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田灞源地区构造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魏刚锋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25-32,116,共8页
灞源地区现今的构造特征是晚太古宙以来地壳波浪运动的结果。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滑动;太华群具多期变形;大部分主干断裂是韧性断层并多期活动;控矿构造是次级韧性、脆韧性断层。断层与不整合面相交地段是金铅等矿产的成矿有利部位。
关键词 构造 大地构造 灞源地区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金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宫同伦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14-20,共7页
小秦岭金矿田的成矿地质条件是矿源(矿源层)、热源、搬运介质和构造条件构成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因为矿源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热源是矿质的活化动力,各种热液是矿质的搬运工具,断裂构造的存在是成矿的决定因素,这四种因素的综... 小秦岭金矿田的成矿地质条件是矿源(矿源层)、热源、搬运介质和构造条件构成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因为矿源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热源是矿质的活化动力,各种热液是矿质的搬运工具,断裂构造的存在是成矿的决定因素,这四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方能形成金矿床。所以寻找金矿定要从这四个成矿条件入手。金矿床的规模与四个成矿地质条件的优劣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田 成矿 地质条件 矿床地质 矿源 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三叠系上统延长油层中海绿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广成 沈培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本文对陕北三叠系延长群延长油层中的海绿石——延长海绿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长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与一般海绿石相同,其扩展层含量19%,属于无序低钾云母型结构。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延长海绿石系陆相淡水-半咸水湖泊... 本文对陕北三叠系延长群延长油层中的海绿石——延长海绿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长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与一般海绿石相同,其扩展层含量19%,属于无序低钾云母型结构。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延长海绿石系陆相淡水-半咸水湖泊环境下的自生矿物,延长海绿石存在于湖泊三角洲前缘远沙坝或三角洲间湖湾的粉-细砂岩中,也常与自生黄铁矿共生,其形成时水深为50—100m。海绿石的存在指示着该处为弱还原环境,对于成油较为有利。因此,在陆相湖泊三角洲环境中,也应当建立海绿石地球化学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绿石 延长群 三叠纪 地球化学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间山金矿田控矿构造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魏刚锋 于风池 白开寅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8-16,共9页
本文首次研究了滩间山金矿田控矿构造特征。笔者认为合碳堇青石白云母石英糜棱片岩之中的控矿构造在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而成;华力酉期,闪长玢岩和煌斑岩脉与糜棱片岩接触部位控矿构造生成,并同上述糜棱岩之中的控矿构造一... 本文首次研究了滩间山金矿田控矿构造特征。笔者认为合碳堇青石白云母石英糜棱片岩之中的控矿构造在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而成;华力酉期,闪长玢岩和煌斑岩脉与糜棱片岩接触部位控矿构造生成,并同上述糜棱岩之中的控矿构造一起经历了韧脆性剪切作用;印支运动之后,控矿构造演化为脆性断裂。金矿的形成富集与控矿构造多期(次)活动密切相关。华力酉期韧脆性剪切作用则做出了突出贡献。闪长玢岩、煌斑岩脉接触带韧脆性变形强烈以及控矿构造张扭性扩容空间和拉伸量较大地段是寻找金矿体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多期活动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湾群层序及时代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维吉 李育敬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1-10,共10页
陶湾群分布于洛南—栾川一带,分三个自然段出露。本文描述了各地段陶湾群代表性剖面,论述了层序划分和区域对比。文中依据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以及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陶湾群的时代为奥陶纪。
关键词 陶湾群 奥陶纪 地层 层序 地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控金与动力成金 被引量:2
6
作者 宫同伦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16-20,共5页
本文在构造控制金矿床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断裂构造控制金矿床的思想,主张是断裂构造控金,而非褶皱构造控金;是脆性断裂带控金,而非韧性剪切带控金。文中阐述了动力作用为何能形成金矿床和如何形成金矿床,同时强调了动力作用可使... 本文在构造控制金矿床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断裂构造控制金矿床的思想,主张是断裂构造控金,而非褶皱构造控金;是脆性断裂带控金,而非韧性剪切带控金。文中阐述了动力作用为何能形成金矿床和如何形成金矿床,同时强调了动力作用可使原有的各类金矿体富化,形成富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断裂构造 脆性断裂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蓝田红门寺地区丹凤群构造变形特征
7
作者 王翔 张维吉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对蓝田红门寺地区丹凤群的变形特征,提出至少经历过三期主要构造变形及混合岩化作用。
关键词 丹凤群 构造 变形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晚太古—早元古裂谷波浪状构造演化
8
作者 吴文奎 段联合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0-28,共9页
中条山大陆裂谷发育于晚太古—早元古代,其构造演化完全受制于两大地壳波系的波浪状运动。本文提供了五个方面的证据:①业已从绛县群—中条群及邻区相应地层中,获得大量的2700~2300Ma的同位素年龄数据;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显示了两... 中条山大陆裂谷发育于晚太古—早元古代,其构造演化完全受制于两大地壳波系的波浪状运动。本文提供了五个方面的证据:①业已从绛县群—中条群及邻区相应地层中,获得大量的2700~2300Ma的同位素年龄数据;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显示了两大地壳波浪的交替作用;③地层剖面结构显示出典型的大陆裂谷建造特征;④岩石地球化学表明绛县群火山岩为“双峰式”,火山岩稀土曲线与世界其它典型的前寒武大陆裂谷一致;⑤花岗岩可分两期,绛县期末为挤压环境,中条期为张裂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裂谷 地壳运动 中条山 太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翘起带镶嵌构造格局及其控水作用
9
作者 李侠 解建民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划分了渭北翘起带的镶嵌构造格局,分析了构造控水作用,揭示了渭北地下水的网状流及其“偏流效应”规律,指出了“贫水带”与“富水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为深入研究该区地下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渭北翘起带 镶嵌构造 控水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扇研究的某些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节要)
10
作者 孟庆任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前海底扇研究比较活跃和深入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扇的形成和发展常与构造活动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是它同时也是重要的含油气地层。对沉积物重力流成因机制的了解,各种扇模式的建立,根据浊积岩相和相组合对沉积过程和扇内亚环境的解释,... 目前海底扇研究比较活跃和深入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扇的形成和发展常与构造活动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是它同时也是重要的含油气地层。对沉积物重力流成因机制的了解,各种扇模式的建立,根据浊积岩相和相组合对沉积过程和扇内亚环境的解释,对海底峡谷产生和发展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控制海底扇发育的各种因素的了解等是过去十多年来对现代和古代海底扇研究的重点,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模式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尔士西南部坦比地区冲断构造特征
11
作者 王翔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10-16,共7页
坦比地区的构造格架以华力西期冲断构造为特征.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对该区冲断构造的样式、平衡剖面及构造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增生楔”模式对冲断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冲断构造 增生楔 威尔士 坦比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撮要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伯声 王战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6-10,共5页
本文阐发了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要义。在对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之后,着重阐述了学说发展的现状,并对其今后发展的广阔前景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也进行了概略的讨论。
关键词 地质构造学说 波浪状 镶嵌构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东南缘上元古界风暴沉积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翔 王战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1-98,共8页
本文对华北地块东南缘上元古界中新近发现的风暴沉积层位进行了研究,并划分出九种风暴沉积剖面结构和三种有关的沉积环境。结论认为,本区刘老碑组风暴岩形成于潮下开阔陆棚环境,倪圆组风暴沉积形成于台地边缘斜坡环境,而望山组风暴沉积... 本文对华北地块东南缘上元古界中新近发现的风暴沉积层位进行了研究,并划分出九种风暴沉积剖面结构和三种有关的沉积环境。结论认为,本区刘老碑组风暴岩形成于潮下开阔陆棚环境,倪圆组风暴沉积形成于台地边缘斜坡环境,而望山组风暴沉积属湖下局限台地相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元古化 风暴沉积 剖面结构 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蓝田丹凤群上段风暴沉积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翔 张维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74-79,共6页
本文通过对陕西蓝田地区丹凤群中风暴岩的初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该区风暴岩的三种剖面结构,并对其形成环境以及整个丹凤群上段的沉积演化趋势进行了阐述。本区风景岩属远源风暴岩,其形成位置大致处于斜坡带上部—陆棚环境,整个丹凤群上... 本文通过对陕西蓝田地区丹凤群中风暴岩的初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该区风暴岩的三种剖面结构,并对其形成环境以及整个丹凤群上段的沉积演化趋势进行了阐述。本区风景岩属远源风暴岩,其形成位置大致处于斜坡带上部—陆棚环境,整个丹凤群上段沉积地层为一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丹凤群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0OΜα前的后生动物实体化石?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健民 孟庆任 李文厚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6,102,共6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我国豫西晚前寒武系白草坪组中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蠕虫状后生动物实体化石:Ruyangia Cylindrica Hu et Meng,1989。化石产于砂岩表面浪成波痕之波谷中,圆筒状,已压扁,中空,可见长度4.5~9.5cm,直径4mm左右,虫体外壁具体环...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我国豫西晚前寒武系白草坪组中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蠕虫状后生动物实体化石:Ruyangia Cylindrica Hu et Meng,1989。化石产于砂岩表面浪成波痕之波谷中,圆筒状,已压扁,中空,可见长度4.5~9.5cm,直径4mm左右,虫体外壁具体环,环背间距1.5~2mm,虫体一端较大,具平行纵向边缘的纵纹,可能为头部;另一端渐尖,可能为尾部。与该实体化石伴生的有大量遗迹化石。已知白草坪组的时代超过1400Ma,因此,该实体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上后生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等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化石 长城纪 白草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北南化地区灯影组碳酸盐台地沉积及层序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翔 胡健民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1期44-49,共6页
本文根据沉积岩相及相组合特征,在鄂北南化地区出露的灯影组碳酸盐岩中自下而上划分出三种主要的沉积相带: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潮坪和开阔台地泻湖。这一环境演化特征指示相应时期的海平面具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表... 本文根据沉积岩相及相组合特征,在鄂北南化地区出露的灯影组碳酸盐岩中自下而上划分出三种主要的沉积相带: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潮坪和开阔台地泻湖。这一环境演化特征指示相应时期的海平面具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本区灯影组内部可以划分出两个层序,它们代表了晚震旦世晚期本区海平面在总体缓慢上升的背景上,还发生过次一级的波动。这些次级旋回的延续时间(约几千万年)和相应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约几十mm/1000yr),表初可能是第2、3级旋回性海平面变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相 灯影组 地层层序 晚震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辩证过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战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37-248,共12页
在系统讨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复杂历史之后,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螺旋状上升过程,即“非球→球→非球…”的过程。在经历了5次“非球→球”的认识反复之后,目前人类已跨入对地球本身便存在着“球(?)非球”的动态变... 在系统讨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复杂历史之后,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螺旋状上升过程,即“非球→球→非球…”的过程。在经历了5次“非球→球”的认识反复之后,目前人类已跨入对地球本身便存在着“球(?)非球”的动态变化过程的认识这个崭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形状 地学史 新四面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的时代归属问题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子新 王战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22-30,共9页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定了土门群各组的时代归属,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划分了化学地层,进而通过苏皖北部和辽南上前寒武系的对比,阐明了晚前寒武纪华北地块东南缘的古构造环境。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土门群 华北地块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小秦岭金矿的富化与动力成矿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宫同伦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8-14,共7页
本文用动力成矿观点对小秦岭金矿田富矿体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对本区的动力成矿特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文中联系到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对金矿的富化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成矿系列。笔者以基础地质、大地构造和同位素年... 本文用动力成矿观点对小秦岭金矿田富矿体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对本区的动力成矿特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文中联系到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对金矿的富化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成矿系列。笔者以基础地质、大地构造和同位素年龄资料为依据对小秦岭金矿田含金石英脉的成因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新观点,认为它是晋宁晚期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矿床 动力成矿 富化 成矿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四面体理论与磁极倒转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战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38-45,37,共9页
本文以最新修正了的新四面体理论模型来解释地球磁极倒转现象及其规律性。文章简要回顾了依附于收缩说的地球四面体理论的兴衰,接着简述了应归属于脉动说范畴的新四面体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地球多级驻波(式)脉动演化模型。新模型可... 本文以最新修正了的新四面体理论模型来解释地球磁极倒转现象及其规律性。文章简要回顾了依附于收缩说的地球四面体理论的兴衰,接着简述了应归属于脉动说范畴的新四面体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地球多级驻波(式)脉动演化模型。新模型可概括为:地球的形态在演化过程中呈“准球体→负准四面体→准球体→正准四面体→准球体→…”的驻波脉动;在呈每种形体的大阶段中,又包含着次级、更次级的驻波脉动。然后论述了地磁极性倒转的规律性(即多变→固定[正向]→多变→固定[反向] →多变→…)以及新模型对其所做的解释(即固定正向和固定反向阶段分别为负和正准四面体阶段,多变阶段为准球体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面体理论 磁极 倒转 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