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轨道交通领域校内科研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装备安全科研实践基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思聪 李涛 +2 位作者 张丽丽 张继旺 杨冰 《大学教育》 2023年第19期17-20,共4页
文章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现状及目的,论述了建设校内科研实践基地的必要性,并阐明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课题组依托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装备安全科研实践基地,开展了面向参与实践的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和部分基地导师的访谈,收... 文章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现状及目的,论述了建设校内科研实践基地的必要性,并阐明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课题组依托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装备安全科研实践基地,开展了面向参与实践的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和部分基地导师的访谈,收集师生对于校内实践基地运行现状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基地项目实施成效和整体运行效果,并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展望,可为高校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硕士 校内实践基地 问卷调查 交通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动力学建模与测试
2
作者 邵晴 赵峻 +3 位作者 张朋 和风 雷涛 赵春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0,共8页
为快速推进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进程,节约研发成本,研制包含悬浮和导向控制器的磁浮交通车线桥耦合动力学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平台由上位机、实时仿真平台(下位机)、接口箱、悬浮和导向控制器组成。上位机利用SIMPACK和Matlab/Simulin... 为快速推进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进程,节约研发成本,研制包含悬浮和导向控制器的磁浮交通车线桥耦合动力学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平台由上位机、实时仿真平台(下位机)、接口箱、悬浮和导向控制器组成。上位机利用SIMPACK和Matlab/Simulink软件分别建立磁浮车辆动力学、电磁悬浮导向、轨道梁动力学和轨道不平顺等模型,将数值模型导入下位机在环仿真,由管理软件监控仿真状态并记录数据。利用平台开展车辆起浮、直线加速运行、单点悬浮故障以及过平面曲线工况的动力学测试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数值模型合理,仿真方法合适,可用于600 km/h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电磁悬浮 主动控制 半实物仿真 车桥耦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动装置推出刚度对轨道交通车辆振动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寅虎 唐永明 +3 位作者 杨震寰 高浩 李文豪 曹云丽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3,共5页
[目的]电机械制动是采用电机控制丝杆驱动,实现推杆的推出动作使闸瓦与车轮接触,完成制动力传递与摩擦制动的一种制动方式。需要研究这种新型制动方式对轨道交通车辆振动性能的影响。[方法]介绍了电机械制动器和空气制动器的基本结构组... [目的]电机械制动是采用电机控制丝杆驱动,实现推杆的推出动作使闸瓦与车轮接触,完成制动力传递与摩擦制动的一种制动方式。需要研究这种新型制动方式对轨道交通车辆振动性能的影响。[方法]介绍了电机械制动器和空气制动器的基本结构组成,并对两种制动器进行了推出刚度测试和线路振动试验测试,分析了制动器推出刚度对车辆颤振的影响。[结果及结论]刚度测试发现,因电机械制动器采用了电机驱动方式,未采用空气制动器的气孔活塞,故电机械制动器的推出刚度在常工作区内远大于空气制动器且存在非线性特征。在制动器装车后的线路试验中发现,与装用空气制动器相比,装用具有大推出刚度的电机械制动器会加剧车辆的制动颤振现象,其关键部件的振动加速度也会增大。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建议降低电机械制动器的推出刚度,保证车辆实现平稳安全的制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振动性能 推出刚度 振动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加速度与声音信号融合的轨道交通列车轴箱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4
作者 郑则君 宋冬利 +1 位作者 贾晨 马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46,52,共8页
[目的]轴箱轴承是轨道交通列车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需建立更为科学、高效的轴箱轴承故障诊断方法,以有效提取强干扰噪声下的轴承故障特征信息。[方法]以振动加速度及声音信号(以下简称“振声信号”)... [目的]轴箱轴承是轨道交通列车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需建立更为科学、高效的轴箱轴承故障诊断方法,以有效提取强干扰噪声下的轴承故障特征信息。[方法]以振动加速度及声音信号(以下简称“振声信号”)为研究目标,分析了轴箱轴承振声信号的故障特征,提出了一种最优带通卷积滤波的信号降噪方法。该方法将原始信号在频域内划分为多个分段,确定不同分段的带通滤波参数,构建了多通道带通卷积滤波器组。采用时域指标分段峭度来选择最优滤波信号,并对最优滤波信号进行频率加权能量算子解调,以识别轴承的故障部位。[结果及结论]所提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在强干扰噪声下实现对振动加速度信号、声音信号故障特征的提取,仿真结果及现场试验结果均验证了该诊断方法的有效性。振动加速度、声音信号的故障诊断结论可相互补充验证,进一步提高轴箱轴承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列车 轴箱轴承 故障诊断方法 振动加速度信号 声音信号 带通滤波 加权能量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碰撞动力学参数对爬车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许娇 吴启凡 +2 位作者 王红伟 肖守讷 王尚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目的]为了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被动安全性设计能力,需要研究列车碰撞动力学参数对爬车行为的影响。[方法]基于车辆-轨道耦合碰撞动力学模型、Hertz接触理论及刚体非线性连接模型,搭建了列车碰撞三维动力学仿真平台。选... [目的]为了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被动安全性设计能力,需要研究列车碰撞动力学参数对爬车行为的影响。[方法]基于车辆-轨道耦合碰撞动力学模型、Hertz接触理论及刚体非线性连接模型,搭建了列车碰撞三维动力学仿真平台。选取速度、加速度和轮对最大抬升量作为对比参数,采用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来验证列车碰撞三维动力学模型的精度。基于所建立的仿真平台,选取列车结构中的部分重要参数,研究其对轮对抬升量的影响。筛选出吸能防爬装置,头车和中间车的车钩等的安装点(以下简称“安装点”)至车体质心垂向距离、车体质量、车体质心高度、二系悬挂装置垂向刚度及一系悬挂装置垂向刚度共5个敏感度较强的参数,并对其进行列车碰撞动力学敏感度分析。[结果及结论]通过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验证了列车碰撞三维动力学模型的精度满足要求。列车碰撞动力学敏感度分析表明:当参数比率在0.8~1.0范围内变化时,5个敏感性参数的排序依次为二系悬挂装置垂向刚度、车体质量、车体质心高度、安装点至车体质心垂向距离、一系悬挂装置垂向刚度;当参数比率在1.0~1.2范围内变化时,上述参数的排序依次为一系悬挂装置垂向刚度、安装点至车体质心垂向距离、车体质心高度、车体质量及二系悬挂装置垂向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碰撞 动力学参数 爬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 km/h地铁不同减振垫刚度下浮置板轨道减振特性
6
作者 任娟娟 罗磊 +3 位作者 张亦弛 张琦 章恺尧 邓世杰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178,共7页
目前国内地铁的最高运行时速已经达到160 km,而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列车速度120 km/h及以下的减振垫浮置板轨道进行时域分析、频响应分析及减振效果评价,但对160 km/h更高时速下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减振垫浮置板轨道核... 目前国内地铁的最高运行时速已经达到160 km,而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列车速度120 km/h及以下的减振垫浮置板轨道进行时域分析、频响应分析及减振效果评价,但对160 km/h更高时速下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减振垫浮置板轨道核心部件减振垫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不同减振垫及刚度下轨道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减振特性。利用ABAQUS分析不同减振垫刚度下轨下结构的动力学性能,通过动力响应及减振计算分析发现,随着减振垫刚度的减小,钢轨和轨道板垂向位移和加速度有所增加,轨道结构减振效果有所增加;通过谐响应分析揭示垂向共振是轨道结构出现垂向振动波峰的根本原因。综合考虑轨道结构动力特性和减振性能,推荐选用面刚度0.012~0.024 N/mm3减振垫进行减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地铁 浮置板 减振垫 减振性能 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振动
7
作者 娄会彬 魏凌云 +3 位作者 彭也也 魏高恒 龚俊虎 赵春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评估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大跨度T构梁上的走行性能,建立了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考虑了PID控制系统的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T构梁和轨道有限元模型组成。基于该模型仿真计算了20~160 km/h速度下磁浮车-轨-桥耦合系... 为评估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大跨度T构梁上的走行性能,建立了磁浮列车-轨道-T构梁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由考虑了PID控制系统的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T构梁和轨道有限元模型组成。基于该模型仿真计算了20~160 km/h速度下磁浮车-轨-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了行车速度对车-桥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车-桥系统动力学响应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60 km/h处取得最大值。梁体和轨排竖向位移随速度变化较小,跨中处梁体最大竖向位移为2.39 mm,梁体竖向加速度最大值为0.14 m/s^(2)。车体前端竖向加速度取得最大值0.49 m/s^(2),悬浮间隙波动量最大值可达2.28 mm。随着速度的增大,车辆乘坐舒适性逐渐降低,但在20~160 km/h范围内磁浮列车运行平稳性等级仍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电磁悬浮 T构梁 数值仿真 车-桥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洪富 邓自刚 +2 位作者 柯志昊 向雨晴 张卫华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0-1283,共14页
该文提出一种以汽车为载体的平板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并从结构设计、等效实验、原理样机测试三方面对电磁特性开展研究。首先,阐述系统的结构及原理,依托自主研制的最高时速600 km的动轨实验台,分析在固定参数下的电磁力特性和垂向自稳... 该文提出一种以汽车为载体的平板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并从结构设计、等效实验、原理样机测试三方面对电磁特性开展研究。首先,阐述系统的结构及原理,依托自主研制的最高时速600 km的动轨实验台,分析在固定参数下的电磁力特性和垂向自稳定能力,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对悬浮磁体、导向磁体、导体板进行计算分析。最后,改装汽车,加装间隙调节机构、简易悬浮架、车载磁体及测试系统,并搭建长50 m的铜制导体板轨道,开展原理样机测试。整车约为1500 kg,最高实验速度为70 km/h,最大悬浮间隙约为35 mm。实验结果验证了导向磁体的有效性,展现出平板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较强的载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电动悬浮 等效实验 原理样机 高速实验台 导向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系统耦合振动特性
9
作者 高建敏 王谢堂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1,共15页
针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与人体之间动力耦合振动特性研究不充分的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刚柔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动车组柔性车体与座椅及坐姿人体耦合振动响应的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高速铁路随机轨道不平... 针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与人体之间动力耦合振动特性研究不充分的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刚柔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动车组柔性车体与座椅及坐姿人体耦合振动响应的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高速铁路随机轨道不平顺激励下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车体柔性振动作用下不同座位处人体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人体生物力学特性会增大车体某些柔性模态频率;满座工况下,基于人车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出的5 Hz频率以上的共振峰频率和横向共振峰幅值较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大,而垂向共振峰幅值则较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小;车体振动响应的1阶峰值频率明显降低,而幅值则略有增加;人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尼吸振的作用,在300 km·h^(-1)行车速度和满座工况下,人体可明显抑制车体5 Hz频率以上的高频垂向振动,而弹性车体的振动则会激发人体垂向5.25 Hz和横向2.13 Hz频率左右的固有模态,使人体在该频域下的振动能量有所增加。因此,若以车体地板振动加速度代替人体响应评估高速动车组的振动舒适性,会与真实的人体振动程度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 人体生物力学特性 耦合振动特性 轻量化车体 坐姿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轨道系统振动传递研究
10
作者 杨刚 何远鹏 +3 位作者 韩健 罗信伟 张智鑫 何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7-203,共7页
[目的]嵌入式轨道的阻尼较大,有较好的减振降噪性能,因此有必要对嵌入式轨道的减振降噪机理进行研究。[方法]以广州地铁14号线为例,对嵌入式轨道系统与普通扣件式轨道系统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的振动测试;基于现场测试的轨道结构频响函数及... [目的]嵌入式轨道的阻尼较大,有较好的减振降噪性能,因此有必要对嵌入式轨道的减振降噪机理进行研究。[方法]以广州地铁14号线为例,对嵌入式轨道系统与普通扣件式轨道系统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的振动测试;基于现场测试的轨道结构频响函数及纵向衰减率,分析嵌入式轨道系统的减振特性。[结果及结论]嵌入式轨道系统在垂向减振中存在着明显的工作频段;嵌入式轨道在绝大多数频段中的振动加速度幅值均小于普通扣件式轨道的振动加速度幅值;当振动频率为550~1200 Hz时,嵌入式轨道的高分子阻尼材料与弹性垫板的减振体系在该频段具有良好的吸振能力;嵌入式轨道与调频式钢轨阻尼器一样存在固定的调整频段,其调整频带范围在振动频率为400 Hz附近;相比于离散支承的轨道结构形式,连续支承的轨道结构形式在振动频率大于750 Hz频段的钢轨振动衰减率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嵌入式轨道系统 振动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簧联通状态对虚拟轨道车辆车体结构服役安全性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弛 王超 +3 位作者 朱涛 张卫华 肖守讷 阳光武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9,90,共13页
虚拟轨道车辆作为一种新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运行条件下的虚拟轨道车辆服役状态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基于有限元仿真和空簧联通前后状态的线路测试获取车体薄弱位置及加速度响应;然后,通过车辆悬挂系统的加速度传递特性构建车体... 虚拟轨道车辆作为一种新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运行条件下的虚拟轨道车辆服役状态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基于有限元仿真和空簧联通前后状态的线路测试获取车体薄弱位置及加速度响应;然后,通过车辆悬挂系统的加速度传递特性构建车体加速度等效传递系数,开展加速度-应变损伤评估方法研究;最后,结合断裂力学失效评估准则对薄弱位置进行结构完整性评定。通过将服役加速度和应变损伤作为输入,评估了空簧联通状态对虚拟轨道车辆车体的服役安全性。结果表明,车体结构薄弱位置主要分布在车体二位端纵梁焊接位置。车辆启动、制动工况对整体结构损伤影响较大,占整体站间纵向损伤的50%左右;过桥工况对垂向损伤影响较大,占整体站间纵向损伤的60%左右,空簧导通增强了车体结构平稳性,车辆服役环境荷载满足寿命要求,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良好。该研究方法可为虚拟轨道车辆的设计及服役安全性评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轨道车辆 车体结构 加速度特性 疲劳损伤 服役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化无砟轨道模型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健壹 余浩伟 +1 位作者 朱胜阳 王开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的影响,建立包含结构配筋和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路基不均匀沉降作用位置、波长和幅值对轨道结构变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不均匀... 为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的影响,建立包含结构配筋和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路基不均匀沉降作用位置、波长和幅值对轨道结构变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不均匀沉降作用位置对于结构损伤变形影响差异较大;路基不均匀沉降发生在底座板伸缩缝部位,底座板最早出现宏观裂纹,且相同条件下该位置钢轨变形最大;沉降发生在底座板板端附近,复合板与底座板之间离缝较大,底座板从开始损伤到产生宏观裂纹演化进程较长;损伤出现在底座板凹槽处,演化进程所需沉降幅值超过6 mm;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离缝随路基不均匀沉降波长的增大而减小,随沉降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路基不均匀沉降波长增大,复合板与底座板之间离缝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10 m波长最为敏感;路基不均匀沉降幅值增大,结构层间离缝、损伤情况均劣化,在幅值初始增长时钢轨峰值变形增幅较大,沉降幅值达10 mm后钢轨峰值变形在0.5 mm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有限元分析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路基不均匀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型高速磁浮轨道不平顺参数影响研究
13
作者 徐傲康 李苗 +3 位作者 王爱彬 尚贤洪 马卫华 罗世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随着高速磁浮不断突破发展,针对轨道不平顺各控制参数对EMS型高速磁浮车辆运行下的动力学响应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建立包含磁浮车辆系统、轨道梁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的磁浮车辆-轨道-简支梁耦合系统模型,其中车辆系统与轨... 随着高速磁浮不断突破发展,针对轨道不平顺各控制参数对EMS型高速磁浮车辆运行下的动力学响应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建立包含磁浮车辆系统、轨道梁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的磁浮车辆-轨道-简支梁耦合系统模型,其中车辆系统与轨道梁系统使用磁轨关系进行耦合,并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中进行直线轨道梁耦合振动分析,探讨在时速600 km运行条件下轨道不平顺的幅值、方向、波长对EMS型高速磁浮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揭示系统中各项指标受不平顺影响的变化规律,探究高速磁浮车-轨-梁耦合系统轨道不平顺参数影响并提出参数建议。结果表明:对不平顺幅值研究时,磁浮车辆以600 km/h的速度在波长20 m的不平顺激励线路上运行时,耦合系统中某些动力指标超限,在含有波长20 m的不平顺线路幅值控制在4 mm以内为宜;在对垂向及横向不平顺研究时,发现车辆系统在垂向和横向的响应是解耦的,车辆垂向载荷是耦合系统中的主要激励因素,悬浮控制技术应作为高速磁浮系统重点关注的控制技术;对不平顺波长研究时,即使不平顺幅值在1 mm时,波长10 m以下短波不平顺相较于其他波长不平顺更易引起耦合系统的剧烈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S型高速磁浮 轨道梁 轨道不平顺 耦合系统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车辆轮对模态试验方法研究
14
作者 赵瑞 邬平波 刘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5年第1期265-269,284,共6页
为了探究轨道车辆轮对模态试验的方法,采用车轴轴端悬挂、车轴中部靠近辐板悬挂、车轴中间制动盘两侧悬挂、橡胶堆弹性支撑以及钢轨支撑5种约束方式对轮对模态进行试验分析,并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进行轮对模态试验时... 为了探究轨道车辆轮对模态试验的方法,采用车轴轴端悬挂、车轴中部靠近辐板悬挂、车轴中间制动盘两侧悬挂、橡胶堆弹性支撑以及钢轨支撑5种约束方式对轮对模态进行试验分析,并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进行轮对模态试验时应避免刚性支撑的约束方式,在采用弹性约束时,轮对的模态振型受弹性约束位置的影响较小,且轮对模态试验时的激励位置选取在轮缘与车轴端部等位置可以更加全面地激发出轮对的各阶模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轮对模态 试验方法 边界条件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轨道不平顺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
15
作者 金田甜 李永生 +3 位作者 罗阳 谢晨希 吴兴文 温泽峰 《机械》 2025年第1期37-43,58,共8页
轨道不平顺与车辆运行平稳性密切相关。对我国某地铁线路进行了轨道不平顺和车体加速度测试。使用Welch法估计了该线路轨道不平顺谱,分析了全程数据轨道谱,对比了不同曲线形式轨道谱。基于实测车体加速度,初步探究了轨道不平顺对车辆运... 轨道不平顺与车辆运行平稳性密切相关。对我国某地铁线路进行了轨道不平顺和车体加速度测试。使用Welch法估计了该线路轨道不平顺谱,分析了全程数据轨道谱,对比了不同曲线形式轨道谱。基于实测车体加速度,初步探究了轨道不平顺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铁线路轨道不平顺谱线幅值较小,整体上小于美国六级谱。该条线路不同轨道类型的轨道谱趋势一致,幅值较相近,不同曲线形式和轨道类型对轨道不平顺谱的影响不大。车体加速度和平稳性指标受轨道不平顺的影响均不大,车速对车体加速度和平稳性指标的影响较大,平稳性指标随着速度的增大基本呈现线性增大,且整体上横向平稳性指标高于垂向的。本研究以期为地铁线路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轨道不平顺 轨道谱 运行平稳性 特征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车载数据驱动的地铁轨道不平顺智能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飞 谢清林 +2 位作者 陶功权 温泽峰 任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2445,共14页
针对轨道不平顺检测成本高与时效性低等不足,从车辆动态响应与轨道不平顺之间的相关性为切入点,提出一种多源车载数据驱动的轨道不平顺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建立地铁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车辆振动与运动姿态响应数据;其次,通过相关性... 针对轨道不平顺检测成本高与时效性低等不足,从车辆动态响应与轨道不平顺之间的相关性为切入点,提出一种多源车载数据驱动的轨道不平顺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建立地铁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车辆振动与运动姿态响应数据;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算法,选取强相关性数据,制作网络模型数据集;最后,建立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CNN-LSTM),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PSO)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建立PSO-CNN-LSTM模型,实现对轨道不平顺的识别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在车辆动态响应信号中,与横向信号与轨道不平顺之间的相关性相比,垂向信号的更强,同时,车体的运动姿态如车体点头角速度与不平顺有明显的相关性。所提出的PSO-CNN-LSTM模型轨道垂向与横向不平顺识别拟合度分别达0.92和0.76。与经典的全连接神经网络FCNN和支持向量机SVR相比,PSO-CNN-LSTM有更好的识别效果与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车辆动力学 轨道不平顺 神经网络 智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车辆荷载传递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力 朱胜阳 +3 位作者 韦强文 王开云 王平 翟婉明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74,82,共7页
为进一步探讨无砟轨道荷载设计参数取值,为我国时速400 km及以上高速铁路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通过开展无砟轨道静力分析以及钢轨焊缝、车轮扁疤激励下车辆-轨道动力相互作用,揭示列车静、动力载荷特征及传递规律;同时根据轨道承载特... 为进一步探讨无砟轨道荷载设计参数取值,为我国时速400 km及以上高速铁路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通过开展无砟轨道静力分析以及钢轨焊缝、车轮扁疤激励下车辆-轨道动力相互作用,揭示列车静、动力载荷特征及传递规律;同时根据轨道承载特点和无砟轨道设计原理,提出车辆竖向设计荷载取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高速列车车轮扁疤和钢轨焊缝不平顺将造成显著的轮轨冲击,其轮载动载系数最大可达5.79,远高于现行规范取值;扣件系统对扁疤和焊缝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力高频成分衰减作用明显,扣件支反力的动载系数最大为2.64;(2)钢轨焊缝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冲击力随着车速提高以及焊缝不平顺幅值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建议500 km/h及以下高速铁路的钢轨焊缝平直度标准取0.2 mm/m;(3)列车轮载通过扣件支反力作用于轨道板,从传递特性的角度来说,以扣件支反力作为轨道板竖向设计荷载更为合理,其动载系数可取3.0,且能满足400 km/h及以上高速铁路的行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车辆载荷传递特性 动载系数 扣件支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真空超高速轨道交通研究进展与思考
18
作者 张卫华 邓自刚 +3 位作者 毕海权 李田 李艳 李海涛 《机车电传动》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低真空超高速轨道交通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也有部分科学技术问题亟待攻克。文章全面回顾了低真空管道超高速轨道交通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当前的国际研究态势,分析了开展该技术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详细讨论了低气压环境下磁浮列车的悬... 低真空超高速轨道交通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也有部分科学技术问题亟待攻克。文章全面回顾了低真空管道超高速轨道交通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当前的国际研究态势,分析了开展该技术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详细讨论了低气压环境下磁浮列车的悬浮技术适应性及其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如散热和绝缘问题。此外,针对低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的救援与逃生问题,文章也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适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 低真空 磁浮列车 低真空管道 救援与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半监督物体检测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
19
作者 王俊宇 陈哲 孙俊勇 《机车电传动》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轨道交通的运营和维护需要高精度的物体检测和跟踪技术,以确保乘客安全和系统正常运行。近年来,随着Vision in Transformer的提出,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大模型在物体检测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现高精度与高鲁棒性的模型训练的过程中... 轨道交通的运营和维护需要高精度的物体检测和跟踪技术,以确保乘客安全和系统正常运行。近年来,随着Vision in Transformer的提出,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大模型在物体检测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现高精度与高鲁棒性的模型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力机制对数据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在处理图像数据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为降低数据处理成本,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入了注意力机制的半监督物体检测策略,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只处理了10%数据的前提下,采用Grounding DINO和YOLO-World等检测器作为算法的主干,然后在算法的head层采用CBAM、CoTAttention、SEAttention等融合注意力机制,在数据集上达到了0.70±0.04的mAP精度,相比于传统的半监督物体检测,可以得到5.14%的mAP增益,为后续轨道交通物体检测大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监督 注意力机制 物体检测 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车辆垂向轮轨力时域识别对比及其机器学习修正
20
作者 朱涛 吴佳欣 +3 位作者 王小瑞 肖守讷 阳光武 杨冰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7-257,共11页
为了尽可能减小轨道车辆垂向轮轨力时域识别中存在的误差,以时域法为基础,开展了基于机器学习修正的轨道车辆垂向轮轨力识别研究.首先建立了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获取了车辆在随机轨道激励下以250km/h速度行驶时的轴箱加速度响应和垂向... 为了尽可能减小轨道车辆垂向轮轨力时域识别中存在的误差,以时域法为基础,开展了基于机器学习修正的轨道车辆垂向轮轨力识别研究.首先建立了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获取了车辆在随机轨道激励下以250km/h速度行驶时的轴箱加速度响应和垂向轮轨力.其次,建立了Green函数法、状态空间法这2种时域法对应的动载荷识别模型,对状态空间法的初值误差进行了分析,并引入多项式拟合法修正其趋势项误差,进而对比分析了2种方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然后,针对时域法存在的识别误差,提出采用NARX(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s with exogenous inputs)模型对识别误差进行训练和预测,用于消减模型中存在的如响应观测不全与观测噪声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进而对时域法识别结果进行修正,提高识别精度.最后,通过一个10自由度轨道车辆垂向动力学模型,对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对轨道车辆垂向轮轨力均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对于各轮对的识别精度各有优劣;在计算效率方面,状态空间法比Green函数法更优;经NARX模型修正的2种时域法对轨道车辆垂向轮轨力均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识别值与正演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99,为极强相关.基于NARX模型的机器学习误差修正方法可有效提高时域识别精度,可以为后续轨道车辆轮轨力预测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工程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轮轨力识别 Green函数法 状态空间法 NARX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