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激活对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1
作者 杨娜 汤宝鹏 +6 位作者 孙华鑫 喜林强 商鲁翔 王倩辉 迪拉热·太外库力 宋洁 周贤惠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7期654-660,共7页
目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_(1)AAbs)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β_(1)AAbs对大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作用及干预效果。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对照组、β_(1)AAbs... 目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_(1)AAbs)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β_(1)AAbs对大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作用及干预效果。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对照组、β_(1)AAbs组和比索洛尔组。在0、2、4、6周经背部多点注射β_(1)肾上腺素受体第二细胞外环抗原肽建立主动免疫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模型。测定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β_(1)AAbs水平验证模型。在心室不同区域测量电生理参数心室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传导速度和传导异质性。马松染色检测心室组织不同区域的纤维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β_(1)AAbs组与比索洛尔组自第2~8周β_(1)AAbs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和比索洛尔组相比,β_(1)AAbs组的心率显著增加,RR间期、QT间期和QTc间期明显缩短(P<0.05);不同区域心室有效不应期均明显缩短,有效不应期离散度显著增加(P<0.05),不同区域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P<0.05),不同部位胶原容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以上参数改变在中间部最为明显,均可被比索洛尔逆转(P<0.05)。结论β_(1)AAbs可增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改变,其潜在机制可能与不同区域纤维化程度有关,比索洛尔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 室性心律失常 空间电生理特性 纤维化 比索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重点更新)》要点解读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锦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74-78,共5页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心力衰竭(心衰)诊治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ESC心力衰竭协会于2023年公布了针对《2021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21年版指...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心力衰竭(心衰)诊治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ESC心力衰竭协会于2023年公布了针对《2021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21年版指南)的更新[1]。该更新指南针对慢性心衰的分类依然沿用2021年版指南分类: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中间范围射血分数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本次指南更新主要集中于HFmrEF和HFpEF患者的药物治疗和管理、急性心衰治疗策略和心衰并发症的治疗。现对其重要推荐更新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证据 ESC 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心肌细胞再生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莉 熊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727-731,共5页
成年哺乳动物心肌细胞在出生后迅速退出细胞周期,当心肌细胞因缺血或其他因素而损伤,残留存活的心肌细胞增殖能力十分有限,取而代之的是不具有收缩能力的纤维组织,从而引发不良心脏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为了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成年哺乳动物心肌细胞在出生后迅速退出细胞周期,当心肌细胞因缺血或其他因素而损伤,残留存活的心肌细胞增殖能力十分有限,取而代之的是不具有收缩能力的纤维组织,从而引发不良心脏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为了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开发根本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已通过多种方法和模型来实现心肌细胞的再生,现综述实现心脏再生方法的研究现状,旨在阐明各种操纵心脏再生和促进心脏损伤后修复的策略,并讨论未来临床应用的前景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生 多能干细胞 再生医学 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SYNTAX评分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叶滔 成联超 +4 位作者 崔彩艳 童兰 张震 童琳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2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可作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程度的量化指标,现旨在评估rSS在行PCI的高龄(年龄≥75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中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可作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程度的量化指标,现旨在评估rSS在行PCI的高龄(年龄≥75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中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1081例,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75岁和年龄≥75岁两组,根据rSS将患者分为3组(rSS=0、1≤rSS≤8、rSS≥9)。临床随访18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比较rSS在高龄和年龄<75岁患者中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所有1081例患者中,高龄患者309例(28.58%),高龄患者体重指数更低、合并症更多、基线SYNTAX评分更高、rSS更高(P<0.05)。在高龄和年龄<75岁的患者中,随着rSS增高,MACE发生率均增高(P<0.001)。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S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对于高龄CAD患者,rSS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不完全血运重建程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残余SYNTAX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血管潜在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杰 唐建辉 +3 位作者 黄长久 张川 刘玲玉 汪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免疫功能失调的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失调也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伴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研究较多,关...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免疫功能失调的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失调也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伴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研究较多,关于类风湿关节炎与甲状腺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虽有不少报道,但角度不一,缺乏一个明确的结论。现通过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探索两种疾病的可能共同诱因、临床联系及对心血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甲状腺疾病 自身免疫病 心血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和院内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成联超 丁寻实 +4 位作者 汪汉 童兰 张翠 王燕凤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6期670-674,共5页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11家医院的STEMI患者1443例,其中369例(25.57%)是女性。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率...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11家医院的STEMI患者1443例,其中369例(25.57%)是女性。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救治效率和院内全因死亡率,救治效率指标主要包括症状发作至球囊开通(S-to-B)时间、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开通(FMC-to-B)时间。结果女性患者更年长,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不典型胸痛/胸闷症状更常见(P<0.01);不同性别患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相当(P>0.05)。在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中,女性患者的中位S-to-FMC时间(130 min vs 115 min,P=0.007)和S-to-B时间(300 min vs 265 min,P=0.001)更长,而FMC-to-B时间(123 min vs 114 min,P=0.087)的延长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死亡率更高(13.3%vs 6.0%,P<0.001),且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OR 1.792,95%CI 1.035~3.103,P=0.037)。结论STEMI患者院内救治效率无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更年长,胸痛症状更不典型,合并症更多,院前就诊延误更重,院内全因死亡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性别 死亡率 救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冠脉综合征救治和预后的年龄差异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思艺 丁寻实 +6 位作者 叶滔 成联超 崔彩艳 张玉玫 朱峰 蒋兴林 蔡琳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年龄段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救治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11家已建设胸痛中心医院的2 833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55岁组(569例)、55~64岁组...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年龄段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救治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11家已建设胸痛中心医院的2 833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55岁组(569例)、55~64岁组(556例)、65~74岁组(804例)、≥75岁组(904例)4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既往史、发病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ACS类型和发病至到达医院大门的时间(S-to-D)等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救治情况、院内全因病死率及出院1年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的差异。主要终点事件为不同年龄段ACS患者的临床结局,包括院内全因死亡和出院1年内MACCE发生情况。次要终点事件为不同年龄段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年龄段组出院1年内MACCE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1年内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患者的比例逐渐减少,<55岁、55~64岁、65~74岁、≥75岁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7.2%(496/569)、77.0%(428/556)、66.4%(534/804)、60.1%(543/90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史更常见〔<55岁、55~64岁、65~74岁、≥75岁患有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41.3%(235/569)、52.2%(290/556)、59.7%(480/804)、66.9%(605/904),糖尿病的比例分别为:18.6%(106/569)、25.5%(142/556)、27.0%(217/804)、28.2%(255/904),冠心病的比例分别为:10.1%(57/564)、13.9%(77/555)、17.6%(141/803)、23.7%(213/899),脑卒中史的比例分别为:0.7%(4/564)、4.0%(22/552)、4.5%(36/801)、8.6%(77/894)〕,而有吸烟史、典型胸痛/胸闷和血脂异常的比例明显减少〔吸烟史比例分别为:60.2%(340/565)、48.0%(266/554)、33.7%(270/801)、21.7%(195/899),典型胸痛/胸闷比例分别为:96.9%(536/553)、96.4%(516/535)、91.8%(716/780)、90.2%(776/860),血脂异常比例分别为:11.2%(63/565)、9.2%(51/553)、5.7%(46/802)、4.9%(44/896)〕,S-to-D时间明显延长〔min:176.0(73.5,557.0)、194.5(89.3,682.3)、221.0(98.8,940.5)、270.0(115.0,867.0)〕,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降低(g/L:145.44±17.43、135.95±19.25、129.75±19.03、122.19±20.5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发生率明显增加〔18.6%(106/569)、20.5%(114/556)、26.6%(214/804)、26.5%(240/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5岁患者KillipⅢ~Ⅳ级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0%和12.6%。与<55岁、55~64岁、65~74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接受PCI的比例最低,接受PCI的患者院内全因病死率和1年内MAC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6.0%(28/463)比10.4%(45/434),14.6%(43/294)比24.3%(55/226),均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段组患者的院内全因病死率和1年内MACCE累积发生率均增加(<55岁、55~64岁、65~74岁、≥75岁组院内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9%、2.2%、5.5%、8.3%,1年内MACCE发生率分别为:5.0%、6.7%、13.9%、18.7%,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源性休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血管病变支数和接受PCI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644(1.356~1.993)、11.794(7.469~18.621)、2.449(1.419~4.227)、1.334(1.096~1.624)、0.391(0.247~0.619),均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TEMI、血管病变支数、接受PCI是影响患者出院1年内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和95%CI分别为1.354(1.205~1.521)、1.387(1.003~1.916)、1.314(1.155~1.495)、0.547(0.402~0.745),均P<0.05〕。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与其他年龄段ACS患者相比,年龄≥75岁的高龄患者NSTEMI比例增加,而接受PCI的比例降低,临床结局更差;但接受PCI的高龄患者预后优于保守治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年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病死率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及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思琪 刘汉雄 +7 位作者 余秀琼 童琳 李锦 成联超 陈旭 齐灵垚 罗艳 蔡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694-1699,1706,共7页
背景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能在救治和预后方面有异于老年男性AMI患者。而目前中国关于老年AMI患者救治现状和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较少。目的分析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和1年心血管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选取... 背景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能在救治和预后方面有异于老年男性AMI患者。而目前中国关于老年AMI患者救治现状和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较少。目的分析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和1年心血管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成都地区11家综合医院就诊的1579例老年(>60岁)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56例,女523例。比较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1年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性别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吸烟、饮酒、PCI史和COPD史、典型胸痛/胸闷症状发生的比例、肌酐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男性(P<0.05),女性年龄、合并糖尿病史比例、心率、Killip分级≥Ⅱ级比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症状发作至导丝通过的时间(S-to-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时间(FMC-to-B时间)、院内全因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相关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R=1.830,95%CI(1.029,3.255),P=0.040〕、年龄〔HR=1.063,95%CI(1.031,1.095),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HR=2.382,95%CI(1.380,4.113),P=0.002〕、心源性休克〔HR=2.474,95%CI(1.259,4.859),P=0.009〕、肌酐〔HR=1.004,95%CI(1.001,1.006),P=0.003〕和PCI〔HR=0.228,95%CI(0.135,0.386),P<0.001〕是老年AMI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院内行再灌注治疗措施的比例无性别差异,但救治效率和预后存在差异。女性AMI患者院内救治效率更低、心肌总缺血时间更长、药物使用比例更低,且院内全因死亡率和1年内心血管死亡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 性别 治疗结果 院内死亡率 心血管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与心血管疾病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晓倩 秦莉 +2 位作者 张艺文 童兰 汪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糖皮质激素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激素之一,其药理作用较多。研究表明,无论是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还是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给药,都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有关。现主要对糖皮质激素与部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高血压 高血糖症 胰岛素抵抗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 体重增加 向心性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昼夜差异性和非工作日与工作日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成联超 周名纲 +4 位作者 何丹 童兰 张翠 王燕凤 蔡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5-291,共7页
背景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入院就诊的患者,其救治质量和预后可能会较正常工作时间入院就诊患者差。而目前中国缺少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效率在不同就诊时间和就诊日期的差异性的研究。目的比较夜间就诊和日间就诊、工作日就诊和非工作... 背景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入院就诊的患者,其救治质量和预后可能会较正常工作时间入院就诊患者差。而目前中国缺少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效率在不同就诊时间和就诊日期的差异性的研究。目的比较夜间就诊和日间就诊、工作日就诊和非工作日就诊的AMI患者的救治效率和院内死亡率。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11家已建立胸痛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的2109例AMI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日间组(1235例)和夜间组(874例);根据就诊日期分为工作日组(1442例)和非工作日组(667例)。比较两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效率〔症状发作至球囊开通的时间(S-to-B),症状发作至到达医院大门的时间(S-to-D),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开通时间(FMC-to-B),到达医院大门至球囊开通的时间(D-to-B),D-to-B达标率,FMC-to-B达标率〕和AMI患者院内死亡率,并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夜间组行PCI的STEMI患者S-to-B、FMC-to-B、D-to-B长于日间组,D-to-B达标率、FMC-to-B达标率低于日间组(P<0.05)。工作日组和非工作日组S-to-B、S-to-D、FMC-to-B、D-to-B、D-to-B达标率、FMC-to-B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组AMI患者院内死亡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高于日间组(P<0.05)。工作日组和非工作日组AMI患者院内死亡率、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未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1,95%CI(1.023,1.080)〕、诊断疾病〔OR=2.820,95%CI(1.163,6.841)〕、心源性休克〔OR=7.463,95%CI(4.066,13.697)〕、院内心搏骤停〔OR=5.729,95%CI(1.616,20.314)〕、多支血管病变〔OR=1.889,95%CI(1.080,3.303)〕、夜间就诊〔OR=1.788,95%CI(1.036,3.087)〕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成都地区AMI的救治不存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就诊之间的差异,但存在昼夜差异。相对于日间来院就诊的AMI患者,夜间来院就诊的AMI患者院内救治延误更严重,心肌总缺血时间更长,且院内死亡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院内诊疗 昼夜 夜间 院内死亡率 救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活素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旖旎 童琳 +2 位作者 邹艳 廖慧 李璐娜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62-167,共6页
目的:探究新活素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HF)疗效及对心功能和血清可溶性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sST2)、重组人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N-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影响,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 目的:探究新活素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HF)疗效及对心功能和血清可溶性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sST2)、重组人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N-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影响,为治疗该病症提供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扩张型心肌病HF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excel利用公式f(x)=rand()产生随机数字,再利用排序功能进行随机分组,得出随机总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1)。两组患者均进行标准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标准基础治疗之外予以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新活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d后疗效差异,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d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排血量(SV)]、血清标志物(sST2、Galectin-3、NT-pro BNP)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治疗7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8%,高于对照组的83.61%(P<0.05);治疗7d后,两组患者LVEF、SV均较治疗前上升,LVEDD、sST2、Galectin-3、NT-pro BN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6种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新活素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扩张型心肌病HF疗效显著,对心肌重塑及纤溶系统功能均有一定调控效果,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活素 瑞舒伐他汀钙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格列净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游月婷 汪汉 徐俊波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8期830-833,共4页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进展性心脏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同时,心力衰竭也常是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降糖药物达格列净具有降低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现对达格列净治疗心力衰...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进展性心脏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同时,心力衰竭也常是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降糖药物达格列净具有降低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现对达格列净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以及安全性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 达格列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比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术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同步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丽娟 邓晓奇 +5 位作者 王淑珍 严霜霜 徐敏 刘春霞 谭焜月 熊峰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LBBP患者25例(LBBP组)和RVOP患者22例(RVOP组)。应用RT-3DE获取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LVSV)...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LBBP患者25例(LBBP组)和RVOP患者22例(RVOP组)。应用RT-3DE获取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LV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即左室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SD)、最大时间差(Tmsv-Dif)及经心率校正的标准差及时间差(Tmsv-SD%、Tmsv-Dif%),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差异。结果两组LVEF、LVSV、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意义(均P<0.05)。结论 RT-3DE能定量评价LBBP患者和RVOP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且LBBP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方法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熊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6期889-893,共5页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征、左室流出道梗阻和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该病可通过药物、外科手术、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等方式治疗,从而改善...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征、左室流出道梗阻和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该病可通过药物、外科手术、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等方式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及预防心源性猝死。现就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方法的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射频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齐灵垚 蔡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1099-1102,共4页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两大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心血管疾病。这两种疾病常共存,且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增加。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心衰、预防心室...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两大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心血管疾病。这两种疾病常共存,且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增加。近年来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心衰、预防心室重构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临床专家进一步探索了其在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方面的作用,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玉玫 熊波 +5 位作者 成联超 叶滔 童兰 王燕凤 刘汉雄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7期759-764,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状况,探讨影响院前延误的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21例,按院前延误时间分为≤180 min组和>180 min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现况并采用多因...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状况,探讨影响院前延误的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21例,按院前延误时间分为≤180 min组和>180 min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现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院前延误时间中位数为215 min;44.10%的患者院前延误≤180 min,其中位数为90 min,院内死亡率为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汗症状(OR 1.228,95%CI 1.006~1.500)、年龄(OR 0.763,95%CI 0.633~0.921)、入院方式(120入院:OR 3.571,95%CI 2.133~5.97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OR 0.497,95%CI 0.361~0.683)是院前延误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情况仍需进一步改善,需提高对症状不典型患者及院外转诊患者的警惕性,缩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延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熊峰 邓晓奇 +3 位作者 谭焜月 王淑珍 刘春霞 张丽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9期1312-1319,共8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引导电极植入的方法及作用。方法2019年7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5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拟定电极植入区域(靶区域)及植入路径。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引导电极植入靶区...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引导电极植入的方法及作用。方法2019年7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5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拟定电极植入区域(靶区域)及植入路径。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引导电极植入靶区域及植入深度,记录心电图特征、起搏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结果5例患者皆成功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引导下实施左束支区域起搏,4例电极植入靶区域,1例电极植入低于靶区域。其中1例患者电极穿孔入左心室,更换区域植入。5例患者手术时间(125.00±8.12)min,X线曝光时间(14.16±1.68)min,心室电极植入时间(24.80±7.01)min,心室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8.93±1.84)min。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起搏参数稳定,无导线脱位、穿孔、血栓及感染发生。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引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电极植入,避免电极植入深度不足及电极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靶区域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式的操作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左束支 心脏起搏 电极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甘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秦莉 杨晓倩 +1 位作者 张艺文 汪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1215-1221,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甘草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对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筛选,再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相关靶点,最后对...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甘草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对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筛选,再运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相关靶点,最后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Venn分析,得到甘草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筛选关键靶点。采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结果经筛选得到甘草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活性成分71个,作用靶点37个,主要涉及66个生物学过程,156条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甘草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来发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新型冠状病毒合并心肌炎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危重症中的救治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佳玲 叶滔 +1 位作者 周名纲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1年第3期256-261,共6页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负担较重,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搏骤停。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是救治心脏危急重症的重要手段。现通过1例体外膜肺氧合救治成功的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例,引出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危急重...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负担较重,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搏骤停。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是救治心脏危急重症的重要手段。现通过1例体外膜肺氧合救治成功的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例,引出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危急重症中救治的探讨,包括体外膜肺氧合机制、适应证与禁忌证、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和展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心脏危重症 心源性休克 心搏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炎症反应在狼疮患者冠心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艺文 汪汉 +3 位作者 秦莉 杨晓倩 童兰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2期200-202,218,共4页
冠心病是造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失调的免疫/炎症反应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血管损伤的风险。免疫/炎症反应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保护机制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形成的中心环节。现... 冠心病是造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失调的免疫/炎症反应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血管损伤的风险。免疫/炎症反应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保护机制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形成的中心环节。现概述流行病学并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冠心病 流行病学 免疫/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