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2013年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25
1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6 位作者 闫亮 汪轶 张前 刘翠翠 李厚坤 李汉 钱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2-636,共5页
目的 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3年间脊柱脊髓损伤(SC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自主研发的中国SCI流行病学调查软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SCI患者的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 目的 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3年间脊柱脊髓损伤(SC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自主研发的中国SCI流行病学调查软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SCI患者的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部位、脊髓损伤部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手术治疗、并发症及康复治疗.结果 共收治SCI患者2 565例,男∶女为4.70∶1,年龄(41.50±11.20)岁.跌伤、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是前三位致伤原因,占总数的89.71%.2 426例(94.58%)发生脊柱骨折,1 513例(58.99%)合并其他损伤.脊髓损伤以ASIA分级D级最多,占36.70%.手术治疗1 921例(74.89%).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49% (936/2 565),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30.7% (287/936),低钠血症占17.2% (161/936),褥疮15.4% (144/936),泌尿系统10.8% (101/936),深静脉血栓7.7%(72/936),其他18.3%(171/936).接受康复治疗14.30%(338/2 365).结论 SCI的发病呈上升趋势.40岁以上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应预防跌倒,注意交通安全,年轻人应注意工作安全,避免高空坠落和重物砸伤.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早期医疗干预.同时应加大对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调查
原文传递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李水霞 李翠翠 +4 位作者 郑林宏 慧惠 王红 汪静 胡靖 《骨科》 CAS 2020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体成形病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椎体成...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体成形病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的435例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9例,女346例;年龄为(71.0±3.5)岁(60~89岁);T11骨折78例、T12骨折114例、L1骨折134例、L2骨折109例。将2017年接受常规护理的214例病人纳入对照组,2018年接受ERAS护理的221例病人纳入观察组。观察两组病人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病人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第1天,观察组的VAS评分、Barthel评分分别为(1.73±0.75)分、(81.00±2.00)分,优于对照组的(2.21±0.70)分、(75.82±1.8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下地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0.11±0.32)d、(3.31±0.50)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1±0.33)d、(4.09±0.7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92.31%(204/2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51%(18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ERAS的护理可加速老年OVCF椎体成形病人的康复,提升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脊柱压缩性骨折 胸腰椎 ERAS护理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被引量:5
3
作者 贺欣 张嘉男 +6 位作者 刘继军 王文涛 孟羿彬 黄云飞 王欣文 吴起宁 郝定均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男10例,女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66岁,平均(40.6±15.0)岁。病灶累及椎体数目均为单节段。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终末随访时行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X线及CT检查,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治愈及融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00~140 min,平均(122±15)min;术中出血量300~650mL,平均(482±118)mL。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的患者,术后10d均未再出现明显发热。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随访(18.6±5.7)个月。术后10d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60±0.89)分改善至(2.40±0.63)分,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70±0.3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7±4)分改善为终末随访时(12±5)分。末次随访未见布氏杆菌原位复发且所有患者植骨均成功融合。结论对于单节段受累的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单纯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较小的创伤加快疾病的恢复、重建病椎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后路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 被引量:44
4
作者 丁琛 洪瑛 +25 位作者 王贝宇 宁宁 陈佳丽 尹子文 周棱 索南昂秀 周非非 张志成 杜培 孟浩 郭航 孙维 王思亮 陈峰 蔡思逸 孙浩林 毛海青 殷国勇 刘浩 贺宝荣 孙宇 杨惠林 李淳德 沈建雄 孙天胜 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7期486-497,共12页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作为现代医学进步的里程碑之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节约医疗资源。ERAS理念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颈椎前路手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针对颈椎前路手术,目前尚...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作为现代医学进步的里程碑之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节约医疗资源。ERAS理念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颈椎前路手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针对颈椎前路手术,目前尚无完整的ERAS体系指导医护团队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因此,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在《脊柱外科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颈椎前路手术的特点,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达成颈椎前路手术ERAS实施流程专家共识,供脊柱外科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照顾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翠翠 惠慧 +1 位作者 郑林宏 胡靖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照顾体验的真实情况。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果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普遍存在照顾负担体验,特点为心理负担明显,经济负担沉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照顾体验的真实情况。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果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普遍存在照顾负担体验,特点为心理负担明显,经济负担沉重,照顾知识缺乏,身体状况下降;其中心理负担明显包括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和担忧孩子将来两个次主题。结论围手术期脊柱侧弯患儿父母照顾负担沉重,应引起政府、医院及家庭的重视,护理工作者应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照顾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围手术期 照顾负担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灶清除结合置管局部增强化疗治疗复发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慧敏 王晓东 +5 位作者 郭华 惠华 郭云山 胡雄科 朱金文 郝定均 《西部医学》 2018年第8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观察脊柱结核经前路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结合使用病灶清除术及病灶处置管局部加强化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16例连续病例资料,病例均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复发的脊柱结核患... 目的观察脊柱结核经前路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结合使用病灶清除术及病灶处置管局部加强化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16例连续病例资料,病例均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复发的脊柱结核患者,对该组病例我们结合采用病灶清除术及局部加强化疗技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均接受至少24个月的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收集术前及术后1、3、6、9、12和24个月门诊随访数据评估结核治疗情况及功能改善状况。采用体格检查、X线、CT和MRI检查,以及肝、肾功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评估结核治疗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分级进行评定;功能改善状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至少24个月的随访(24~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7.6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神经血管损伤及交叉感染等并发症病例出现。至末次随访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未见脊柱结核复发,均达到临床治愈。患者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的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结合使用病灶清除术及局部加强化疗可缩短病程,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局部化疗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 被引量:50
7
作者 张志成 杜培 +17 位作者 孟浩 郭航 孙维 王思亮 蔡思逸 孙浩林 周非非 毛海青 丁琛 殷国勇 贺宝荣 刘浩 杨惠林 孙宇 李淳德 沈建雄 孙天胜 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01-409,共9页
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脊柱外科患者的诊疗效果。为了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脊柱外科不同术式中的应用,在《脊柱外科加速... 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脊柱外科患者的诊疗效果。为了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脊柱外科不同术式中的应用,在《脊柱外科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基础上,结合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的自身特点,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达成腰椎后路短节段手术ERAS实施流程专家共识,供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短节段 加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持续性冠状面失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翔成 都金鹏 +5 位作者 黄云飞 王江 李帅 郝定均 闫亮 贺宝荣 《骨科》 CAS 2023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持续性冠状面失衡(persistent coronal imbalance,P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 目的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持续性冠状面失衡(persistent coronal imbalance,P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后路脊柱融合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112例Lenke5C型AIS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术后2年的冠状面平衡状态分为PCI组和非PCI组。PCI定义为术后冠状面失衡持续时间≥2年。测量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的各项冠状面参数和矢状面参数;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评分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病人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2例病人中,50例(44.6%)术后发生即刻冠状面失衡,其中12例(10.7%)冠状面失衡持续至术后2年。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比值比(odds ratio,OR)=1.8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7~2.132,P=0.001]、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OR=1.308,95%CI:1.041~2.015,P=0.016)、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OR=2.291,95%CI:1.120~4.719,P=0.001)、术前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倾斜角较大(OR=2.141,95%CI:1.491~3.651,P=0.011)、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OR=5.512,95%CI:4.531~6.891,P=0.001)是发生PCI的独立危险因素。PCI组术后2年SRS-22量表满意度和总分均显著低于非PCI组(P<0.05)。结论年龄较大、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是预测PCI的重要参数。PCI对Lenke 5C型AIS病人后路脊柱融合术后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冠状面失衡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廷瑞 郝定均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将200例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OVCF组)依据术后1年是否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n=50)和无再骨折组(n=150)。记录两组卧床时间。同期选取非OVCF志愿... 目的探讨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将200例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OVCF组)依据术后1年是否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n=50)和无再骨折组(n=150)。记录两组卧床时间。同期选取非OVCF志愿者50例(非OVCF组)作为对照。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骨转换指标[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椎体骨密度(BMD),分析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关系。结果OVCF组β-CTX明显高于非OVCF组,OVCF组P1NP、椎体BMD明显低于非OVC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骨折组术后卧床时间、β-CTX明显高于无再骨折组,P1NP、椎体BMD明显低于无再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与β-CTX呈正相关(P<0.001),与P1NP、椎体BMD呈负相关(P<0.001)。结论OVCF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再骨折的发生有关,卧床时间长可能会引起骨转换紊乱而导致BMD下降,从而引起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椎体成形术 卧床时间 再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臻 张迦琅 +2 位作者 冯铭哲 孔令擘 贺宝荣 《骨科》 CAS 2023年第1期87-91,共5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前后的脊柱和躯干的发育异常,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支具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早期干预AIS的保守治疗方式,可显著降低脊柱侧凸进展至需要手术治...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前后的脊柱和躯干的发育异常,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支具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早期干预AIS的保守治疗方式,可显著降低脊柱侧凸进展至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至今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近年来,随着理念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支具的设计制作和治疗方案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将从支具治疗指征、支具分类、影响支具治疗预后的因素和病人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对AIS支具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方向的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支具 指征 分类 预后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智能医学在脊柱外科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定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8-920,共3页
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医学已经进入数字智能医学的时代。目前,数字智能医学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正处于高续航、高通量的快速发展阶段。数字智能骨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骨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 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医学已经进入数字智能医学的时代。目前,数字智能医学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正处于高续航、高通量的快速发展阶段。数字智能骨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骨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数字智能骨科技术已在临床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成为推动骨科临床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以脊柱外科为例,由于手术风险大,病情复杂,对数字智能技术有着较高的需求,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是脊柱外科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脊柱外科微创化与精准化理念的出现,促进了影像引导下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加速了数字智能医学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和发展,先后诞生了多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脊柱外科 医学 外科手术技术 临床应用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科学 外科微创化
原文传递
3D显微镜辅助下经前路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糜宝国 张吉涛 +4 位作者 姜扩 孟海兰 王博文 郝定均 单乐群 《骨科》 CAS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3D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36例接受3D显微镜辅助下ACDF手术... 目的探讨3D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36例接受3D显微镜辅助下ACDF手术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实施手术,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为(56.4±22.3)mL,术后引流量为(6.7±4.6)mL。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及NDI指数别为(1.1±0.8)分、(1.4±0.9)分和15.6%±4.6%,较术前的(4.8±1.1)分、(6.3±0.9)分和49.3%±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显微镜辅助下经前路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是一种高效、安全、可视化的手术技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显微镜 神经根型颈椎病 骨性椎间孔狭窄 减压 前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旁肌脂肪浸润分级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胡兴律 王向阳 郝定均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9期808-811,共4页
腰椎旁肌是邻近脊柱四周多个肌群的总称,分为前群和后群,后群主要包括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其中竖脊肌由髂肋肌、骶棘肌、最长肌三者组成。在腰椎旁肌中,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是维持腰椎稳定性、保证脊柱功能的重要肌肉,同时也是... 腰椎旁肌是邻近脊柱四周多个肌群的总称,分为前群和后群,后群主要包括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其中竖脊肌由髂肋肌、骶棘肌、最长肌三者组成。在腰椎旁肌中,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是维持腰椎稳定性、保证脊柱功能的重要肌肉,同时也是引发腰部疼痛的主要肌肉[1]。腰椎旁肌脂肪浸润是椎旁肌退行性改变的重要特征,可导致椎旁肌力量和耐力的下降。通过测量脂肪浸润率,可以对腰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患者腰部功能的评估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浸润 竖脊肌 腰部疼痛 腰部功能 椎旁肌 骶棘肌 临床治疗方案 多裂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4
14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5 位作者 郭华 许正伟 李辉 刘团江 王晓东 郑永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0-733,共4页
目的:尝试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提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探讨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结合伤椎形态学改变、伤椎MRI信号改变、骨密度和临床表现(疼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根据不... 目的:尝试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提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探讨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结合伤椎形态学改变、伤椎MRI信号改变、骨密度和临床表现(疼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总分值(T,0~8分)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式,根据VAS评分及ODI评分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0个月随访,平均20.1个月。本组中T<4分者91例,行保守治疗,VAS评分由8.0±1.7分恢复至2.0±1.3分;ODI评分由69.5±2.8分恢复至38.1±1.5分。T=4分者132例,保守治疗57例,PKP/PVP手术治疗75例,VAS评分由8.2±1.4分恢复至1.9±1.2分;ODI评分由71.5±3.7分恢复至36.2±2.5分。T≥5分者158例,均行手术治疗,VAS评分从术前平均8.1±1.6分恢复至1.8±1.3分;ODI由术前的70.5±2.6分恢复至术后的39.2±1.7分。结论: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系统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但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 严重程度 评分评估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种多节段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海亮 方向义 +1 位作者 郝定均 王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颈椎手术方式进行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375名仅进行相连多节段颈椎减压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为进行颈椎多节段减压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颈椎手术方式进行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375名仅进行相连多节段颈椎减压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为进行颈椎多节段减压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术。对于没有定期随访、由于脊髓损伤造成术前及术后无法查体对比、手术范围不包括颈5椎体的患者均被剔除研究组。观察颈5神经根麻痹是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接受过颈椎手术、术前身体状况、糖尿病、吸烟、减压范围及术前是否有上肢疾病等多因素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375名患者中,60名患者被剔除,315名患者纳入研究,包括146名女性患者和169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7.7岁(39~72岁)。本研究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19/315),在各手术组别中,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发生率最高,为8.62%;其次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7.79%;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4.68%;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组为3.85%,各组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8.28%vs 3.42%,P〈0.05)。结论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与之前报道结果接近。在各种颈椎减压手术方式之间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减压 并发症 颈5神经根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明 吴起宁 +5 位作者 胡雄科 尹新华 刘世长 郝定均 刘继军 刘仲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33-138,共6页
目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疼痛及恢复椎体高度,但对于椎体高度丢失在70%以上严重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行PKP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仍不确定。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程度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术后椎体高度的恢... 目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疼痛及恢复椎体高度,但对于椎体高度丢失在70%以上严重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行PKP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仍不确定。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程度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率和后凸角度变化以及临床结果,探讨PKP治疗压缩程度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总共559例(628个椎体)椎体压缩骨折合并疼痛症状接受PKP治疗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被分成3组,骨折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70%为第Ⅰ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50%~70%为第Ⅱ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30%~50%为第Ⅲ组。所有患者均行PKP术,术后至少随访1年以上。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骨折椎体疼痛程度,影像学及临床效果。结果3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椎体高度均有明显恢复,第Ⅰ组相对于另外两组术后即刻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明显。术后1年随访第Ⅰ组与第Ⅱ组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Ⅲ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前两组。椎体高度的恢复及术后高度的再次丢失与患者骨密度(BMD)无相关性。患者骨折椎体部位疼痛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较手术前均有缓解,术后1年随访3组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椎体前柱高度丢失〉70%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手术能明显缓解疼痛,恢复椎体前柱高度及后凸角。因此,PKP是治疗椎体压缩严舌骨席疏凇性骨折的有静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海平 郝定均 +5 位作者 贺宝荣 赵勤鹏 郭华 王晓东 刘团江 何思敏 《脊柱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344-348,共5页
目的总结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42例,其中男425例,女317例;年龄17~60(41.9&... 目的总结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42例,其中男425例,女317例;年龄17~60(41.9±8.6)岁;损伤节段:T11 82例,T12 227例,L1 231例,L2 93例,L3 69例,L4 40例。AO分型:A1型262例、A2型95例、A3型335例、B1型41例,B2型9例。详实统计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36(22.9±5.8)个月。共46例发生并发症(6.2%),其中术中并发症7例,包括导丝断裂3例,腹主动脉损伤1例,硬膜损伤3例;术后并发症39例,包括螺钉位置不良17例(共19枚钉),螺钉断裂8例,螺塞脱落2例,连接棒松动3例,复位不良4例,迟发性感染5例。7例术中并发症患者经术中及时处理,手术顺利完成;39例术后并发症患者中14例行手术翻修,其余患者给予支具等辅助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血管损伤、螺钉位置不良、复位欠佳、内固定失败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螺钉位置不良,其发生率为2.29%(17/742);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为手术误操作,占52.2%(2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贺宝荣 杨小彬 +4 位作者 郝定均 许正伟 刘团江 王晓东 郭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1332-1333,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病的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Kummell病病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椎体成形术,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病的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Kummell病病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椎体成形术,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刺方向。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应用X线片评价骨水泥以及骨折椎体情况。结果:随访15~37个月,平均25.4个月,骨水泥位置良好,病变椎体无再骨折,骨水泥与椎体界面无透亮区。其中行单侧穿刺73.2%(41/56),双侧穿刺26.8%(15/56)。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双侧穿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骨水泥注入量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各随访阶段VAS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Kummell病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经过术前详细的CT定位单侧穿刺可以获得很好的骨水泥分布,手术时间要明显短于双侧穿刺,但是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外科学 椎体成形术 方法 @Kümmell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涛 郑永宏 +2 位作者 许正伟 郝定均 钱立雄 《骨科》 CAS 202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三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9...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三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9例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40例)、经皮复位组(27例)和切开复位组(32例)。收集各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伤椎Cobb角及相关并发症;以随访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结果PKP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0.7±0.1)h、(4.6±1.6)ml、(2.4±0.9)d,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且经皮复位组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病人术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KP组术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术后骨水泥渗漏9例,无需处理。经皮复位组1例术后皮下血肿,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2例术后钉道松动,无症状,术后1年取出。切开复位组术后病人伤口延迟愈合5例,处理后伤口延迟愈合。结论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这三种术式均可安全、有效缓解病人腰背部疼痛症状,但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还需根据病人诉求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 爆裂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复位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翻修策略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海平 王彪 +4 位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何思敏 惠华 郭华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89-393,413,共6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35.4±3.6)岁。分析患者初次手术时影像学资料,根据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3型4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7例,C型13例。均行单纯后路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断裂26例,椎弓根螺钉或连接棒断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1例;取内固定后出现侧凸畸形1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2例,内固定断裂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2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长节段固定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 AO分型中A型占翻修率的12.9%,B型45.16%,C型41.93%。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未见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10~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上升0~2级,平均上升(1.3±0.79)级。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9分降至2.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46.3%降至12.4%。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58°,平均(40.5±15.3)°;术后矫正至-3°~7°,平均(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平均(0.6±0.2)°;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1.8%。结论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基层医院未重视骨折损伤分型,B型、C型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最高,翻修以重建脊柱前中柱、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为关键,并对初次手术失败所引发的疼痛及畸形予以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损伤 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失败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