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模拟器结合ARCS动机模型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宋启春 赵研 +4 位作者 郭晓昀 刘超 王书敏 倪建龙 时志斌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5年第2期229-234,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模拟器联合ARCS(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动机模型在骨科半月板撕裂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名研究生分为试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 目的探讨关节镜模拟器联合ARCS(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动机模型在骨科半月板撕裂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名研究生分为试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关节镜模拟器结合ARCS动机模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对两组学生主观学习体验以及客观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理解程度以及学习满意度四个主观学习体验方面均有所提升(均P<0.05)。客观成绩的分析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90.1±6.9)分高于对照组学生(81.6±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46,P=0.001);试验组学生的实践操作考核成绩(90.5±7.8)分高于对照组学生(82.1±8.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3,P=0.001)。结论在骨科半月板撕裂临床教学中引入基于关节镜模拟器的ARCS动机模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并提升临床学习满意度,具有一定教学优势,值得在医学教育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模拟器 ARCS动机模型 骨科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在骨科病室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刁攀 张波 +5 位作者 孙宇豪 赵航 许桂敏 石兴民 张冠军 李浩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 针对医院骨科病室环境的常态化消毒需求,研制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空气消毒机,探究其在骨科病室患者住院、家属陪同、医护治疗的动态环境中的空气消毒效果。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病室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 目的 针对医院骨科病室环境的常态化消毒需求,研制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空气消毒机,探究其在骨科病室患者住院、家属陪同、医护治疗的动态环境中的空气消毒效果。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病室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低温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进行病室空气消毒,利用安德森六级筛孔空气碰撞式微生物采样器对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浓度进行采样,分析低温等离子体消杀对病室空气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影响,揭示该技术对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的消杀机制。结果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对病室环境进行间歇式消毒,能够保持室内臭氧浓度低至5 ppbv以内,消毒3 h后病室空气中自然菌的菌落总数减少至约150 CFU/m^(3),消亡率达92.35%;消杀2 h后马赛血杆菌的消亡率达100%;消杀3 h后人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霉菌、藤黄微球菌的消亡率分别为90.48%、80.90%、87.50%和92.82%。结论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的空气消毒机对病室动态环境进行间歇式消毒,室内臭氧浓度达到了一级国家标准线,在有效控制臭氧产生造成二次污染的同时,可高效杀灭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病室环境接近《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Ⅰ类环境标准。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消杀具有高效消毒和人机共存的技术优势,可以在保障病室内空气质量安全的同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是辅助甚至替代现有物理化学手段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病室 动态环境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 空气消毒 自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关节韧带数字体查仪量化评估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后的膝关节松弛度
3
作者 朱哲越 张晨 +4 位作者 葛莹 薛晗 李若尘 吴光伟 马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95-5801,共7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后膝关节松弛程度的量化测量对于及时诊断、后期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现缺乏应用关节韧带测量仪进行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诊断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新型关节韧带数字体查仪在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 背景: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后膝关节松弛程度的量化测量对于及时诊断、后期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现缺乏应用关节韧带测量仪进行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诊断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新型关节韧带数字体查仪在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30名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国产新型关节韧带数字体查仪测量80,120,150 N三种负荷下每侧膝关节的胫骨向前位移值,比较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和对照组的胫骨向前位移值和双侧差异值,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确定新型关节韧带数字体查仪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与结论:①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胫骨向前位移值的双侧差异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患侧的胫骨向前位移值明显高于健侧(P<0.05);③施加负荷在80 N时的诊断准确性最高(cutoff值=10.45 mm),曲线下面积为0.813(95%CI:0.708-0.91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7%和70.0%;④提示新型关节韧带数字体查仪可以客观量化评估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后的膝关节松弛度,可为怀疑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患者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松弛 胫骨前移 数字化关节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25 725名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15
4
作者 程斌 李锋涛 宋金辉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9,共2页
目的:调查西安市儿童脊柱侧弯患病率,对阳性患者进行有效防治,为建立陕西省脊柱侧弯监控中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2-04/2004-05调查西安市城乡37所中、小学校7~15岁中、小学生25725名,男13875名,女11850名。采用“三检筛选”普查方... 目的:调查西安市儿童脊柱侧弯患病率,对阳性患者进行有效防治,为建立陕西省脊柱侧弯监控中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2-04/2004-05调查西安市城乡37所中、小学校7~15岁中、小学生25725名,男13875名,女11850名。采用“三检筛选”普查方法,第一检体检,阳性者进入第二检。第二检云纹摄像,若有1个或1个以上的云纹间距差(脊柱双侧有5mm以上的高度差)为阳性,进入第三检。第三检摄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cobb角>10°者为脊柱侧弯。分析各年龄段脊柱侧弯患病率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结果:7~15岁中、小学生25725名中,第一检结果阳性1389名,男702名,女687名。第一检阳性者中1356名进行第二检,第二检阳性607名,男295名,女312名。第二检阳性者中573名进行第三检,摄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cobb角≥10°者343名,患病率为1.33%(343/25725)。①各年龄段脊柱侧弯患病率年龄分布:7~15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12岁之前各年龄组之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异,12岁以后各年龄组与12岁以前各年龄组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显著。②各年龄段脊柱侧弯患病率性别分布:7~15岁脊柱侧弯患病男164名,患病率为1.18%,女179名,患病率为1.51%,男女比例0.78∶1。结论:通过对脊柱侧弯的普查,建立筛选阳性者档案,可以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防治青少年脊柱侧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普查 患病率 中小学生 调查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坏死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 被引量:18
5
作者 康鹏德 裴福兴 王坤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1期1737-1738,共2页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宾夕法尼亚大学 疾病分期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及其防治 被引量:14
6
作者 程斌 李锋涛 宋金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调查西安市儿童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为脊柱侧凸的防治及建立陕西省脊柱侧凸监控中心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02年4~5月、2003年4~5月对西安市城乡25725名7~15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普查,采用“三检筛选”普查方法,即体检、... 目的:调查西安市儿童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为脊柱侧凸的防治及建立陕西省脊柱侧凸监控中心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02年4~5月、2003年4~5月对西安市城乡25725名7~15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普查,采用“三检筛选”普查方法,即体检、波纹照像(Moiretomography)和X线摄片,统计患病率情况并对脊柱侧凸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体检阳性者1389例,男性702例,女性687例;波纹照像阳性者607例,男性295例,女性312例;X线摄片Cobb角≥10°者343例,患病率为1.33%(343/25725)。对10例Cobb角>40°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结论:通过普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青少年脊柱侧凸,以便及时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查 脊柱侧凸 患病率 儿童 青少年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误诊骨科疾病7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春生 王坤正 +3 位作者 刘安庆 党晓谦 时志斌 陈君长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甲状旁腙功能亢进症 HPT 误诊 骨科疾病 临床资料 泌尿系统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在《骨科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5期185-189,共5页
医学学科“课程思政”的尝试仍处于局部探索,未能形成整体设计,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方案。教研室初步探索课程思政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基本理念为尊重骨科学课程的专业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从发... 医学学科“课程思政”的尝试仍处于局部探索,未能形成整体设计,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方案。教研室初步探索课程思政在《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基本理念为尊重骨科学课程的专业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从发展的观点、科学史、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合。基本方法为:从科学思维方式、人文伦理角度融合课程思政;着眼于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有机结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教学相长;充分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建立《骨科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反馈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骨科学 融合 案例 质量管理 主体性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治疗、外固定与内固定法对创伤骨科患者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文凯 郑胜平 +2 位作者 党晓谦 王程 薛利鹏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2期3421-3424,共4页
目的分析保守治疗、外固定与内固定法对创伤骨科患者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10例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采取保守治疗)32例、B组(采取外固定治疗)37例、C组(... 目的分析保守治疗、外固定与内固定法对创伤骨科患者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10例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采取保守治疗)32例、B组(采取外固定治疗)37例、C组(采取交锁髓内固定治疗)41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VAS)、骨痂形成时间和骨折愈合情况等差异。结果C组术后1个月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B、C组不同时间疼痛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明显减少(P<0.05)。C组术后1个月骨折愈合的比例较A组明显升高,平均骨痂形成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5);B、C组不同时间骨折愈合比例和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保守治疗、外固定治疗,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可减轻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骨痂形成和早期骨折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 疼痛 骨痂形成 骨折愈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研制及在体生物力学研究
10
作者 张峰 贺西京 +5 位作者 刘俭涛 王瑞 秦杰 臧全金 张廷 刘智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 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 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 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每组6只。根据术前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针对非融合组设计个体化山羊MALC,并进行3D打印制作。分别对3组进行手术,对照组仅显露椎体及椎间盘;融合组切除L4部分椎体及上下完整椎间盘组织,进行钛网植骨腰椎接骨板固定手术;非融合组同法切除椎体及椎间盘,植入MALC。术后6个月拍摄山羊腰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植物有无脱位、移位及断裂,并在力学测试仪上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测量L2,3、L3,4、L4,5椎间隙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L2-5整体腰椎ROM。结果:设计MALC进行3D打印,制造其组件人工椎体及上下人工终板,半球体结构采用高交联聚乙烯材料应用精密车床加工而成,并完成假体组装。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椎融合内植物及MALC植入位置良好,未见移位脱位。腰椎标本体外生物力学测试:(1)针对L3,4、L4,5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5)。针对L2,3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P<0.001)。(2)3组L2-5整体腰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MALC在恢复腰椎椎间高度的同时又可兼顾腰椎的稳定性,并且能重建腰椎间隙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次全切除 3D打印 人工腰椎 非融合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拉西坦通过MAPK通路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机制研究
11
作者 董博 李越 +3 位作者 李迎春 王桐 梁壮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91-598,共8页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体重为80~100 g的6周龄SD雌性健康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每组18...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体重为80~100 g的6周龄SD雌性健康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每组18只。脊髓损伤组、吡拉西坦组使用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吡拉西坦组按照5 ml·kg-1标准予尾静脉注射吡拉西坦,连续干预3 d,每日1次;其他2组注射等剂量、等次数、等时长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3、7 d处死大鼠并取材,观察并比较大鼠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的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髓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大鼠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观察脊髓损伤后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脊髓中的激活状态。结果:假手术组1、3、7 d的BBB评分均为21分;脊髓损伤组分别为(1±1)、(4±1)、(7±2)分;吡拉西坦组分别为(1±1)、(5±1)、(9±2)分;脊髓损伤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拉西坦组与脊髓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形态未见异常。脊髓损伤组在术后1 d时,脊髓组织出现出血、变性;术后3 d,脊髓组织内出现片状坏死区;术后7 d,脊髓组织开始缓慢修复。吡拉西坦组术后1 d,脊髓损伤出血面积较脊髓损伤组减小;术后3 d,坏死区域较脊髓损伤组减少,细胞核消失范围较脊髓损伤组缩小;术后7 d,脊髓开始缓慢恢复。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1、3、7 d脊髓组织中AQP4染色较淡;脊髓损伤组AQP4染色加深,面积增大;吡拉西坦组AQP4染色较脊髓损伤组变淡,较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略增多,染色微深。造模第1、3、7天,脊髓损伤组IL-6,IL-10,IL-1β和TNF-α水平高于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与脊髓损伤组比,吡拉西坦组HE染色脊髓出血及坏死区域面积减小,免疫组化显示AQP4染色变淡。WB结果显示,造模第3天,脊髓损伤组pERK,p-JNK和p-p38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吡拉西坦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不仅在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而且在减少病变面积、调节AQP4表达以减轻水肿,以及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方面均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拉西坦 脊髓损伤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面X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三维规划技术流程专家共识(2024年版)
12
作者 王娟 李慧武 +25 位作者 杨佩 曹力 陈云苏 冯尔宥 关振鹏 黄伟 雷鹏飞 李春宝 李凭跃 李晓明 饶志涛 田华 童培健 王飞 王广积 王燎 王伟 夏亚一 许鹏 姚琦 于腾波 张国强 周宗科 王坤正 蔡宗远 侯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和放置位置成为手术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常用的THA术前规划方法主要依赖二维X线或三维CT的静态影像,未能充分考虑髋关节在负重以及运动、腰椎-髋关节联合变化以及假体运动过程中撞击等问题。近年来,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在体、动态放射成像技术,为THA术前规划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动态三维数据。但目前关于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的技术流程和专家共识尚未建立,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此,全国骨科专家和相关专业代表共同讨论提出7个共识问题,并通过对与会专家推荐意见的问卷调查得出“专家推荐率”和“强烈推荐率”。本共识旨在为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 术前三维规划 技术流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的初步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豪 杨佩 +4 位作者 王春生 张旭 刘琦 刘芳 熊执政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目的探究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方法将7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和E共5组,髂骨翼上截取约5 mm×10 mm×10 mm的骨块,造成人工骨折并形成血肿,然后分... 目的探究纳米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自体骨折血肿的异位成骨潜能。方法将7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和E共5组,髂骨翼上截取约5 mm×10 mm×10 mm的骨块,造成人工骨折并形成血肿,然后分别将血肿/β-TCP、β-TCP、血肿/髂骨、髂骨种植于背阔肌下,于模型建立后第1、4和8周取下背阔肌下标本,采用病理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新骨生成、支架材料降解情况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E组用于观察血肿在β-TCP支架内部的吸附观察,E组动物健侧髂骨设为正常对照组(F组),仅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髂骨骨折后第4天大量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充填在支架内,此时的血肿/β-TCP机械性能稍优于单纯β-TCP支架。A、C两组标本有周围有较多的新生骨组织及血管组织,而B、D两组标本却只能见到极少量散在的类骨质形成,且D组标本吸收明显;在残余支架体积方面,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新生骨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1),而B、D两组新生骨量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TCP与骨折血肿内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β-TCP复合骨折血肿后具有确切的成骨潜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陈旧性骨折及骨缺损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血肿 Β-磷酸三钙 骨再生 骨缺损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因果关联: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4
作者 宋继东 刘暾 +2 位作者 张心毅 赵家鑫 王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55-1061,共7页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人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数据,暴露因素为全身脂肪量、全身水分量和去脂体质量,结局变量为跟骨骨密度。采用IVW法、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进...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人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数据,暴露因素为全身脂肪量、全身水分量和去脂体质量,结局变量为跟骨骨密度。采用IVW法、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行异质性、敏感性、多效性分析以检验结果可靠性。结果IVW法显示全身脂肪量与跟骨骨密度存在正向因果关系(β=1.10,95%CI 1.05~1.15,P<0.001),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式法与IVW法结果一致,敏感性分析显示单核苷酸多态性无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IVW法显示全身水分量与跟骨骨密度因果关系无统计学意义(β=0.96,95%CI 0.91~1.02,P>0.05);IVW法显示去脂体质量与跟骨骨密度之间因果关系无统计学意义(β=0.97,95%CI 0.91~1.03,P>0.05)。结论人体全身脂肪量与跟骨骨密度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成分 骨质疏松 全身脂肪量 跟骨骨密度 孟德尔随机化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脊髓磁刺激对Notch1通路调控小鼠脊髓神经干细胞激活效应的作用
15
作者 琚芬 赵晨光 +4 位作者 孙玮 袁华 黄朝阳 鱼亮 黄省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6-763,共8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脊髓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spi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SMS)通过Notch1通路对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作用。方法:孕龄16周C57BL/6小鼠处死后,迅速分离胎鼠全长脊髓,体外培养小鼠脊髓来源NSCs,... 目的:观察重复经脊髓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spi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SMS)通过Notch1通路对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作用。方法:孕龄16周C57BL/6小鼠处死后,迅速分离胎鼠全长脊髓,体外培养小鼠脊髓来源NSCs,通过单细胞测序及RNA速率分析检测脊髓NSCs亚群及速率变化特征。将体外培养的NSCs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将刺激探头置于培养皿上,不给予rTSMS刺激干预;干预组将刺激探头置于培养皿上,采用20Hz高频rTSMS、1500个脉冲刺激;实验组在转染Notch1 shRNA慢病毒后,进行rTSMS刺激,方案同干预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otch1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和克隆球形成实验检测NSCs激活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脊髓NSCs可以诱导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单细胞测序显示NSCs其可分为6个亚群并具有特殊异质性,Notch1主要表达在dNSCs和pNSCs两个亚群中。Notch1 shRNA慢病毒转染第5天后,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对照组1.080±0.086 vs实验组0.520±0.041,P<0.05)。随后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干预组及实验组给予rTSMS刺激,发现rTSMS显著提高NSCs内Notch1表达(对照组1.030±0.068 vs干预组1.480±0.087,P<0.05)。rTSMS干预后克隆球直径增大(对照组88.5±7.5 vs干预组106.2±8.8 vs实验组89.2±8.1,P<0.05)和BrdU阳性细胞率提高(对照组38.6±3.7 vs干预组50.3±4.6,P<0.05),有统计学差异。Notch1 shRNA干扰后,克隆球直径以及BrdU阳性细胞率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TSMS可在体外介导Notch1促进NSCs有效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重复经脊髓磁刺激 NOTCH1 激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福干预模型(PERMA)模式下心理干预对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疾病进展恐惧及疾病感知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玉飞 冯元元 翟文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究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应用PERMA心理干预模式对其心理弹性、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7月-2023年7月就诊96例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究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应用PERMA心理干预模式对其心理弹性、疾病进展恐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7月-2023年7月就诊96例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PERMA模式下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疾病进展恐惧[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自我感知压力[压力知觉量表(CPSS)]、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我幸福感[幸福感指数表(IWB)]的变化。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FoP-Q-SF各维度得分(t=6.752,5.353;P<0.001)、CPSS评分(t=6.815,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CD-RISC各维度得分(t=4.703,3.699,6.677;P<0.001)、IWB(t=10.908,P<0.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ERMA心理干预模式在改善下肢骨折后血栓形成患者疾病进展恐惧及疾病感知压力,提高患者自我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干预模型 下肢骨折 血栓 疾病进展恐惧 疾病感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认知障碍研究状况的可视化分析
17
作者 郝婉竹 罗霞 +4 位作者 张成义 杨于冰 薛岳文 周承东 贺西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2-859,共8页
目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认知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式为“TS=(cognitive impairment)AND TS=(... 目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认知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式为“TS=(cognitive impairment)AND TS=(spinal cord injury)”,检索1992年1月1日~2023年11月7日发表的SCI后认知障碍相关文献,应用Office Excel 2016对该领域的年发文量绘制折线图,应用CiteSpace(6.2.R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62篇文献,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加拿大,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是Veterns Health Administration、US Department of Veterns Affairs、Harvard University。形成以Arora Mohit、Shahabi Parviz、Bauman William A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SCI后认知障碍的病理机制和评估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结论:SCI后认知障碍的研究关注度逐年升高,阐明SCI后认知障碍形成的病理机制、构建SCI后完整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估体系以及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认知障碍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修复开胸术后伤口
18
作者 韩飞 官浩 +2 位作者 张万福 张敬群 刘瑞宇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修复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5~75岁,平均(62.2±11.3)岁,创面面...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修复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5~75岁,平均(62.2±11.3)岁,创面面积6cm×3cm~25cm×5cm。手术去除感染胸骨,根据残腔部位及大小,游离伤口两侧相应节段的胸大肌予以缝合填塞。肌瓣下方预留灌洗管。待肌瓣覆盖残腔后,创面周围皮肤无张力拉拢缝合,并以–30~–20kPa的负压吸引。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生理盐水灌洗,每日2000ml。观察灌洗液的性状、颜色、量及患者全身症状,待灌洗液清亮后拔管并拆除负压装置,创面隔天换药1次,术后2周拆线。结果19例患者在术后14d内一期愈合,2例患者遗留散在约1cm×1cm大小的创面,继续换药,术后1个月均愈合。随访0.5~2年,患者胸廓外形美观,前部躯体及上肢活动无影响,上肢肌力无明显改变。结论针对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在去除感染胸骨后,通过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封闭创面,可降低伤口感染及患者死亡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性伤口 胸大肌肌瓣 负压灌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护理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
作者 贾梦瑶 刘尚睿 赵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212-215,共4页
探讨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护理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本研究中,限定的研究对象为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者,根据既定的标准,纳入了154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实施差异,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探讨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护理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本研究中,限定的研究对象为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者,根据既定的标准,纳入了154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实施差异,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实施3个月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希望水平、治疗依从性、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护理模式在应用于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者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希望水平和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还有不断提高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望理论 阶段性护理 髋关节发育不良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草油对创面组织修复及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4
20
作者 裴宪武 王坤正 +3 位作者 陈君长 党晓谦 时志斌 高登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92-89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愈合率,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皮肤创面用紫草油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观察两...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愈合率,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皮肤创面用紫草油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观察两组的创面愈合率。用RT-PCR方法观察两组创面组织的bFGF mRNA表达。结果两组创面组织均存在内源性bFGF mRNA基因表达,观察组创面组织bFGF基因表达在各个时段均明显超过对照组,灰密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 mRNA基因表达程度相平行,而观察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中,作为内参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都有表达,并且各时段GAPDH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紫草油对创面组织中bFGF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紫草油提高创面愈合率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油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 mRNA表达 创面组织 BFGF 组织修复 创面愈合率 分子生物学机制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