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杜鹃花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1
作者 王一霞 黄旭东 +5 位作者 曾文汐 马文宝 余海清 王飞 甘小洪 董廷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杜鹃花(Rhododendron)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因其重要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而备受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二十年国内外杜鹃花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杜鹃花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发展趋... 杜鹃花(Rhododendron)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因其重要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而备受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二十年国内外杜鹃花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杜鹃花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近二十年关于杜鹃花的研究型论文以英文为主,且英文文献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而中文论文在前十年快速增加,近十年呈波动趋势;(2)美国是英文文献中贡献最多的国家,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英文发文量最高的机构,陈训和Peter W.Fritsch分别是发表中文和英文文献最多的学者;(3)中、英文文献早期在杜鹃花研究领域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杜鹃花品种培育、扦插栽培和抗性研究,英文文献则更加关注杜鹃花品种培育从分子层面上的实施,以及杜鹃花野外资源的保护。近年来,气候变化下杜鹃花的响应及品种培育已成为研究热点,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全球变化下杜鹃花的响应以及抗性育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茶桑品种叶片的抗虫防御特征
2
作者 赖馨雨 王一霞 +4 位作者 王雅蔓 文小梅 黄盖群 严贤春 董廷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34-140,共7页
茶桑是现代桑树产业的重要部分,探究茶桑的抗虫性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四川南充国家级茶桑种植基地的4个主栽品种(桂优6号、特优2号、粤桑51、浙杂1号)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叶片虫害表现,并分析了叶片形态、含水率、碳氮含量、单宁... 茶桑是现代桑树产业的重要部分,探究茶桑的抗虫性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四川南充国家级茶桑种植基地的4个主栽品种(桂优6号、特优2号、粤桑51、浙杂1号)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叶片虫害表现,并分析了叶片形态、含水率、碳氮含量、单宁含量、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总生物碱含量等性状,探究不同品种茶桑叶片抗虫性的差异。研究发现:(1)4个茶桑品种叶片平均虫食率达83.96%,主要害虫为桑毛虫(Porthesia xanthocampa)、金龟子(Serica orientalis)和桑木虱(Anomoneura mori)等,桂优6号的虫食率最低且平均虫食叶面积最小;(2)不同茶桑品种间叶片含水率、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类黄酮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而比叶重、总酚含量、单宁含量无显著差异;(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茶桑对其叶片自身营养投资和防御投资不同。茶桑叶片遭受虫害情况严重,但不同品种茶桑对虫害防御表现不同,这主要与叶片适口性、营养及以氮为基础的次生代谢物有关,4个主栽茶桑品种中桂优6号具有更好的抗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桑 叶片性状 适口性 次生代谢物 抗虫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尺度下外来入侵植物对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俞 胡金明 +3 位作者 段禾祥 吴学灿 王珺 姜志诚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目的】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蕴藏着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中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高黎贡山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外来植物入侵。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的空间对应关... 【目的】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蕴藏着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中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高黎贡山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外来植物入侵。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的空间对应关系,能够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利用当量因子法,在3 km×3 km网格单元尺度下评估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重要性分级分区;以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分析高黎贡山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2软件分析空间对应关系。【结果】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为5级,单位面积价值量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为水系、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和灌草丛。外来入侵植物为59种,入侵等级为Ⅰ~Ⅴ级的物种分别有12、17、8、11和11种。除1级重要区外,其他区域均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其中3级和4级重要区(主要为灌木林地和耕地)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结论】外来植物入侵威胁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亟需开展外来入侵植物系统调查评估以识别高等级入侵植物实施外来入侵植物差别化管控;陆生外来入侵植物应该成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的重点;人工灌木林地和耕地作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集聚区应该重点关注开展外来入侵植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外来入侵植物 空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瑞东 吴富勤 +3 位作者 李坤冀 金彦杉 刘程霞 申仕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特征、区系类型、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有外来入侵植物64种,隶属于23科52属。从种类组成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多为菊科(Aster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从分布特征上看,滇池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多,泸沽湖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少;从原产地上看,超过50%的入侵植物来自美洲;从生活型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几乎均为草本植物,且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从物种分布上看,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分布最广;从区系类型上看,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广布与泛热带分布特征;从繁殖特征上看,外来入侵植物花期集中于7-10月,果实类型多为被毛瘦果。研究表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较为多样,与同区域数据比对后发现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有所增加。不同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的差异可能与海拔、温度和周边人口数量有关,较高的海拔,较低的年均温以及较少的周边人口数量都有利于减少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研究结果将为高原湖泊湖滨带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和防控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湖滨带 入侵植物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生态安全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4种特有植物野生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等级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于玉龙 耿宇鹏 陈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为调查评估对象,通过多年野外调查,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3.1版》和《使用指南:15.1版》对4物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在现有野生种群资源下贯叶马兜铃被列为易危(VU),旱地木槿和白魔芋被列为濒危(EN),云南百部为近危(NT)。与4物种现行濒危等级的比较表明,贯叶马兜铃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旱地木槿由易危上调为濒危,白魔芋由近危上调为濒危,云南百部的濒危状态则维持不变。这为4种特有植物的野生资源现状了解、濒危状态更新以及适时调整有效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马兜铃 旱地木槿 云南百部 白魔芋 IUCN红色名录 濒危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6
作者 李建付 黄志霖 +4 位作者 和成忠 姜昕 宋琳 刘佳鑫 陈利顶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9-1352,共14页
滇东喀斯特地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土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景观空间异质性高,这些因素强烈影响着土壤性质和碳循环过程,为评估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带来巨大困难。通过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 滇东喀斯特地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土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景观空间异质性高,这些因素强烈影响着土壤性质和碳循环过程,为评估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带来巨大困难。通过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升喀斯特土壤碳汇能力,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滇东喀斯特地区典型区域土壤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随机森林模型(RF)和SHAP解释方法(SHAP),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45-56.0g·kg^(-1),变异系数为46.7%,空间变异较大。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10),随着海拔上升,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块金系数:48.4%),空间变异主要由总氮、总磷、降水量、海拔和pH主导,土壤氮、磷等关键因子解释了土壤有机碳88.5%的空间变异。4)关键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存在阈值或峰值效应。当总氮超过阈值点1.75g·kg^(-1)后,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由负转正;总磷对土壤有机碳的正向贡献在1.50g·kg^(-1)左右时达到峰值,侧面证明了过度施磷肥并不能起到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而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土地生态污染问题;海拔对土壤有机碳的正向贡献在1750 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pH对土壤有机碳的正向贡献在4.45左右达到峰值。研究表明需要考虑关键因子的阈值或峰值效应,以便了解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潜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断陷盆地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随机森林模型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雪山木本植物萌生特征及其海拔分异格局
7
作者 刘沛垚 张彩彩 +1 位作者 张志明 林露湘 《应用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8-426,共9页
研究白马雪山海拔3155~3979 m范围内不同海拔典型森林群落中萌生植物的组成特征,以及萌生能力在不同分类群(科、属和种)和不同生长型(乔木和灌木)间的差异,分析萌生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异格局。结果表明:在5个海拔样地中,共有发生萌生现... 研究白马雪山海拔3155~3979 m范围内不同海拔典型森林群落中萌生植物的组成特征,以及萌生能力在不同分类群(科、属和种)和不同生长型(乔木和灌木)间的差异,分析萌生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异格局。结果表明:在5个海拔样地中,共有发生萌生现象的木本植物4211株,隶属于12科22属38种,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总树种数的92.3%、95.7%、95.0%。其中,基毛杜鹃的萌茎数最多,为3311个;黄杯杜鹃的萌生率最高,为70.1%。萌生树种的数量和组成在不同海拔间存在差异,从低到高海拔(3155、3382、3685、3802和3979 m)的萌生树种数量分别为17、15、12、11和15种,占各自海拔总树种数的85.0%、75.0%、85.7%、84.6%和88.2%。萌茎数最多的树种从低至高海拔依次为基毛杜鹃(3155和3382 m)、云锦杜鹃(3685 m)、唐古特忍冬(3802 m)和黄杯杜鹃(3979 m),而萌生率最高的树种分别是高山栎(3155 m)、云锦杜鹃(海拔3382和3685 m)、唐古特忍冬(3802 m)和黄杯杜鹃(3979 m)。乔木和灌木的萌茎数以及乔木的萌生率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灌木的萌生率无显著变化。乔木型萌生植物的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模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3685 m;灌木型萌生植物的丰富度则呈先降低后上升的反“中域”模式。萌生现象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且不同生长型植物的萌生能力随海拔呈现出显著的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生率 海拔 生长型 丰富度 白马雪山
原文传递
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木本植物生境关联与群落数量分类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楚然 李生发 +7 位作者 李逢昌 唐志忠 刘辉燕 王丽红 顾荣 邓云 张志明 林露湘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大理鸡足山是其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本研究以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木本植物分布与生境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群落数... 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大理鸡足山是其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本研究以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木本植物分布与生境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群落数量分类。结果表明:该样地中共有43,424个DBH≥1 cm的独立生长的木本植物个体,分属31科57属92种。科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为主,占67.7%;属的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占50.9%;种的区系成分以中国特有种为主,占42.4%。物种–生境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在52个目标物种中,有44个物种至少与一种生境具有显著正关联,有35个物种至少与一种生境具有显著负关联,说明生境过滤在该样地的木本植物分布中具有重要作用。低海拔山谷是具有显著关联物种最多的生境,反映了该生境对物种具有强烈的过滤作用。该样地的群落分类主要受凹凸度和海拔这两个地形因素的影响,可分为3个群丛:(1)紫药女贞+五柱滇山茶–白柯+银木荷群丛(Ligustrumdelavayanum+Camelliayunnanensis–Lithocarpusdealbatus+Schimaargentea Association);(2)珍珠花+美丽马醉木–银木荷+白柯群丛(Lyoniaovalifolia+PierisFormosa–Schimaargentea+Lithocarpus dealbatusAssociation);(3)云南金叶子+云南越桔–白柯+银木荷群丛(Craibiodendronyunnanense+Vacciniumduclouxii–Lithocarpus dealbatus+Schima argentea Association)。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组成 生境关联 多元回归树 群落分类 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鸡足山
原文传递
地形因子对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萌生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陈明苗 张楚然 +6 位作者 邓云 李生发 李逢昌 唐志忠 魏兆喆 张彩彩 林露湘 《生物多样性》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76,共12页
萌生更新是森林更新的主要策略之一,在个体存活、种群延续及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ha动态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萌... 萌生更新是森林更新的主要策略之一,在个体存活、种群延续及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ha动态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萌生能力(萌生率、萌茎率、基部萌生率和基部萌茎率)的差异,并探讨了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63种木本植物存在萌生现象,占总物种数的68.5%,其中58种发生基部萌生,占总物种数的64.1%。萌生和基部萌生的个体数分别为9,668株和6,778株,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2.0%和15.4%。(2)乔木层植物的萌生率最高,其次为亚乔木层,灌木层最低;乔木层和亚乔木层植物的萌茎率和基部萌生率显著高于灌木层;而亚乔木层植物的基部萌茎率显著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常绿植物的4个萌生指标均显著高于落叶植物。(3)乔木层植物的基部萌生率和基部萌茎率与海拔显著正相关;亚乔木层植物的萌生率与凹凸度显著正相关,萌茎率与坡度和凹凸度显著正相关,而灌木层植物的萌生能力与4个地形因子无显著关联。常绿植物的萌生能力仅与凹凸度相关,而落叶植物的萌生能力则受海拔和坡度的影响。总之,鸡足山样地的萌生更新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受海拔和坡度等地形因素的影响。此外,森林不同垂直层植物的萌生更新受地形因子的调控存在差异,落叶植物较常绿植物更易受地形因子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环境对植物萌生更新的影响时,需结合不同功能群的差异,以更深入地理解萌生更新策略及其潜在生态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更新 萌生植物 地形因子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萌生率 萌茎率
原文传递
高黎贡山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管控建议 被引量:10
10
作者 肖俞 李宇然 +7 位作者 段禾祥 任正涛 冯圣碧 姜志诚 李家华 张品 胡金明 耿宇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130,共9页
高黎贡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高黎贡山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外来植物入侵,其生物生态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本研究通过系统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数据分析,揭示高黎贡山外... 高黎贡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高黎贡山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外来植物入侵,其生物生态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本研究通过系统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数据分析,揭示高黎贡山外来植物入侵现状,根据分布范围、记录频次、分布状态以及危害性划分入侵植物的入侵等级,并提出相应管控建议。结果显示,高黎贡山现有外来植物共225种,其中入侵植物214种、外来栽培植物11种;入侵植物分散于50个科,其中菊科占比最高,达到17.29%,其次是豆科(14.02%)、大戟科(7.01%)和苋科(6.54%);从地理来源看,美洲物种占比最高,达到67.76%(145种),其次是亚洲来源物种(17.76%)。根据入侵现状评估结果,1级(恶性入侵植物)和2级(严重入侵植物)入侵物种分别有15种和27种,另外还有一些物种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明显危害,但具有较高的入侵风险。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类群组成和原产地来源复杂多样,入侵等级分布具有地域特点,应实施分类管理措施以提高管控成效。以上结果可以为更好地管理高黎贡山地区外来植物、推动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外来入侵植物 入侵现状 入侵等级 入侵管理
原文传递
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海三棱藨草野外恢复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群 李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63-2671,共9页
中国滨海盐沼湿地受损严重,人工修复策略已成为保护滨海生境的主要措施之一。本研究探讨了在长江口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项目内空白生境的本土盐沼植物高效恢复技术。通过野外小试和中试... 中国滨海盐沼湿地受损严重,人工修复策略已成为保护滨海生境的主要措施之一。本研究探讨了在长江口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项目内空白生境的本土盐沼植物高效恢复技术。通过野外小试和中试试验,分析了长江口盐沼湿地建群种海三棱藨草恢复过程中繁殖体种类和移植方式对恢复效率的影响,并评估了不同恢复策略的恢复成本和效率。结果表明:1)海三棱藨草球茎苗耐淹性较强,适用于环境异质性较高的优化区;2)在4种恢复海三棱藨草群落的处理中,最经济高效的处理为无泥低密度球茎苗的移植方式,其每公顷的投入成本约为10100元。相较之下,无泥高密度、带泥低密度及带泥高密度的处理每公顷所需成本分别为41100、30000和120100元;3)经过近5年的努力,海三棱藨草群落在崇明东滩优化区C3区域覆盖度已超过60%,是相对成功的大规模野外恢复示范。本研究可为大规模滨海盐沼植物的恢复工程提供依据及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植被 种群恢复 繁殖体 恢复效率 崇明东滩
原文传递
雌雄桑树幼苗对不同性别邻株的响应
12
作者 黄俊翰 刘一伯 +2 位作者 王雅蔓 黄平平 董廷发 《生态学杂志》 2025年第3期720-727,共8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对邻株的响应与邻株的“身份”有关。雌雄异株植物往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雌雄异株植物对不同性别的邻株的响应。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树种桑树雌、雄幼苗为材料,比较了不同... 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对邻株的响应与邻株的“身份”有关。雌雄异株植物往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雌雄异株植物对不同性别的邻株的响应。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树种桑树雌、雄幼苗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性别邻株对雌/雄植株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及邻体效应方向和强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无邻株植株对比,同性邻株下,雌雄桑树的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异性邻株下,雌株的根生物量显著增加,雄株的茎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降低。(2)从邻体效应来看,同性邻株对雌株根生物量、叶生物量、叶重比、总根体积和总根表面积产生显著负效应,对雄株则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异性邻株对雌雄桑树的茎生物量、总生物量、茎重比均产生显著的负效应,且根重比、根冠比和总根体积均为显著正效应。(3)同性邻株下,雌株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显著小于雄株;异性合栽时则雌株显著大于雄株。这些结果表明,桑树对邻株的响应与邻株的性别有关,且这种响应具有性别特异性。本研究从植物性别角度探究了植物邻体效应,结果可为理解植物邻株关系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也可为高产桑树人工林的构建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邻体效应 生长 雌雄异株
原文传递
云南香格里拉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种间关联性
13
作者 万嘉敏 张彩彩 +7 位作者 邓云 顾荣 斯那取宗 吴俊华 娄启妍 陈梅 张志明 林露湘 《植物生态学报》 2025年第2期268-281,共14页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散布限制和环境过滤等多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布在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植物因其特殊的生境,对气候变化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因此,研究这些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对理解和预测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的...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散布限制和环境过滤等多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布在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植物因其特殊的生境,对气候变化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因此,研究这些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对理解和预测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云南香格里拉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以样地内优势种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亚乔木层优势种红棕杜鹃(Rhododendron rubiginosum)和西南花楸(Sorbus rehderiana)、灌木层优势种唐古特忍冬(Lonicera tangutica)和云南双盾木(Dipelta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点格局方法分析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长苞冷杉不同发育阶段间的种内关联性、长苞冷杉与其他优势种间的种间关联性,以及其他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并使用Torus-translation方法检验这些植物与地形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长苞冷杉的幼树和中树均呈现聚集分布,这主要由散布限制和生境异质性驱动;而成树主要呈随机分布,表明密度依赖性的竞争对大径级个体分布的主导作用。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但剔除环境异质性后部分优势种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环境过滤驱动了树种空间分布模式。(2)长苞冷杉的幼树与中树呈正关联,可能是小径级个体通过集群作用来提高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幼树和中树与成树呈负关联,这主要受由密度制约引起的专一性病原菌和植食性昆虫的侵害以及大个体对小个体的不对称竞争的影响。(3)长苞冷杉的幼树与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分别呈正关联和负关联;中树与其他优势种大多表现为负关联,而成树则多表现为正关联;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之间多表现为正关联。说明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优势种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平衡。各优势种通过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资源利用方式来实现长期共存,最终形成以长苞冷杉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4)坡度与长苞冷杉的幼树和中树的密度显著负相关,与红棕杜鹃和云南双盾木显著正相关,说明长苞冷杉与其他优势种发生了坡度生态位的分化。此外,由于冬季积雪时间较长等不利因素,凹凸度也对优势种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总体而言,地形驱动的生境过滤可能是维持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苞冷杉 点格局 空间关联性 生境关联
原文传递
低海拔移植对六种杜鹃花幼树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
14
作者 张永强 李明喜 +6 位作者 曾文汐 王飞 余海清 张超 邵慧敏 马文宝 董廷发 《生态学杂志》 2025年第3期713-719,共7页
叶片功能性状被广泛用于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杜鹃花作为重要的园艺和具有生态价值物种,对热的敏感性限制了其在低海拔地区的生存,然而基于功能性状分析杜鹃花如何响应暖化气候诱发的热效应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四川都江... 叶片功能性状被广泛用于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杜鹃花作为重要的园艺和具有生态价值物种,对热的敏感性限制了其在低海拔地区的生存,然而基于功能性状分析杜鹃花如何响应暖化气候诱发的热效应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的6种杜鹃花属幼树为对象,采用低海拔移植的手段,比较了叶片形态(单叶重(LM)、单叶面积(LA)、叶厚(LT)、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养分(叶氮(N)、磷(P)、氮磷比(N/P))和净光合速率(P_(n))性状在两个海拔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高海拔(1800 m)下6种杜鹃花的叶片形态(除比叶面积)、养分(除叶磷)、P_(n)在物种之间有差异显著,但在低海拔移植(550 m)后,杜鹃花的叶干物质含量和P_(n)在种间无显著差异。(2)总体上,低海拔移植显著增加了比叶面积、P_(n)、叶氮和磷含量,减少了单叶重、单叶面积、叶厚和叶干物质含量,且这些性状的响应强度在不同物种间不同。(3)从性状之间的关系来看,高海拔生境下P_(n)与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和氮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低海拔移植后这些关系均不显著。这些结果暗示不同杜鹃花物种对温度升高的敏感性不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理解杜鹃花属植物响应与适应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叶片功能性状 海拔 比叶面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