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文芝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失代偿性心衰(ADHF)的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某医院急诊ICU、ICU、心内科、肾内科收治的ADHF患者272例,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失代偿性心衰(ADHF)的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某医院急诊ICU、ICU、心内科、肾内科收治的ADHF患者272例,分析ADHF患者并发AKI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种方法: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272例ADHF患者中,发生AKI的患者162例,发生率为59.6%;死亡19例,AKI病死率为11.7%。年龄高(≥60岁)(OR=4.30)、收缩压高(OR=5.63)、左心室射血分数低(OR=2.16)、血钠低(OR=2.31)。结论原发病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是ADHF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DHF患者并发AKI的发生率较高,年龄高、血压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低、冠状动脉心脏病和血钠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采取针对性治疗,以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6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樊丽娅 姜文芝 《医学信息》 2011年第15期4964-4965,共2页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数据。结果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2个月,FBG为(6.3±0.6)mmol/L,2hPG为(7.8±0.6)mmol/L,HbA1c为(6.6±0.5)%,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甘精腱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甘精胰岛素 二甲双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赵双红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770-771,共2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更长,收缩压更高、尿蛋白量更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更长,收缩压更高、尿蛋白量更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区分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诊断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双红 吕晶 尹爱萍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751-752,756,共3页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以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升高、甲状旁腺增生、钙磷代谢紊乱为特征。而PTH作为尿毒症的主要毒素,在肾性骨病、血管及软组织钙化、心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贫血...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以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升高、甲状旁腺增生、钙磷代谢紊乱为特征。而PTH作为尿毒症的主要毒素,在肾性骨病、血管及软组织钙化、心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贫血、神经系统损坏、免疫系统异常等多方面起作用,影响CK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了解SHPT的发病机制及其危害,及早干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素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脾切除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巨脾、特发性门静脉高压、全血细胞减少1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毛宇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351-352,共2页
患者女,32岁。以"面部红斑6年,发现脾大4年,三系减少1年余"于2009年12月3日入院。患者6年前出现面部片状红斑,双手出现红色苔藓样皮疹,伴疼痛,无关节疼痛肿胀,有脱发,无发热,无乏力,查血WBC 2.3×109/L。
关键词 红斑狼疮 巨脾症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不同溶栓方法对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腔内血栓性阻塞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张九峰 姜文芝 刘亚丽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2期1308-1309,共2页
目的观察采用尿激酶以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腔内血栓性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17例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并伴有导管功能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 目的观察采用尿激酶以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腔内血栓性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17例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并伴有导管功能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例)应用NS 250 ml+尿激酶20万U动静脉端滴注,连续3 d;对照组(8例)为尿激酶10万U+NS 4 ml,各取2 ml注入动静脉端,推注完毕立即关闭导管夹,并保留至下次常规血液透析,持续治疗3次,观察透析时的血流量通畅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导管通畅率、PT、APTT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动静脉端连续静脉滴注尿激酶能明显提高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腔内血栓性阻塞患者血液透析时的血流量,且无出血及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置管 半永久性 尿激酶 溶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