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卓嘎 巴桑曲珍 杜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2期89-96,共8页
土壤湿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量,可以通过影响土壤本身的热力性质和水文过程,导致局部大气环流的改变以及区域性短期气候异常。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地气间的水分与能量交换对亚洲季风和全球大气循环有着极大的影响,且高... 土壤湿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量,可以通过影响土壤本身的热力性质和水文过程,导致局部大气环流的改变以及区域性短期气候异常。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地气间的水分与能量交换对亚洲季风和全球大气循环有着极大的影响,且高原地区的土壤水分数据能够为陆-气相互作用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提供重要的观测信息和初始输入数据。文中综述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观测和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性,高原土壤湿度观测站网建设现状,各种土壤湿度替代资料的适用性和评估研究,以及高原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特征对降水的影响与气候变化响应,并提出了今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研究着重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时空特征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雪崩灾害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除多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西藏是我国雪崩灾害多发和频发区,几乎每年都有雪崩致人伤亡的报道,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雪崩灾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念青唐古拉山及其东延部分和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西藏雪崩发生频次最高的两个区域,高原内陆降水少,雪崩发育受到抑... 西藏是我国雪崩灾害多发和频发区,几乎每年都有雪崩致人伤亡的报道,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雪崩灾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念青唐古拉山及其东延部分和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西藏雪崩发生频次最高的两个区域,高原内陆降水少,雪崩发育受到抑制,仅在高寒积雪山区和冰川作用区才有常年雪崩存在。西藏常年雪崩易发区面积非常有限,仅占高原总面积的1.6%。西藏雪崩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冬季雪崩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2.9%,春季上升至3.3%。雪崩是西藏高寒山区道路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其中对川藏公路安久拉山至古乡段和中尼公路拉龙拉山至友谊桥段影响最大。由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关键区域的应用,雪崩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大为降低。然而,以登山和休闲旅游为主的人类活动在高寒冰雪带的开展日益活跃,雪崩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除了对川藏公路和铁路段等关键区域继续加强工程防治之外,在重点区域雪崩灾害详查和区划的基础上,提升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水平是西藏今后雪崩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崩灾害 易发区 应对措施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AA IMS雪冰产品在青藏高原积雪监测中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除多 扎西顿珠 次丹玉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9-1672,共14页
在系统评估青藏高原积雪观测典型气象站历史定位坐标精度基础上,利用站点雪深资料对NOAA IMS4km和1km分辨率雪冰产品在青藏高原的精度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和评估,定量分析了IMS4km到1km空间分辨率提高和气象站历史定位与GPS定位坐标之间... 在系统评估青藏高原积雪观测典型气象站历史定位坐标精度基础上,利用站点雪深资料对NOAA IMS4km和1km分辨率雪冰产品在青藏高原的精度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和评估,定量分析了IMS4km到1km空间分辨率提高和气象站历史定位与GPS定位坐标之间的差异对青藏高原IMS积雪监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个别气象站历史坐标与当前GPS接收机定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安多气象站经度偏小0.6°,纬度偏大0.08°。IMS4km雪冰产品在青藏高原的总精度介于76.4%~83.2%,平均为80.1%,积雪分类精度介于35.8%~60.7%,平均为47.2%,平均误判率为17.1%,平均漏判率为45.5%,总体上呈现地面观测的积雪日数越多、平均雪深越大,其总体监测精度越低,而积雪分类精度越高的特点。IMS分辨率从4km到1km总体精度平均提高了2.9%,积雪分类精度平均提高了0.9%,主要是由于个别站点的精度提升较大引起的,对高原多数台站积雪监测精度的改进和提升很小。除个别台站外,目前气象站历史坐标和GPS定位坐标之间的差异,对IMS4km积雪监测精度验证结果没有影响。然而,今后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更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积雪产品将用于积雪监测和研究,精确的地面观测站坐标信息是对这些遥感数据开展精度验证与实际应用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S雪冰产品 积雪深度 地面观测 精度评价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CMIP6土壤湿度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涛 顾忠顺 +1 位作者 代华光 马鹏飞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1期41-48,共8页
为了解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土壤湿度数据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Noah模型输出的土壤湿度产品,对CMIP6 Historical试验的土壤湿度数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地区,CMIP6集合平均土壤... 为了解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土壤湿度数据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Noah模型输出的土壤湿度产品,对CMIP6 Historical试验的土壤湿度数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地区,CMIP6集合平均土壤湿度总体高于Noah产品,季节变化幅度明显小于Noah产品;各模式模拟的土壤湿度差异较大,在偏差、线性相关、标准差、场相关4个维度上,表现最好的模式分别为AWI-ESM-1-1-LR、NorESM2-MM、CanESM5、TaiESM1,而EC-Earth3、EC-Earth3-Veg和GFDL-CM4在两个维度上表现突出;综合考虑4个维度,AWI-ESM-1-1-LR等10个模式在高原适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CMIP6 No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军 周刊社 袁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3,共11页
研究地表湿润指数Hi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径,可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依据。根据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 研究地表湿润指数Hi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径,可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依据。根据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方法分析Hi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突变特征,基于数据处理系统,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讨论影响Hi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1971—2018年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以0.046℃/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每年增加1.18 mm,暖湿化气候特征明显,但年Hi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仅为0.001/a,不过夏季Hi增幅明显;20世纪70—90年代保护区表现出以低湿为主的年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代后气温持续升高,Hi明显增加,表现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2)年Hi在1996年出现由偏干转偏湿的突变,1996—2018年Hi比1971—1995年增加了19.1%。3)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年Hi变化的主导因子(正贡献),日照时间也起着次要作用(负贡献);在季节上影响Hi变化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正贡献),次要因子有所不同:春、秋2季是日照时间(负贡献)、夏季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冬季是平均气温(负贡献)。1996年转折前后影响年Hi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不过次要因子存在差异,突变前后分别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和日照时间(负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湿润指数 影响因素 主成分回归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7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地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杜军 牛晓俊 +1 位作者 袁雷 次旺顿珠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7-1026,共10页
利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5个气象站197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和逐年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气候(气温、降水等)、水体(湖泊... 利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5个气象站197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和逐年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气候(气温、降水等)、水体(湖泊、冰川)和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7年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以0.46℃·(10a)^-1的速率显著升高,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和亚洲地表温度的升温率。四季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7~0.55℃·(10a)^-1,升幅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幅为11.0mm·(10a)^-1,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近43年(1975-2017年)色林错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长率为38.48km^2·a^-1。1973-2017年,普若岗日冰川面积整体上趋于减少,平均每年减少2.11km^2;自然保护区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率为-35.7cm·(10a)^-1。1999-2013年保护区NDVI增幅达25.3%,平均每10年增加0.0184,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总之,近47年自然保护区表现为气候暖湿化、冰川退缩、湖泊扩涨、冻土退化、植被覆盖增加的变化特征,而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湖泊 冰川 冻土 植被覆盖 生态环境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高佳佳 杜军 卓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应用SVD方法对1981—2018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和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前两个模态累积协方差百分比达到了61.15%,左右场展开序列的时间相关系数均为0.78,反映两场关系的主要特征。土壤湿度场表现出南北相的一... 应用SVD方法对1981—2018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和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前两个模态累积协方差百分比达到了61.15%,左右场展开序列的时间相关系数均为0.78,反映两场关系的主要特征。土壤湿度场表现出南北相的一致性,而降水场的一致性较差。第一模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春季土壤湿度较大时,对应高原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第二模态说明高原大部分地区春季土壤湿度较大时,高原北部、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南部夏季降水偏少。从合成500 hPa环流场和可降水量场看,在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偏大的年份,环流形势表现为“-+-”形式,正距平中心位于高原南部和印度北部地区,且有槽存在时,会导致地面降水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夏季降水 SVD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索朗塔杰 杜军 +2 位作者 卓嘎 益西卓玛 平措桑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3-485,共13页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西北偏干,东南部相对偏湿的分布特征。对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后发现,其第一模态呈中部与东、西部反向变化特征,该模态存在准3年(2~4年)的振荡周期,这一周期特征在2000~2010年表现的更为显著;第二模态呈南北反向分布,较好地表征高原地区气候带与下垫面覆盖状况。研究发现,高原夏季风与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隔季相关,高原夏季风异常变化是翌年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土壤湿度 高原季风 气候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6-2019年西藏杰玛央宗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4
9
作者 拉巴卓玛 喻薛凝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0年第3期17-29,54,共14页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其冰川不仅是各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近年来,由冰川变化带来的次生灾害如冰崩、冰湖溃决等现象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冰川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对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其冰川不仅是各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近年来,由冰川变化带来的次生灾害如冰崩、冰湖溃决等现象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冰川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对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76-2019年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2000年SRT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2000-2016年高亚洲冰川厚度变化数据集以及冰川周边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气象站气候要素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水文分析等方法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藏雅鲁藏布江正源杰玛央宗冰川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近43年杰玛央宗冰川面积减少1.61 km^2,面积变化率为7.01%,冰川末端高程抬升,冰川长度缩减,冰川表现负物质平衡,冰川末端冰湖范围明显扩大,冰湖面积增加0.55 km^2,库容量增加25.3×10^6 m^3。结合普兰县气象站气候数据发现冰川与最高、最低和年平均气温的关系最显著,气温升高是冰川变化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冰川基本可以反映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玛央宗冰川 卫星遥感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20年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1 位作者 索朗塔杰 次旺顿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44-1054,共11页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在1991—2020年期间,西藏春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Pr)、相对湿度(RH)和日照时数(S)表现为下降趋势,平均最低气温(Tmin)升温率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Tmax)升温率,平均气温(Tm)、≥0℃积温(∑T0)和平均风速(Ws)均呈增加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热量资源(Tm、Tmax、Tmin、∑T0)和Ws都表现为增加趋势,S与RH趋于减少;Pr在营养生长期增多,在生殖生长期减少,在全生育期略有增加。春小麦所有生育时期都表现为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2.33~13.36 d,以乳熟期推迟最明显;播种—出苗、拔节—孕穗2个生育阶段天数对气候变化响应不明显,开花—乳熟期天数以11.03 d·10 a^(-1)的速度显著延长,其他生育阶段天数均呈减少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均呈减少趋势。除开花期外,其他生育时期都发生了推迟的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主要出现在21世纪前10年的中后期;只有三叶—分蘖、分蘖—拔节、开花—乳熟、乳熟—成熟4个生育阶段天数在21世纪初出现了气候突变。影响春小麦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天数的主导因子是Tm,次要因子为∑T0,而∑T0却是影响生殖生长期天数的主导因子,Tm为次要因子。近30年西藏春小麦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减少,主要是因为Tm显著升高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生育期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9年西藏中南部春油菜生育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2 位作者 厉爱丽 次旺顿珠 次旺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0期77-84,共8页
为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春油菜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2010—2019年西藏泽当农业气象观测站春油菜生育期资料和1981—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西藏中南部春油菜生育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 为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春油菜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2010—2019年西藏泽当农业气象观测站春油菜生育期资料和1981—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西藏中南部春油菜生育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9年春油菜生长季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22.37 h/10 a、-0.32(m/s)/10 a,其他气象要素均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暖湿化气候特征明显。但2010—2019年春油菜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热量资源(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0℃积温)和光照资源(日照时数)趋于减少,水分资源(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呈增加趋势。(2)2010—2019年春油菜现蕾、抽薹、开花和绿熟4个生育期无明显变化,播种期和出苗期为推迟趋势,而五真叶期与成熟期呈提早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天数均呈缩短趋势,以全生育期天数缩短最为显著(-2.23 d/a)。(3)春油菜大部分生育期天数与日照时数、≥0℃积温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全生育期天数不仅与日照时数、≥0℃积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还与平均相对湿度有着显著的负相关。2010—2019年春油菜全生育期天数随着日照时数和≥0℃积温的减少、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呈缩短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生育期 气象要素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西藏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20年西藏草面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1 位作者 王挺 平措桑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3-1113,共11页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结果表明:西藏年平均草温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草温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季平均草温降低0.44~0.70℃,年平均草温降低0.58℃;与纬度有着显著的曲线关系,29.3°N以南(北)地区,随着纬度增加,草温随之升高(降低)。各站草温呈一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日最低值出现在07:00—08:00(北京时间),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草温月平均最低值都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6月或7月;76%的站点草温的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西藏草温年较差为21.4℃,较气温年较差偏大3.1℃;草温日较差达35.7℃,远高于气温日较差,偏大21.6℃。草温与气温之差以夏季最大,其次是春季、冬季两者比较接近;草温与地表温度之差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在空间分布上,月平均草温与气温、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风速、积雪日呈显著的负相关;积雪深度对草温的影响,除冬季外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月份平均草温与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的关系不显著。86.8%的站点5—9月平均逐小时草温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草面温度 影响因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13
作者 次旺顿珠 杜军 +1 位作者 次旺 平措桑旦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5期99-105,共7页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期内“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积雪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江...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期内“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积雪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农区负积温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该农区负积温初日推迟率为3.11 d/10 a,终日平均10年提早2.53天,持续日数缩短率为6.03 d/10 a,负积温以24.93(℃·d)/10 a的速度显著升高。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负积温表现为逐年代升高的变化特征,其中1980s—1990s偏低,2000s—2010s明显偏高。进入21世纪后,负积温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升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为明显。M-K检验显示,负积温终日突变时间较早,为1993年;初日和持续日数均发生在1996年,负积温出现在1995年;突变后负积温初日推迟9天、终日提早6天、持续日数缩短17天、积温减少68.6℃·d。负积温升高与冬季平均气温上升、积雪日数减少和冻土退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负积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积温 变化趋势 气候突变 积雪 冻土 相关性 西藏“一江两河”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暖对羌塘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杜军 周刊社 +1 位作者 高佳佳 次旺顿珠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5-858,共14页
基于5℃界限温度指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附近站点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及其水热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预估了... 基于5℃界限温度指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附近站点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及其水热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预估了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牧草青草期的变化,以期了解和预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49a自然保护区平均每10a牧草青草期开始日提早2.81d,终止日推迟2.74d,天数延长5.56d;青草期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5.86℃·d·10a^(−1)、15.84mm·10a^(−1)和27.58h·10a^(−1)。(2)在年代际变化特征上,20世纪70−90年代各站青草期开始日晚、终止日早、持续天数短、水热条件偏差;21世纪00−10年代截然相反,青草期开始日早、终止日晚、持续天数长、水热资源充沛。(3)M-K法检验显示,青草期开始日、终止日和天数的突变时间分别出现在2006年、1991年和1988年;青草期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分别在1988年、1999年和1981年也发生了由偏少变偏多的突变。(4)青草期要素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青草期开始日提早、终止日推迟、天数延长,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增加的变化趋势仍将持续。(5)在RCP4.5排放情景下,未来80a自然保护区牧草青草期开始日提早10d、终止日推迟9d、天数延长17d,这有利于牧草生长,牲畜抓膘,对牧业生产、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草期 ≥5℃积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CMIP5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降水模拟及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佳佳 杜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0-588,共9页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流域汛期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推算一定重现期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通过百分位法、Hill图法、年交叉率法选取阈值,借助广义帕累托分布函数(GPD)对流域极端降水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9百分位时的阈值为流域内各站点...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流域汛期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推算一定重现期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通过百分位法、Hill图法、年交叉率法选取阈值,借助广义帕累托分布函数(GPD)对流域极端降水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9百分位时的阈值为流域内各站点的最佳阈值,且各站点超阈值序列通过了M-K的平稳性检验,无明显突变。拟合效果通过K-S检验,各站点拟合的极端降水理论频数和实测频数基本相符。尺度参数的大值区位于流域下游,表明该地区的极值波动大;形状参数正值区位于流域中上游地区,说明发生破纪录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大,拟合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从5年一遇和1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值来看,雅江流域除拉孜站外,其他地区降水极值均超过30mm,日喀则地区的降水极值达50mm;各地区20年一遇和30年一遇的降水极值增长的非常缓慢。通过与实际极端降水值对比分析得出,GPD拟合计算出的重现期水平基本符合实际,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流域 广义帕累托分布 极大似然相似 极端降水 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次旺顿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7-295,共9页
该文基于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测和主成分回归等方法,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年和四季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 该文基于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测和主成分回归等方法,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年和四季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站年日照时数为2839.2~3574.5 h,总体上呈自东向西递增的分布规律。保护区平均年日照时数要少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和西藏日喀则市大部,但多于藏东和藏南山地以及青藏高原东部。近49年,保护区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2.8 h,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明显减少趋势,仍以夏季减幅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年日照时数减幅变得更大,达54.1 h/10 a。日照时数在10年际尺度上呈现出20世纪70年代偏少、1980—1990年代偏多,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少的变化特征。从转折点上看,保护区年日照时数在2016年发生了由偏多阶段跃变为偏少阶段的突变,时间较柴达木盆地偏晚21年;秋、冬两季日照未发生突变,春、夏季分别在2015年和2008年出现了突变。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总云量是影响年日照时数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均风速起着次要作用;在季节上影响日照时数的主导因子均为总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 突变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20年藏东南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白宇轩 杜军 +2 位作者 王挺 索朗旺堆 党雪妮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3期31-40,共10页
基于1971~2020年藏东南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选取最大1日降水量(RX1day)、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降水强度(SDII)、中雨日数(R10mm)、大雨日数(R20mm)、连续干燥日数(CDD)、连续湿润日数(CWD)、强降水量(R95pTOT)、极强降水量(R99p... 基于1971~2020年藏东南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选取最大1日降水量(RX1day)、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降水强度(SDII)、中雨日数(R10mm)、大雨日数(R20mm)、连续干燥日数(CDD)、连续湿润日数(CWD)、强降水量(R95pTOT)、极强降水量(R99pTOT)和年总降水量(PRCPTOT)共10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R/S趋势分析、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藏东南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指数、太阳黑子、海温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1~2020年藏东南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幅度不大;RX1day、R20mm、CWD、R95pTOP、PRCPTOP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近30 a(1991~2020年)PRCPTOP减幅显著,达-38.43 mm·10a^(-1);其他指数趋于增加,以CDD增幅最大(1.31 d·10a^(-1))。年代际变化尺度上,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为正距平,21世纪前10年为负距平。极端降水指数的Hurst指数大多表现为较强或强持续性,未来将保持近50 a以来的变化趋势,仅CDD在2002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极端降水指数大多存在显著的3~4 a振荡周期。除CDD、CWD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各极端降水指数均与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个极端降水指数与大气环流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RX1day、RX5day、R95pTOT与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有显著的负相关,RX5day还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有显著的正相关。绝大多数极端降水指数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不显著,仅有CWD与之有显著的正相关。RX5day、PRCPTOT和CDD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X5day与印度洋暖池面积和强度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CWD与西太平洋暖池面积指数为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突变 周期 藏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羌塘自然保护区年冻融指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索朗塔杰 杜军 +1 位作者 次旺顿珠 平措桑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4期48-55,共8页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大气融化指数(ATI)、地面融化指数(GTI)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大气冻结指数(AFI)和地面冻结指数(GFI)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但最大值均出现在安多站,最小值出现在不同站点。(2)近49a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以−8.97℃·d·a^(−1)、−10.45℃·d·a^(−1)的速率显著减少,ATI、GTI则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05℃·d·a^(−1)和11.38℃·d·a^(−1),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率大于大气冻融指数的变化率。与青藏高原对比,自然保护区AFI、GFI减幅小,ATI增幅接近,GTI增幅大。(3)AFI、GFI在1970s~1990s为正距平,2000s~2010s为负距平,表现为逐年代递减的变化特征;而ATI、GTI相反,呈逐年代递增的变化特征。(4)AFI、ATI、GFI、GTI分别在2001年、1993年、1999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ATI突变时间最早,较AFI偏早8a。(5)自然保护区冻结指数FI减少,融化指数TI增加,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平均风速减小密切相关,还与积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有关。(6)未来80a,RCP4.5排放情景下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将减少322.8℃·d、357.6℃·d,ATI、GTI依次增加262.2℃·d、419.7℃·d;RCP8.5排放情景下,冻融指数的变化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冻结指数 融化指数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9年拉萨市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次白 伟色卓玛 平措桑旦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524-529,544,共7页
采用2010年1月~2019年12月西藏拉萨市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拉萨市太阳辐射总量、净全辐射以及反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太阳辐射以68.61 W/m^(2)/10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平均太阳辐射量的下降趋势(115.53W/m^(2)/10a... 采用2010年1月~2019年12月西藏拉萨市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拉萨市太阳辐射总量、净全辐射以及反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太阳辐射以68.61 W/m^(2)/10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平均太阳辐射量的下降趋势(115.53W/m^(2)/10a)最为显著,冬季(21.322 W/m^(2)/10a)较为缓慢;年净全辐射整体以-0.314 W/m^(2)/10a的速率呈略微的减少趋势。除夏季净全辐射随着年份增加呈减少趋势(2.367 W/m^(2))之外,其他季节平均净全辐射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以冬季平均净全辐射的变化趋势(0.501 W/m^(2))最为显著,春季较为缓慢;年平均反射比以0.102%/10a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平均反射比增加幅度却各不相同,以秋季(0.171%/10a)平均反射比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春季(0.069%/10a)最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净全辐射 反射比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藏东南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
20
作者 王挺 杜军 +2 位作者 白宇轩 党雪妮 索朗旺堆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3期406-418,共13页
基于1971~2020年藏东南4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选取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推荐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ETI),采用线性趋势、R/S趋势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藏东南ET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指数、太阳黑子... 基于1971~2020年藏东南4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选取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推荐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ETI),采用线性趋势、R/S趋势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藏东南ET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指数、太阳黑子和海温指数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近50年极端气温极值指数、暖指数和生长季长度(GSL)呈显著升高趋势,冷指数和气温日较差(DTR)为下降趋势。变化幅度中冷指数大于暖指数,夜指数大于昼指数,极高值指数大于极低值指数。2) 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极值指数、暖指数和GSL在1970~1990 s为负距平,2000~2010 s为正距平,而冷指数相反。3) 除DTR外,ETI表现为较强乃至很强的持续性,未来将保持过去50年变化趋势。4) M-K检测显示,除冷持续日数(CSDI)、DTR之外,ETI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中最高气温极小值(TXn)、暖昼日数(TX90p)、冷昼日数(TX10p)和冷夜日数(TN10p)突变时间较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其他指数主要出现在21世纪前10年。5) 多数ETI与西藏高原A和B指数、亚洲极涡强度指数、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印缅槽强度指数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相对指数最为明显。除最高气温极大值(TXx)、CSDI、GSL、DTR外,ETI与太阳黑子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冷指数是正相关。6) 绝大部分ETI不仅与西太平洋暖池面积和强度指数,还与NINOW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冷指数和DTR为负相关。同时,除最低气温极小值(TNn)、夏日日数(SU)、CSDI、DTR外,ETI与印度洋暖池面积和强度指数也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变化趋势 突变 大气环流指数 太阳黑子 海温指数 藏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