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慧玲 刘小静 +2 位作者 何英利 杜粉静 叶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查阅出院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查阅出院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者25例(25.0%),其中呼吸道感染10例(40.0%),腹膜感染7例(28.0%),肠道感染4例(16.0%);大肠埃希菌感染5例(29.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例(23.5%),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例(11.8%),铜绿假单孢菌感染2例(11.8%),肺炎链球菌感染2例(1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住院时间长短、不同肝功能分级、是否行侵入性操作、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胆红素高低、有无腹水和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显著,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176,P=0.023)、住院时间≥1月(OR=44.116,P=0.021)、肝功能分级差(OR=5.160,P=0.009)、进行了侵入性操作(OR=5.265,P=0.003)和有腹水(OR=2.921,P=0.033)为影响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发生医院感染,对于感染高危人群应予以高度关注,重视手卫生和适度隔离,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 医院感染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肝脏及附属管道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勇 吕毅 +5 位作者 杨晓梅 李泉源 史源 何英利 蒋安 张兴元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2039-2042,共4页
目的:系统的整理犬肝脏及其附属管道的解剖学数据,为建立各种犬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腹,充分暴露肝脏,原位测量肝脏各叶径线及附属管道的长度和外径;切取肝脏,测量肝静脉及肝短静脉;切断各... 目的:系统的整理犬肝脏及其附属管道的解剖学数据,为建立各种犬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腹,充分暴露肝脏,原位测量肝脏各叶径线及附属管道的长度和外径;切取肝脏,测量肝静脉及肝短静脉;切断各叶肝蒂,称各肝叶质量.结果:原位观察68例,测量数据62份;离体观察43例,称重资料33份.犬肝脏分为7叶,各肝叶形态、比例及质量较为恒定,具有独立的G 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肝动脉、肝静脉、胆道分支特殊,脾静脉一般分为上极和下极2支.结论:成功的建立了犬肝脏及其附属管道的解剖学数据库,为以后建立各种犬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岁以下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与HBeAg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殿磊 徐光华 +5 位作者 冯继红 樊霞 苗乃周 刘晓斌 陈天艳 张树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09-912,共4页
目的:探讨20岁以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定量之间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检测339例(1-20岁)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HB... 目的:探讨20岁以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定量之间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检测339例(1-20岁)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HBeAg含量,用速率法检测ALT水平.结果:HBeAg定量>0.3 NCU/mL、HBV DNA定量>105copies/mL、而ALT水平正常者占总检测病例的92.3%:HBV DNA定量(对数值)与HBeAg定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69,P <0.001)和线性回归关系(b=0.32,R2=0.59,P <0.001).结论:20岁以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水平与HBeAg水平存在同时消长的关系,但是有极少患者例外.HBV DNA定量与HBeAg定量两种检测方法相结合应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患者HBV感染状况,二者具有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岁以下患者 慢性HBV感染 HBV DNA HBE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γ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瑞琳 蔺淑梅 +3 位作者 张树林 叶峰 张曦 赵英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FN-γmRNA的表达和血清IFN-γ的分泌水平;巢式PCR技术检测PBMCs中HBV...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FN-γmRNA的表达和血清IFN-γ的分泌水平;巢式PCR技术检测PBMCs中HBV DNA。结果慢性HBV感染者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慢性HBV携带者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均<0.05)和HBeAg阴性组(P均<0.01);HBeAg阳性组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均<0.01);PBMCs中HBV DNA阳性组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HBV DNA阴性组(P均<0.01);IFN-γ表达和分泌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慢性HBV感染者IFN-γ低表达;高病毒载量可抑制IFN-γ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干扰素-γ(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天艳 赵英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512-515,共4页
肝硬化是慢性HBV感染的最终不良结局之一,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为80%~86%,而失代偿期肝硬化仅为14%~35%。在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的年发病率为2.0%~3.7%,5年累积发病率为10%~17%。HBV活跃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 肝硬化是慢性HBV感染的最终不良结局之一,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为80%~86%,而失代偿期肝硬化仅为14%~35%。在肝硬化基础上,原发性肝癌的年发病率为2.0%~3.7%,5年累积发病率为10%~17%。HBV活跃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主要始动因素,对于已经或将进展为肝硬化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感染 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及抗病毒疗效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梦迪 万美蠲 +8 位作者 王雯 石榴 张千 刘小静 李建州 陈云茹 叶峰 蔺淑梅 张曦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目的系统评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HBcAb)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以及HBcAb能否作为CHB患者抗病毒疗效的预测指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 目的系统评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HBcAb)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以及HBcAb能否作为CHB患者抗病毒疗效的预测指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发表的有关HBcAb的文献。使用R4.2.1软件进行Meta分析,横断面研究文献质量评价参照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the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队列研究质量评价参照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采用剔除异质性最大或权重最大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进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纳入30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其中21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结果表明HBcAb水平越高,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Summary r=0.39,95%CI:0.30~0.48,P<0.05)和肝脏纤维化程度(Summary r=0.33,95%CI:0.22~0.43,P<0.05)均越高。ALT基本正常的CHB患者中HBcAb较低的患者发生肝脏炎症(G2~G4)的风险较高(OR=2.02,95%CI:0.64~6.38,P<0.05)。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的CHB患者基线HBcAb水平越高,HBsAg阴转率越高(MD=0.34,95%CI:-0.12~0.80,P<0.05)。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和IFN治疗的CHB患者基线HBcAb水平越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MD=0.37,95%CI:0.26~0.49,P<0.05)和HBV DNA病毒学应答率(MD=0.30,95%CI:0.16~0.44,P<0.05)均越高。IFN治疗的CHB患者停药时HBcAb水平越高,临床治愈后复发率越低(MD=-0.74,95%CI:-1.00~-0.48,P<0.05)。结论HBcAb水平越高,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越高。较高的HBcAb水平可作为预测NAs或IFN抗病毒疗效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肝脏炎症 肝脏纤维化 抗病毒疗效 预测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8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郑书琴 蔺淑梅 +1 位作者 叶峰 张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0-791,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8例,收集病历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138例重型乙肝患者中,男性111例,占80.43%;26~45岁71例,占51.45%;慢性重型者...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8例,收集病历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138例重型乙肝患者中,男性111例,占80.43%;26~45岁71例,占51.45%;慢性重型者132例,占95.65%,有肝硬化者97例,占70.29%;未曾进行过抗病毒治疗者103例,占74.64%,仅16例曾进行过规律的抗病毒治疗,占11.59%;HBV-DNA阳性(大于1×103 IU/mL)患者115例,占83.33%。结论积极规律的抗病毒治疗,有效地控制病毒,减少和避免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是减少重型乙肝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定量 并发症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路德艳 杨慧玲 杜鹃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30-32,共3页
目的探索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2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电子病历,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从年龄、性别、职业、乙肝家族史、既往饮酒史、抗... 目的探索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2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电子病历,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从年龄、性别、职业、乙肝家族史、既往饮酒史、抗病毒治疗、发病诱因、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202例慢性重型乙肝治疗有效130例,治疗无效72例,并发肝性脑病(OR=11.936)、抗病毒治疗(OR=4.257)、乙肝家族史(OR=3.678)及并发肝肾综合征(OR=4.707)是治疗无效的强预测因子(均P<0.01)。结论慢性重型乙肝合并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者,以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无乙肝家族史者预后较差。医护人员应早期发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加强此类患者的抗病毒药物相关知识教育,强调抗病毒药物的远期效果,建立长期随访机制,提供院外护理指导,保证抗病毒药物的正规应用,督促患者定期复查,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性脑病 抗病毒治疗 肝肾综合征 预后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9
作者 崔文娟 朱凤群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8-80,共3页
综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生成素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及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其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层次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 综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生成素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及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其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层次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还是由于TPO水平降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侵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或是血小板本身的质的变化引起均有待于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纤维化 血小板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HBV PreS1相互作用蛋白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峰 张曦 +6 位作者 邸莹 王小清 刘小静 孔颖 赵英仁 陈天艳 刘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7-412,共6页
目的利用Sos招募系统(SRS),构建含HBV PreS1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筛选人肝细胞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探讨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方法以HBV 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PCR扩增HBV PreS1基因,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So... 目的利用Sos招募系统(SRS),构建含HBV PreS1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筛选人肝细胞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探讨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方法以HBV 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PCR扩增HBV PreS1基因,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Sos中,构建诱饵质粒pSos-PreS1,将其转化cdc25酵母感受态细胞,提取酵母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其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将pSos-PreS1分别与pMyr Lamin C、pMyr SB共转化酵母,证实诱饵蛋白无自激活作用。将pSos-PreS1与人肝cDNA文库共转化cdc25酵母感受态细胞,通过营养及温度选择性培养筛选阳性菌落,扩增阳性菌落目的基因并测序。结果成功构建了HBV PreS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Sos-PreS1,筛选得到5个准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其分别与人类钾通道调制因子1(KCMF1)、细胞色素C、VitD结合蛋白、人源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和人白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利用SRS筛选出5个可能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了解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PRES1蛋白 Sos招募系统 诱饵载体 蛋白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下聚桂醇注射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凌晶 王娟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在胃内镜下聚桂醇注射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下硬化治疗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80例,其中38例接受内镜下注射聚桂醇治疗,另42例接受内镜下注射鱼肝... 目的探讨在胃内镜下聚桂醇注射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下硬化治疗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80例,其中38例接受内镜下注射聚桂醇治疗,另42例接受内镜下注射鱼肝油酸钠治疗,随访12个月。结果注射聚桂醇组显效和有效率分别为65.8%和26.3%,与注射鱼肝油酸钠组的69.0%和26.2%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聚桂醇组急诊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2.1%和34.2%,与注射鱼肝油酸钠组的95.2%和31.0%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聚桂醇组术后发热、胸痛、溃疡和食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3.2%、13.2%、10.5%和2.6%,均明显低于注射鱼肝油酸钠组(分别为33.3%、38.1%、42.9%和19.1%,P<0.05);在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注射聚桂醇组曲张静脉复发率分别为10.53%、18.42%和28.95%,与注射鱼肝油酸钠组的9.52%、14.29%和30.9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内镜下注射聚桂醇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止血成功率高,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硬化治疗术 聚桂醇 内镜 止血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配备调查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宝珍 平宝华 关仙花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5期522-523,共2页
目的了解陕西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及专职人员设置情况。方法对参加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7所医院,74.7%的医院设置了独立的感染管理科,其中56.3%直属于院长领导;专职人员中女性... 目的了解陕西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及专职人员设置情况。方法对参加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7所医院,74.7%的医院设置了独立的感染管理科,其中56.3%直属于院长领导;专职人员中女性占83.3%,年龄在30~49岁居多,学历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分别占40.2%和41.7%);专业人员以护理为主(占70.5%);从事医院感染工作时间中位数为3年。结论感染管理的专业设置已初具规模,但人员的配置还不能满足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专职人员 调查研究
原文传递
高乙肝病毒载量孕妇母婴阻断挽救措施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静 刘锦锋 +7 位作者 赵复联 李红兵 盛慧萍 刘娜 苏海生 赵文轩 赵英仁 陈天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12期1570-1573,共4页
目的通过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替比夫定(LdT)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孕期干预对高病毒载量母亲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抑制作用,为完善母婴阻断策略,提高阻断成功率提供数据。方法该研究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招募了在西安交... 目的通过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替比夫定(LdT)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孕期干预对高病毒载量母亲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抑制作用,为完善母婴阻断策略,提高阻断成功率提供数据。方法该研究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招募了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74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其中329人接受LdT干预,180人接受LdT+HBIG干预,65人未接受干预,动态监测三组患者孕期病毒动力学变化及干预后的安全性。结果 LdT组、LdT+HBIG组孕妇的HBV DNA载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202.589、171.347,均P<0.05)。与LdT组相比,LdT+HBIG组孕妇的病毒载量在干预后第一个4周下降更显著(t=-2.427,P<0.05),虽然两组在分娩前HBV DNA载量降至106IU/mL及104IU/mL以下的比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至分娩前LdT+HBIG组HBV DNA载量降至更安全的范围,即103IU/mL以下的比率更高(χ~2=4.476,P<0.05)。LdT组及LdT+HBIG组母婴耐受良好,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反应,无因不良反应停用孕期干预的情况发生,三组剖宫产率、早产率、婴儿畸形率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婴儿的无弱应答率均未见明显差异(χ~2值分别为0.422、0.222,均P>0.05)。结论 LdT联合HBIG孕期干预可安全且更快速地抑制高危孕妇的病毒载量,可能作为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挽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母婴传播 替比夫定 乙肝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诊断原发性肝癌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孔颖 蔺淑梅 +4 位作者 王维娟 古艳丽 张曦 叶峰 杨雪亮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在肝癌107例、肝硬化53例、肝衰竭患者40例和健康人3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采用ROC曲线寻找GP73诊断肝癌的最佳截断点,并与AFP进行比较,以评价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结果原...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在肝癌107例、肝硬化53例、肝衰竭患者40例和健康人3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采用ROC曲线寻找GP73诊断肝癌的最佳截断点,并与AFP进行比较,以评价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123.5±22.4ng/ml、108.9±30.3ng/ml和130.3±45.6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44.1±38.9ng/ml,P<0.05);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AFP水平分别为236.6±205.3ng/ml、5.3±5.56ng/ml和53.9±40.40ng/ml;选择血清GP73最佳截断点为77.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100%,AFP的最佳截断点为35.4ng/ml,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64.2%,特异度为10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Edmondson分级和结节数目多寡之间无显著性相差,而在不同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是否合并肝硬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GP73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优于AFP,尤其在AFP阴性患者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高尔基体蛋白73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瘦素水平和肝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妮 刘正稳 +1 位作者 韩群英 曾俊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2132-2136,共5页
目的探讨HC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瘦素受体第223位密码子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瘦素水平及HCV感染的关系。方法慢性HCV感染者66例,其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4例,HCV相关肝硬化10例,HCV相关肝癌2例;正常对照8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 目的探讨HC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瘦素受体第223位密码子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瘦素水平及HCV感染的关系。方法慢性HCV感染者66例,其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4例,HCV相关肝硬化10例,HCV相关肝癌2例;正常对照8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确定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分析HC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清瘦素水平及临床资料的关联性。结果慢性HCV感染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χ2检验,χ2=0.451,P=0.796)。慢性丙型肝炎组、HCV相关肝硬化组、HCV相关肝癌与正常对照组的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χ2检验,χ2=1.881,P=0.930)。慢性HCV感染组(χ2检验,χ2=0.846,P=0.655)和对照组(χ2检验,χ2=1.595,P=0.451)不同性别间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病例组瘦素受体基因的第223位密码子的AG基因型(4.067±3.687)ng/mL和GG基因型(5.667±3.641)ng/mL等位基因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和感染后的结局无相关性。HC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的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可能不影响血清瘦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受体基因 基因多态性 瘦素 慢性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HBxAg蛋白结合蛋白XBP1的上调基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樊万虎 成军 +2 位作者 刘小静 张树林 王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及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获得HBxAg蛋白结合蛋白XBP1,为了解该基因的反式调节机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并克隆XBP1蛋白反式激活的靶基因。方法以XBP1表达质粒pcD-NA3.1(-)-myc-his(A)-XBP1转染HepG2...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及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获得HBxAg蛋白结合蛋白XBP1,为了解该基因的反式调节机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并克隆XBP1蛋白反式激活的靶基因。方法以XBP1表达质粒pcD-NA3.1(-)-myc-his(A)-XBP1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myc-his(A)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合成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衔接两种不同接头,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PCR反应,产物与T/A克隆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经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XBP1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扩增后得到80个200~1 000bp插入片段的克隆,随机挑选其中30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28个已知编码序列基因和2个未知的新基因。结论 XBP1在肝细胞内表达后能够上调HepG2细胞中许多不同基因表达的变化,这些基因与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免疫应答、能量代谢、细胞凋亡、肿瘤发生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BP1基因 HEPG2细胞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反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肝组织中DHBcAg表达水平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亚文 刘希 +7 位作者 惠凌云 巩辉 张琳 马列婷 韩水平 王全颖 杨广笑 刘正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3-27,共5页
目的:建立鸭肝组织中鸭乙肝病毒核心抗原(DHBcAg)表达水平定量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方法比较热修复、微波修复、胃蛋白酶修复和不修复四种不同抗原修复方法的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建立 DHBcAg抗原修复的最佳方案。采用Image-Pro Plus ... 目的:建立鸭肝组织中鸭乙肝病毒核心抗原(DHBcAg)表达水平定量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方法比较热修复、微波修复、胃蛋白酶修复和不修复四种不同抗原修复方法的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建立 DHBcAg抗原修复的最佳方案。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设置优化图像采集参数,通过扣除空白区域的面积计算二氨基联苯胺(DAB)黄染的平均光密度(MD),客观评价不同切片中阳性表达的程度。采用该方法对 DHBV感染的鸭肝组织中 DHBcAg表达水平进行定量,评价DHBcMAb-TAT PTD穿膜抗体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抗原不修复的方式进行 DHBcAg免疫组化染色优于其他三种抗原修复的方法。建立优化的图像采集参数,进行DHBcAg抗原表达的 MD值计算。比较受试麻鸭治疗前后肝组织中DHBcAg的 MD差值,结果显示随着DHBcMAb-TAT PTD穿膜抗体给药剂量的增加,鸭肝细胞内 DHBcAg的表达逐渐降低,存在明显剂量依赖关系。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评价药物对DHBcAg的影响。结论建立DHBcAg抗原不修复的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DHBcAg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Image-Pro PLUS 6.0软件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肝组织中DHBV cccD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亚文 惠凌云 +6 位作者 张琳 冯艾 王威 马列婷 王全颖 杨广笑 刘正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1-4,172,共5页
目的 建立基于DHBV病毒正、负链缺口区设计引物、沉淀蛋白结合的DNA、酶切消化残留线性DNA的DHBVcccDNA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根据DHBV cccDNA和rcDNA结构的不同,将引物设计在DHBV DNA负链缺口的两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钾蛋白质沉淀法分... 目的 建立基于DHBV病毒正、负链缺口区设计引物、沉淀蛋白结合的DNA、酶切消化残留线性DNA的DHBVcccDNA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根据DHBV cccDNA和rcDNA结构的不同,将引物设计在DHBV DNA负链缺口的两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钾蛋白质沉淀法分离肝组织中cccDNA和rcDNA.并对提取的DNA进行紫外定量,按照每2UPSAD消化500ng cccDNA,计算PSAD的用量,酶切消化残存的线性DNA.以pBR322/2DHBV Core重组质粒为PCR标准品,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建立检测DHBV cccDNA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和实际应用.结果 优化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后可见239 bp的DNA片段,与目标片段长度相同.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4.085 7X+48.805,R2=-0.997 6.方法的灵敏度为103 copies/ml,线性范围可达103~108 copies/ml.方法特异性强,未检出DHV,HBV及E coli DNA.对已感染DHBV的鸭肝组织检测DHBV cccDNA,进行定量,含量从0.36~1733.08 copies/diploid genome.其中分布最广的是10~99 copies/dioploid genome.DHBV cccDNA占总DHBV DNA的比例平均仅为3.86%,范围从0.01%~13.3s%.结论 根据DHBV cccDNA与rcDNA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差异,设计能够特异性扩增DHBV cccDNA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灵敏度高、特异度强,可广泛应用于DHBV和HBV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乙肝病毒 CCC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4-Ant-Shepherdin[79-87]融合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汤小江 平宝华 +2 位作者 潘承恩 杨广笑 王全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设计构建融合基因NT4-Ant-Shepherdin[79-87]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方法:应用非对称引物/模板法,PCR技术制备Ant-Shepherdin[79-87]cDNA片段,通过连接pGEM-T-Easy载体及PBV220-NT4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获得NT4-Ant-Shepherdin... 目的:设计构建融合基因NT4-Ant-Shepherdin[79-87]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方法:应用非对称引物/模板法,PCR技术制备Ant-Shepherdin[79-87]cDNA片段,通过连接pGEM-T-Easy载体及PBV220-NT4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获得NT4-Ant-Shepherdin[79-87]融合基因,连接腺相关病毒穿梭质粒pSSHG-CMV,采用磷酸钙沉淀法三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获取重组腺相关病毒,Dot-blot法测定重组病毒滴度,MTT比色法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对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合成Ant-Shepherdin[79-87]基因,连接PBV220-NT4,经克隆、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获得321bp的NT4-Ant-Shepherdin[79-87]目的基因;得到高滴度的(3.4×1013pfu/L)重组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带有融合基因NT4-Ant-Shepherdin[79-87]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对A549细胞具有强烈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NT4-Ant-Shepherdin[79-8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针对Survivin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ANT NT4 融合基因 重组腺相关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宝珍 平宝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8-149,共2页
为预防与控制微生物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需强化标准预防的理念,加强生物安全的培训,方能达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完善和标准化操作。
关键词 微生物实验室 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