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巴松措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预测
1
作者 周迪 王东旭 +3 位作者 格桑曲珍 欧美香 郭小芳 德吉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8-311,共14页
【目的】明确巴松措水体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期为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采集巴松措24个水样,利用ITS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巴松措水体中真菌群落组成、功能预测和... 【目的】明确巴松措水体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期为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采集巴松措24个水样,利用ITS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巴松措水体中真菌群落组成、功能预测和环境因子与真菌群落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5 930个OTU,隶属于17个门,59个纲,137个目,327个科,591个属,815个种,表现出巴松措水体真菌丰富的多样性;巴松措水体真菌的优势菌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未识别菌门Fungi_phy_Incertae_sedis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目是Pezizales、Rhizophydiales、Fungi_ord_Incertae_sedis、Zygophlyctidales、Atheliales、Helotiales、Tremellales、Hypocreales;FUNGuild数据库分析发现,巴松措水体真菌的营养方式多样,共包含3类营养型和5类复合营养型功能菌群,其中共生营养型(Symbiotroph,10.68%-57.56%)占比最大,并含有大量未知功能菌群;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mpson指数与Temp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50,P<0.05),与Shannon指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P<0.001),RDA分析表明:Temp、pH和DO是影响巴松措水体真菌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结论】巴松措水体真菌资源丰度多样性较高,真菌的营养方式以共生营养型为主,存在大量未知功能类群,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生物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体真菌 生态功能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不同生态环境下藏麻黄可培养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永娟 陈瑾芳 +2 位作者 王素娟 常子惠 德吉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2期67-72,113,共7页
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是西藏地区特有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具有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和抗肿瘤等功效。植物相关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部分内生真菌影响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合成。通过比较荒漠草原环境(G... 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是西藏地区特有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具有发散风寒、发汗平喘和抗肿瘤等功效。植物相关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部分内生真菌影响药用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合成。通过比较荒漠草原环境(GHS)和高寒草原环境(GHC)生长的藏麻黄植物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挖掘生境差异的真菌组成,以揭示藏麻黄植物的适应性机制,以及挖掘药用真菌资源。通过可培养技术,分离和纯化不同环境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和根、茎组织内生真菌,并利用ITS区域序列进行分析鉴定。最终得到根际土壤真菌49株,鉴定为15属24种,获得内生真菌54株,鉴定为19属25种。在荒漠草原环境和高寒草原环境生长的藏麻黄根际土壤真菌分别注释到8属13种和7属12种,植物内生真菌分别注释到9属12种和14属16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菌群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藏麻黄及其根际土壤具有丰富的可培养真菌资源,不同环境的真菌及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分离、纯化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功能菌株资源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麻黄 药用植物 内生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植被碳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3
作者 卢杰 施奇 +1 位作者 韩嘉华 于强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15,64,F0002,共17页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气象数据对藏东南植被CUE进行相应系统分析,还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来研究CUE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上,区域CUE随生长季变化明显,变异规律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所差异。年尺度上,CUE整体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2019-2022年CUE波动幅度加大。藏东南CUE随温度和降水变化,且温度对CUE变化更显著,相关性较强。气温和降水对藏东南区域CUE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现象。藏东南地区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数量逐年减少,需要添加生态垫脚石增加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提高藏东南生态系统稳定。藏东南生态源区CUE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碳利用效率 时空变化 网络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溴双酚A环境污染现状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4
作者 崔小梅 刘洋 +2 位作者 华德伟 张强英 布多 《环境生态学》 202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全球生产量最大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具有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综述了TBBPA在大气、水体、沉积物及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现状,总...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全球生产量最大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具有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综述了TBBPA在大气、水体、沉积物及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现状,总结了不同环境介质中TBBPA常用的样品采集、预处理及分析检测方法,旨在为深入开展TBBPA环境水平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BPA 溴代阻燃剂 样品采集 分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样本优化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为例
5
作者 郭齐韵 吴华 +3 位作者 李佳潼 徐悦 陈琳娜 周建伟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8-322,共15页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影响滑坡灾害频发。本文以昌都市为研究区,选取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采用马氏距离对425个正样本数据进行离群值筛选并剔除,选取高程、坡度、坡向、NDVI等15个影响因素为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IV...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影响滑坡灾害频发。本文以昌都市为研究区,选取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采用马氏距离对425个正样本数据进行离群值筛选并剔除,选取高程、坡度、坡向、NDVI等15个影响因素为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IV)选取负样本点,使用准确率、Kappa系数以及ROC曲线指标对优化前后模型性能进行对比,基于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开展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坡度等10个评价因子满足独立性要求;2)RF与XGBoost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且优化后样本性能优于优化前;3)基于ROC精度评价,得出RF(0.993)与XGBoost(0.922)模型预测准确性特别高,且RF模型总体上优于XGBoost模型;4)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是影响滑坡的主要因子。文章通过对正负样本的优化,有效解决了研究区样本的不平衡问题,为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单元 样本优化 易发性 随机森林 极端梯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理念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合探索
6
作者 崔小梅 于婉婷 +1 位作者 布多 张强英 《化工管理》 2025年第3期11-14,共4页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还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具备绿...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还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具备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化学专业人才。文章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三方面出发,探讨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合路径,提出通过课程体系革新、师资队伍建设、跨学科合作、地方特色结合与协同育人机制等措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全面推动化学学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化学专业 人才培养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超高海拔地区风能开发试验与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7
作者 阿旺加措 郜志腾 +2 位作者 王强 李烨 多吉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清洁能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清洁能源的利用不足,当地仍然以牛粪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作为居民主要生活能源。文章通过对西藏超高海拔地区(海拔5000 m以上)风能资源进行试验研究,梳理了风电与当地能源的供应关系,并全...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清洁能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清洁能源的利用不足,当地仍然以牛粪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作为居民主要生活能源。文章通过对西藏超高海拔地区(海拔5000 m以上)风能资源进行试验研究,梳理了风电与当地能源的供应关系,并全面分析了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对周边草原的噪声影响。结果表明:(1)当地居民对牦牛粪等生物质燃料的依赖程度很高,牦牛粪和其他生物质燃料的长期使用,阻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风力发电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靠的替代能源,试验风电场风力发电每年可为当地8410户家庭提供6000多万k W·h的清洁能源。(3)风力机运行期间会对周围600 m范围造成噪声污染。综上,超高海拔风电试验成果有助于推动当地能源绿色转型和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同时也需进一步研究风力机运行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对野生动物迁徙和栖息地的影响,以及对噪声和视觉干扰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海拔 风电试验 生物质燃料 生态环境 噪声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8
作者 刘新果 刘鸿铭 《西藏教育》 2024年第5期60-64,共5页
目前西藏尚未建立统一的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遴选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分别确定... 目前西藏尚未建立统一的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遴选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分别确定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进而建立西藏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从指标层分值标准、评价体系的总得分计算、成效等级的划分三个方面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生态文明教育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CS-MLR模型的西藏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9
作者 李伟 杨博 +3 位作者 熊健 谢鹏程 张娜 吕学斌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356-1368,共13页
湿地作为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第三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西藏地区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天然高原湿地,在拉萨河流域湿地聚集现象尤为显著,茶巴朗湿地就是该流域的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随着... 湿地作为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第三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西藏地区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天然高原湿地,在拉萨河流域湿地聚集现象尤为显著,茶巴朗湿地就是该流域的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业、农牧业大力发展,湿地面积、动植物资源丰富度和湿地功能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为了解西藏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状况,于2021年8月共采集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19个,分别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同时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通过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进行重金属来源解析。结果发现,茶巴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Cu、Cr、Ni、Zn、Pb、Cd、As和Hg元素含量分别是西藏背景值的1.71、0.56、0.65、1.02、1.31、1.52、0.92、1.48倍,但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筛选值,与西藏其他高原湿地相比,沉积物重金属富集水平较低;研究区内梅罗污染指数均值为1.68,属轻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为134.45,属于轻微生态风险。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茶巴朗湿地沉积物中Cu、Zn、Pb、Hg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混合源,Cr、Ni来源于土壤母质源,As来源于地热源,Cd来源于地热源、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混合源,研究区湿地的沉积物重金属主要影响途径为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混合输入。本研究揭示了茶巴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等级,以及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客观了解湿地环境质量现状,为茶巴朗湿地和其他区域高原湿地后续的污染防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巴朗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APCS-M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山为名”的高寒生态研究
10
作者 王金牛 魏彦强 +3 位作者 张林 罗栋梁 王忠 孙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1787,共7页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其复杂丰富的生境类型孕育庇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许多地区更是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山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易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在我国疆域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其复杂丰富的生境类型孕育庇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许多地区更是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山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易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在我国疆域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环境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其显著特点是较小的海拔梯度变化能导致巨大的气候差异。利用野外调查、试验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探讨复杂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值得我们重点关注。本专辑收录了以中国生态学会高寒生态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高寒生态研究生论坛”报告为主体的多种类型题材的文章,旨在重点展示研究生在高寒生态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与培养潜在生力军。该专辑不仅深化了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解,更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最终为可持续发展绘制计划蓝图,制定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高寒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正新 次仁曲宗 +6 位作者 杨智永 张渊 措色 张国太 杨颖 伪玛张 斯确多吉 《西藏科技》 2023年第6期11-19,共9页
研究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响应特征是揭示植物适应性机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对高寒地区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资料进行了概括和整理,主要涉及高寒植物对干旱、低温、强光辐射胁迫的适应性特征。综述研究表明,高寒植物... 研究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响应特征是揭示植物适应性机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对高寒地区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资料进行了概括和整理,主要涉及高寒植物对干旱、低温、强光辐射胁迫的适应性特征。综述研究表明,高寒植物在应对干旱胁迫、低温胁迫、光辐射胁迫等不良环境时,叶片大多会发育出小而厚的叶片及栅栏组织、较厚的表皮和凹陷的气孔或者气孔形成特有的功能结构以增强适应性,而且叶片通常形成较厚的蜡质层或在表面形成微绒毛。植物通过调整株高、冠幅和基径等生长特性来适应不同逆境;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如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较小的叶肉细胞、丰富的异细胞等,以达到规避低温、干旱、强辐射等不良环境的目的。可溶性糖、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可以缓解低温或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在应对强辐射时,叶绿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可以叶绿体可通过发生形变和移动到其他组织如薄壁组织中以减少对光辐射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植物 适应性 干旱胁迫 低温胁迫 光辐射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郝守宁 苏立彬 郭永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09,共7页
[目的]以西藏尼洋河流域作为高原生态脆弱区的典型代表,对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探索分析,为该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流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 [目的]以西藏尼洋河流域作为高原生态脆弱区的典型代表,对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探索分析,为该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流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基于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各子流域内的时空变化,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获得尼洋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1995—2020年尼洋河流域林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而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强度指数由1.7255上升到1.7259,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约3000万元。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上升的区域分布在下游流域;流域生态敏感性指数由0.3增加到9.4,流域中、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流域,且高敏感区面积呈扩增趋势。[结论]流域内区域生态敏感性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流动的方向所决定。总体而言,近25 a来流域生态敏感性对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中下游区域生态敏感性呈恶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尼洋河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松错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分子生态网络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迪 王东旭 +4 位作者 欧美香 格桑曲珍 德吉 刘琳 郭小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55-2068,共14页
选择西藏湖泊巴松错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D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巴松错水体不同样点、不同水域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探究环境因子与巴松错水体群落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共得到5570条有效OTU,注释获... 选择西藏湖泊巴松错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D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巴松错水体不同样点、不同水域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探究环境因子与巴松错水体群落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共得到5570条有效OTU,注释获得88个门、180个纲、349个目、481个科和694个属。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优势门类群;球形红杆菌属(Candidatus_Aquirestis)、hgcI_clade、unidentified_MethylacidipHilaceae是优势属类群;冗余分析显示,温度、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是巴松错水体的细菌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网络构建的关键节点,94.5%的边为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巴松错水体细菌资源丰富,多样性较高,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巴松错细菌群落间相互作用以协同作用为主导。研究为巴松错细菌资源多样性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细菌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分子生态网络 协同作用 巴松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岗巴拉山土壤细菌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伊凡 王俊伟 +2 位作者 陈永豪 何柄枚 拉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722,共11页
高原山地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研究高原山地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变化特征,对于揭示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以西藏岗巴拉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 MiSeq... 高原山地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研究高原山地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变化特征,对于揭示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以西藏岗巴拉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精细样方尺度分析了岗巴拉山沿海拔梯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岗巴拉山土壤细菌共包含36门125纲307目477科838属1878种,将12个海拔带分为高中低3组(低海拔从3800—4100 m、中海拔从4200—4500 m、高海拔从4600—4900 m),中海拔总分类操作单元(OTU)数最多,特有OTU数最少,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单峰趋势,但其特异性随海拔呈U型分布格局。岗巴拉山土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是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小,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高海拔最高,Chao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低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内也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表明海拔、pH、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pH、总氮、总磷和有机碳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相关,曼特尔检验表明pH和海拔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素。岗巴拉山土壤细菌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单调下降趋势,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变化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总氮、总磷和有机碳也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拉山 土壤细菌 多样性 海拔 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水环境中汞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优 肖方景 +3 位作者 谢民生 崔小梅 布多 张强英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本研究首次通过CiteSpace分析水环境中汞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热点和前沿。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大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检索了2008—2023年与水环境中汞有关的研究,检索到相关文献697篇。使用CiteSp... 本研究首次通过CiteSpace分析水环境中汞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热点和前沿。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大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检索了2008—2023年与水环境中汞有关的研究,检索到相关文献697篇。使用CiteSpace生成了作者/国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图谱,获得了关键词共现以及聚类图谱。结果表明:1)论文最高产者所发表的文章为8篇,截至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2)中国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是该领域的领先国家和机构,分别发表了450篇和21篇论文;3)研究热点集中在汞离子、甲基汞、沉积物、原子荧光法、吸附以及水生生物。基于CiteSpace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国家、机构和作者之间的密切合作。目前主要研究趋势为水环境中汞的检测方法和去除技术,因此,未来应更加重视高性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汞离子监测网络的完善,建立更加完善的汞离子监测预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德庆卓嘎 尼玛卓嘎 +1 位作者 次仁 次仁曲宗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和交通部门联合开展的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普查数据,分析了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高速公路风险隐患点分布广泛,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 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和交通部门联合开展的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普查数据,分析了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高速公路风险隐患点分布广泛,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的风险隐患点集中在拉萨至林芝路段、泽当至拉萨路段;风险隐患点的路基岩土类型以碎石土为主,风险隐患点与植被覆盖率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依次为路面结冰、强降雪、强降雨、大风,尤其林芝段大部分路段为高架桥,冬季易结冰,风险较大。据此,文章提出了一套适合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方法,即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理信息、灾害风险类型等多种影响因子,结合现有的中尺度预报模式及前端预报产品,获得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交通的关键气象要素、区域特征和重点季节,进而划分不同区域不同等级高影响天气风险指标,并根据西藏公路交通具体情况进行订正,形成了逐3 h、6 h或24 h发布的未来7 d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风险评估服务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高速公路 灾害性天气 预报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建伟 罗君 马雪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031,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烈影响,进而威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拉萨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和地...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烈影响,进而威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拉萨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别探索了土地利用变化和ESV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5.23%。土地利用呈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的趋势。其中,草地减少2.45%,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分别扩张199.72%、44.64%和21.97%。(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海拔、年均地温、距湖泊和水库距离等因素影响,其中,海拔对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度分别高达0.18、0.11、0.28和0.13,坡度和年均地温对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0.14和0.15。(3)2000—2020年流域ESV总体增加1.14%(14.96×108元),草地和气候调节分别为ESV贡献最突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87.13%和25.50%。(4)流域ESV具有显著空间分异性,受NDVI、海拔、年均风速和年均气温等因子影响。其中,NDVI的解释力高达0.46,任意两两因子的交互均会增强ESV的分异性。研究结果可为拉萨河流域及类似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因子 拉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水砷和氟浓度及来源探析
18
作者 许耿 肖方景 +2 位作者 崔小梅 布多 张强英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500,共14页
砷(As)和氟(F)是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流体中两种典型的高浓度有害元素,通过地热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与加速地热源As和F向地表或近地表环境释放,导致地表水和土壤环境污染。如何从As和F浓度分布特征联系水化学特征从而揭示水体As和F的富集... 砷(As)和氟(F)是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流体中两种典型的高浓度有害元素,通过地热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与加速地热源As和F向地表或近地表环境释放,导致地表水和土壤环境污染。如何从As和F浓度分布特征联系水化学特征从而揭示水体As和F的富集规律,对丰富和认识西藏地区水环境中As和F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野外调查现场测定了水体常规理化指标,包括水温、pH值、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和盐度(SAL),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别测定水体和土壤样品中的As浓度,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和土壤样品中的F浓度,评价As和F超标风险,探析其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水化学类型为Na-HCO_(3)∙Cl型,水体Na+浓度高达445.5mg/L,Ca^(2+)浓度低至3.31mg/L,水体pH在7.87~9.42之间,富钠贫钙高pH是羊八井地热水和温泉水最主要的水化学特征。受水汽蒸发浓缩影响,温泉水As和F浓度高于地热水,两元素浓度最高分别达6.50mg/L和17.89mg/L。地热废水的不当处理存在水体和土壤As和F暴露风险,地热水和温泉水As和F浓度显著高于《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对有害成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总砷为0.50mg/L,氟化物为10mg/L)。而土壤中总As浓度为79.50~99.08mg/kg,F浓度为1162.70~1285.10mg/kg,显著高于西藏土壤背景值。地热水体和地表土壤As和F富集主要为水-岩浸溶相互作用,独特的水化学特征为水体As和F浸取溶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八井地热水 原子荧光光谱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 水-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镧生物炭制备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瑞卿 熊健 +3 位作者 李伟 杨崛园 谢鹏程 杨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总结了镧改性生物炭的常用制备方法,根据实验及实际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浸渍法和共沉淀法并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从静电作用、离子交换、络合作用等方面阐明了镧改性生物炭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机制;指出了镧改性生物炭材料在实际应... 总结了镧改性生物炭的常用制备方法,根据实验及实际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浸渍法和共沉淀法并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从静电作用、离子交换、络合作用等方面阐明了镧改性生物炭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机制;指出了镧改性生物炭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镧改性 环境修复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高寒环境下植物群落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20
作者 李翘楚 古桑群宗 拉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共13页
为探究藏北羌塘高原双湖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群落稳定性,本研究以双湖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共设置45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灵活聚类法(Beta-flexible clustering)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 为探究藏北羌塘高原双湖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群落稳定性,本研究以双湖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共设置45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灵活聚类法(Beta-flexible clustering)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对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进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植物群落格局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综合群落植物优势种生态位特征、相对资源占有量和生态响应速率分析,探讨群落的稳定性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双湖地区共记录到153个物种,隶属于34科,92属,优势科为菊科、莎草科和十字花科,优势属为薹草属、风毛菊属和棘豆属。(2)聚类分析将植物群落分为紫花针茅群丛、鸡冠茶群丛、弱小火绒草群丛、垫状金露梅群丛和矮生嵩草群丛。(3)水热条件是影响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格局的重要因素。(4)在当前环境下,鸡冠茶群丛、弱小火绒草群丛和矮生嵩草群丛整体上较为稳定,而紫花针茅群丛和垫状金露梅群丛整体稳定性差,优势物种发展强烈,可能替代其他群落中的建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物种丰富度 生态位 双湖地区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