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手术患者自体输血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杨俊龙 黎欢 +2 位作者 黄菲 杨鑫 彭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24期3368-3372,共5页
目的为提高骨科手术患者自体输血比例、改进自体输血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该院骨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不同病种自体血与异体血应用情况和3种自体输血方式在不同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根据患者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 目的为提高骨科手术患者自体输血比例、改进自体输血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该院骨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不同病种自体血与异体血应用情况和3种自体输血方式在不同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根据患者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输血组(286例)和异体输血组(7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费用、输血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该院骨科手术输血率为29.1%(1085/3730),异体输血组在795次手术中输血3765.9 U,平均输血量(5.19±1.25)U,自体输血组在290次手术中输注自体血1427.0 U,平均自体输血量(4.99±1.16)U,自体输血以脊柱疾病患者为主。158例自体输血患者使用回收式自体输血(ISA),91例自体输血患者使用稀释式自体输血(ANH),45例自体输血患者使用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7例自体输血患者使用ISA和ANH,1例自体输血患者同时使用ISA、ANH和PABD,3种自体输血方式在不同类型手术中应用情况不同。自体输血患者可节约30.3%的临床输血费用,平均住院日少于异体输血患者(P<0.05),输血不良反应少于异体输血患者(P<0.05),术后并发症少于异体输血患者(P<0.05)。结论自体输血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根据不同骨科手术特点和3种自体输血方式特点改进自体输血措施,对加强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血液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黎欢 谢佳 +5 位作者 何洪伟 彭涛 张利 谭强 胡燕 吴玲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目的回顾性调查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在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并分析本院2018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589例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相关资料,分析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按输... 目的回顾性调查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在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并分析本院2018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589例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相关资料,分析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按输血反应严重性分为严重和不严重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24 h、术中、术后输血量与严重性的相关性。结果1)6.62%的患者(39/589)输血24 h内出现呼吸系统反应,其中12例发生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占输血反应的30.77%;27例发生输血相关呼吸困难(TAD),占输血反应的69.23%。2)12例TACO中41.67%(5/12)输血相关性为确定,27例TAD中3例(11.11%)输血相关性为确定。TACO死亡率16.67%高于TAD的7.41%。3)严重组较不严重组术后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多,且24 h入量与出量差值多于不严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组较不严重组围术期输注血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严重性为致命、死亡的且输血相关性为确定的3例患者均为女性、有输血史、妊娠史,输血次数最少3次,其中2例为TACO,1例TAD。结论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用血患者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建议围术期红细胞和血浆输注方案和输注量需精细化;同时加强围术期呼吸系统监测,加强多学科联合救治,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相关呼吸困难 心脏手术 大量输血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1年四川成都某医院临床患者血型意外抗体筛查结果与疾病类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俊龙 张利 +3 位作者 肖洁 黎欢 杨鑫 彭涛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目的对某院住院患者血型意外抗体与疾病特征进行分析,为优化精准输血方案和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1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患者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资料,患者年龄、性别、输血史、妊娠史和疾病诊断,分析意外抗... 目的对某院住院患者血型意外抗体与疾病特征进行分析,为优化精准输血方案和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1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患者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资料,患者年龄、性别、输血史、妊娠史和疾病诊断,分析意外抗体阳性率、构成比及疾病特征。结果患者意外抗体筛查阳性率0.55%(1736/315456),女性高于男性(0.69%vs 0.44%,χ^(2)=90.107,P<0.05),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患者高于无输血史或(和)妊娠史者(75.69%vs 22.81%,χ^(2)=971.098,P<0.05),40~80岁患者占72.93%(1266/1736)。意外抗体阳性患者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免疫疾病、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占80.41%(1396/1736)。91.88%(1595/1736)抗筛阳性患者做了抗体鉴定,意外抗体以Rh血型系统41.57%(663/1595),Lewis血型系统11.22%(179/1595)和MNS血型系统6.90%(110/1595)为主,抗体特异性以抗-E[32.41%(517/1595)]、抗-Le^(a)[10.47%(167/1595)]和抗-M[6.08%(97/1595)]为主,其他抗体[35.8%(571/1595)]以未检出特异性抗体为主。结论患者血型意外抗体筛查结果与疾病类型分析对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输血科应针对长期输血患者、女性、有妊娠史或输血史患者进行多抗原(Rh Cc DEe,Le^(a),M)匹配的精准输血,降低意外抗体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 意外抗体 抗体筛查 抗体鉴定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ffy血型抗体分布及输血策略研究
4
作者 杨俊龙 黎欢 +1 位作者 张利 白艳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829-1832,1839,共5页
目的分析Duffy血型系统意外抗体分布特点并探讨患者输血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患者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资料,检测Duffy血型患者系统意外抗体标本的红细胞Duffy表型,通过疾病史、妊娠史、输血史等分析抗体产... 目的分析Duffy血型系统意外抗体分布特点并探讨患者输血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患者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资料,检测Duffy血型患者系统意外抗体标本的红细胞Duffy表型,通过疾病史、妊娠史、输血史等分析抗体产生原因,并探讨输血策略。结果351957例患者标本中检出2128例(0.6%)意外抗体,Duffy血型意外抗体34例(0.0097%),其中抗-Fy^(b)26例(76.5%),抗-Fy^(a)3例(8.8%),抗-Fy^(b)+抗-E 3例(8.8%),抗-Fy^(b)+抗-Le a 1例(2.9%),抗-Fy^(b)+抗-E+抗-c 1例(2.9%),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33例(97.1%),IgG+IgM抗体1例(2.9%),主要为妊娠或输血免疫刺激产生。34例Duffy血型意外抗体患者中2例输注自体血液(4 U),6例输注异体血液,共输注ABO、Rh血型相同,Duffy抗体相应抗原阴性悬浮红细胞36.5 U,均无输血不良反应,33例患者好转出院,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结论Duffy血型系统意外抗体较罕见,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因妊娠或输血免疫刺激产生,抗-Fy^(a)检出率远低于抗-Fy^(b),应采用多种方法保障患者临床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FFY血型 意外抗体 抗-Fy^(a) 抗-Fy^(b) 分布特点 输血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供血一体机构输血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利 彭涛 +5 位作者 张庆莲 甘新宇 宋建 朱国标 孙文奎 刘丽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建立采供血一体机构输血医学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方法编写由《输血实践教学工作制度》和《输血实践教学标准操作规程》两部分组成的教学文件体系,将该体系实际运用在教学工作中,并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评价结果对该体系进行优化改... 目的建立采供血一体机构输血医学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方法编写由《输血实践教学工作制度》和《输血实践教学标准操作规程》两部分组成的教学文件体系,将该体系实际运用在教学工作中,并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评价结果对该体系进行优化改进。结果带教师资在教师理论、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学生评价四个方面的积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理论考核、实验技能考核、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四个方面得分比较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体系能提高教学基地师资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思维模式转变,让学生顺利开展输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医学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患者手术用血分析和术前最大红细胞备血量方案建立 被引量:6
6
作者 杨俊龙 甘新宇 +2 位作者 张利 黎欢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982-986,共5页
目的建立骨科患者手术最大备血量目录(MSBOS)以指导骨科手术输血和输血科科学合理备血。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输血科采供血信息软件收集本院骨科2014年~2018年择期手术申请备血量和手术输血量数据,按照手术名称分类,计算手术输... 目的建立骨科患者手术最大备血量目录(MSBOS)以指导骨科手术输血和输血科科学合理备血。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输血科采供血信息软件收集本院骨科2014年~2018年择期手术申请备血量和手术输血量数据,按照手术名称分类,计算手术输血率和人均红细胞输注量,参照手术MSBOS算法和大出血风险,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建立骨科患者MSBOS。结果1)共纳入骨科择期手术3730例,术前备血总量10183.8 U,围术期输血1084例,总输血量3498.9 U,输血率29.1%(1084/3730),手术患者输血量[1~17.5(3.21±1.89)]U/例。2)建立起本院骨科手术的MSBOS,根据手术备血情况,将手术分为需要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2~8 U)2类。结论输血科根据骨科日常手术用血情况建立MSBOS,不但有益于更科学、合理地指导骨科手术备血、保障手术安全,而且可优化血液库存管理、为建立其他用血科室手术MSBOS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输血 最大备血量 输血率 红细胞输注 患者血液管理 输血相容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沉淀联合其它血液成分应用于大量输血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利 彭涛 +1 位作者 朱国标 肖洁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78-482,共5页
目的 了解大量输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及其它血液成分的剂量、输注方式、输血疗效和疾病转归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大量输血患者的血液输注资料,按照患者出院时疾病转归情况(良、尚可、差、死亡)分为4组。分组分析血液成分输... 目的 了解大量输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及其它血液成分的剂量、输注方式、输血疗效和疾病转归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大量输血患者的血液输注资料,按照患者出院时疾病转归情况(良、尚可、差、死亡)分为4组。分组分析血液成分输注情况,输血前后血液常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测指标,临床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各血液成分在大量输血患者输血救治中的使用时机、用量、方式与出院转归的关系。结果 4个分析组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mL)(1 920±1 171、2 246±1 315、3 029±2 827、2 875±1 706、)和手术日尿量(mL)(1 458±1 292、1 821±1 366、890±1 421、526±579)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P<0.05),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出血量越多,尿量越少。大量输血的24 h内患者输血量(U)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红细胞输注组4(10.95±3.41)和组3(12.90±7.38)>组2(9.86±2.72)和组1(10.16±2.06),血浆输注组4(14.27±7.53)和组3(13.02±8.54)>组2(3.44±0.89)和组1(10.97±6.12),冷沉淀输注组4(11.77±14.07)和组3(16.43±18.14)>组2(8.83±12.37)和组1(5.55±8.16),血小板输注组4(0.60±1.00)和组3(1.30±1.72)>组2(0.20±0.56)和组1(0.30±0.70)。大量输血的24 h内,14例(16.87%)进行冷沉淀血小板联合输注,27例(32.53%)进行冷沉淀联合输注,1例(1.20%)进行血小板联合输注。冷沉淀开始输注的时间为手术开始后4.2 h,血小板为手术开始后3.4 h;组3和组4开始使用时间晚于组1和组2,且早期仅有冷沉淀使用,未输注血小板。输血前后血液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输血后组1、组3、组4 RBC和Hb均显著提高(P<0.05),组3提升不明显;Plt组1和组2上升显著(P<0.05);组3和组4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善不明显;输血后组3、组4 APTT显著延长,FIB含量组2、组3下降,组1上升,组4无明显变化(P<0.05)。输血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不一致:组1和组2输血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组3和组4改善不明显。仅组2、组3各报告发生1例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对出血量大、尿量明显减少、并发症多且复杂的病例,在保持体温、及时恢复血容量、积极控制出血、并辅以止血药物应用基础上,缩短各血液成分等比例联合输注的时限,有助于提高患者出院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血小板 大量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null综合征患者血型鉴定及临床输血办法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吴雅娟 杨俊龙 +3 位作者 张利 徐弘 何花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目的总结1例罕见Rhnull综合征患者的血型鉴定方法和输血策略,为该类患者的输血和检验积累资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血清学试验检测该患者ABO、RhCcDEe血型抗原和血型不规则抗体,家系调查患者3代ABO、RhCcDEe血型抗原,荧光PCR对该患者及... 目的总结1例罕见Rhnull综合征患者的血型鉴定方法和输血策略,为该类患者的输血和检验积累资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血清学试验检测该患者ABO、RhCcDEe血型抗原和血型不规则抗体,家系调查患者3代ABO、RhCcDEe血型抗原,荧光PCR对该患者及其家族中疑似Rhnull者行基因分型和RHD、RHCE、RHAG基因测序;凝胶卡法交叉配血;探讨患者临床输血方案,确保输血安全。结果患者及其姐姐均为RHAG序列中534G缺失(外显子4)导致的Rhnull regular(调节型),RH基因型均为CCDee,ABO血型均为A型;患者血液与A、RhCCDee的献血者血液交叉配血,主次侧均相合;患者未行输血治疗。结论 Rhnull血型鉴定,血型血清学方法结合家系调查可做出初步判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可进一步准确判断。Rhnull血型临床输血在参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中对RhD抗原阴性患者输血规定和推荐方案基础上,应尽可能对RhCcEe匹配输注,并监测患者输血后血型不规则抗体,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null 家系调查 基因分型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输血患者疾病谱调查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俊龙 彭涛 +2 位作者 甘新宇 张利 漆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787-790,共4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本院临床输血和患者疾病谱变化,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血液保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3日-3月31日本院输血患者为研究组,以2019年同期输血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人群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本院临床输血和患者疾病谱变化,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血液保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3日-3月31日本院输血患者为研究组,以2019年同期输血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人群年龄、性别、科室、输血情况、疾病谱和前15位疾病诊断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COVID-19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输血患者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0-20岁年龄构成降低(P<0.05),各科室输血人数都有下降,血液科患者构成比升高(P<0.05),心脏外科、肿瘤科及其他科室(心血管内科、烧伤科、眼科、皮肤科、儿科、神经内科)构成比降低(P<0.05)。2)COVID-19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输血总人数减少45%(428人vs757人),不同血型患者构成比无差异,红细胞悬液用量减少38%(1 545.1 U vs2 496 U),血浆用量减少27%(4 168.1 U vs5 745 U),单采血小板用量减少21%(396.2 U vs502.2 U),全血用量减少94%(1 U vs17.5 U),冷沉淀用量减少17%(1 617.5 U vs1 950.2 U),自体输血增加800%(27 U vs3 U)。3)COVID-19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输血患者疾病谱前3位(消化系统疾病、肿瘤、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占比(76%vs67%),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妊娠分娩产褥期疾病患者人数和占比均降低。4)COVID-19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输血患者病种构成前15位占比(62.7%vs54.7%)及排名均有变化,COVID-19疫情期间输血患者病种前5位为急/慢性白血病、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肝衰竭、结直肠癌、肝硬化,2019年同期为急/慢性白血病、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急/慢性肝衰竭、肝癌。结论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临床输血和输血患者疾病谱变化特点,为医疗机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血液保障策略,满足患者输血安全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输血 疾病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包虫患者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输血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黎欢 谢佳 +4 位作者 杨俊龙 胡燕 王志云 张利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分析肝包虫患者行肝切除术的输血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围术期血液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行肝切除术的肝包虫患者病例40例,分为输血组(15例)和未输血组(25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相关信息... 目的分析肝包虫患者行肝切除术的输血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围术期血液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行肝切除术的肝包虫患者病例40例,分为输血组(15例)和未输血组(25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相关信息、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栓弹力图的差异,分析围手术期输血特点。结果肝包虫患者行肝切除术的输血率37.5%(15/40),术前输血2例(占5%,5/40),术中输血10例(占25%,10/40),术后输血(术后24 h)11例(占27.5%,11/40),输血患者人均输注4.77U红细胞悬液、1 355 mL血浆、11.9 U冷沉淀,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除包块直径≥10 cm/直径<10 cm的患者数、切除胆囊的患者数、术后PT、术后APTT和平均住院日>未输血组(P<0.05),术后FIB小于未输血组(P<0.05)。肝包虫患者行肝切除术后24 h与术前相比,WBC、AST、ALT、INR明显升高(P<0.05),RBC、HB、ALP、FIB、Angle明显降低(P<0.05);术后3~5d的WBC、RBC、Hb、PLT、ALT、ALP、INR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的WBC、AST、ALT、FIB与术后24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包虫患者围术期输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包块大小、是否切除胆囊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PT、术后APTT、术后FIB,主要输注血液成分为血浆和冷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 肝切除术 输血 围手术期 患者血液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指标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黎欢 郑应龙 杨鑫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24期205-206,共2页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比例存在差异时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止血效率及近期预后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4至2018.8收治的90例严重创伤患者,结合血浆(FP):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差异性,分为甲组(FP:RBC≤1:2)、乙组(1:2<FP:RBC<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比例存在差异时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止血效率及近期预后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4至2018.8收治的90例严重创伤患者,结合血浆(FP):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差异性,分为甲组(FP:RBC≤1:2)、乙组(1:2<FP:RBC<1:1)、丙组(FP:RBC≥1:1),每组30例。观察各组患者输血情况,并在组间进行比较。结果:输血后,乙阻患者APTT、PLT水平改善效果更优于同期其他两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患K+水平经比较分析,差异均不明显(P>0.05);相比之下,丙组患者Ca2+水平最高,乙组最低,但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8d时存活率指标比较上,甲、乙、丙组为86.7%、93.3%、96.7%,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当成分输血比例为1:2<FP:RBC<1:1,能更为有效的改善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常规水平,减少血浆输注量,有益于优化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成分输血比例 凝血功能 止血率 近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2015-2017年临床应用洗涤红细胞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燕 彭涛 +4 位作者 谢佳 吴亚娟 黎欢 何哲文 杨俊龙 《西南军医》 2019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了解本院2015~2017年临床应用洗涤红细胞的合理状况。方法调查本院2015~2017年各临床科室输注洗涤红细胞的全部66例患者的病历,对洗涤红细胞的使用情况及临床对输血适应证的掌握情况,作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本院2015~2017年... 目的了解本院2015~2017年临床应用洗涤红细胞的合理状况。方法调查本院2015~2017年各临床科室输注洗涤红细胞的全部66例患者的病历,对洗涤红细胞的使用情况及临床对输血适应证的掌握情况,作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本院2015~2017年临床输注洗涤红细胞量逐年增长,且2017年洗涤红用量明显高于前两年,66例患者共输注洗涤红细胞228次,368.2U,累计输注量≤4U的有46例,累计输注量≥8U的有8例。输血例数最多为白血病患者(未做移植+骨髓移植)22例,共输注WRBC155.3U,其次为新生儿溶血病17例,输注WRBC12U;平均输血频率最高为2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输注WRBC98.7U。93.54%的患者输注WRBC有效,4例输血后Hb上升≤2g/L,7例患者输血指征控制不严格,在用少白红细胞交叉配血相合后选用WRBC,20例患者在输注洗涤红细胞的同时或24h内还输注了其他血液制品,如血浆、血小板等。结论洗涤红细胞的优点逐步被临床医生所认识,本院临床医生对洗涤红细胞的输血适应证掌握情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认识误区和使用不规范,各科室应重视输血前综合评估,掌握不同血液成份的输血适应证,切不可经验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涤红细胞 输血 合理用血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血小板在外科术后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彭丹 杨俊龙 《实用医技杂志》 2021年第2期230-232,共3页
输注血小板能够全面预防以及治疗由于发生血小板降低而引发的出血疾病。现如今,临床通常利用血小板的制剂为机采血小板或者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因为属于全血采用白膜法等方式分离而成,因此需要多人份。在此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由于... 输注血小板能够全面预防以及治疗由于发生血小板降低而引发的出血疾病。现如今,临床通常利用血小板的制剂为机采血小板或者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因为属于全血采用白膜法等方式分离而成,因此需要多人份。在此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由于输入白细胞等诸多引发的同种异体免疫,进而引致输血反应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现象发生。机采血小板有着浓度水平较高、纯度优的优势,具备了质量过硬等优势,拥有了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血小板保存期短,采供不平衡,往往供不应求,冰冻血小板保存期长,在新鲜血小板短缺时,特别是外科止血治疗仍很好效果。现如今,关于冰冻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依旧缺少公允性评价。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全面分析冰冻血小板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 外科手术患者 输血反应 出血疾病 血小板输注无效 新鲜血小板 冰冻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受损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鑫 彭涛 +3 位作者 刘婷 张利 甘新宇 吴熠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5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CSVD患者138例,测定血清VEGF及hs-CRP水平,观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步态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晕、尿...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CSVD患者138例,测定血清VEGF及hs-CRP水平,观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步态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晕、尿失禁等临床症状,分析血清指标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n=82),中度损伤组(n=39)和重度损伤组(n=17),分析血清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头晕和眩晕、短暂性脑出血症状患者血清VEGF水平低于无相应症状患者,hs-CRP水平高于无相应症状患者(P<0.05);认知功能障碍、头晕和眩晕、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是CSVD患者血清VEGF、hs-CRP水平的影响因素;轻度损伤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重度组;轻度损伤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P<0.05);CS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CS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血清VEGF、hs-CRP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头晕和眩晕、短暂性脑出血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临床症状 神经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新媒体在无偿献血宣传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俊龙 甘新宇 +3 位作者 赵景岚 于丽君 何霞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808-811,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解放军成都血站、Youngstudying、小杨学习等公众平台的运营和传播现状,为以后的运营策略改进提供依据,同时为同行创建无偿献血宣传相关公众平台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各平台的统计功能,对2014年1月—2018年10月西部战区总医... 目的分析研究解放军成都血站、Youngstudying、小杨学习等公众平台的运营和传播现状,为以后的运营策略改进提供依据,同时为同行创建无偿献血宣传相关公众平台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各平台的统计功能,对2014年1月—2018年10月西部战区总医院输血科网站图文阅读量,2017年7月—2018年10月解放军成都血站、Youngstudying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属性和图文阅读情况,2018年小杨学习企鹅号、百家号、头条号图文阅读情况等进行详细统计分析。结果西部战区总医院输血科网站共建立7个子菜单,发布图文99篇,累计阅读量105 781次;微信公众号累计关注1 254人,女性多于男性;用户数前5省份依次为四川、陕西、浙江、江苏、北京,用户数前5位的城市依次为成都、西安、温州、德阳、北京;共发布图文消息144条,累计阅读次数59 356次,累计阅读人数39 745人,分享转发12 700次;小杨学习企鹅号、百家号、头条号共发布图文消息117条,累计推荐量417 012次,累计阅读量36 213次。结论应用互联网新媒体公众平台,可以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和理念,弘扬献血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鼓励并带动更多人参与自愿无偿献血。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需要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掌握输血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建新媒体运营团队,才能持续保持其高关注度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微信公众平台 新媒体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布特征调查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俊龙 彭丹 +2 位作者 刘丽萍 何霞 彭涛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分析成都某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布特征,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7年成都某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 271名献血者,捐献17 135 U单采血小板,男女性别比为2.7... 目的分析成都某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布特征,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7年成都某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 271名献血者,捐献17 135 U单采血小板,男女性别比为2.7∶1,献血量O型>A型>B型>AB型。单次献血者人数占总人数70.1%,5次及以上的献血者占总人数14.5%,但献血量占总献血量77.4%。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均是单采血小板献血的影响因素,有71名捐献5次以上的固定献血者流失。结论应根据献血者分布特征,制定献血宣传招募方案,做好固定献血者保留,扩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保障临床供应充足和血小板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燕 吴雅娟 +1 位作者 杨俊龙 张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 目的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据。结果 1)WBC在累计血小板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次数>10次开始WBC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BC在自身代偿后当献血量≥36治疗量、献血频率≥1.4、献血次数>18次,RBC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在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频率≥1、献血次数>18次时Hb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lt在献血量>18治疗量时,末次计数值即明显高于首次计数(P<0.05),而当献血量继续增加时,虽然末次计数值高于首次计数,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献血量达到≥76治疗量时,末次计数值再次明显高于首次计数(P<0.05)。Plt在献血频率>1.4,献血次数≥40次时,末次计数值明显高于首次计数(P<0.05)。结论多次频繁单采血小板的采集使献血者外周血的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当献血者Plt捐献量>18,频率>1.4,次数>18次时,建议可以适当延长献血者间隔时间和(或)补充铁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外周血常规 献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和第四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婷 张利 +4 位作者 彭涛 杨俊龙 林琴 叶森林 周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4期1759-176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两个国内厂家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献血者抗-HCV结果的差异,为血站血液检验工作选择抗-HCV ELISA试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厂家1第三代和厂家2第四代抗-HC... 目的通过分析两个国内厂家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献血者抗-HCV结果的差异,为血站血液检验工作选择抗-HCV ELISA试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厂家1第三代和厂家2第四代抗-HCV ELISA试剂检测某血站的37826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抗-HCV结果。对37826例标本中ELISA阳性的137例标本,使用厂家1第四代和厂家2第三代ELISA试剂检测抗-HCV,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定性检测HCV-RNA,分别比较两个厂家第三代和第四代抗-HCV ELISA试剂的灵敏度和假阳性率。结果37826例献血者抗-HCV检测结果:厂家1第三代试剂阳性率为0.32%,厂家2第四代试剂阳性率为0.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厂家1第三代试剂单阳性率为0.21%,厂家2第四代试剂单阳性率为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厂家1第三代试剂灵敏度为86.54%,厂家1第四代试剂灵敏度为98.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厂家1第三代试剂假阳性率为90.59%,厂家1第四代试剂假阳性率为5.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厂家2第三代试剂灵敏度为92.31%,厂家2第四代试剂灵敏度为98.0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厂家2第三代试剂假阳性率为35.29%,厂家2第四代试剂假阳性率为9.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个厂家的第四代抗-HCV ELISA试剂均较其第三代试剂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假阳性率;在先血清学再核酸的检测策略下,使用第四代抗-HCV ELISA检测试剂,既能保障血液安全,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也能有效降低血清学阳性标本污染核酸实验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献血 血液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差异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燕 彭涛 +1 位作者 吴雅娟 杨俊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一组,为首次在本站献血小板的献血者,80例;第二组,连续献血小板献血2-9次者,32例;第三组,连续献血小板次数≥10次者,105例。统计分析数据,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进而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做比较。结果1)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白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57±5.41)×10~9/L,(2.67±7.25)×10~9/L(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4.03%,65.38%;年龄<18岁与>18岁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4%,64.6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无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有效率(84.15%)明显高于阳性(50.00%)及弱阳性(59.00%)者(P<0.05);A(58.10%)型血与B(57.81%)型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接近,O(74.7%)型血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A型和B型(P<0.05)。2)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年龄段以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患者有效率影响无差异(P>0.05)。3)同一患者输注不同频次献血者的血小板,各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血小板输注疗效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献血者 献血次数 血小板输注 输注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单采粒细胞输注治疗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重度感染患者疗效分析——附1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漆宇 张利 +3 位作者 杨俊龙 王鹏 甘新宇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776-779,共4页
目的分析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极重型再生障碍型贫血患者连续单采粒细胞输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粒细胞输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1例采用单采粒细胞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后... 目的分析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极重型再生障碍型贫血患者连续单采粒细胞输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粒细胞输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1例采用单采粒细胞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后检测指标:体温、WBC、血培养、痰培养、真菌培养、尿培养、大便培养结果及胸部CT结果,以评价感染控制情况。结果患者共25次粒细胞输注治疗,输入25治疗量单采粒细胞。患者第1疗程输注19治疗量单采粒细胞,输血前后WBC无明显变化;输血前体温38.7℃,血培养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痰培养检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粪便培养检出植生拉乌尔菌,肺部CT呈现斑点、斑片、片絮、大片状模糊影及玻璃密度影;输血后体温36.7℃,痰培养检出草绿链球菌和奈瑟氏菌,血培养和粪便培养均无细菌生长,肺部CT影像明显吸收减淡,感染情况好转。第2疗程患者消化道检出多重耐药肠屎球菌,输注6治疗量单采粒细胞,体温由36.6℃升到最高38.8℃,血培养由无细菌生长到检出产气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痰培养由草绿链球菌和奈瑟氏菌到检出产气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便培养检出肠屎球菌、产气肠杆菌;输血前后肺部CT和WBC变化不明显。治疗过程未检出真菌和尿液致病菌。结论极重型再生障碍贫血患者,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早期中性粒细胞<0.5×10~9/L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及时足量输注单采粒细胞可有效控制感染,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粒细胞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重型再生障碍型贫血 感染 输血 单采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