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有高楼,奋翅起高飞——记西安交通大学
1
作者 刘文君 《高校招生(高考指导)》 2020年第3期39-40,共2页
西安交通大学,位于十三朝古都长安。忆起第一次踏入脚下这片土地时,内心安然里带着一丝激动。西交大,一直是我梦想中的模样,巍然而立,岁月静好。这是心之所向的地方,愿为之素履以往。早知西交大是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位于十三朝古都长安。忆起第一次踏入脚下这片土地时,内心安然里带着一丝激动。西交大,一直是我梦想中的模样,巍然而立,岁月静好。这是心之所向的地方,愿为之素履以往。早知西交大是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初见她时,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她古老的面容下留下斑驳的剪影,耳边回荡着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学生经过我身侧留下的热烈讨论声。在校园里抱着一本书,闭上眼静立,耳边拂过的清风,身边人经过的嬉笑,感受在历史中积淀下的古朴静谧。没有太多点缀,无需语言渲染,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百年西交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985工程 211工程 西北有高楼 西安交通大学 重点建设高校 十三朝古都 梧桐树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气工程实际的多物理场数值仿真开放实验教学
2
作者 赵彦珍 陈锋 +2 位作者 沈瑶 王超 高昕悦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5期5-7,12,共4页
在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电磁场实验教学中,开展面向电气工程实际的多物理场数值仿真开放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的电力设备——干式空心... 在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电磁场实验教学中,开展面向电气工程实际的多物理场数值仿真开放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的电力设备——干式空心电抗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开设干式空心电抗器电、磁、热以及力场等多物理场数值仿真开放实验的目的、内容及实施过程。这些开放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实验 电气工程 多物理场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交通大学高压电力系统及电器设备科研近况
3
《高压电器》 CAS 1960年第1期60-61,共2页
西安交通大学在不断深入学习八届八中全会文件的基础上掀起了教学、科研、生产劳动全面的跃进和思想工作双丰收的1960年元旦献礼运动。在这次献礼运动中有关高压电力系统及高压电器设备的各专业教研组鼓足干劲。
关键词 西安交通大学 电器设备 高压电力系统 高参数电力系统 近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工程专业数字电路与微处理器合并课程教学探索及国外教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宁改娣 罗先觉 +2 位作者 杨旭 金印彬 张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33期65-66,共2页
“数字电子技术”与“微处理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发展和更新换代快,同时在学时压缩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逐步有高校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探索和建立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文研究了国外同类课程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 “数字电子技术”与“微处理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发展和更新换代快,同时在学时压缩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逐步有高校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探索和建立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文研究了国外同类课程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论述了国内“微处理器”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简单介绍我院整合课程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及教材建设,总结了国外一部经典教材的特色内容。希望这些对国内类似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教材 整合 教学内容 实验为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电气工程专业学位认证的国际化
5
作者 王兆安 陈花玲 刘进军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年第S1期26-27,共2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大学电气工程的专业认证的现状,就如何能将专业认证国际化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 专业认证 华顿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材料与器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3
6
作者 姚睿丰 王妍 +2 位作者 高景晖 陈川 郭经红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24-1337,共14页
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和能源互联网的持续建设,对电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亟需先进的电力设备传感量测方法为电网多场景应用提供信息支撑,以保证智能电网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可靠运行。压电材料作为感知电力设备放... 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和能源互联网的持续建设,对电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亟需先进的电力设备传感量测方法为电网多场景应用提供信息支撑,以保证智能电网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可靠运行。压电材料作为感知电力设备放电、振动等信号的关键材料,在电力设备振动监测、放电检测、探伤、温度测量、电压传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总结了典型压电传感材料的发展概况,归纳了压电振动传感器、声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在电气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压电传感器仍存在精确度较低、稳定性差、环境适应性弱和误判率高等显著问题,需要从高性能材料快速开发、传感器拓扑设计、智能化补偿等方面发展新一代智能化压电传感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材料 压电传感技术 状态感知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轨道交通储能容量优化配置
7
作者 刘佳玲 秦博宇 +2 位作者 蔡其聪 丁涛 李恒毅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9-718,共10页
作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呈现高增速、大规模发展趋势,但面临能耗高、效益低和灵活性不足等多方面挑战,其用能模式低碳高效转型需求迫切。针对计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提出一种储能... 作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呈现高增速、大规模发展趋势,但面临能耗高、效益低和灵活性不足等多方面挑战,其用能模式低碳高效转型需求迫切。针对计及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提出一种储能容量配置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组分运行模式与负荷特性,建立系统能量交互机制。其次,建立规划-运行两阶段优化模型,旨在实现峰谷分时电价机制下系统经济、碳排综合成本最小化。然后,采用列与约束生成算法迭代求解储能容量配置策略。最后,结合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储能 可再生能源 容量配置 鲁棒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气转矩法的VSC-HVDC系统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评估
8
作者 张旭 郝治国 +3 位作者 李宇骏 李佳朋 杨松浩 梁天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06-4316,共11页
文章采用电气转矩法分析了VSC-HVDC系统的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首先,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平均值模型,分别研究了基于功率控制的换流器及基于电压控制的换流器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得到适用于电气转矩法的并网换流器模型。基于提出的评估模... 文章采用电气转矩法分析了VSC-HVDC系统的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首先,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平均值模型,分别研究了基于功率控制的换流器及基于电压控制的换流器的动态响应特征以得到适用于电气转矩法的并网换流器模型。基于提出的评估模型,建立了双端VSC-HVDC系统的Phillips-Heffron模型并推导出系统的阻尼系数和同步系数。经典电气转矩法指出:电力系统稳定性与系统阻尼系数高度相关。因此,基于电气转矩法推导出的稳定条件揭示了系统直流电压振荡失稳机理,量化了直流网络动态及换流器控制动态对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的影响。当由基于电压控制的换流器及直流网络提供的正阻尼无法抵消由基于功率控制的换流器产生的负阻尼时,系统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将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合理设置电压控制器的比例增益能够使系统获得足够的稳定裕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电气转矩法在分析VSC-HVDC系统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问题时的可行性及所得稳定条件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压振荡稳定性 电气转矩法 阻尼系数 Philips-Heffron模型 稳定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殷凯轩 《中国高新科技》 2021年第4期130-131,共2页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水平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用电量的需求,必须全力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电力工程建设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电气自动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文章概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分析了电力工程中应用自...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水平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用电量的需求,必须全力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电力工程建设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电气自动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文章概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分析了电力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并对在电力工程中相关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单神经元PI的煤矿电气设备电源频率自动化控制系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杰 席义苗 +1 位作者 曹楠楠 马越 《自动化与仪表》 2024年第3期37-41,共5页
为确保煤矿电气设备电源频率不偏离标准频率,保障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设计基于模糊单神经元PI的煤矿电气设备电源频率自动化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层通过电源频率信号输出检测仪,采集电源频率数据,并使用改进小波阈值法,去噪频率数据... 为确保煤矿电气设备电源频率不偏离标准频率,保障煤矿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设计基于模糊单神经元PI的煤矿电气设备电源频率自动化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层通过电源频率信号输出检测仪,采集电源频率数据,并使用改进小波阈值法,去噪频率数据,然后由数据传输层发送其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接收该数据的同时,由理想电源频率求解模块,通过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电源理想频率,而后模糊神经元PI控制模块以实际、理想电源频率为输入,经频率偏差求解、模糊化等操作,获得控制信号,控制电源频率无线接近理想值。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煤矿电气设备电源频率自动化控制,控制设备电源频率无线接近理想值,电源频率控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PI控制 单神经元 煤矿电气设备 电源频率 自动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淑萍 杨莉莉 +2 位作者 武心宇 周晋宇 宋国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针对因结构复杂导致的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故障定位方法(VMD-CNN)。首先,利用PSCAD/EMTDC软件构建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模型,获得故障电流数据,应用克拉... 针对因结构复杂导致的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故障定位方法(VMD-CNN)。首先,利用PSCAD/EMTDC软件构建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模型,获得故障电流数据,应用克拉克变换对其解耦,获取故障电流的线模分量;其次,对得到的线模分量进行变分模态分解(VMD),得到多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选取特征信息最丰富的IMF分量作为VMD-CNN模型的输入;然后,利用高效的分类模型支持向量机(SVM)判别故障发生的区域,将提取到的IMF分量作为SVM输入进行训练学习,可以准确判断出故障发生区域;最后,搭建VMD-CNN模型进行故障定位,挖掘出行波信号中蕴藏的故障信息,同时通过麻雀搜索算法优化CNN中的超参数,实现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的精确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过渡电阻为100Ω,不同故障位置情况下的定位相对误差均在0.17%以内;故障位置为460 km,不同过渡电阻情况下的定位相对误差均在0.25%以内;过渡电阻为50Ω,不同故障类型情况下的相对误差均在0.3%以内。所提方法能够提升不同故障位置、过渡电阻和故障类型下的定位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三端直流输电 故障定位 变分模态分解 卷积神经网络 麻雀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差分组卷积神经网络和多级注意力机制的源荷极端场景辨识方法
12
作者 郭红霞 李渊 +2 位作者 陈凌轩 王建学 马骞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9-469,I0019-I0024,共17页
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给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在电网的生产模拟中需要考虑极端场景。然而极端场景历史样本数量少,传统场景生成方法无法直接生成极端场景,需要对场景进行辨识。为此,提出一种计及源荷双侧的极端场景辨识方... 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给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在电网的生产模拟中需要考虑极端场景。然而极端场景历史样本数量少,传统场景生成方法无法直接生成极端场景,需要对场景进行辨识。为此,提出一种计及源荷双侧的极端场景辨识方法。首先,将风电、光伏和负荷序列进行重塑,并在通道维度上拼接;然后,基于分组卷积和深度残差网络,提取场景的时序特征和源荷场景之间的耦合特征;其次,模型内部嵌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和多头注意力机制,以赋予重要特征更大的权重,并对场景进行分类;此外,采用改进损失函数解决训练样本中数据集不均衡的问题;最后,基于历史数据集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对场景进行有效的分类,可以从历史场景中识别出具有高保供或高消纳风险的源荷极端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场景辨识 残差神经网络 分组卷积 注意力机制 源荷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技术:演进历程、功能定位与应用展望
13
作者 王伟 周少泽 +4 位作者 黄萌 艾诚 李奕曈 韦徵 郑玉平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支撑新能源高效利用和电力保供,构网型技术在电力系统不同应用场景中已获得初步探索实践。为促进构网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文中探讨了构网型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应用发展方向。通过梳理构网型技术的演进历程,以及国内外... 为支撑新能源高效利用和电力保供,构网型技术在电力系统不同应用场景中已获得初步探索实践。为促进构网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文中探讨了构网型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应用发展方向。通过梳理构网型技术的演进历程,以及国内外现有的标准和规范,分析了构网型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需求,明晰了不同形态电网场景下构网型技术的功能定位;最后,从静、动、暂态的稳定性分析等维度,剖析了构网型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大规模应用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控制 构网型装备 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放电阻抗变化的锂电池存储容量衰减评估技术
14
作者 董明 李晓枫 +3 位作者 熊锦晨 刘王泽宇 罗阳 任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62,I0020,共12页
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锂电池的寿命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桎梏。电池处于存储状态时也会发生性能衰退而影响寿命,因此,研究电池自放电过程中的阻抗变化以表征内部电化学反应与结构相变过程,对于电池寿命模型完... 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锂电池的寿命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桎梏。电池处于存储状态时也会发生性能衰退而影响寿命,因此,研究电池自放电过程中的阻抗变化以表征内部电化学反应与结构相变过程,对于电池寿命模型完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该文通过容量增量曲线对电池容量衰减的内因展开分析;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自放电过程中电池阻抗谱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弛豫时间分布法进行理论原理分析;最后,在电池自放电老化过程的原理推导的基础上总结电池容量衰减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验数据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电池容量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在存储过程中,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内阻增大,且存储温度越高、初始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越大,相应的阻抗增加幅度越大。自放电过程电池老化主要原因是可循环活性锂离子的消耗和SEI膜的生长。同时该文推导出电池容量损失与时间近似呈0.5次方关系,并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电池在不同初始SOC和不同存储温度影响下的容量变化模型,为锂电池寿命模型预测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自放电 弛豫时间分布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内阻 容量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频次谐波电压的孤岛检测方法
15
作者 高淑萍 郭芳宾 +2 位作者 宋国兵 李晓芳 蔚坤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2,共9页
当分布式电源与主电网失去连接时应切断对本地负荷的供电,为迅速可靠地检测到这种状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三相分布式电源并网逆变器的孤岛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发电(DG)侧和电网侧特征频次谐波电压的被动式孤岛... 当分布式电源与主电网失去连接时应切断对本地负荷的供电,为迅速可靠地检测到这种状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三相分布式电源并网逆变器的孤岛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发电(DG)侧和电网侧特征频次谐波电压的被动式孤岛检测新方法。首先,对公共连接点处两侧谐波责任进行划分,根据谐波责任划分结果选取两侧对公共连接点处谐波电压影响最大的特征频次谐波用于孤岛检测并给出整定判据。其次,对孤岛前后公共连接点处谐波电压比值的理论值进行推导,当孤岛前后两侧特征频次谐波电压参数的变化都超过整定阈值时则判断发生孤岛。最后,根据IEEE Std.1547.1孤岛检测标准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准确、有效地检测出孤岛。该方法采用双重判据可减少误判的可能性、提高孤岛检测的可靠性,与传统基于谐波域的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可避免检测频次谐波困难、阈值难以确定、受背景谐波影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分布式发电 阈值电压 孤岛检测 谐波责任 背景谐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行波波前瞬时能量谱的深远海风电经柔直并网系统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16
作者 刘乐 陈旭明 +5 位作者 康小宁 马晓伟 李诗闯 赵勃扬 李昕盈 刘鑫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4,共9页
现有的行波测距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保护采样频率、强噪声干扰、短故障距离、高过渡电阻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自适应阈值降噪(AWTD)和结合变分模态分解(VMD)的Hilbert变换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利用AWTD算法... 现有的行波测距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保护采样频率、强噪声干扰、短故障距离、高过渡电阻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自适应阈值降噪(AWTD)和结合变分模态分解(VMD)的Hilbert变换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利用AWTD算法对故障反行波数据进行降噪预处理。通过VMD算法提取蕴含故障距离信息的高频本征模态函数。利用Hilbert变换获得第5层本征模态函数的瞬时能量谱,并通过瞬时能量谱的最大值实现对线路两端反行波波头的标定,得到行波抵达保护测量点的精确时间,从而结合线路两端行波波速度预测故障距离。在PSCAD/EMTDC与RTDS仿真平台中搭建双端与三端典型深远海风电并网模型进行大量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测距方法不受故障电阻、故障类型的影响,在不同采样频率、近端故障、强噪声干扰与实时仿真环境下,均能实现精准的故障定位,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风电 行波故障测距 小波自适应阈值降噪 变分模态分解 HILBERT变换 瞬时能量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气体和温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
17
作者 刘音 任志刚 +4 位作者 及洪泉 门业堃 陈厚清 李晓杉 汤晓君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缓冲层中的CH_(4)、C_(2)H_(6)、C_(2)H_(4)浓度,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H_(2)浓度,采用温度传感器、压电式气压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温度和气压。通过实验室缓冲层烧蚀实验和真型电缆检测实验测试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功能性和准确性满足要求,4种特征气体的浓度、温度、压强能够作为表征缓冲层烧蚀缺陷的特征参量。该系统的检测周期小于30s,检测误差在±10%以内,在安全性、检测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保障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层烧蚀 特征气体 温度 气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Z源逆变器的改进脉宽调制策略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18
作者 李宁 杨家林 +2 位作者 张岩 卓超然 张常杰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Semi-Z源逆变器的现有调制策略存在开关电压应力大且难以实现闭环控制的固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一种低电压应力的Semi-Z源逆变器调制策略。通过建立稳态电路模型,分析Semi-Z源电压增益和器件应力特性,对占空比进行平均化处理,进而... Semi-Z源逆变器的现有调制策略存在开关电压应力大且难以实现闭环控制的固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一种低电压应力的Semi-Z源逆变器调制策略。通过建立稳态电路模型,分析Semi-Z源电压增益和器件应力特性,对占空比进行平均化处理,进而减小开关器件电压应力。此外,针对Semi-Z源逆变器在重载及高输出交流频率的应用环境中,依然存在无源元件需求过大的问题,特别设计并提出一套高效的无源元件参数优化方案。最后,根据所提出的调制策略,设计搭建200 W试验样机,验证所提的调制策略和参数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综合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脉宽调制 电路分析 电压应力 线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IO教学模式在储能监测系统设计课程中的探索
19
作者 孙丽琼 宋政湘 +1 位作者 杨騉 王振兴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5年第3期101-103,共3页
为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储能专业人才,阐述了储能监测系统设计课程的建设思路及措施。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到考评机制改革,全方位介绍课程在CDIO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 为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储能专业人才,阐述了储能监测系统设计课程的建设思路及措施。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到考评机制改革,全方位介绍课程在CDIO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课程建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O教学模式 储能监测系统 创新设计课程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设备中六氟化硫气体分解产物的化学检测和处理技术进展
20
作者 张雯 贾钦相 +2 位作者 孙嘉鸿 牛飞宇 仵语盈 《化学工业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六氟化硫(SF_(6))气体由于其优良的绝缘和灭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高压电气设备中,但当设备内部存在微量的水和氧气等杂质时,SF_(6)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并进一步生成各种复杂的产物。本论文从化学角度讨论分解产物的产生机理及常见... 六氟化硫(SF_(6))气体由于其优良的绝缘和灭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高压电气设备中,但当设备内部存在微量的水和氧气等杂质时,SF_(6)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并进一步生成各种复杂的产物。本论文从化学角度讨论分解产物的产生机理及常见的化学检测方法,对目前杂质气体的吸附处理、痕量检测和催化降解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可能替代SF^(6)的新型绝缘气体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 分解产物 化学检测 杂质气体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