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是西藏地区特有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具有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和抗肿瘤等功效。植物相关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部分内生真菌影响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合成。通过比较荒漠草原环境(G...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是西藏地区特有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具有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和抗肿瘤等功效。植物相关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部分内生真菌影响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合成。通过比较荒漠草原环境(GHS)和高寒草原环境(GHC)生长的藏麻黄植物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挖掘生境差异的真菌组成,以揭示藏麻黄植物的适应性机制,以及挖掘药用真菌资源。通过可培养技术,分离和纯化不同环境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和根、茎组织内生真菌,并利用ITS区域序列进行分析鉴定。最终得到根际土壤真菌49株,鉴定为15属24种,获得内生真菌54株,鉴定为19属25种。在荒漠草原环境和高寒草原环境生长的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分别注释到8属13种和7属12种,植物内生真菌分别注释到9属12种和14属16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藏麻黄及其根际土壤具有丰富的可培养真菌资源,不同环境的真菌及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分离、纯化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功能菌株资源提供材料。展开更多
本研究首次通过CiteSpace分析水环境中汞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热点和前沿。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大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检索了2008—2023年与水环境中汞有关的研究,检索到相关文献697篇。使用CiteSp...本研究首次通过CiteSpace分析水环境中汞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热点和前沿。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大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检索了2008—2023年与水环境中汞有关的研究,检索到相关文献697篇。使用CiteSpace生成了作者/国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图谱,获得了关键词共现以及聚类图谱。结果表明:1)论文最高产者所发表的文章为8篇,截至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2)中国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是该领域的领先国家和机构,分别发表了450篇和21篇论文;3)研究热点集中在汞离子、甲基汞、沉积物、原子荧光法、吸附以及水生生物。基于CiteSpace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国家、机构和作者之间的密切合作。目前主要研究趋势为水环境中汞的检测方法和去除技术,因此,未来应更加重视高性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汞离子监测网络的完善,建立更加完善的汞离子监测预警方法。展开更多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烈影响,进而威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拉萨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和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烈影响,进而威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拉萨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别探索了土地利用变化和ESV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5.23%。土地利用呈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的趋势。其中,草地减少2.45%,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分别扩张199.72%、44.64%和21.97%。(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海拔、年均地温、距湖泊和水库距离等因素影响,其中,海拔对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度分别高达0.18、0.11、0.28和0.13,坡度和年均地温对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0.14和0.15。(3)2000—2020年流域ESV总体增加1.14%(14.96×108元),草地和气候调节分别为ESV贡献最突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87.13%和25.50%。(4)流域ESV具有显著空间分异性,受NDVI、海拔、年均风速和年均气温等因子影响。其中,NDVI的解释力高达0.46,任意两两因子的交互均会增强ESV的分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拉萨河流域及类似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是西藏地区特有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具有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和抗肿瘤等功效。植物相关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部分内生真菌影响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合成。通过比较荒漠草原环境(GHS)和高寒草原环境(GHC)生长的藏麻黄植物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挖掘生境差异的真菌组成,以揭示藏麻黄植物的适应性机制,以及挖掘药用真菌资源。通过可培养技术,分离和纯化不同环境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和根、茎组织内生真菌,并利用ITS区域序列进行分析鉴定。最终得到根际土壤真菌49株,鉴定为15属24种,获得内生真菌54株,鉴定为19属25种。在荒漠草原环境和高寒草原环境生长的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分别注释到8属13种和7属12种,植物内生真菌分别注释到9属12种和14属16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藏麻黄及其根际土壤具有丰富的可培养真菌资源,不同环境的真菌及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分离、纯化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功能菌株资源提供材料。
文摘本研究首次通过CiteSpace分析水环境中汞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热点和前沿。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大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检索了2008—2023年与水环境中汞有关的研究,检索到相关文献697篇。使用CiteSpace生成了作者/国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图谱,获得了关键词共现以及聚类图谱。结果表明:1)论文最高产者所发表的文章为8篇,截至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2)中国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是该领域的领先国家和机构,分别发表了450篇和21篇论文;3)研究热点集中在汞离子、甲基汞、沉积物、原子荧光法、吸附以及水生生物。基于CiteSpace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国家、机构和作者之间的密切合作。目前主要研究趋势为水环境中汞的检测方法和去除技术,因此,未来应更加重视高性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汞离子监测网络的完善,建立更加完善的汞离子监测预警方法。
文摘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烈影响,进而威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拉萨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别探索了土地利用变化和ESV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5.23%。土地利用呈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的趋势。其中,草地减少2.45%,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分别扩张199.72%、44.64%和21.97%。(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海拔、年均地温、距湖泊和水库距离等因素影响,其中,海拔对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度分别高达0.18、0.11、0.28和0.13,坡度和年均地温对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0.14和0.15。(3)2000—2020年流域ESV总体增加1.14%(14.96×108元),草地和气候调节分别为ESV贡献最突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87.13%和25.50%。(4)流域ESV具有显著空间分异性,受NDVI、海拔、年均风速和年均气温等因子影响。其中,NDVI的解释力高达0.46,任意两两因子的交互均会增强ESV的分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拉萨河流域及类似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