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氮胞苷体外诱导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卫泽 陈跃武 +4 位作者 陈永清 哈小琴 马凌 秦勉 洪志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5-氮胞苷(5-aza)在不同诱导时间下对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作用,确定最佳诱导条件。方法:体外分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CD44、CD34的表达,用...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5-氮胞苷(5-aza)在不同诱导时间下对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作用,确定最佳诱导条件。方法:体外分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CD44、CD34的表达,用含不同浓度5-aza(3、5、10、15、20μmol/L)培养基分别诱导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倒置相差显微镜下逐日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诱导后14、28天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分析细胞转化率。结果:分离培养的ADMSCs表达CD44,不表达CD34;5-aza诱导后14天时免疫细胞化学未见有心肌细胞特异性cTn- I表达,诱导28天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Tn-I表达阳性,以10μmol/L 5-aza诱导24小时为最佳体外诱导条件。结论:成人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5-aza诱导下向心肌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5-氮胞苷 细胞分化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舒地尔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永清 张卫泽 +2 位作者 李涛 韩娟萍 马凌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385-1387,共3页
目的探讨Rho激酶(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1)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 目的探讨Rho激酶(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1)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等);(2)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同常规抗心衰治疗组相比,加用法舒地尔组患者临床有效率、6min步行距离及LVEF明显提高,BNP显著降低(P<0.05)。结论法舒地尔结合常规抗心衰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老年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指标,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激酶抑制剂 心力衰竭 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向心肌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卫泽 陈跃武 +4 位作者 陈永清 哈小琴 马凌 秦勉 洪志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7期14-17,i0002,共5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探索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为心肌再生提供理想的自体干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取本院微创外科中心一...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探索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为心肌再生提供理想的自体干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取本院微创外科中心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取得家属同意并告知仅用作实验室研究)。体外分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四氮唑蓝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CD44、CD34的表达,第4代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样细胞。结果:①分离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传代纯化后细胞形态呈均一梭形生长,电镜显示细胞较为幼稚,核大,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细胞器结构及种类简单,以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为主。②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第1和2天为细胞生长潜伏期,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顶点,群体细胞倍增时间为18~20h。③流式细胞仪检测91.83%细胞CD44表达阳性、CD34阴性。④细胞周期分析显示76.2%细胞处于G0/G1期,S期细胞占8.7%,G2/M细胞占15.1%。⑤5-氮胞苷诱导后4周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部分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阳性,表达率约为(29.0±1.2)%。结论:成人脂肪组织存在细胞活力旺盛的间充质干细胞且易于体外分离扩增,并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可望成为心肌再生医学理想的自体干细胞种子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组织 细胞分化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保护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效安 胡孟芬 宋达琳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11期23-26,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当前世界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溶栓或者介入方法及时有效地恢复血流灌注是限制梗死面积、保存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衰发生率的主要策略。但心肌再灌注本身可以导...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当前世界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溶栓或者介入方法及时有效地恢复血流灌注是限制梗死面积、保存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衰发生率的主要策略。但心肌再灌注本身可以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预防再灌注损伤。之前有研究试图将心肌保护性的治疗(如抗氧化治疗、运用钙通道阻滞剂和抗炎剂)运用于临床以减轻再灌注损伤,但都没有成功。随着对再灌注损伤潜在机制的深入认识,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几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如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药物后处理等。为将来预防再灌注损伤和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提供了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卫泽 李国庆 +2 位作者 陈永清 马凌 韩娟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0期7833-7837,共5页
背景: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核型具有不稳定性,且干细胞移植后长期安全评价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的遗传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1在解放军... 背景: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核型具有不稳定性,且干细胞移植后长期安全评价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的遗传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1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中心完成。材料:成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来源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由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提供。方法: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HG-DMEM培养基吹打细胞沉淀,过滤后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分别取第3,25,3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细胞增殖、核型分析、超微结构电镜观察、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D13,CD44,CD59均呈阳性表达,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及成纤维细胞表面标志HLA-DR均呈阴性表达;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均未见异常,呈二倍体结构;镜下可见完整的高尔基复合体,数量较多的粗面内质网,部分糖元颗粒分布在胞浆中。第2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裂增殖作用强于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条染色体出现断裂畸变,并且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呈亚二倍体或超二倍体核型;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细胞较为幼稚。第3,25,3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离获得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长期体外培养具有遗传不稳定性,有向肿瘤细胞突变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培养 核型 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区汉、藏、回族原发性高血压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卫泽 李星辉 +4 位作者 陈永清 马凌 张明旭 秦勉 李宝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检测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与高海拔区汉、藏、回族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汉族高血压病组67例,对照组64例;藏族高血压病组67例,对照组53例;回族高血压病组48例,对照组52例;对各族进行血压测量,采集静脉血,提取... 目的:检测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与高海拔区汉、藏、回族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汉族高血压病组67例,对照组64例;藏族高血压病组67例,对照组53例;回族高血压病组48例,对照组52例;对各族进行血压测量,采集静脉血,提取DNA,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电泳判断基因型。结果:ApoE基因构成比在汉族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藏族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藏族高血压病组E4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而E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0.01),回族高血压病组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高海拔区藏、汉族人群中,ApoE基因E4等位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回族无此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载脂蛋白E 基因 多态性汉 回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应用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永清 张卫泽 +2 位作者 张明旭 秦勉 马凌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33-534,共2页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非洛地平口服治疗24周。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非洛地平治疗24周后,原发性高...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非洛地平口服治疗24周。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非洛地平治疗24周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122.8±11.7)mmHg]及舒张压[(76.4±8.2)mmHg]均较治疗前[收缩压:(160.4±14.8)mmHg,舒张压:(96.2±10.1)mmHg]显著降低(均P<0.01);治疗后肱动脉内径的基础值[(4.98±0.41)mm]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6.21±1.28)%]均较治疗前[(分别为(4.02±0.50)mm和(4.91±1.03)%]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非洛地平能够在有效降压的同时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非洛地平 肱动脉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慢病毒表达载体及在H9C2细胞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荆哲 刘峰舟 +1 位作者 刘燕 陈永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5560-5566,共7页
背景: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tochondrial calcium uptake 1,MICU1)是维持细胞线粒体钙稳态的重要分子,MICU1对线粒体钙稳态的调节可能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构建MICU1基因的慢病毒表... 背景: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tochondrial calcium uptake 1,MICU1)是维持细胞线粒体钙稳态的重要分子,MICU1对线粒体钙稳态的调节可能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构建MICU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产毒感染H9C2细胞,评价MICU1基因在H9C2细胞中的表达效果,为后续在细胞水平研究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及发展建立平台。方法:PCR提取H9C2细胞MICU1基因,SpeⅠ、EcoRⅠ双酶切后,将MICU1基因片段插入慢病毒载体pR RLsin.CMV.e FP中,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pR RLsin.CMV.MICU1-e FP。使用pC MVDR8.91、pC MV-VSVG共转染于293T细胞中包装产毒,用于感染H9C2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感染后H9C2细胞中MICU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hod-2染色H9C2细胞后线粒体钙水平。结果与结论:(1)MICU1基因成功插入pR RLsin.CMV.e FP慢病毒表达质粒;(2)转染pR RLsin.CMV.MICU1-e FP慢病毒表达质粒后,可见293T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并且MICU1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3)病毒液感染H9C2细胞后,MICU1的蛋白及m RNA水平较未感染组及空质粒包装组明显升高;(4)Rhod-2染色后观察发现,MICU1能够明显增强线粒体钙水平;(5)结果表明,pR RLsin.CMV.MICU1-e FP慢病毒能够高效感染H9C2细胞,为构建永生化细胞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感染 线粒体蛋白质类 肌细胞 心脏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H9C2细胞 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CU1) 慢病毒载体 病毒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龄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前胶原α多肽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效安 田涛 +3 位作者 王莹 李梅 荣瑗瑗 宋达琳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8-440,共3页
目的 探讨增龄影响下大鼠平滑肌细胞前胶原a多肽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 通过对刚出生的幼龄(对照组)和9个月成年(成年组)健康Wistar大鼠的大动脉进行体外血管平滑肌培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半定量和定量技术... 目的 探讨增龄影响下大鼠平滑肌细胞前胶原a多肽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 通过对刚出生的幼龄(对照组)和9个月成年(成年组)健康Wistar大鼠的大动脉进行体外血管平滑肌培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半定量和定量技术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Ⅰ型和Ⅲ型前胶原α多肽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Ⅰ型前胶原α多肽mRNA在对照组、成年组分别为76.62±1.05、78.37±2.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前胶原α多肽mRNA分别为105.40±2.66、123.10±3.81,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前胶原α多肽mRNA定量在成年组为4.63±1.03,但与对照组3.13±0.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前胶原α多肽mRNA定量成年组、对照组分别为7.68±0.63、6.86±0.41(P>0.05);Ⅰ型前胶原α多肽蛋白表达分别为0.10±0.03、0.06±0.03(P<0.05);Ⅲ型前胶原α多肽蛋白表达分别为0.58±0.06、0.40±0.02(P<0.05).结论 增龄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前胶原a多肽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可能影响前胶原的增龄性改变,并参与了血管重构和动脉硬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 血管 前胶原 转录 遗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