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文明 《当代医学》 2014年第30期11-12,共2页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13),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骨科损伤...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13),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骨科损伤控制。结果在发生并发症概率以及复位优良概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采取骨科损伤控制,能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调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四肢多发骨折 骨科损伤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敖沸 王斌 +4 位作者 彭小龙 刘健 王俊东 周旭东 文毅英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883-884,896,共3页
目的:研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临床标本常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调查1385例手术患者,感染89例,感染率6.43%。送检246份标本,分离出病原菌96株... 目的:研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临床标本常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调查1385例手术患者,感染89例,感染率6.43%。送检246份标本,分离出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3.13%,主要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44株,占45.83%,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真菌1株,占1.04%。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多,加强致病菌的分离与耐药性检测,有助于感染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术后 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程管理在预防骨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秀红 叶青林 杨丽霞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34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预防骨科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50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案进行跌倒管理,2012年4月~2013年3月1910名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预防跌倒评估监控流程进行跌倒管理,流程化管理包括...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预防骨科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50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案进行跌倒管理,2012年4月~2013年3月1910名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预防跌倒评估监控流程进行跌倒管理,流程化管理包括成立预防跌倒管理小组、筛查高危跌倒患者、制定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及跌倒的处理流程等,对比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跌倒发生率为1.405%(26/1850),患者满意度为89.8%;实施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后,实验组跌倒的发生率为0.104%(2/1910),患者满意度为98.1%,实验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跌倒损伤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流程管理应用于骨科患者可降低跌倒发生率,有效预防患者跌倒,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患者 跌倒 流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长在骨科健康教育中的管理技巧 被引量:2
4
作者 梁轶 《江西医药》 CAS 2006年第11期936-938,共3页
关键词 护士长 骨科健康教育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荣琴 张春泉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5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焦虑水平、认知水平、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效益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费用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益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科护理,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具有更优的临床效益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 骨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侧方挤压Ⅱ型螺钉导针入针点的定位及解剖学测量
6
作者 陈永正 胡振华 +7 位作者 李少娟 梁夏存 侯力康 朱树亮 白昕颖 何金键 杨德猛 陈志国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728-733,共6页
目的测量骨盆骨折侧方挤压Ⅱ型(LC-Ⅱ)螺钉导针入针点与髂前下棘周围重要结构距离,同时对入针点进行定位研究,为临床置钉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40例防腐成年大体标本,在C臂机监视下,进行LC-Ⅱ螺钉导针置入,解剖标本,测量入针点与股外... 目的测量骨盆骨折侧方挤压Ⅱ型(LC-Ⅱ)螺钉导针入针点与髂前下棘周围重要结构距离,同时对入针点进行定位研究,为临床置钉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40例防腐成年大体标本,在C臂机监视下,进行LC-Ⅱ螺钉导针置入,解剖标本,测量入针点与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的最短距离。入针点、髂前上棘和腹股沟韧带构建直角三角形,计算得出入针点准确位置。结果男性入针点与股静脉的平均距离(50.67±7.29)mm>髂前上棘(43.83±7.58)mm>股动脉(38.35±6.63)mm>股神经(31.17±1.67)mm=腹股沟韧带(28.69±6.59)mm>股外侧皮神经(7.98±3.81)mm。女性入针点与髂前上棘的平均距离(45.28±7.07)mm=股静脉(43.72±6.89)mm>股动脉(33.76±6.33)mm>股神经(25.66±6.46)mm=腹股沟韧带(23.22±5.00)mm>股外侧皮神经(8.97±4.76)mm。男性入针点的投影距离为31.77 mm,女性为38.41 mm。男性∠b为42.81°,女性为31.71°。结论LC-Ⅱ螺钉置入最易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损伤风险与性别无关。入针点定位方法a和b,可使LC-Ⅱ螺钉迅速安全准确置入,减少透视时间与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挤压Ⅱ型螺钉 入针点 定位研究 解剖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三期量变康复训练对肩袖修补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姚绍华 王玉玲 +3 位作者 王奇 周光宇 代子辉 孙建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1期116-119,共4页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三期量变康复训练对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2022年5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实施三期量变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连续1...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三期量变康复训练对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2022年5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实施三期量变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连续16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P<0.05)。术后,观察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袖修补术后应用针灸联合三期量变康复训练,可提升康复效果,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痹 肩袖损伤 肩袖修补术 针刺疗法 三期量变康复训练 中医外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8
8
作者 彭昊 贾芝和 方洪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853-1855,共3页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双极与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月-2005年2月期间的56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75例)、双极(195例)与单极(9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双极与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月-2005年2月期间的56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75例)、双极(195例)与单极(9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随访时间3-15年,平均8.5年。对全部病例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引流量、住院时间、有无并发症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单极组与双极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引流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全髋组(P〈0.05);3组在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3组在术后功能评分和术后疼痛率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以全髋组为优,双极组次之,单极组最差。[结论]对于相对年轻、术后活动较多且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建议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预期寿命短的患者,建议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存在较多并发症,应尽量避免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 双极 单极 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45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敖沸 彭小龙 +4 位作者 贾芝和 文毅英 王俊东 刘健 潘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4810-4811,共2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老年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因长期卧床,可引起压力性溃疡等并发症,且治疗不当可引起畸形愈合,影响患肢功能。本文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性股骨...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老年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因长期卧床,可引起压力性溃疡等并发症,且治疗不当可引起畸形愈合,影响患肢功能。本文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的髋关节置换术21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敖沸 彭小龙 +3 位作者 文毅英 刘健 贾芝和 李宝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4980-4981,共2页
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为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常见的两种方法。由于早期非手术治疗不当,患者内固定术后过早负重以及各种因素影响,少数内固定手术患者晚期可能出现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或者畸形愈合等产生,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髋内翻、肢... 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为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常见的两种方法。由于早期非手术治疗不当,患者内固定术后过早负重以及各种因素影响,少数内固定手术患者晚期可能出现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或者畸形愈合等产生,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髋内翻、肢体短缩以及创伤性关节炎,本研究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髋关节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前臂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华伟 黄勇全 +4 位作者 陈文明 方毅 廖强 胡芯源 吴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22-1424,1428,共4页
目的验证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前臂骨干骨折中较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有更好的结果。方法 91例患者(144例前臂骨折)随机分成锁定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两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34岁,平均随访期22个月。所有患者定期采用影像评估,疼痛... 目的验证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前臂骨干骨折中较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有更好的结果。方法 91例患者(144例前臂骨折)随机分成锁定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两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34岁,平均随访期22个月。所有患者定期采用影像评估,疼痛及功能以最后随访结果为准。结果锁定加压钢板组3例患者(4例骨折)、有限接触加压钢板组5例患者(5例骨折)出现延迟愈合,两组中无不愈合患者。就目前数字而言,两治疗组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痂量、疼痛及功能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深部感染分别出现于锁定加压钢板组内一闭合性骨折及有限接触加压钢板组内一开放性骨折患者。螺钉从尺骨拔出见于有限接触加压钢板组内一开放性尺桡骨折老年患者。此外,锁定加压钢板组内一患者内植物取出术后锁钉钉道出现再骨折。结论尽管骨折固定理念不同,两内植物在前臂骨干骨折治疗中显示相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骨干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色脂肪组织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先明 黄勇全 +2 位作者 王长庚 杨德猛 袁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6-420,共5页
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在机体的体温调节、非颤抖性产热以及体重维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褐色脂肪组织(BAT)能够转化化学储存的能量,将甘油三酯转化为热能。最近研究发现,在成年人体内也存在功能性的褐色脂肪组... 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在机体的体温调节、非颤抖性产热以及体重维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褐色脂肪组织(BAT)能够转化化学储存的能量,将甘油三酯转化为热能。最近研究发现,在成年人体内也存在功能性的褐色脂肪组织。成年人若具有代谢活性的BAT,则预示着其身体具有一个良好的代谢状态。因此,BAT现在被视为一个有趣的研究目标,用于治疗肥胖和相关代谢疾病如2型糖尿病。BAT除了与健康代谢状态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体积和两个骨截面积与骨密度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表明BAT可能参与骨合成代谢。本文主要对BAT研究领域作简要概述和总结,并讨论关于BAT参与骨代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26
13
作者 文毅英 彭炳龙 +5 位作者 王俊东 潘伟 敖沸 刘建 田会军 袁丹 《临床骨科杂志》 2009年第1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锁定钢板 肱骨骨折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颈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江 段满生 +8 位作者 曹凯 余海滨 刘先明 万宗淼 马勇 黄山虎 韩智敏 舒勇 戴闽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1期22-27,39,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重建、稳定颈椎,促进颈脊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颈脊髓损伤患者22例,术后进行影像学随访,并在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对颈脊髓进行Frankel分级及JOA评分。结...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重建、稳定颈椎,促进颈脊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颈脊髓损伤患者22例,术后进行影像学随访,并在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对颈脊髓进行Frankel分级及JOA评分。结果全部患者均减压充分,获良好复位、固定,共成功置入10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CT示8枚螺钉(7.7%)发生偏移外,其余螺钉位于椎弓根内,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18例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植骨均获良好融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现象。颈脊髓功能按JOA评分平均增加了8.2分。按Frankel分级:A级3例,均无好转;2例B级转为C级;6例C级转为D级,其余7例C级转为E级。结论颈椎减压/复位后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可早期实现三柱固定,有利于获得及维持术后颈椎的稳定性,能促进颈脊髓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管狭窄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尺骨复合体在治疗儿童不合并尺骨骨折的桡骨远端骺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文毅英 潘伟 +3 位作者 杨慧文 贾芝和 敖沸 彭小龙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0-330,共1页
在临床治疗中遇到儿童不合并尺骨骨折的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Ⅰ、Ⅱ型骺损伤时,因其受伤机制与成年人的Colles骨折类似,一般采用常规Colles骨折的复位手法进行治疗,往往发现骨折端对位不佳,远折端向背侧移位发生率仍然较高。我科调整... 在临床治疗中遇到儿童不合并尺骨骨折的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Ⅰ、Ⅱ型骺损伤时,因其受伤机制与成年人的Colles骨折类似,一般采用常规Colles骨折的复位手法进行治疗,往往发现骨折端对位不佳,远折端向背侧移位发生率仍然较高。我科调整复位手法改变复位方式,以桡骨近端为远折端向背侧按压对位,取得良好效果,在复位儿童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Ⅰ、Ⅱ型骺损伤57例,对位满意,固定牢靠,通过临床实践后提出儿童“桡骨远端-尺骨复合体”的理念,在解剖上进一步明确,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尺骨骨折 临床治疗 骺损伤 复合体 儿童 COLLES骨折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膝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关节清理术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文毅英 潘伟 +2 位作者 杨慧文 贾芝和 田会军 《当代医学》 2016年第16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关节清理术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2例老年膝关节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膝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关节清...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关节清理术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2例老年膝关节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膝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关节清理术。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关节镜清理术。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膝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关节清理术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临床治疗效果佳,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外侧支持带松解术 关节清理术 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炳龙 贾芝和 +3 位作者 文珊 黄晓明 罗吉伟 胡岩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68-2569,共2页
目的评估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5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分型:Ⅱ型17例,Ⅲ型15例,Ⅳ型14例,Ⅴ型9例,Ⅵ型2例,术前牵引、消肿对症处理,术中Ⅱ型、Ⅲ型、Ⅳ型骨折取前... 目的评估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5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分型:Ⅱ型17例,Ⅲ型15例,Ⅳ型14例,Ⅴ型9例,Ⅵ型2例,术前牵引、消肿对症处理,术中Ⅱ型、Ⅲ型、Ⅳ型骨折取前外或前内侧改良切口;Ⅴ型、Ⅵ型骨折,取前内、外侧联合改良小切口,采用钢板固定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进行可靠的内固定,所有患者根据术中情况行适当外固定并制定功能锻炼步骤。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34月,平均17月,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例发生胫骨平台塌陷;按照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1例,良2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91.2%。结论采用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皮瓣剥离范围小,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同时可以处理骨折合并伤,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关节的早期锻炼,从而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注射玻璃酸钠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彭炳龙 贾芝和 +1 位作者 文毅英 王俊东 《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第8期625-626,共2页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6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6例),对照组仅行膝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组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同时辅以玻璃酸...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6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6例),对照组仅行膝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组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同时辅以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术后6个月行平均膝关节活动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1~53个月,平均30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切口、关节感染。按照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标准,治疗组的优良率为86.1%,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3.3%,进行两样本率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注射玻璃酸钠,能够改善膝关节内骨折后关节功能,是手术后的一种积极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固定 玻璃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被引量:4
19
作者 敖沸 刘健 +3 位作者 彭小龙 王俊东 周旭东 文毅英 《江西医药》 CAS 2007年第10期888-889,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RF钉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37例,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13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29个月,32例... 目的探讨后路RF钉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37例,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13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29个月,32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89.2﹪,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5﹪。结论治疗腰椎滑脱应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的原则,RF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成熟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钉 腰椎滑脱 植骨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生化指标连续检测在创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长庚 杨德猛 陈媛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期122-124,12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生化指标连续检测在创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5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IS-ISS90分级法分为重度组(35例)与轻度组(40例),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 目的探讨血液生化指标连续检测在创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5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IS-ISS90分级法分为重度组(35例)与轻度组(40例),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表达情况。结果创伤后1 d,重度组患者血清中的PCT、CRP指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创伤后7 d,两组患者血清中的PCT、CRP均明显下降(P<0.05),重度组的PCT、CRP仍高于轻度组(P<0.05);创伤后1 d,重度组患者血清中的HDL-C指标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创伤后7 d,两组患者血清中的HDL-C均明显上升(P<0.05),重度组的HDL-C仍低于轻度组(P<0.05);创伤后1 d,重度组患者血清中的CK、CK-MB指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创伤后7 d,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K、CK-MB均明显下降(P<0.05),重度组CK、CK-MB仍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 PCT、CRP、HDL-C、CK及CK-MB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动态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对于相关血清学指标的连续性监测,能够为疾病的病情和临床转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心肌酶谱 动态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