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住教平衡的西安城区小学学区空间评价
1
作者 王侠 吴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服务水平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住教资源匹配性、通学时空可达性、教育资源可获性”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主城4区196个小学学区空间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多数学区的住教资源,如住...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服务水平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住教资源匹配性、通学时空可达性、教育资源可获性”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主城4区196个小学学区空间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多数学区的住教资源,如住教人口、通学范围以及生均用地指标等供需不匹配;主城4区小学学区通学可达性整体较好;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但是各区之间教育质量分异不显著,近一半学区学校建设水平和师资配置不达标。在空间上一环内小学学区空间整体服务水平相对较好。总结了8类学区空间特征,讨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为小学学区空间精准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区空间 空间评价 住教平衡 城区小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相关性探索——基于全国110个城市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田达睿 杨帅 +1 位作者 关冲 李月嫦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85,共10页
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已有文献较多通过密度、开发强度等指标探讨城市空间对碳排放的影响,但有关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空间集聚的城市是否低碳仍存在争议。基于全国110个大城市... 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已有文献较多通过密度、开发强度等指标探讨城市空间对碳排放的影响,但有关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空间集聚的城市是否低碳仍存在争议。基于全国110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样本数据,通过城市形态结构、各类用地分布和社会经济要素3个层面12项指标表征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并对这些变量如何影响人均、地均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理查德森指数、网格分维数等形态结构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居住用地莫兰指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莫兰指数等用地分布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亦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住宅容积率等要素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因此,向心聚集、向内填充的城市形态结构及居住、商业等单类用地性质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不利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疏解过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强化绿色开敞空间的丰富度,适度加强人口、住宅、产业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中的高效集聚,具有显著的城市减碳控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性 形态结构 用地分布 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情”“景”感知与提升策略——以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南佳博 周庆华 +2 位作者 高元 杨晓丹 王一睿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116,共8页
以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为例,梳理在线点评数据,解析公众置身于大雁塔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情况。结果表明,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主要由文化氛围、场景设施、文化活动、消费服务、时间安排、文化特色6类感知要素构成,并以长尾词为依据,析出潜... 以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为例,梳理在线点评数据,解析公众置身于大雁塔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情况。结果表明,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主要由文化氛围、场景设施、文化活动、消费服务、时间安排、文化特色6类感知要素构成,并以长尾词为依据,析出潜在感知要素,引导文化特色景观的塑造。同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明确“景观节点—环境场景—整体氛围—基础服务”的感知层级及其结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感官要素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景观、遵循文化感知层级、保持情感正向引导的文化空间感知优化策略,以满足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需求,引导公众对文化空间主题特色的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 景观感知 文化感知 语义分析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建构与规划设计导控研究
4
作者 田达睿 钟琪 +1 位作者 邢晓越 杨晓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56,共10页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断面”方法引入次沟流域规划,遵循人地和谐共生理念并从“自然环境生态性、聚落建设适宜性、人居发展程度”3个维度绘制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图,定义“T3-a发展成熟区、T3-b发展潜力区、T2-a适度收缩区、T2-b维持平衡区、T1-a生态治理区、T1-b生态服务区、T1-c生态保育区”7类样条分区;基于次沟流域样条分区的不同特征与问题,确定各分区的职能定位与发展导向,从聚落空间秩序、营建模式、功能设施及生态景观等方面对次沟分区规划设计提出差异化的导控规则与指标,以促进次沟流域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健康良性发展,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规划设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空间样条分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次沟流域规划 规划设计导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