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应用伦理学体系论纲 被引量:4
1
作者 任丑 郑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21,共9页
作为当代伦理学的重要领域,应用伦理学面临着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质疑乃至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的提出为应用伦理学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建构应用伦理学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与发展契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应用伦理学... 作为当代伦理学的重要领域,应用伦理学面临着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质疑乃至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的提出为应用伦理学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建构应用伦理学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与发展契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应用伦理学体系是应用伦理逻辑论、应用伦理主体论、应用伦理生态论、应用伦理实体论、应用伦理实践论等共同建构的理论。其中,应用伦理逻辑论总体把握应用伦理学的逻辑结构,应用伦理主体论、应用伦理生态论、应用伦理实体论分别研究应用伦理学的身体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三要素的逻辑结构与实践功能,应用伦理实践论综合考察应用伦理学的实践功能。为了应对、解决多元世界与共同命运的冲突,应用伦理学体系应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应用义利观,并在应用伦理主体、应用伦理生态、应用伦理实体中落实为应用伦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应用伦理学体系 应用义利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的三次觉醒
2
作者 任丑 李育侠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伦理是“是”实现其“应当”的生活实践,也是“应当”扬弃其“是”的历史进程。它体现为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的提出)表明,整体伦理遮蔽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第二次觉醒(人为主义谬误的伦理诊断)指出,分析伦理隔离了事实与... 伦理是“是”实现其“应当”的生活实践,也是“应当”扬弃其“是”的历史进程。它体现为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的提出)表明,整体伦理遮蔽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第二次觉醒(人为主义谬误的伦理诊断)指出,分析伦理隔离了事实与价值的联系;第三次觉醒(自然主义谬误与人为主义谬误的扬弃)探究事实与价值的共同根源与本质区别,把握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寻求人类伦理命运的天下大道。伦理的三次觉醒既是伦理理论的自我提升,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航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当 伦理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伦理律令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任丑 沈冬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104,共10页
食物不仅仅是人类食用的自然之物,更是人类在其能力范围内超越自然的必然限制并自由地创造好(善)的生活的精神之物。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进程中,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彰显着饥饿驱使下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对抗颉颃与重叠共生的密切... 食物不仅仅是人类食用的自然之物,更是人类在其能力范围内超越自然的必然限制并自由地创造好(善)的生活的精神之物。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进程中,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彰显着饥饿驱使下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对抗颉颃与重叠共生的密切联系。在此联系中,食物自身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关系。这就提出了食物伦理的根本问题:如何把握食物所蕴含的伦理关系?该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子问题:是否应当禁止食用任何对象?是否应当以任何对象为食物?应当以何种对象为食物?食物伦理第一律令、第二律令、第三律令分别回应这三个子问题。第一律令、第二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不应当"的否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消极自由(免于饥饿或不良食物伤害的自由)。第三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应当"的肯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积极自由(正当追求优良食物和善的生活的自由)。三大律令分别从不同层面诠释出食物伦理的根本法则或食物伦理的总律令——食物伦理的自由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伦理律令 自由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伦理学的演进 被引量:2
4
作者 任丑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106,共7页
食品伦理学的雏形蕴含在人类的食物习俗之中。一般说来,人类的食物习俗倾向于健康快乐的自然目的,并逐步形成相应的节制德性。当食物习俗和节制德性追求社会目的时,节制德性也就突破自身限制,走向外在食物伦理规范的轨道。在特定历史阶... 食品伦理学的雏形蕴含在人类的食物习俗之中。一般说来,人类的食物习俗倾向于健康快乐的自然目的,并逐步形成相应的节制德性。当食物习俗和节制德性追求社会目的时,节制德性也就突破自身限制,走向外在食物伦理规范的轨道。在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中世纪),食物习俗和节制德性转化为神圣食物法则与世俗食物伦理的颉颃。二者的颉颃在农业科技大变革的历史境遇中演进为食品科技对人类伦理精神的挑战和后者对前者的反思。在此进程中,食品伦理学应运而生。食品伦理学既应当为人类健康快乐的个体生活提供理性行为规则,也应当为食品立法提供哲学论证和法理支撑,还能够为应用伦理学开拓出深刻宽广的研究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习俗 节制德性 食品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理智德性的追问
5
作者 任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6-130,共5页
应用理智德性的追问既是应用伦理学的历史使命,更是解决人类生活世界面临诸多高新技术伦理问题的内在要求。应用理智德性具有科学、技术与理智三大要素。如果说科学是理智追求知识原理的平等路径,技术是理智运用知识原理的自由途径,那... 应用理智德性的追问既是应用伦理学的历史使命,更是解决人类生活世界面临诸多高新技术伦理问题的内在要求。应用理智德性具有科学、技术与理智三大要素。如果说科学是理智追求知识原理的平等路径,技术是理智运用知识原理的自由途径,那么理智则是在技术实践中运用或发现科学原理以便达成尊严的能力。也就是说,应用理智德性是理智把握、运用科学技术以达成平等、自由与尊严的应用德性,也是理智的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应用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自由 尊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特质
6
作者 任丑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2,共9页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思想优秀成果的结晶,其特质是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伦理精神。在反思人类伦理思想史并且直面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建构了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精神为灵魂、以实践精神为目的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伦理思想阐...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思想优秀成果的结晶,其特质是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伦理精神。在反思人类伦理思想史并且直面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建构了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精神为灵魂、以实践精神为目的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伦理思想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思考现实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当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使命是,秉持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根本特质,研究事关人类命运的现实伦理问题,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精神 自由精神 实践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密码探幽
7
作者 任丑 张倩倩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2,共7页
伦理的形成是自然、天性与人为共同推进的壮阔历程。自然奠定伦理基础,天性提供伦理可能,人为是天性的展开和伦理的实践过程。在自然、天性、人为的有机联系中,伦理密码逐步走出无知之幕而彰显自身。人或人类的坚韧性与脆弱性构成伦理... 伦理的形成是自然、天性与人为共同推进的壮阔历程。自然奠定伦理基础,天性提供伦理可能,人为是天性的展开和伦理的实践过程。在自然、天性、人为的有机联系中,伦理密码逐步走出无知之幕而彰显自身。人或人类的坚韧性与脆弱性构成伦理的基本要素。脆弱性是伦理的必要性根据,坚韧性是伦理的可能性根据,脆弱性与坚韧性的矛盾是伦理的根本动力。由此可见,伦理奠定在脆弱性与坚韧性的矛盾关系之上,脆弱性与坚韧性的矛盾就是伦理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坚韧性 伦理密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生命:近代学人李石岑教育哲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冰娥 任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152,共7页
回看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李石岑以其对教育哲学的独特阐发,对中国教育学及教育思想史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难以忽视的学术贡献。李氏教育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学中的柏格森生命哲学、尼采权力意志论、倭伊铿精神生活论、杜威"... 回看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李石岑以其对教育哲学的独特阐发,对中国教育学及教育思想史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难以忽视的学术贡献。李氏教育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学中的柏格森生命哲学、尼采权力意志论、倭伊铿精神生活论、杜威"教育即生活"论及霍冷"教育即过程"论等,但同时又是合并中西的思想产物。它把教育视为表现生命,人格看作表现生命的凝结,教育与人生的目的规定为"生的冲动"。这体现出很强的教育平等与主体意识,为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而超前的一步,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建设仍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石岑 教育哲学 表现生命 生的冲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人格养成方法的内涵、特征与现代启示
9
作者 魏冰娥 任丑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2-27,共6页
儒家人格养成的方法,以潜移默化法、寓教于乐法和践行法最具代表性。潜移默化法将主体置身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通过榜样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的善美习熏滋养主体人格;寓教于乐法通过对乐教情境的设置与感染,激发主体的情感共鸣,以温情愉悦... 儒家人格养成的方法,以潜移默化法、寓教于乐法和践行法最具代表性。潜移默化法将主体置身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通过榜样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的善美习熏滋养主体人格;寓教于乐法通过对乐教情境的设置与感染,激发主体的情感共鸣,以温情愉悦的方式促使主体人格的形成;践行法主张主体通过生活实践中的习之行为成就主体人格。儒家人格养成方法与我国现有人格教育方法有所不同:一是前者多以隐性方式将人格教育理念和方法内化于主体,后者大多以显性方式将人格教育理论灌输于主体;二是前者主张教养结合,强调在生活实践中成就人格,后者突出教而较少注重养,较少关注生活实践;三是前者主张情、理、乐三者的结合,合情合理又愉悦地养成人格,后者更多的是以知识讲授的方式培养人格;四是前者在重视人格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加彰显践行的重要,后者较多关注人格理论说教,相对忽视了主体对理论之知的践行;五是前者更为关切环境对主体人格养成的习熏,后者更多地仅限于学校的课堂教育。因此,汲取儒家人格养成方法之长,以完善现有人格教育体系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养成 潜移默化 寓教于乐 践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德育的人文特性及其对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10
作者 魏冰娥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第2期86-90,共5页
从儒学衍生出来的儒家德育方法通过"以文化人""仁之实""仁之方"等内涵表现出浓郁的人文特性,从而倡导一种集人、文、教、养、爱、理、知、行于一的寓教于养、寓养于教、有教有养、教养合一的人格养成观... 从儒学衍生出来的儒家德育方法通过"以文化人""仁之实""仁之方"等内涵表现出浓郁的人文特性,从而倡导一种集人、文、教、养、爱、理、知、行于一的寓教于养、寓养于教、有教有养、教养合一的人格养成观。这一人格观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肯定、仁爱情感的激发、德性行为的践行以及社会人文的营造,以润物细无声而充满温情的方式,有力、有效、有爱地弥补了当前人格养成教育的不足,彰显了中华人格的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德育 人文色彩 人格养成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石岑的两层人格诠释及启示
11
作者 魏冰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6-31,共6页
李石岑从哲学与教育两视角对人格进行了两层诠释:"表现生命"与"大意力之表征"。前者主张人格即是生命本质的真实表现,后者认定人格是大意力的现实表征,二者殊途同归于李氏生命本体里,从而共同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勇... 李石岑从哲学与教育两视角对人格进行了两层诠释:"表现生命"与"大意力之表征"。前者主张人格即是生命本质的真实表现,后者认定人格是大意力的现实表征,二者殊途同归于李氏生命本体里,从而共同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造、苦战激斗、彰显个性的人格观。它源于生活又追求精神、开放实在又自主平等、理论扎实又关切现实,对当代中国的人格理论与人格教育尤其是青年及儿童人格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石岑 人格 表现生命 大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伦理规则 被引量:5
12
作者 任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119,共9页
食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根据,人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回避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中的食物伦理问题。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食物伦理规则追求运用食物保持生命的自然目的,此为自然之善。自我在追求善(或好)的生活的生命历程中,把食物的... 食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根据,人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回避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中的食物伦理问题。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食物伦理规则追求运用食物保持生命的自然目的,此为自然之善。自我在追求善(或好)的生活的生命历程中,把食物的自然之善提升为维系人性尊严的自我之善,此为人与自我关系中的食物伦理规则。自我之善与自我之恶的矛盾蕴含着超越主观的自我善恶的客观伦理法则——食物权及其相应责任所共同构成的人类之善,即人与他人关系中的食物伦理规则。食物伦理规则本质上是人类扬弃自然的实践活动所彰显的自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伦理 关系 伦理规则
原文传递
“发展”观念的伦理诉求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丑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119,共8页
发展,是人类历史持续自我否定、进而逐步实现其自由精神的过程。这一过程内在地要求发展的伦理法则、伦理律令与相应的伦理义务与之相配套。发展的伦理法则扬弃功利与道义之冲突,把人类历史的绵延作为绝对命令。为此,它内涵三大发展律令... 发展,是人类历史持续自我否定、进而逐步实现其自由精神的过程。这一过程内在地要求发展的伦理法则、伦理律令与相应的伦理义务与之相配套。发展的伦理法则扬弃功利与道义之冲突,把人类历史的绵延作为绝对命令。为此,它内涵三大发展律令:消极律令、积极律令与主动律令。发展的伦理律令把人类提升为对人类历史负责的伦理主体,要求人类始终如一地承担维系人类历史绵延的伦理义务。可见,发展的伦理诉求亦是人类自由精神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伦理诉求 自由精神
原文传递
应用理智德性探微
14
作者 任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本质上是理智德性之实践问题,即应用理智德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论已经埋下应用理智德性的种子。不过,理智德性转变为应用理智德性面临三大困境。整体上看,是理智德性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困境;分而言之,则是... 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本质上是理智德性之实践问题,即应用理智德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论已经埋下应用理智德性的种子。不过,理智德性转变为应用理智德性面临三大困境。整体上看,是理智德性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困境;分而言之,则是实践理智德性、沉思理智德性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把理智德性(求真的德性)与道德德性(求善的德性)对立起来,并主张前者优先于后者。实际上,求真的德性以求善的德性为鹄的,或者说,求善的德性是目的,求真的德性是途径。因此,实践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可以综合为有道德的实践理智德性或有实践理智的道德德性,这是一种把求真与求善融为一体的德性,即应用理智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理智德性 求真之德性 求善之德性
原文传递
食品伦理学的生成
15
作者 任丑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118-126,共9页
食品(food)与伦理学(ethics)似乎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伦理学属于实践哲学,食品则是满足饥饿需求的可食用物品。或许正因如此,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把food和ethics组合为“food ethics(食品伦理学)”。不过,食品伦理学绝非凭空而来,它... 食品(food)与伦理学(ethics)似乎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伦理学属于实践哲学,食品则是满足饥饿需求的可食用物品。或许正因如此,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把food和ethics组合为“food ethics(食品伦理学)”。不过,食品伦理学绝非凭空而来,它具有传统食品伦理生活的深厚历史根基。诚如胡塞尔所说:“在实际生活中,我具有的世界是作为传统的世界。”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356页。 食品伦理学正是源自人类实际生活中具有伦理传统的食品生活世界,它具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那么,食品伦理学是如何生成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传统 食品伦理 超越论的现象学 伦理学 实践哲学 胡塞尔 商务印书馆 历史根基
原文传递
“发展”观念的伦理诉求
16
作者 任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6期165-166,共2页
一、“发展”的伦理法则。道义与功利(实然发展与应然发展)的冲突,根源于二者追寻终极目标的差异。是故,道义与功利(实然发展与应然发展)的和解或扬弃,在于超越二者终极目标的矛盾,进而达成二者的伦理共识。其一,道义与功利的冲突,本质... 一、“发展”的伦理法则。道义与功利(实然发展与应然发展)的冲突,根源于二者追寻终极目标的差异。是故,道义与功利(实然发展与应然发展)的和解或扬弃,在于超越二者终极目标的矛盾,进而达成二者的伦理共识。其一,道义与功利的冲突,本质上是经验自由与先验自由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法则 伦理诉求 伦理共识 道义 应然发展 实然 功利 终极目标
原文传递
应用理智德性探微
17
作者 任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4期145-146,共2页
一、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质是,道德德性(善)与理智德性(真)是否绝对对立乃至不可通约?或者说,求真之善的德性即应用理智德性是否可能?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理智德性(真)与道德德... 一、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质是,道德德性(善)与理智德性(真)是否绝对对立乃至不可通约?或者说,求真之善的德性即应用理智德性是否可能?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理智德性(真)与道德德性(善)依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而非绝对隔离、毫无关系的两类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道德德性 不可通约 亚里士多德 德性论 求真 绝对对立 内在联系
原文传递
食物伦理规则
18
作者 任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5期154-155,共2页
就食物伦理规则而言,“人与物关系”中的“物”是指(人之外的)具有食用可能性或现实性的对象,它本质上是人的可能食物或现实食物。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特定意义上,舍弃食物,就等于放弃生命。作为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在... 就食物伦理规则而言,“人与物关系”中的“物”是指(人之外的)具有食用可能性或现实性的对象,它本质上是人的可能食物或现实食物。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特定意义上,舍弃食物,就等于放弃生命。作为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在人的吃的行为中转化为人的直接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规则 特定意义 食物 必要条件 现实性 可能性
原文传递
伦理生活中的置身事外与具身应对——朝向一门伦理现象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城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伦理生活中存在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伦理主体置身事外地进行道德评价、提出道德要求、被激发起道德情感等活动,然而一旦伦理主体亲身介入某个伦理场景中,上述评价、要求和情感就失效了。通过考察,这种现象是由于真实的伦理生活被分割并... 伦理生活中存在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伦理主体置身事外地进行道德评价、提出道德要求、被激发起道德情感等活动,然而一旦伦理主体亲身介入某个伦理场景中,上述评价、要求和情感就失效了。通过考察,这种现象是由于真实的伦理生活被分割并从中按目的分离出各种"置身事外的空间"造成的,这导致了伦理生活被扭曲。通过现象学的方法,伦理主体在真实伦理场景中具身应对的模式和源初伦理经验的可能性将被揭示出来。这项工作表明了伦理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指明了一门伦理现象学对理解伦理生活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身事外的空间 亲身介入 具身应对 伦理现象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