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管圈在提高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贵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13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200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前组,2014年1~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200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后组。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200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前组,2014年1~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200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后组。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作为活动主题,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执行,对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水平、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品管圈活动后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品管圈活动前组(P<0.05)。实施品管圈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品管圈前(P<0.05)。实施品管圈后护理人员的护理出错发生情况少于实施品管圈前,而基础护理合格情况、护理操作合格情况均高于实施品管圈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可以大大提高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神经内科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对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靳建华 吕寻民 《中外医疗》 2024年第9期23-26,共4页
目的探究在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对照组(46例)、观察组(48例)。... 目的探究在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对照组(46例)、观察组(48例)。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支架取栓治疗,观察组接受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血液指标、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5.83%)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0,P=0.020)。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治疗48 h后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8,P=0.036)。结论在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 静脉溶栓 动脉内取栓 血管再通率 神经功能 血液指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张恒建 王勇胜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9期2752-2754,共3页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莘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莘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则常规治疗,两组均用药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后溶栓1 d,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为(7.34±5.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7±6.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时间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3.48±4.51) s vs (38.05±5.74) s]、凝血酶时间(TT)[(10.05±1.16) s vs (13.98±1.88) s]、凝血酶原时间(PT)[(13.87±2.01) s vs (10.04±1.12) s]、凝血因子(VWF)[(0.99±0.10) KU/L vs (1.88±0.32) KU/L]、凝血因子VII(FVIII)[(1.15±0.10) U/L vs (2.02±0.28) U/L]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9.83±2.51) pg/mL vs (13.32±1.75) pg/mL]、白细胞介素1β(IL-1β)[(58.86±7.91) pg/mL vs (31.44±4.54) pg/mL]水平比较,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而且还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改善机体的炎性反应,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炎症反应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对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肖明珠 李贵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5期94-95,共2页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分析。方法将2012-09—2014-01我院诊治的16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组各55例,A组给予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治疗;B组给予普通肝素静滴;...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分析。方法将2012-09—2014-01我院诊治的16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组各55例,A组给予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治疗;B组给予普通肝素静滴;C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比较3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较B、C组明显升高(P<0.05),A组复发率及总出血率均较B、C组明显降低(P<0.05),B、C组间比较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肝素 持续泵入 进展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玉华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8期78-80,共3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月共选取该科室9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该次研究,选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比组46例,研究组46例,对比组进...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月共选取该科室9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该次研究,选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比组46例,研究组46例,对比组进行静脉溶栓,研究组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比两组的脑神经功能评分、血管再通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数据。结果研究组的脑神经功能评分为(9.1±3.6)分,对比组的脑神经功能评分为(11.8±3.2)分(t=3.801,P<0.001),研究组的脑神经功能评分较低;研究组血管再通37例,再通率为80.43%,对比组血管再通22例,再通率为47.83%(χ^2=10.631,P=0.001),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较高;研究组治疗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82.61%,对比组治疗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22例,治疗总有效率52.17%(χ^2=9.964,P=0.00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改善血管通畅状况,临床中的治疗有效率较高,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应用甲强龙治疗研究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姚起昌 《系统医学》 2019年第5期72-74,77,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应用甲强龙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8年9月共100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对患者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对患者应用甲强龙治疗。研究结果以...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应用甲强龙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8年9月共100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对患者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对患者应用甲强龙治疗。研究结果以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为参照依据。结果参照组对多发性硬化类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1.43%,视神经脊髓炎类型疾病治疗有效率66.67%,急性脊髓炎类型疾病治疗有效率46.15%,研究组对多发性硬化类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86%,视神经脊髓炎类型治疗有效率90.00%,急性脊髓炎类型疾病治疗有效率91.67%,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2,12.118,11.623, P<0.05)。参照组的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类、急性脊髓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研究组(t=6.097、6.115、6.562,P<0.05)。参照组的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类、急性脊髓炎患者发生脑脊液蛋白、白细胞升高机率高于研究组(χ2=11.725、9.118、12.193,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调节神经功能是治疗此疾病主要方式,应用甲强龙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不仅治疗效果理想,还可快速改善机体不适,保证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强龙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机制及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蔡学华 吕艳丽 《双足与保健》 2017年第23期112-112,11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坐骨神经损伤患者62例,按照随机平行的原则将这62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31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的31例患... 目的研究分析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坐骨神经损伤患者62例,按照随机平行的原则将这62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31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的31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物理电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1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痊愈2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31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痊愈11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坐骨神经支配肌肉的代谢与功能,促进坐骨神经损组织的再生与修复,常规药物联合物理电针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修复机制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丹参粉针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8
作者 闫丽丽 刘永生 《黑龙江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678-679,共2页
目的:丹参粉针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方法:对照组50例,严格按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的三项维持、三项对症疗法进行治疗,并给予纠酸、能量合剂、胞磷胆碱等综合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目的:丹参粉针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方法:对照组50例,严格按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的三项维持、三项对症疗法进行治疗,并给予纠酸、能量合剂、胞磷胆碱等综合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10%葡萄糖30ml加丹参粉针0.2g;10%葡萄糖30ml加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0m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4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5%。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丹参粉针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丹参粉针 神经节苷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肺水肿
9
作者 吴昊 肖明珠 《中国社区医师》 2003年第16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肺水肿 误诊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斜颈18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斌 李卫红 +6 位作者 周盛年 郭丽华 陆伟 王淑贞 陈瑞东 曹丽丽 迟兆福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3期185-185,共1页
痉挛性斜颈为头颈部肌肉不协调过度收缩而致的持续性头位异常,常伴有局部痛疼或压痛。我们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18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治疗 A型肉毒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物对卒中后失语伴抑郁病人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飞 姜祥智 王华青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对早期卒中后失语伴抑郁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发病1个月内的卒中后失语伴抑郁病人150例,按治疗药物分为4组,对照组40例,美金刚组35例,溴隐亭组38例,艾司西酞普兰组3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其他组给予常规治疗及...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对早期卒中后失语伴抑郁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发病1个月内的卒中后失语伴抑郁病人150例,按治疗药物分为4组,对照组40例,美金刚组35例,溴隐亭组38例,艾司西酞普兰组3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其他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相应药物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采用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ABC)量表及中文版卒中后失语病人抑郁问卷(SADQ)对病人进行评估。结果经过4周治疗,美金刚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听理解及阅读理解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2.160~2.960,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命名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2.417,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SADQ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034,P<0.01)。结论早期卒中后失语伴抑郁病人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促进命名、听理解、阅读能力和抑郁症状的改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美金刚治疗可促进听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失语 抑郁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9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鹏 何纪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4734-4735,共2页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疗效预后,增加对少见锥体外系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门诊PKD病例9例,均进行神经科常规检查以及视频脑电和核磁共振扫描,并对其诱发因素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观察抗癫痫药物治...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疗效预后,增加对少见锥体外系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门诊PKD病例9例,均进行神经科常规检查以及视频脑电和核磁共振扫描,并对其诱发因素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观察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9例患者中,散发7例,有家族史患者2例。9例病例均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视频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结论:根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能够确诊此类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也是该病的特征之一,一般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治疗应用 运动障碍/病因学/诊断/药物疗法 回顾性研究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振涛 张培松 +3 位作者 江淑燕 肖以磊 李学元 苏道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30-532,共3页
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大多没有特异性,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有相似之处,容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本研究报道2例SSEH患者,发病初期均被误诊为急性缺血性... 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大多没有特异性,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有相似之处,容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本研究报道2例SSEH患者,发病初期均被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经溶栓治疗后病情急剧恶化,明确诊断后经积极手术治疗,病情很快恢复。现分析它们的误诊原因,探讨防范误诊的措施,为减少该类疾病误诊误治的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 脑卒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灰质异位症并脂肪瘤致癫痫1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磊 吉中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1-181,共1页
脑灰质异位症(HGM)在临床上少见,合并脂肪瘤者更罕见。现报道1例经MRI证实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HGM合并脂肪瘤者。 患者,男,23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3年,发作频繁伴头痛,头晕1年于1994年12月10日入院。病人于1991年10月1日夜间突然尖叫... 脑灰质异位症(HGM)在临床上少见,合并脂肪瘤者更罕见。现报道1例经MRI证实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HGM合并脂肪瘤者。 患者,男,23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3年,发作频繁伴头痛,头晕1年于1994年12月10日入院。病人于1991年10月1日夜间突然尖叫,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大小便失禁,约20分钟清醒,但思睡,不能回忆发病经过。1月后又有类似发作数次,每次间隔1~2月,多在夜间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灰质异位症 并发症 脂肪瘤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颅微创碎吸治疗重度小脑出血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岳彩磊 张克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06-306,共1页
关键词 钻颅微创碎吸术 治疗 重度小脑出血 临床分析 尿激酶 颅内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脑出血并发脑干出血2例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克望 苑银生 岳彩磊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幕上脑出血 并发症 脑干出血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宋亮 巩守刚 郭建芳 《当代医学》 2017年第1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止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非运动症状的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与多巴丝肼片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给与自拟止... 目的探讨止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非运动症状的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与多巴丝肼片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给与自拟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问卷表(NMSQuest)观察治疗前后非运动症状评分变化及治疗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睡眠障碍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感觉及其他症状、总分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P<0.05)。结论止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能明显改善患者非运动症状,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颤汤 多巴丝肼片 肝肾阴虚型 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hado-Joseph病一家系8例的临床与MRI
18
作者 王磊 陶凤喜 +1 位作者 王家斌 崔元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63-364,共2页
本文报告一家系2代8例非葡萄牙血缘的Machado-Joseph病。存活者3例,死亡5例,发病年龄25~45岁,死亡年龄30~60岁。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伴锥体外系或(和)锥体系,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等多系统损害。3... 本文报告一家系2代8例非葡萄牙血缘的Machado-Joseph病。存活者3例,死亡5例,发病年龄25~45岁,死亡年龄30~60岁。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伴锥体外系或(和)锥体系,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等多系统损害。3例MRIT1像均显示脑干、小脑萎缩,2例T2像显示苍白球、壳核区低信号。家族史提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其临床分型以及诊断标准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病 遗传病 染色体病 NMR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广锋 王玉华 《中外医疗》 2019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应用在脑卒中继发癫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病例,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6月,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治疗,分为研究与对照...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应用在脑卒中继发癫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病例,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6月,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治疗,分为研究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实施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与发作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用药1年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与对照组(7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 5,P=0.035 0),治疗后研究组的发作时间(2.12±0.16)min/次与发作频率(0.34±0.07)次/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9 7,P=0.000;t=38.638 9,P=0.000 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包括:2例皮疹,1例胃肠道反应,1例感觉异常),与对照组(13.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2 6,P=0.501 0)。结论与单独应用丙戊酸钠治疗比较,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具有控制病情发生与发作时间的作用,用药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继发癫痫 拉莫三嗪 丙戊酸钠 发作频率 发作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明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8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进展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04—2014-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于发病48h内入院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1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治疗(75mg/...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进展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04—2014-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于发病48h内入院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1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氯吡格雷治疗(75mg/d),观察组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首次给予300mg,以后75mg/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对于脑水肿患者给予适量甘露醇。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检测分析治疗前、治疗后72h、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的疗效。用药第8天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梗死灶面P积是否扩大或出血。结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2h、第7天、第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适量的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防有重要意义,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且有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早期进展型 晚期进展型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