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患沟通技巧系统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护理价值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利娟 赵凯娜 张新春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30-332,共3页
目的 探讨与分析护患沟通技巧系统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护理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分娩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儿分为沟通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目的 探讨与分析护患沟通技巧系统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护理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分娩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儿分为沟通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沟通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患沟通技巧系统护理,两组护理观察时间为1周,记录与评定两组患儿预后情况与家属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后的氧分压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沟通组护理后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对照组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沟通组家属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期间沟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沟通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患沟通技巧系统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能促进改善血气状况,提高患儿的总有效率,也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患沟通技巧系统护理 新生儿 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扫描联合常规MRI序列检查在新生儿HI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冀笑笑 吴霞 贾荣荣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2期2025-2029,共5页
目的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序列检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就诊的85例新生儿HIE作为HIE组,同期选取85例健康新生... 目的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序列检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就诊的85例新生儿HIE作为HIE组,同期选取85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HIE组男48例,女37例;胎龄38~40(39.23±0.65)周;出生体重2.21~4.13(3.24±0.41)kg。对照组男43例,女42例;胎龄37~41(39.03±0.84)周;出生体重2.19~4.06(3.11±0.45)kg。分析HIE组DWI扫描联合常规MRI序列检查结果;比较两组DWI参数[丘脑、半卵圆中心、顶叶白质、豆状核、内囊后肢区域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常规MRI各序列病变检出结果;通过比较DWI扫描、常规MRI序列检查及联合诊断结果,分析其诊断效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HIE组丘脑[(0.84±0.05)mm^(2)/s]、半卵圆中心[(1.04±0.12)mm^(2)/s]、顶叶白质[(1.14±0.04)mm^(2)/s]、豆状核[(0.76±0.04)mm^(2)/s]、内囊后肢[(0.73±0.03)mm^(2)/s]区域脑组织ADC值均低于对照组[(1.16±0.08)mm^(2)/s、(1.83±0.17)mm^(2)/s、(1.68±0.16)mm^(2)/s、(1.23±0.09)mm^(2)/s、(1.26±0.10)mm^(2)/s](均P<0.05);DWI扫描联合常规MRI序列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97.65%(83/85),高于DWI扫描和常规MRI序列检查;漏诊率为2.35%(2/85),低于DWI扫描和常规MRI序列检查(均P<0.05)。结论DWI扫描联合常规MRI序列检查在新生儿HIE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漏诊率较低,可为临床诊断HIE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联合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和肠外营养干预新生儿非感染性腹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范小刚 吴霞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536-1537,共2页
目的探究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和肠外营养干预新生儿非感染性腹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非感染性腹胀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1组(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与研究2组(肠外营养干预),各50例。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研究1组... 目的探究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和肠外营养干预新生儿非感染性腹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非感染性腹胀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1组(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与研究2组(肠外营养干预),各50例。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研究1组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胎便排尽时间显著比研究2组短(P<0.05);研究1组在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显著快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研究2组(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可改善新生儿非感染性腹胀临床症状,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腹胀 深度水解蛋白 肠外营养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管理在新生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凯娜 古卓佳 张剑茹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332-1333,共2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新生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精细化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1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观察组的首次母乳喂养成...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新生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精细化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1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观察组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住院期间总母乳量和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更高(P<0.05);首次母乳喂养时间和达到纯母乳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内心活动维度、技能维度和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95.12%(39/41)与对照组75.61%(31/41)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母乳喂养 精细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香豆酸对重症肌无力大鼠免疫平衡和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影响
5
作者 王一旭 蒋锋 +2 位作者 张静 赵璐 吴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98-1206,共9页
目的 探究对香豆酸(p-CA)对重症肌无力(MG)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雌性Lewis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对香豆酸低剂量组(L-p-CA组)、对香豆酸中剂量组(M-p-CA组)、对香豆酸高剂量组(H-p-CA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为未... 目的 探究对香豆酸(p-CA)对重症肌无力(MG)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雌性Lewis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对香豆酸低剂量组(L-p-CA组)、对香豆酸中剂量组(M-p-CA组)、对香豆酸高剂量组(H-p-CA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为未建模的大鼠,其他组均通过对大鼠皮下注射乙酰胆碱受体(AChR)α亚基97-116肽段序列(Rα97-116)建立MG大鼠模型。建模后,L-p-CA组、M-p-CA组和H-p-CA组大鼠分别灌胃1 mL的50,100,200 mg/kg对香豆酸溶液。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灌胃1 mL的玉米油。各组大鼠均灌胃4周。采用Lennon分级法进行大鼠临床症状评分,并检测大鼠的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衰减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腓肠肌形态。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AChR抗体(AChR-Ab)、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按照试剂盒方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磷酸化AMP依赖的蛋白激酶α(p-AMPKα)、AMPK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腓肠肌组织中的TFAM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Lennon评分和RNS衰减率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AChR-Ab和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腓肠肌出现损伤,腓肠肌中SOD、GSH-Px水平、以及PGC-1α、p-AMPK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FAM相对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L-p-CA组、M-p-CA组和H-p-CA组大鼠的Lennon评分和RNS衰减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AChR-Ab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腓肠肌形态明显改善,腓肠肌中SOD、GSH-Px水平、以及PGC-1α、p-AMPK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FAM相对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L-p-CA组和Mp-CA组比较,H-p-CA组大鼠的Lennon评分和RNS衰减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AChR-Ab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腓肠肌形态明显改善,腓肠肌中SOD、GSH-Px水平、以及PGC-1α、p-AMPKα、NRF1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FAM相对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香豆酸对MG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免疫平衡和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对香豆酸 干扰素Γ 氧化应激 线粒体生物发生 免疫平衡 辅助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早期脑血流变化及心功能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苏敏 闫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0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脑血流变化及心功能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10例)和未出血组(54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早产儿脑血流参数,采用超声心动...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脑血流变化及心功能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10例)和未出血组(54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早产儿脑血流参数,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早产儿心功能指标。比较两组的早期脑血流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出生后12 h,出血组的Vs、Vm均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4 h,出血组的Vs、Vm均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36、48 h,两组的Vs、Vm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2、24 h,出血组的SV、CO均低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36、48 h,两组的SV、CO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出血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存在脑血流参数及心功能指标改变,而随着时间推移又会达到与无颅内出血早产儿相当的水平。该变化通常发生在颅内出血前,故密切监测早产儿早期脑血流变化及心功能有助于为预防颅内出血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脑血流 心功能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