻炼,1周后切口皮缘坏死,予清创处理后治愈;1例术前内翻畸形32°,术中软组织过度松解,切口周围张力性水泡伴浅层皮肤坏死,予氧疗、清创及制动后治愈。术后1年时,5例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76~90分,平均84.6分;79例无切口愈合问题患者的HSS评分为84~90分,平均86.7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结论:肥胖、营养状况差、膝关节僵直和畸形是切口愈合问题的危险因素,术中保护切口周围皮肤、术后避免过度屈曲、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和及时处理问题切口均可减少切口愈合问题的出现及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全膝关节置换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骨关节手术深静脉血栓16例形成要素和预防 被引量:5
14
作者 喻兆恒 黄士中 +3 位作者 王东来 邹天明 陈广祥 沈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1期46-47,49,共3页
目的:分析16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形成的全身因素、手术方法和进一步治疗措施。方法:2001年3月 ̄2004年12月对481例患者下肢手术(包括髋、膝关节置换,股骨髓内钉固定)围手术期DVT高危患者63例作筛选并预防,术后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 目的:分析16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形成的全身因素、手术方法和进一步治疗措施。方法:2001年3月 ̄2004年12月对481例患者下肢手术(包括髋、膝关节置换,股骨髓内钉固定)围手术期DVT高危患者63例作筛选并预防,术后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有症状)发生率仅为3.3%,治疗后有并发症2例。结论:对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手术期有DVT形成要素高危患者作筛选并早作预防,术中术后积极应对有利于减少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翻修术(48例50髋随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士中 王东来 +2 位作者 邹天明 陈广祥 蔡小强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3期20-23,共4页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临床效果。方法自1984年1月~2006年4月,56例58髋行髋关节翻修术,男22例,女34例,年龄36~73岁,平均63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9例,强直性...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临床效果。方法自1984年1月~2006年4月,56例58髋行髋关节翻修术,男22例,女34例,年龄36~73岁,平均63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初次行股骨头置换术9例,其中骨水泥2例,生物型固定7例。全髋关节置换47例49髋。其中骨水泥30髋,生物型固定19髋。术后早期脱位2例,16髋因髋关节严重疼痛,45例47髋因无菌性松动行全关节翻修术。翻修手术中28髋行髋臼植骨,其中自体碎屑植骨17例18髋。自体碎骨屑加异体大块植骨10例。结果资料完整48例50髋获得随访,最长20年,最短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经随访,患者髋关节基本无疼痛,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髋臼植骨后愈合良好。4例股骨柄假体正位X线片仅1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3分(10~7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0.4分(55~97分)。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病例经随访,临床达到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 置换 再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治疗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陆军 邹天明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和早期疗效。方法对48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6周、3个月及半年时进行随访,关节功能应... 目的探讨与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和早期疗效。方法对48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6周、3个月及半年时进行随访,关节功能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surgeons,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及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成形改良评分(scoring system modification for hemi-arthroplasty of UCLA,UCLA-SSMH),并对关节活动度及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术后6周时人工关节置换组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3个月及半年时两组肩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所有48例患者术后半年时ASES评分平均(72.26±10.18)分,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72.15±11.63)分,UCLA-SSMH评分平均(23.54±3.89)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1.52±1.11)分,肩关节前屈上举(124.90±27.14)°,外举(89.62±23.05)°,外旋(21.56±4.51)°,内旋达L2~L3,对疼痛满意度为95.8%,日常功能活动满意度为87.5%。结论对于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均可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可较早获得满意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钢板内固定 肱骨头置换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及技术方式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韦敏祥 陈广祥 +2 位作者 邹天明 王东来 黄士中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35期7547-7548,共2页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18例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18例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同一间隙椎间盘组织再突出、继发椎管狭窄、邻近椎间盘突出等。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难度大于初次手术,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完善周密计划,仍然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旋股内动脉造影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小强 范觉昕 +3 位作者 沈利明 王东来 王宏 丰川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12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运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早期股骨头血供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选择性旋股动脉及支持带动脉造影(DSA),对26例5天内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颈血供变化观察,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外侧支持带... 目的:探讨运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早期股骨头血供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选择性旋股动脉及支持带动脉造影(DSA),对26例5天内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颈血供变化观察,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外侧支持带动脉完整显影17例,内侧支持带动脉完整显影13例,其中9例内、外支持带动脉同时显影,4例无内、外支持带动脉显影或显影中断。3例早期出现股骨头坏死。内外支持带动脉显影与股骨颈骨折的Garden分型呈负相关;与早期股骨头坏死呈正相关。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可以评价股骨颈骨折早期股骨头的血供,早期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血管造影技术 数字减影 股骨头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韦敏祥 陈广祥 +2 位作者 邹天明 王东来 喻兆恒 《交通医学》 2011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评估此术式优点并积累经验。方法:行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连接纤维光源,撑开拉钩,暴露手术椎板间隙,将神经根和硬膜囊拉向内侧,暴露突出的椎间盘,切开纤维环后将突出髓核... 目的:观察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评估此术式优点并积累经验。方法:行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连接纤维光源,撑开拉钩,暴露手术椎板间隙,将神经根和硬膜囊拉向内侧,暴露突出的椎间盘,切开纤维环后将突出髓核摘除。结果: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随访6~18个月,疗效评定优2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微创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20
作者 韦敏祥 邹天明 《医学信息》 2011年第10期2938-2938,共1页
目的报道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4cm×6cm×23cm×12cm,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 目的报道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4cm×6cm×23cm×12cm,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8例获保护性感觉。结论股前外侧穿支度瓣是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损伤 皮肤软组织缺损 皮瓣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