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复方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陈俊仁 曹小玉 +2 位作者 李刚敏 彭成 谢晓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7-1402,共6页
目的:梳理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近10年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对偏头痛、痛经及多种炎性疼痛均具... 目的:梳理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近10年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对偏头痛、痛经及多种炎性疼痛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通过调控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其中,中枢镇痛的机制主要包括增加5-羟色胺含量及其受体的表达、激活阿片受体、促进β-内啡肽的释放、调节中枢儿茶酚胺能系统、降低γ-氨基丁酸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等。其外周镇痛机制主要有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因子κB、使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失活、减少局部致痛物质的堆积及增加外周内源镇痛物质的释放。但目前中药复方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其发挥镇痛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镇痛 机制 致痛物质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超 任超翔 +3 位作者 鲜彬 奚子晴 裴瑾 陈江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63-3170,共8页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等多种类型,是一类重要的中药药效成分,具有抗凝血、消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成分合成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近年在中药中有关其合成及调控研究也多有报道。...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等多种类型,是一类重要的中药药效成分,具有抗凝血、消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成分合成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近年在中药中有关其合成及调控研究也多有报道。该文概述了主要模式植物中黄酮类成分合成及调控的主要途径,综述了中药中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对在中药中开展黄酮类成分分子调控研究相关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阐释中药品质形成及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生物合成 分子调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
3
作者 石倩 赵琪 +2 位作者 省布么你呷 刘馨安 赖先荣 《中药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7-962,共6页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优化藏药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加水量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没食子酸、甘草苷、鞣花酸、甘草酸铵4种成分的含量和干膏得率为关键质...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优化藏药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加水量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没食子酸、甘草苷、鞣花酸、甘草酸铵4种成分的含量和干膏得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采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法确定CQAs的权重系数,并进行综合评分;采用响应面法建立CQAs和CPPs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建立余甘子和甘草提取工艺的设计空间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化的提取工艺空间为:提取90~120 min,提取3~4次。结论:基于QbD理念优化的藏药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为该复方制剂的研发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源于设计 余甘子 甘草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入库温度变化对低温贮藏红花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翠平 徐红霞 +4 位作者 董帅 文正莹 宾良芫 闫婕 裴瑾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23,共6页
如何防止种质生活力意外丧失和延长种子寿命一直是低温种质库种质安全贮藏的研究难点和热点。本研究以红花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索出入库温度变化对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检测不同贮藏温度[中期库(-4±2)℃、长期库(-18±2)... 如何防止种质生活力意外丧失和延长种子寿命一直是低温种质库种质安全贮藏的研究难点和热点。本研究以红花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索出入库温度变化对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检测不同贮藏温度[中期库(-4±2)℃、长期库(-18±2)℃、超低温冰箱(-75±5)℃]、不同出入库温度变化下,红花种子的生活力指标、耐储性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等。结果表明,在不同出入库温度变化下,中期库贮藏种子各指标的差异不显著,长期库贮藏种子的发芽率、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超低温冰箱贮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出入库温度变化对红花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越大,红花种子在超低温冰箱贮藏时受出入库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适宜采用快速降温入库和快速升温出库的出入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种子 低温贮藏 出入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内外药典记载的植物提取物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自强 韦春蕾 +4 位作者 喻子薇 黄泽铖 杨苛 王战国 胡慧玲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40-2244,共5页
植物提取物的发展一直都是各国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水平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出各国医药领域发展现状。该文从国内外相关国家药典,包括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韩国药典及日本药典中的植物提取物相关记载着手... 植物提取物的发展一直都是各国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水平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出各国医药领域发展现状。该文从国内外相关国家药典,包括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韩国药典及日本药典中的植物提取物相关记载着手,从提取物数量、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等角度对各国药典中记载的植物提取物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探寻及总结近些年来各国药典记载的植物提取物变化发展规律,为我国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提升与后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国内外药典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分群协同”与“生物过程网络”解析都梁方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如萍 吴彦欣 +6 位作者 马川 李燕燕 何小芳 陈卓平 傅超美 何瑶 骆勇 《中草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006-7020,共15页
目的 通过重启随机游走(random walk withrestart,RWR)算法解析都梁方成分群对偏头痛生物过程网络的影响,揭示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BAT... 目的 通过重启随机游走(random walk withrestart,RWR)算法解析都梁方成分群对偏头痛生物过程网络的影响,揭示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BATMAN-TCM)等数据库收集都梁方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并将成分划分为成分群;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功能基因集数据库(GSEA)等6个数据库中收集偏头痛相关基因,分别对都梁方成分群与偏头痛进行生物过程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将偏头痛相关生物过程进行聚类,初步分析都梁方成分群治疗偏头痛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整合RWR算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Z得分显著性分析判断都梁方成分群与偏头痛生物过程之间的相关性与显著性,定量分析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关键成分群、关键生物过程;基于定量分析结果构建PPI网络筛选关键成分群发挥协同作用的关键成分、关键靶点,并开展分子对接,以结合能大小为指标筛选核心成分、核心靶点。结果 都梁方中成分归属为6类成分群,偏头痛生物过程聚类为5类,都梁方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为香豆素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苯酞类等4类关键成分群协同作用于4类生物过程,其显著性大小依次为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血液循环>突触信号,分子对接筛选出6个核心成分(花椒毒酚、别异欧前胡素、川芎哚、绿原酸、欧前胡素、独活素)与7个核心靶点(MMP9、MMP2、SRC、EGFR、TNF、PTGS2、MTOR)。结论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都梁方成分群协同作用偏头痛生物过程的网络关联,有利于揭示都梁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采用网络技术与机器学习解析中药复方药效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梁方 成分群协同 偏头痛 生物过程 RWR算法 分子对接 花椒毒酚 别异欧前胡素 川芎哚 绿原酸 欧前胡素 独活素
原文传递
基于“成分群协同”与“生物过程网络”解析桃红四物汤抗血栓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彦欣 李如萍 +7 位作者 杜克群 杨若桐 江华娟 陈卓平 马川 何小芳 侯寓森 何瑶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365-7380,共16页
目的 通过重启随机游走(random walk with restart,RWR)算法解析桃红四物汤药味配伍、成分群协同抗血栓作用的生物过程网络与关键成分群,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血栓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和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通过中药系... 目的 通过重启随机游走(random walk with restart,RWR)算法解析桃红四物汤药味配伍、成分群协同抗血栓作用的生物过程网络与关键成分群,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血栓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和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本草组鉴(HERB)等4个数据库,获取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成分群及对应靶标基因;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等4个数据库收集血栓相关基因;首先将血栓相关基因、中药和成分群靶标基因导入Metascape平台进行生物过程富集,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将血栓生物过程进行聚类,初步分析桃红四物汤中药配伍、成分群协同抗血栓作用;进一步整合RWR算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Z得分显著性分析,定量分析复方、单味药与成分群对血栓生物过程网络影响的相关性及显著性,筛选成分群协同抗血栓的关键生物过程、关键成分群;最后构建桃红四物汤抗血栓关键生物过程网络,分子对接筛选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果纳入桃红四物汤9类成分群,血栓生物过程聚类为4类,桃红四物汤抗血栓生物过程显著性影响大小依次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活化,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是其抗血栓的关键生物过程;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苯乙醇苷类、萜类、香豆素类、苯酞类是其协同抗血栓的关键成分群;生物网络构建与分子对接筛选出10个核心靶点(TNF、HMGB1、NLRP3、PARP1、PPARA、GAPDH、MMP9、IFNG、IL17A、HRAS)、6个核心成分(川芎哚、儿茶素、绿原酸、毛蕊花糖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结论 通过整合生物过程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定量解析桃红四物汤成分群协同抗血栓的关键生物过程和核心成分、靶点,为其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成分群协同 血栓 生物过程 RWR算法 分子对接 川芎哚 儿茶素 绿原酸 毛蕊花糖苷 羟基红花黄色素A 芍药苷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和网络药理学的桃红四物汤促进骨折愈合潜在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杜克群 江华娟 +6 位作者 李敏敏 成颜芬 马川 段毅 杨青波 傅超美 何瑶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3-643,668,共12页
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促进骨折愈合的潜在药效物质及作用靶点和通路。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结合对照品比对与文献数据,对桃红四物汤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ADME数据库... 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促进骨折愈合的潜在药效物质及作用靶点和通路。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结合对照品比对与文献数据,对桃红四物汤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ADME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运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成分靶点;通过OMIM、Gene Cards数据库查找疾病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绘制与骨折愈合相关性大的通路的成分-靶点-通路图,通过网络节点度值筛选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使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桃红四物汤的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质谱鉴别出桃红四物汤49个成分,主要为苯丙素、苯肽、苯乙醇苷、黄酮、萜、香豆素、有机酸类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出桃红四物汤促进骨折愈合的主要通路为AGE-RAGE、PI3K-Akt、EGFR、MAPK、IL-17通路,核心成分为槲皮素、没食子酸、咖啡酸、绿原酸、阿魏酸、苦杏仁苷、芍药苷、梓醇,关键靶点为PTGS2、MAPK1、EGFR、BCL2、VEGFA、CASP3、IL6、MMP2。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芍药苷、苦杏仁苷与PTGS2、IL6结合活性强。结论:桃红四物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促进骨折愈合,该研究可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骨折愈合 UPLC-Q-Exactive Orbitrap/MS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药效物质 靶点 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