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DNF/HPA调节机制探究逍遥丸对CUMS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
1
作者 谢红潇 秦甜甜 +2 位作者 姜燕宁 曾南 刘蓉 《中药与临床》 2025年第1期36-45,共10页
目的:探究逍遥丸对CUMS大鼠模型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逍遥丸组及阿米替林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4周建立CUMS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连续灌胃4周。以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 目的:探究逍遥丸对CUMS大鼠模型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逍遥丸组及阿米替林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4周建立CUMS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连续灌胃4周。以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逍遥丸对CUMS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HPA轴相关激素和BDNF、TrkB、CREB的水平;RT-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皮层、海马BDNF、TrkB、CREB、GR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丸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和旷场中的运动时间、距离和站立次数显著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水迷宫实验中的空间搜索潜伏期显著缩短,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和距离显著增加。此外,逍遥丸可显著上调CUMS大鼠的BDNF、TrkB和CREB水平,促进CREB磷酸化;降低CUMS大鼠肾上腺指数、Cort、CRH和ACTH水平以及GR表达水平。结论:逍遥丸能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HPA轴功能亢进、上调BDNF功能有关,为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丸 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抑郁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俊仁 曹小玉 +2 位作者 李刚敏 彭成 谢晓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7-1402,共6页
目的:梳理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近10年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对偏头痛、痛经及多种炎性疼痛均具... 目的:梳理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近10年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对偏头痛、痛经及多种炎性疼痛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通过调控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其中,中枢镇痛的机制主要包括增加5-羟色胺含量及其受体的表达、激活阿片受体、促进β-内啡肽的释放、调节中枢儿茶酚胺能系统、降低γ-氨基丁酸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等。其外周镇痛机制主要有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因子κB、使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失活、减少局部致痛物质的堆积及增加外周内源镇痛物质的释放。但目前中药复方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其发挥镇痛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镇痛 机制 致痛物质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超 任超翔 +3 位作者 鲜彬 奚子晴 裴瑾 陈江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63-3170,共8页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等多种类型,是一类重要的中药药效成分,具有抗凝血、消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成分合成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近年在中药中有关其合成及调控研究也多有报道。...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等多种类型,是一类重要的中药药效成分,具有抗凝血、消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成分合成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近年在中药中有关其合成及调控研究也多有报道。该文概述了主要模式植物中黄酮类成分合成及调控的主要途径,综述了中药中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对在中药中开展黄酮类成分分子调控研究相关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阐释中药品质形成及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生物合成 分子调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连翘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1
4
作者 汤韵秋 李芸霞 《中药与临床》 2022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中药连翘性微寒、味苦、无毒,入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功效,被喻为“疮家圣药”。现代临床医学常用其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炎、肝炎、脑膜炎等。连翘入药历史悠久,但在其历史... 目的:中药连翘性微寒、味苦、无毒,入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功效,被喻为“疮家圣药”。现代临床医学常用其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炎、肝炎、脑膜炎等。连翘入药历史悠久,但在其历史沿用过程中,多有变化且出现同属植物混淆应用现象。为了解连翘的用药历史,保证药材来源,本部分通过梳理中医药古籍,依次从连翘的名称、品种、产地、性味归经、功效进行归纳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本草考证 名称 品种 产地 性味归经 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MS法同时测定患者全血中他克莫司和五酯胶囊4种主要成分的浓度
5
作者 岳娇 熊雯 +6 位作者 文元新 南峰 袁宇琳 张静 郑萍 张梅 徐源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建立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全血中他克莫司和五酯胶囊4种主要成分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的浓度,并用于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联用保肝中药五酯胶囊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中。采用了WatersAcquity UPLC■BEH C1... 建立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全血中他克莫司和五酯胶囊4种主要成分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的浓度,并用于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联用保肝中药五酯胶囊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中。采用了Waters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50×2.1mm,1.7μm),以5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为水相,乙腈为有机相,流速为0.3mL/min,柱温60℃。各成分均采用他克莫司同位素化合物(13C,2H4)作为内标(IS),全血样本首先经硫酸锌处理,再加入含内标的乙腈沉淀蛋白,最后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正离子扫描模式检测。建立的HPLC-MS/MS法在1~100ng/m L范围内,他克莫司和五酯胶囊的4种主要成分色谱响应与浓度相关性良好,定量下限均为1ng/m L;他克莫司、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以及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54、2.33、2.65、1.14、1.56、2.54min;准确度、回收率和经内标校准后的基质效应及稳定性数据均符合相关要求。方法灵敏、专属性强、准确性好,适用于人全血中他克莫司、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的浓度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MS/MS 他克莫司 五酯胶囊 治疗药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二皮颗粒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6
作者 张雄伟 高铭 +5 位作者 丁美灵 姜燕宁 闵欣然 冯建安 李希 曾南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目的:研究参芪二皮颗粒对大鼠的毒性反应及恢复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参芪二皮颗粒高、中、低剂量组(63、31.5、15.75 g原生药·kg^(-1)),每组30只大鼠,雌雄各半。每组大鼠每天... 目的:研究参芪二皮颗粒对大鼠的毒性反应及恢复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参芪二皮颗粒高、中、低剂量组(63、31.5、15.75 g原生药·kg^(-1)),每组30只大鼠,雌雄各半。每组大鼠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0 d及停药恢复15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测定大鼠体质量及摄食量,进行大鼠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相关脏器病理检查,以评价参芪二皮颗粒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在所设实验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大鼠部分血液及生化检测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不具有毒理学意义。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药物高剂量组个别动物肺脏、肝脏、肾脏等偶见轻微病变,但无规律性,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推测可能为自发性病变。结论:参芪二皮颗粒63 g·kg^(-1)、31.5 g·kg^(-1)、15.75 g·kg^(-1)三个剂量连续灌胃给药30 d及停药恢复观察15 d,大鼠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及继发性毒性反应,表明临床连续用药安全,其临床用药量为安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二皮颗粒 长期毒性 口服给药 SD大鼠 血常规 血液生化 脏器指数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茱萸丸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7
作者 何小芳 李敏敏 +5 位作者 周昕 张小波 杨乐乐 宋玮 沈涛 何瑶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6期20-24,37,共6页
目的:优化茱萸丸塑制法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溶散时限、水分、指标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茱萸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5批次样品进行HPLC含量测定、薄层鉴别、溶散时限的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茱萸丸制备工艺为:炒... 目的:优化茱萸丸塑制法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溶散时限、水分、指标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茱萸丸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5批次样品进行HPLC含量测定、薄层鉴别、溶散时限的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茱萸丸制备工艺为:炒吴茱萸、酒黄连均粉碎成100目细粉,加0.5倍药粉量的纯化水润湿,闷润30 min,再加0.3倍药粉量的纯化水制软材,全自动制丸机中制丸,选丸,55℃干燥8 h,即得。建立茱萸丸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得茱萸丸中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总量、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质量分数分别为4.0686~4.4927,0.8731~1.0830,1.4008~1.7601,2.2402~2.7281,7.4301~8.8474 mg·g^(-1);薄层色谱鉴别中,茱萸丸样品在与黄连对照药材、小檗碱对照品、吴茱萸对照药材、吴茱萸次碱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主斑点清晰,分离度好;茱萸丸溶散时限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丸剂”项下规定。结论:优选的茱萸丸制备工艺简便稳定,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可为茱萸丸医院制剂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茱萸丸 制备工艺 质量控制 溶散时限 HPLC含量测定 薄层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
8
作者 石倩 赵琪 +2 位作者 省布么你呷 刘馨安 赖先荣 《中药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7-962,共6页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优化藏药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加水量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没食子酸、甘草苷、鞣花酸、甘草酸铵4种成分的含量和干膏得率为关键质...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优化藏药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加水量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没食子酸、甘草苷、鞣花酸、甘草酸铵4种成分的含量和干膏得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采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法确定CQAs的权重系数,并进行综合评分;采用响应面法建立CQAs和CPPs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建立余甘子和甘草提取工艺的设计空间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化的提取工艺空间为:提取90~120 min,提取3~4次。结论:基于QbD理念优化的藏药沙棘利咽含片中余甘子和甘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靠,为该复方制剂的研发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源于设计 余甘子 甘草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性剂量下不同产地附子醇提物对急性心衰大鼠的影响
9
作者 李静 彭成 +3 位作者 熊芳 蒲琳 徐虹 谢晓芳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附子醇提物在毒性剂量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大鼠的影响。方法:通过股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建立急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经十二指肠给予五个产地附子药材醇提液(四川江油JY、四川布拖BT、云南昆明YN...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附子醇提物在毒性剂量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大鼠的影响。方法:通过股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建立急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经十二指肠给予五个产地附子药材醇提液(四川江油JY、四川布拖BT、云南昆明YN、陕西城固SX、河北安国HB,)7 g·kg^(-1)。采用生理记录仪记录给药60 min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采血测定LDH(乳酸脱氢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a^(2+)、BNP(脑尿钠肽)、Ang-Ⅱ(血管紧张素Ⅱ)、ALD(醛固酮)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并对主要脏器称量计算脏器系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五个产地附子醇提物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LV dp/dtmax、HR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给药60 min时均低于模型组大鼠;对-LV dp/dtmax均具有一定的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给药60 min时均高于模型组大鼠;与JY组相比,BT组+LV dp/dtmax在给药后5 min显著升高(P<0.05),SX组+LV dp/dtmax在给药后30 min显著降低(P<0.05);各附子治疗组均可进一步升高模型大鼠血清LDH活性和CKMB、BNP、Ang-Ⅱ、ALD、TNF-α含量,同时降低Ca^(2+)含量(P<0.05或P<0.01)。与JY组相比,BT、SX组BNP含量显著升高(P<0.01),CKMB、LDH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SX组ALD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HB、SX组脾、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1),JY组肺、肝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BT组肺指数明显降低(P<0.01)。与JY组相比,HB组肝、脾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BT组心脏、肝指数明显升高(P<0.01),SX组脾、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YN组肝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7g·kg^(-1)剂量下,不同产地附子均对急性心衰大鼠有明显毒性,表现为心脏负担加剧、心肌损伤及心肌酶学的进一步加重,同时对脾、胸腺等主要脏器指数有抑制,毒性强度由高到低为:云南昆明>四川布拖>陕西城固>四川江油>河北安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不同产地 急性心力衰竭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10
作者 李思慧 刘雨诗 +1 位作者 张雯晋 郭力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3期1-5,11,共6页
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葛根总黄酮含量的两种方法(显色法、直接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将两种测定方法与HPLC法进行对比,找出导致其差异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通过UV法测... 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葛根总黄酮含量的两种方法(显色法、直接测定)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将两种测定方法与HPLC法进行对比,找出导致其差异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显色,通过UV法测定葛根总黄酮含量;以葛根素为对照品,直接于250 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葛根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的含量,对比三种方法的含量差异,评价两种紫外测定法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显色法测定23批野葛总黄酮含量为0.93%~8.02%,23批粉葛总黄酮含量为0.04%~1.12%,直接测定法测得23批野葛总黄酮含量为3.31%~15.74%,23批粉葛总黄酮含量为0.80%~7.59%;显色法测得葛根总黄酮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显色法。HPLC测定23批葛根的葛根素含量为1.98%~5.85%,23批粉葛的葛根素含量为0.17%~2.37%。结论:显色法测定的总黄酮含量大部分低于单一成分葛根素的含量,不显色法测得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单一成分葛根素的量。在葛根总黄酮的测定中,以葛根素为对照品的直接测定法更加合理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总黄酮 含量测定 显色法 葛根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复方红景天滴丸浓缩工艺稳定性研究
11
作者 赵琪 石倩 +2 位作者 省布么你呷 刘馨安 赖先荣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6期38-41,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红景天滴丸中指标性成分没食子酸、红景天苷、甘草酸铵在浓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制定浓缩工艺参数。方法:建立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60~90℃时常压和减压浓缩状态下复方红景天滴丸的热稳定性规律,确定复方的浓缩工艺参... 目的:研究复方红景天滴丸中指标性成分没食子酸、红景天苷、甘草酸铵在浓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制定浓缩工艺参数。方法:建立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60~90℃时常压和减压浓缩状态下复方红景天滴丸的热稳定性规律,确定复方的浓缩工艺参数并进行验证。结果:两种浓缩方式对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影响相近,但红景天苷在70℃以上浓缩时转移率相对较低,减压浓缩6 h过程中,没食子酸、红景天苷、甘草酸铵的转移率保持稳定。结合实际生产,初步确定复方红景天滴丸的浓缩工艺为减压浓缩。结论:复方红景天滴丸浓缩过程中没食子酸、红景天苷、甘草酸铵均无明显的热敏性,减压浓缩的工艺条件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红景天苷 甘草酸铵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法 常压浓缩 减压浓缩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调控自噬性细胞死亡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媛 杨齐林 +1 位作者 韩波 符雷蕾 《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3-549,共17页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可以降解细胞自身成分、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生理过程。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噬因其具有双重作用而起到促进或是抑制的作用,靶向自噬被认为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中医理论认为自噬在机体内具有调节“阴阳...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可以降解细胞自身成分、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生理过程。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噬因其具有双重作用而起到促进或是抑制的作用,靶向自噬被认为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中医理论认为自噬在机体内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正邪平衡”的作用,基于“扶正祛邪”的理论使用中药活性成分靶向自噬来治疗癌症已被证明有效。此外,自噬细胞死亡作为II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往往伴随着自噬特征,调控自噬性细胞死亡是自噬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在癌症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其中,调控自噬性细胞死亡是中药活性成分实现其抗肿瘤药效的重要途径,如姜黄素、槲皮素等通过此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概述了中医理论对癌症和自噬的认识,并基于化合物的结构分类系统性总结了靶向自噬性细胞死亡的中药小分子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对开发中药来源化合物靶向自噬细胞死亡治疗肿瘤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可以为后续抗肿瘤中药小分子药物的全新发现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自噬 自噬性细胞死亡 中医理论 中药活性成分 扶正祛邪 抗肿瘤活性成分
原文传递
蓬莪术醋制前后总姜黄素的大鼠肠吸收动力学差异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天慧 袁涛 +3 位作者 朱宗萍 廖婉 林美斯 任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397-3403,共7页
目的比较蓬莪术醋制前后总姜黄素的大鼠肠吸收动力学差异。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设置蓬莪术生品总姜黄素组、醋品总姜黄素组、生品总姜黄素配伍生品挥发油组及醋品总姜黄素配伍醋品挥发油组共4个组别,分别计算总姜黄素中指... 目的比较蓬莪术醋制前后总姜黄素的大鼠肠吸收动力学差异。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设置蓬莪术生品总姜黄素组、醋品总姜黄素组、生品总姜黄素配伍生品挥发油组及醋品总姜黄素配伍醋品挥发油组共4个组别,分别计算总姜黄素中指标性成分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吸收半衰期(t_(1/2))、单位时间吸收率(P)。结果蓬莪术醋制后总姜黄素中3个指标性成分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均增加,且在小肠的主要吸收部位发生了后移。醋制前后分别配伍挥发油后,总姜黄素3个指标性成分吸收速度降低,但吸收程度无较明显改变。结论蓬莪术醋制后,增加了总姜黄素中指标性成分的吸收,增强了破血消癥药效的发挥,可为进一步阐释蓬莪术醋制科学内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莪术 总姜黄素 醋制 肠吸收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入库温度变化对低温贮藏红花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
14
作者 陈翠平 徐红霞 +4 位作者 董帅 文正莹 宾良芫 闫婕 裴瑾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23,共6页
如何防止种质生活力意外丧失和延长种子寿命一直是低温种质库种质安全贮藏的研究难点和热点。本研究以红花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索出入库温度变化对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检测不同贮藏温度[中期库(-4±2)℃、长期库(-18±2)... 如何防止种质生活力意外丧失和延长种子寿命一直是低温种质库种质安全贮藏的研究难点和热点。本研究以红花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索出入库温度变化对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检测不同贮藏温度[中期库(-4±2)℃、长期库(-18±2)℃、超低温冰箱(-75±5)℃]、不同出入库温度变化下,红花种子的生活力指标、耐储性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等。结果表明,在不同出入库温度变化下,中期库贮藏种子各指标的差异不显著,长期库贮藏种子的发芽率、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超低温冰箱贮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出入库温度变化对红花种子生活力及耐储性的影响越大,红花种子在超低温冰箱贮藏时受出入库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适宜采用快速降温入库和快速升温出库的出入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种子 低温贮藏 出入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林夏 黄友 +4 位作者 杨莎莎 魏馨怡 傅超美 李锐 张臻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8-395,共8页
目的研究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探讨脾阳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低剂量组、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空白组正常饲... 目的研究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探讨脾阳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低剂量组、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空白组正常饲喂,模型组和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采用“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法造模21 d,建立大鼠脾阳虚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给予附子理中丸21 d。给药结束后采集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总DNA,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附子理中丸给药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1)。附子理中丸给药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升高,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附子理中丸可以促进益生菌乳杆菌的生长和拟杆菌、苏黎世杆菌、布劳特氏菌向正常组回调。对肠道菌群特别是与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菌群的调节,是附子理中丸治疗脾阳虚IBS-D腹泻的重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理中丸 脾阳虚证 泄泻 IBS-D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元分析方法的红花定性定量模型建立及含量差异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文元新 祝子喻 +2 位作者 陈江 裴瑾 张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0-204,I0036,共6页
目的 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中药红花药材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山柰酚的定量分析模型,同时研究不同产地及采收年限红花药材的分类和含量差异。方法 采集72批不同产地红花的NIRS图,同时采用HPL... 目的 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中药红花药材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山柰酚的定量分析模型,同时研究不同产地及采收年限红花药材的分类和含量差异。方法 采集72批不同产地红花的NIRS图,同时采用HPLC法测定各批次红花药材中HSYA与山柰酚的含量,将NIRS图谱与含量值进行关联,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近红外全波段光谱信息,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建立红花不同产地和采收年限的分类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产地以及同产地不同采收年限红花中HSYA和山柰酚含量的差异性。结果 HSYA和山柰酚定量分析模型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67和0.996 68,RMSEC、RMSEP、RMSECV均接近于0,12批验证集样品HSYA和山柰酚的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40%、4.97%,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PLS-DA分类模型可有效识别不同产地及采收年限的红花样品,正确率均达到100%;四川产红花中HSYA和山柰酚的含量均高于新疆产红花;不同采收年限四川产红花中HSYA和山柰酚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疆产红花中HSYA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山柰酚的含量存在差异。结论 NIRS技术与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可用于红花药材中HSYA和山柰酚的快速测定以及产地和采收年限的分类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PLS PLS-DA 定量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内外药典记载的植物提取物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自强 韦春蕾 +4 位作者 喻子薇 黄泽铖 杨苛 王战国 胡慧玲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40-2244,共5页
植物提取物的发展一直都是各国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水平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出各国医药领域发展现状。该文从国内外相关国家药典,包括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韩国药典及日本药典中的植物提取物相关记载着手... 植物提取物的发展一直都是各国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水平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出各国医药领域发展现状。该文从国内外相关国家药典,包括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韩国药典及日本药典中的植物提取物相关记载着手,从提取物数量、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等角度对各国药典中记载的植物提取物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探寻及总结近些年来各国药典记载的植物提取物变化发展规律,为我国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提升与后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国内外药典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IF-1α/VEGF信号通路探讨丹参提取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方勇 王佳 +3 位作者 刘庆泽 文元新 谢孟君 张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7-191,I0038-I0040,共8页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c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高脂高...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c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高脂高糖饲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建立DR大鼠模型,将其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芪明颗粒1.42 g/kg)、丹参水提物组(0.16 g/kg)和丹参酮提取物组(0.12 g/kg),连续灌胃4周,然后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水平;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测量视网膜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 ON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 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 GCL)的厚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和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较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视网膜组织结构排列紊乱,各结构层厚度减少,FBG、TG、TC和LDL-C水平显著上升(P<0.01),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HbA1c和AGEs水平显著升高(P<0.01),视网膜中IL-1β、TNF-α、TGF-β1、HIF-1α和VEG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丹参水提物和丹参酮提取物减轻了视网膜组织病变程度,降低了血糖和血脂的水平(P<0.05或P<0.01),减少了血清中HbA1c和AGEs的含量(P<0.01),IL-10和TGF-β1改善无统计学意义,IL-1β、TNF-α、HIF-1α和VEGF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丹参提取物能改善DR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变,其机制可能是改善血糖血脂、炎性反应以及抑制HIF-1α/VEGF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提取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HIF-1α/VEGF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DAD-CAD法同时测定川佛手中5个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利 李雪敏 +4 位作者 杨欢 龚倩倩 刘欣 韦佳依 邓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43-2145,共3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雾式检测器(HPLC-DAD-CAD)法同时测定川佛手中香叶木苷、橙皮苷、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苦素和诺米林等5个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川佛手中香叶木苷、橙皮苷、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雾式检测器(HPLC-DAD-CAD)法同时测定川佛手中香叶木苷、橙皮苷、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苦素和诺米林等5个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川佛手中香叶木苷、橙皮苷、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苦素和诺米林分别在106.6—533 ng(r=0.9998)、102.4—512 ng(r=0.9999)、103.0—515 ng(r=0.9999)、82.2—411 ng(r=0.9996)、127.6—638 ng(r=0.999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5.04%、107.19%、98.39%、105.01%、94.33%,RSD值分别为1.96%、1.67%、2.72%、2.39%、0.45%.8批样品中橙皮苷、香叶木苷、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苦素和诺米林的百分含量分别为0.026%—0.168%、0.036%—0.081%、0.064%—0.256%、0.016%—0.084%、0.068%—0.116%.建立的HPLC-DAD-CAD测定5个成分含量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为川佛手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雾式检测器 香叶木苷 橙皮苷 5 7-二甲氧基香 豆素 柠檬苦素 诺米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技术分析共煎煮对苍术-白术药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宝宏 唐雪梅 +4 位作者 马旻新 王伟 蒋媛媛 敖慧 陈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85-3591,共7页
目的研究共煎煮对不同比例配伍(1∶3、1∶2、1∶1、2∶1、3∶1)的苍术-白术药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白术单煎和共煎煮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各挥发油的组成。结果苍术-白术药对各比例配伍... 目的研究共煎煮对不同比例配伍(1∶3、1∶2、1∶1、2∶1、3∶1)的苍术-白术药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白术单煎和共煎煮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各挥发油的组成。结果苍术-白术药对各比例配伍共煎组挥发油得率均高于分别单煎,共煎煮后绝大多数成分在混合挥发油中的实测相对含量与理论计算含量有明显差异。共煎煮能促进苍术挥发油主成分茅苍术醇的提取,与大剂量白术配伍(1∶2和1∶3)还能同时促进β-桉叶醇的溶出;同时,共煎煮能抑制白术挥发油主成分苍术酮、大根香叶烯B和巴伦西亚橘烯的提取。结论苍术、白术配伍共煎煮能提高挥发油提取率,并且改变挥发油类成分的组成含量,其中苍术活性成分溶出增加,而白术活性成分溶出减少,这可能会导致共煎煮后药对药理活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白术 药对 共煎煮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