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寻找古代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契合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
喻芳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7
|
|
2
|
论寿祝文学“和”的内核 |
张帆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3
|
孙光宪文学思想初探 |
喻芳
|
《蜀学》
|
2009 |
0 |
|
4
|
明清商人伦理形成之内在冲突及其特征 |
段江波
张厉冰
|
《伦理学研究》
|
2003 |
3
|
|
5
|
“宾妓”——薛涛身份的准确定位 |
迟乃鹏
|
《天府新论》
|
2004 |
3
|
|
6
|
郭沫若历史剧体现的科学精神 |
陈鉴昌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7
|
性灵说首倡者张佳胤之诗歌本质论 |
郑家治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8
|
还《石壕吏》中老翁和石壕吏两个人物的历史本来面目 |
迟乃鹏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4 |
1
|
|
9
|
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发端四句注释再商榷 |
迟乃鹏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5 |
1
|
|
10
|
《蔡文姬》和《关汉卿》的艺术独创性 |
陈鉴昌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1
|
郭沫若晚期史剧的真实性评价 |
陈鉴昌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2
|
现当代巴蜀作家与川剧的艺术缘 |
张建锋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3
|
读杜诗琐谈 |
迟乃鹏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8 |
0 |
|
14
|
视阈与姿态:中国现代诗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谢应光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5
|
网络交际中符号图形的词感 |
武小军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07 |
0 |
|
16
|
论《孝经》之孝道观在伦理社会的正面意义 |
方磊
|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7
|
唐初史学家文史互渗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
方磊
|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8
|
抓住家校合育活动设计的关键:媒介分析 |
邹波
|
《少年儿童研究》
|
2012 |
0 |
|
19
|
论常璩的“大一统”史学观 |
王國巍
|
《蜀学》
|
2009 |
0 |
|
20
|
论《葬花吟》“崇高”的美学价值 |
张帆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