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钼含量对C/C复合材料SiC-MoSi_2涂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侯党社 李克智 +2 位作者 李贺军 史小红 魏剑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87,共5页
采用两步包埋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MoSi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包埋粉料中硅钼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包埋粉料中硅钼比的减小,涂层的... 采用两步包埋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MoSi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包埋粉料中硅钼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包埋粉料中硅钼比的减小,涂层的厚度和致密性先增加后减小,硅钼质量比为6∶1时所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较大的厚度和较为致密的结构,且MoSi2含量相对较高,体现出优良的抗氧化和抗热震性能,在1 500℃氧化87.3 h和经过9次1 500℃室温急冷急热后,带有该涂层的C/C试样失重仅为3.22%。穿透性裂纹的形成是长时间氧化后涂层失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SiC-MoSi2抗氧化复合涂层 抗氧化性能 抗热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维C/SiC复合材料的拉伸损伤演变过程和微观结构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梅辉 成来飞 +3 位作者 张立同 徐永东 孟志新 刘持栋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通过单向拉伸和分段式加载-卸载实验,研究了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特性和损伤的变化过程。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监测了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的声发射行为。结果表明:在拉伸应力低于50MPa时,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 通过单向拉伸和分段式加载-卸载实验,研究了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特性和损伤的变化过程。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监测了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的声发射行为。结果表明:在拉伸应力低于50MPa时,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为线弹性;随着应力的增加,材料模量减小,非弹性应变变大,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表现为非线性直至断裂。复合材料的平均断裂强度和断裂应变分别为234.26MPa和0.6%。拉伸破坏损伤表现为:基体开裂,横向纤维束开裂,界面层脱粘,纤维断裂,层间剥离和纤维束断裂。损伤累积后最终导致复合材料交叉编织节点处纤维束逐层断裂和拔出,形成斜口断裂和平口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 碳化硅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微结构 2维C/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iC复合材料微结构的显微CT表征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冯炎建 冯祖德 +4 位作者 李思维 张伟华 栾新刚 刘永胜 成来飞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4,共6页
利用显微CT表征了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的3D C/SiC复合材料的三维结构,评价了显微CT的微结构表征能力。结果表明:显微CT能够有效地分辨C/SiC复合材料的织构形貌、材料内部缺陷(孔隙和SiC基体密度差异)。通过重构孔隙的三维结构,... 利用显微CT表征了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的3D C/SiC复合材料的三维结构,评价了显微CT的微结构表征能力。结果表明:显微CT能够有效地分辨C/SiC复合材料的织构形貌、材料内部缺陷(孔隙和SiC基体密度差异)。通过重构孔隙的三维结构,揭示了CVI过程预制体内部存在沉积气体滞留;通过重构孔隙壁的形貌,揭示了CVI SiC基体表面为球状颗粒形貌,并与化学气相沉积(CVD)SiC涂层表面SEM形貌进行对比,阐明了预制体内外在气相沉积过程中存在压差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 显微CT 微结构 预制体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改性对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韩秀峰 张立同 +1 位作者 成来飞 徐永东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71-874,共4页
采用化学气相浸渗法对2DC/SiC复合材料进行基体改性,制备了二维碳纤维增韧碳–碳化硅二元基复合材料(twodimensionalcarbonfiberreinforcedC–SiCbinarymatrixcomposites,2DC/C–SiC)。2DC/C–SiC复合材料的基体为热解碳和碳化硅交替叠... 采用化学气相浸渗法对2DC/SiC复合材料进行基体改性,制备了二维碳纤维增韧碳–碳化硅二元基复合材料(twodimensionalcarbonfiberreinforcedC–SiCbinarymatrixcomposites,2DC/C–SiC)。2DC/C–SiC复合材料的基体为热解碳和碳化硅交替叠层的多层基体。研究了2DC/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比较了2DC/SiC复合材料和2DC/C–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断口形貌。结果表明:2DC/C–SiC复合材料可在基本保持2DC/SiC复合材料抗弯强度的基础上,其断裂韧性得到显著提高。基体改性的效果明显。纤维的逐级拔出是断裂韧性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韧碳-碳化硅二元基复合材料 基体改性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化学气相浸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编织结构对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热膨胀和热扩散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开元 徐永东 +4 位作者 张立同 成来飞 马军强 李宏 张青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64-1569,1576,共7页
分别采用热膨胀仪和激光脉冲热导仪测量了2维、2.5维和3维纤维编织结构的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C/SiC)复合材料从室温到1400℃温度范围内纵向和横向热膨胀系数,以及厚度方向的热扩散系数。用扫描... 分别采用热膨胀仪和激光脉冲热导仪测量了2维、2.5维和3维纤维编织结构的碳纤维增强碳化硅(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C/SiC)复合材料从室温到1400℃温度范围内纵向和横向热膨胀系数,以及厚度方向的热扩散系数。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样品的微结构。结果表明:低温段(700℃以下),3种C/SiC的纵向和横向热膨胀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并在700℃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高温段(700℃以上),它们的纵向热膨胀系数和2维C/SiC的横向热膨胀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2.5维和3维C/SiC的横向热膨胀系数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三者厚度方向的热扩散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维C/SiC的热扩散系数最大,分别是2.5维C/SiC和2维C/SiC的1~1.2和1.4~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 纤维编织结构 热膨胀系数 热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渗时间对C/C-SiC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沛宇 徐永东 +2 位作者 范尚武 张立同 成来飞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经不同的浸渗时间渗Si制备了3种不同的C/C—SiC复合材料,测试了材料的增重率、体积密度、断裂韧性及三点弯曲强度,分析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并观察了材料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得到的C/C—SiC复合材料中,主... 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经不同的浸渗时间渗Si制备了3种不同的C/C—SiC复合材料,测试了材料的增重率、体积密度、断裂韧性及三点弯曲强度,分析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并观察了材料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得到的C/C—SiC复合材料中,主要存在纳米级和微米级2种尺度的SiC颗粒,随着浸渗时间延长,材料的体积密度和SiC含量随之增加,但抗弯强度随之降低。浸渗时间从0.5h延长到5h,材料的密度从2.16g·cm^-3增加到2.21g·cm^-3,SiC的质量百分含量从21.54%增加到31.72%,三点弯曲强度从133MPa下降到86MPa,3种复合材料均表现出一种类似于金属材料的非脆性断裂行为,断裂应变约为1.3%,断裂韧性为9-10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渗时间 C/C-SIC复合材料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高温长寿命抗氧化复合涂层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侯党社 李克智 +2 位作者 李贺军 付前刚 张雨雷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8,共6页
采用包埋技术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WSi_2/MoSi_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研究了W、Mo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包埋粉料中W、Mo含量的增加... 采用包埋技术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WSi_2/MoSi_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研究了W、Mo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包埋粉料中W、Mo含量的增加,所制备复合涂层的厚度先增加后减小;含有10.0at% W和Mo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和较为致密的结构,且WSi_2和MoSi_2含量相对较高;氧化过程中在涂层表面形成致密和稳定的SiO_2玻璃保护膜;在1500℃氧化315h后,带有该涂层的C/C试样仍然没有失重,且经过18次1500℃(?)室温急冷急热后涂层没有开裂和脱落,说明该涂层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涂层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 C/SiC复合材料高温蠕变损伤的显微CT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冯炎建 冯祖德 +3 位作者 刘永胜 栾新刚 张伟华 成来飞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82-485,共4页
利用显微CT针对自愈合2DC/SiC复合材料高温蠕变试验前后的内部孔隙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显微CT技术能较好地探测高温蠕变前后2DC/SiC复合材料内部孔隙率变化,从孔隙率的变化初步证实了BxC组元对2DC/SiC复合材料有一定的自愈合作用。... 利用显微CT针对自愈合2DC/SiC复合材料高温蠕变试验前后的内部孔隙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显微CT技术能较好地探测高温蠕变前后2DC/SiC复合材料内部孔隙率变化,从孔隙率的变化初步证实了BxC组元对2DC/SiC复合材料有一定的自愈合作用。利用显微CT技术证实了高温下的拉伸应力不会导致2DC/SiC复合材料中新的裂纹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C/SIC复合材料 高温蠕变 空隙
原文传递
二维C/SiC复合材料的铆接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柯晴青 成来飞 +2 位作者 童巧英 张青 张立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97-1500,共4页
将直径为2.5mm,3.4mm,4.5mm,6mm,8mm的2DC/SiC复合材料铆钉和尺寸为φ12.8mm×6.5mm带孔件进行紧配合装配,然后对其沉积SiC,沉积时间300h,最终实现铆接。采用扫描电镜(SEM)及拉伸试验来测试连接情况。结果表明:当铆钉直径小于4.5mm... 将直径为2.5mm,3.4mm,4.5mm,6mm,8mm的2DC/SiC复合材料铆钉和尺寸为φ12.8mm×6.5mm带孔件进行紧配合装配,然后对其沉积SiC,沉积时间300h,最终实现铆接。采用扫描电镜(SEM)及拉伸试验来测试连接情况。结果表明:当铆钉直径小于4.5mm时发生铆钉断裂现象,接头为脆性破坏;当直径大于4.5mm时发生铆钉拔出现象,接头为韧性破坏。但是直径越大被连接复合材料的性能损失越大,因此最佳的铆钉尺寸应稍大于4.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 复合材料 铆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编织体复合材料空间几何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毅强 张立同 成来飞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5-98,共4页
针对四步方形编织结构,从三维编织工艺和实际的编织过程出发,提出一种单元几何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建模建立织物的空间几何数学模型,解决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内部编织结构分析困难的问题。该模型以携纱器循环一周返回到起始位置所形成... 针对四步方形编织结构,从三维编织工艺和实际的编织过程出发,提出一种单元几何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建模建立织物的空间几何数学模型,解决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内部编织结构分析困难的问题。该模型以携纱器循环一周返回到起始位置所形成的纱线编织结构作为单元,系统分析编织过程中纱线的空间运动规律,保证纤维束的连续性和材料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对每根纱线,选取它在编织体各个区域内合适的控制点,过这些控制点拟合成三次样条曲线,以此模拟纱线的空间结构中心线,从而能够方便直观地观察到各纱线具体走向。最后得到纱线和编织体的结构,从而便于下一步进行编织体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 纺织复合材料 空间结构 几何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I结合浆料浸渍法制备2D 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童长青 成来飞 +1 位作者 刘永胜 张立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7-322,361,共7页
采用CVI结合浆料浸渍工艺制备2D 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SiC微粉对复合材料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纤维预制沉积SiC80h后,微粉主要渗入到纤维束间。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随着渗微粉前CVI时间的增加及渗入浆料浓度的降低而... 采用CVI结合浆料浸渍工艺制备2D 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SiC微粉对复合材料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纤维预制沉积SiC80h后,微粉主要渗入到纤维束间。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随着渗微粉前CVI时间的增加及渗入浆料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微粉的渗入大大降低了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而对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C/SIC 微结构 力学性能 CVI 浆料浸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军战 楼建军 +2 位作者 徐永东 张立同 成来飞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8-222,共5页
采用反应熔体渗透工艺制备了短切纤维C/S iC与三维针刺C/S iC复合材料,在MM-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2种结构C/S iC复合材料在模拟飞机正常着陆时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短切纤维C/S iC与三维针刺C/S iC刹车盘的平均摩擦系数分别... 采用反应熔体渗透工艺制备了短切纤维C/S iC与三维针刺C/S iC复合材料,在MM-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2种结构C/S iC复合材料在模拟飞机正常着陆时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短切纤维C/S iC与三维针刺C/S iC刹车盘的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31和0.39,线磨损率分别小于1.2μm/次以及2.3μm/次,质量磨损率分别小于14 mg/次与19 mg/次;随着温度的升高,2种结构C/S iC复合材料的热扩散率均降低且较小,从而使得其摩擦曲线出现“翘尾”现象;由于三维针刺C/S iC复合材料在反应熔体渗透过程中纤维受到严重损伤,故在2种结构C/S iC刹车盘对摩时,三维针刺C/S iC刹车盘出现破坏性损坏,而短切纤维C/S iC刹车盘的结构完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切纤维 3维针刺C/SiC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钽含量对C/C复合材料SiC/TaSi_2复合涂层结构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侯党社 李克智 +3 位作者 李贺军 付前刚 张雨雷 李新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252-256,共5页
采用包埋技术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TaSi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包埋粉料中硅钽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钽比的减小,复合涂层的厚度先增... 采用包埋技术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TaSi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包埋粉料中硅钽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钽比的减小,复合涂层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硅钽比为5:1所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和较为致密的结构,且TaSi2含量相对较高,体现出优良的抗氧化和抗热震性能,在1500℃氧化241.8h和经过18次1500℃室温急冷急热后,带有该涂层的C/C试样失重仅为1.04%。穿透性裂纹的形成是长时间氧化后涂层失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涂层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工艺对2DC/SiC-ZrB2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童长青 成来飞 +2 位作者 刘永胜 殷小玮 张立同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5,64,共5页
采用CVI结合SI及PIP工艺制备2D C/SiC-ZrB2复合材料。研究了PIP工艺中循环浸渍次数及热处理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多孔C/SiC浸渍浆料后用PIP结合CVI致密化和仅用CVI致密化的效果。结果表明:浸渍裂解后,热处理温度相同... 采用CVI结合SI及PIP工艺制备2D C/SiC-ZrB2复合材料。研究了PIP工艺中循环浸渍次数及热处理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多孔C/SiC浸渍浆料后用PIP结合CVI致密化和仅用CVI致密化的效果。结果表明:浸渍裂解后,热处理温度相同,热处理次数对复合材料的开孔率和弯曲强度影响不大。2D C/SiC-ZrB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不随PIP次数的增多而增加,PIP处理二次后,复合材料的强度逐渐增加,PIP处理五次,强度达到最大值,制备的复合材料开孔率为8.0%、弯曲强度为423 MPa。SI后用PIP结合CVI致密化比仅用CVI致密化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ZrB2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渗透 浆料浸渍 先驱体浸渍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高熵氧化物涂层抗烧蚀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凌翔 唐颖 +3 位作者 黄世伟 肖博澜 夏东浩 孙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I0001,I0002,共12页
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端部件服役温度不断提高,对表面防护涂层的相稳定性和抗烧蚀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工作针对传统过渡金属氧化物ZrO_(2)、HfO_(2)涂层开展高熵化设计,采用高温固相反应结合超音速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Hf_(0.125)... 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端部件服役温度不断提高,对表面防护涂层的相稳定性和抗烧蚀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工作针对传统过渡金属氧化物ZrO_(2)、HfO_(2)涂层开展高熵化设计,采用高温固相反应结合超音速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Hf_(0.125)Zr_(0.125)Sm_(0.25)Er_(0.25)Y_(0.25))O_(2-δ)(M1R3O)、(Hf_(0.2)Zr_(0.2)Sm_(0.2)Er_(0.2)Y_(0.2))O_(2-δ)(M2R3O)、(Hf_(0.25)Zr_(0.25)-Sm_(0.167)Er_(0.167)Y_(0.167))O_(2-δ)(M3R3O)三种高熵氧化物涂层,探究稀土组元含量对高熵氧化物涂层的相结构演变规律、相稳定性以及抗烧蚀性能的影响。M2R3O涂层和M3R3O涂层呈现优异的相稳定性和抗烧蚀性能,涂层经热流密度为2.38~2.40 MW/m^(2)的氧–乙炔焰烧蚀后仍保持物相结构稳定,未发生固溶体分解或析出稀土组元。其中M2R3O涂层循环烧蚀180 s后的质量烧蚀率与线烧蚀率分别为0.01 mg/s和–1.16μm/s,相比M1R3O涂层(0.09 mg/s、–1.34μm/s)以及M3R3O涂层(0.02 mg/s、–4.51μm/s),分别降低了88.9%、13.4%以及50.0%、74.3%,表现出最优异的抗烧蚀性能。M2R3O涂层的抗烧蚀性能优异归因于其兼具较高的熔点(>2200℃)和较低的热导率((1.07±0.09)W/(m•K)),使其有效防护内部的SiC过渡层以及C/C复合材料免受氧化损伤,避免了界面SiO_(2)相形成所导致的界面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陶瓷 过渡金属氧化物 热喷涂 热防护涂层 抗烧蚀 C/C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I法制备SiCp/SiC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晓明 李镇 +2 位作者 成来飞 张立同 徐永东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本文对用CVI法制备的SiCp/SiC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造粒使颗粒成为类似纤维束的均匀团聚体,通过预制成型使颗粒成为类似纤维预制体的坯体后进行化学气相渗透(CVI)。由这种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到163MPa;成分... 本文对用CVI法制备的SiCp/SiC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造粒使颗粒成为类似纤维束的均匀团聚体,通过预制成型使颗粒成为类似纤维预制体的坯体后进行化学气相渗透(CVI)。由这种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到163MPa;成分包括α2SiC、6HSiC及石墨化的碳。它具有适当弱界面层增韧和非均匀复合效应等增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渗透(CVI) SiCp/SiC复合材料 团聚体 微结构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愈合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6
17
作者 张立同 成来飞 +4 位作者 徐永东 刘永胜 曾庆丰 董宁 栾新刚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6-232,共7页
为了满足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长时热力氧化环境的使用需求,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正朝自愈合方向发展。本文介绍自愈合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自愈合与强韧化机理,制造方法和工艺特点及其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 为了满足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长时热力氧化环境的使用需求,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正朝自愈合方向发展。本文介绍自愈合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自愈合与强韧化机理,制造方法和工艺特点及其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应用情况,表明多元多层微结构形成了“层层设防,就地消灭”的氧化防御体系,是复合材料实现自愈合与强韧化的关键。自愈合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能够满足发动机高温服役环境要求,显著降低发动机的结构重量,从而有效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合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应用 多元多层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SiC-TaSi_2/MoSi_2抗氧化复合涂层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侯党社 李克智 +3 位作者 李贺军 付前刚 魏剑 和永岗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1-335,共5页
采用包埋技术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TaSi_2/MoSi_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能谱(EDS)分析,研究了包埋粉料中Ta,Mo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a,M... 采用包埋技术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TaSi_2/MoSi_2抗氧化复合涂层,通过恒温氧化实验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能谱(EDS)分析,研究了包埋粉料中Ta,Mo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a,Mo摩尔比为1:1时所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和较为致密的结构,氧化过程中在该涂层表面形成致密和稳定的玻璃态SiO_2保护膜.在1500℃氧化326h和经过23次1500℃至室温间的急冷急热后,带有该涂层的C/C试样失重仅为0.97%,表明该涂层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SiC-TaSi2/MoSi2涂层 抗氧化 抗热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孔隙和微裂纹缺陷的C/C-SiC编织复合材料等效模量计算 被引量:26
19
作者 汪海滨 张卫红 +2 位作者 杨军刚 许英杰 曾庆丰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189,共8页
通过观察C/C-SiC复合材料组元分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获得了C/C-SiC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渗透(CVI)制备过程中产生孔隙和微裂纹的几何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孔隙和微裂纹的C/C-SiC微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均匀化等效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C/C-SiC复合材料组元分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获得了C/C-SiC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渗透(CVI)制备过程中产生孔隙和微裂纹的几何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孔隙和微裂纹的C/C-SiC微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均匀化等效计算方法预测了平纹编织C/C-SiC复合材料的模量。针对CVI沉积方式制备的2组不同的C/C-SiC复合材料,实验测试与等效计算结果表明:基于SEM照片建立的C/C-SiC纤维束和复合材料微结构有限元模型,能够反映CVI工艺制备C/C-SiC中孔隙和微裂纹的分布状况;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良好的一致性,数值计算可有效预测C/C-SiC编织复合材料的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渗透 孔隙 微裂纹 均匀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在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烧蚀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陈博 张立同 +1 位作者 成来飞 栾新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8-944,共7页
采用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了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的烧蚀性能,分析了3D C/SiC的烧蚀机理及燃气参数对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管喉部线烧蚀率为0.128±0.088mm/s,质量烧蚀率为0.166kg/(m^2·s);受喷管内燃气组分、温度、... 采用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了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的烧蚀性能,分析了3D C/SiC的烧蚀机理及燃气参数对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管喉部线烧蚀率为0.128±0.088mm/s,质量烧蚀率为0.166kg/(m^2·s);受喷管内燃气组分、温度、压强和流速等环境参数的影响,3D C/SiC的烧蚀涉及不同机理的非均匀烧蚀.喉部及其上下游过渡区域烧蚀最严重,收敛段其次,扩散段烧蚀最弱.烧蚀过程是热物理化学侵蚀和机械剥蚀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SiC的分解流失,SiC和碳纤维的氧化烧蚀,还涉及低速Al_2O_3大粒子的机械化学侵蚀,高速Al_2O_3小粒子的机械侵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蚀 C/SIC复合材料 固体火箭发动机 烧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