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常糖链糖蛋白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东 蔡菲 +2 位作者 刘学飞 樊广业 郑振东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2期166-170,共5页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恶性肿瘤检查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异常糖链糖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恶性肿瘤检查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异常糖链糖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作为肿瘤标志物在多种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旨在综述TAP在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总结TAP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异常糖链糖蛋白 早期诊断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2019-nCoV感染前后围化疗期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季发和 高金平 朴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9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2019-nCoV感染前后的恶性肿瘤患者62例,记录2019-nCoV感染前每周期化疗前后、感染康复后每周期化疗前后以及第4周...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9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2019-nCoV感染前后的恶性肿瘤患者62例,记录2019-nCoV感染前每周期化疗前后、感染康复后每周期化疗前后以及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1个月的血常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第1周期化疗前比较,化疗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升高,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与第2周期化疗前比较,化疗后NEU、NLR升高,而LYM和PLT下降(P<0.05)。2019-nCoV感染康复后,第3、4周期化疗前后NEU、LYM、NLR、PL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nCoV感染康复后重启化疗前及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1个月NLR明显升高,而LYM和PLT则仍低于化疗前(P<0.05)。第1周期化疗前和第2周期化疗后比较,D-二聚体水平升高(P<0.05)。感染2019-nCoV康复后,第3周期化疗前和第4周期化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2019-nCoV康复后重启化疗前及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1个月PT、INR、APTT、FIB和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于高凝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感染2019-nCoV康复后,化疗不会对凝血功能造成显著影响,在有效控制肿瘤恶性发展的同时不会造成血栓形成风险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2019冠状病毒 化学治疗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消化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宋树玺 徐龙 +2 位作者 刘军灵 李静玉 郑振东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9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消化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该院92例消化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使用5-...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消化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该院92例消化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使用5-氟尿嘧啶治疗)和观察组(46例,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持续腹腔灌注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相比对照组更高[71.74%(33/46)vs.39.13%(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血细胞毒性发生率为8.70%(4/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1%(15/46);观察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96%(17/46)vs.71.74%(33/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恶性腹腔积液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及疾病预后,安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恶性腹腔积液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复方苦参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对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与潜在机制
4
作者 夏睿阳 杜成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864-871,共8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上市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应答或产生耐药,因此如何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迫在眉睫。运动可以降低患癌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甚至增强肿瘤治疗的疗效,但是运动时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上市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应答或产生耐药,因此如何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迫在眉睫。运动可以降低患癌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甚至增强肿瘤治疗的疗效,但是运动时免疫变化的机制十分复杂,因此运动如何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仍不确定。目前,已经有研究对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荷瘤小鼠或肿瘤患者进行运动干预,并探究其抗肿瘤免疫系统以及肿瘤微环境变化的潜在机制,这些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可能改善肿瘤患者的抗肿瘤免疫系统和肿瘤微环境。运动旨在诱导免疫细胞动员和再分布、免疫刺激肌因子的释放、免疫细胞代谢的改变以及改善免疫衰老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热肿瘤”具有抗肿瘤潜力的免疫细胞的肿瘤微环境,其可能提高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应答率,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增强冷肿瘤(缺乏效应免疫细胞的肿瘤微环境)患者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运动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浸润、髓源性抑制细胞耗竭、抗肿瘤肌因子分泌和肿瘤脉管系统正常化促使热肿瘤的产生或重新编程冷肿瘤,然而关于这方面的临床研究还需进一步推进。本综述旨在对运动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发展以及潜在机制方面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运动 肿瘤 肿瘤微环境 抗肿瘤免疫 免疫治疗 免疫细胞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基材及涂层组合对抗核辐射效果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郭放 姜明泽 +1 位作者 赵东 郑振东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5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评估不同金属基材与涂层组合对抗核辐射的效果,探讨无铅和少铅陶瓷涂层在核辐射防护中的应用潜力,为开发环保高效的核辐射防护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铝、铜、不锈钢和钛四种金属基材配合少铅、无铅、复合和纳米陶瓷涂层,使用... 目的评估不同金属基材与涂层组合对抗核辐射的效果,探讨无铅和少铅陶瓷涂层在核辐射防护中的应用潜力,为开发环保高效的核辐射防护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铝、铜、不锈钢和钛四种金属基材配合少铅、无铅、复合和纳米陶瓷涂层,使用喷涂法制备样品,并在80 kV、120 kV、160 kV X射线和137Csγ射线条件下分别测量不同材料的透射剂量率(I)和光子衰减率(μ),计算铅当量以评估屏蔽效果,并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在80 kV X射线条件下,在大多数样品中I与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铅当量与μ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性。在120 kV X射线条件下,无铅陶瓷涂层样品B2和C2的I均较低,分别为520μSv/h和510μSv/h,而两者μ均较高,分别为0.70 mm^(-1)和0.72 mm^(-1),表明无铅陶瓷涂层样品的屏蔽性能较强,而少铅陶瓷涂层样品D1的I最高,达到710μSv/h,μ为0.35 mm^(-1),铅当量为0.23 mmPb,提示较差的衰减效果。在160 kV X射线条件下,所有样品的I普遍较高,相关系数集中在0.60到0.79之间,说明所有样品表现出较高的I和μ,且μ的增加直接影响I的增加。在137Csγ射线条件下,与X射线相比γ射线的I普遍较低,而μ普遍较高。无铅陶瓷涂层样品B2在137Csγ射线条件下的I为500μSv/h,μ为0.76 mm^(-1),铅当量为0.50 mmPb,表明其对γ射线有较强的衰减作用。相比之下,少铅陶瓷涂层样品D1的I为690μSv/h,μ为0.40 mm^(-1),铅当量为0.26 mmPb,显示对γ射线的透过性较好且衰减效果较弱。结论无铅陶瓷涂层在实验条件下表现出优越的辐射防护能力,尤其对高能X射线和γ射线的屏蔽效果优于传统少铅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辐射涂层 金属基材 陶瓷材料 核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观到宏观漫谈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杜成 金山琇 谢晓冬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75-584,共10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新方式,是通过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而达到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消灭的目的。2018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获得诺贝尔奖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成为更加热门的话题。与化疗相比,免疫治疗的细胞毒性低,在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新方式,是通过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而达到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消灭的目的。2018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获得诺贝尔奖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成为更加热门的话题。与化疗相比,免疫治疗的细胞毒性低,在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所以应用免疫治疗也更安全,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学者对其疗效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微观到宏观,结合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结果,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恶液质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超云 杜成 +3 位作者 关欣 杜晓薇 徐竹轩 郑振东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382-385,共4页
当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时候,肿瘤恶液质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临床症状表现为肌肉、骨骼量减少,或存在脂肪含量降低、食欲下降、人体代谢失调,进而导致器官功能缺失。研究发现约五分之一的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恶液质导致死亡,肿... 当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时候,肿瘤恶液质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临床症状表现为肌肉、骨骼量减少,或存在脂肪含量降低、食欲下降、人体代谢失调,进而导致器官功能缺失。研究发现约五分之一的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恶液质导致死亡,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本、生活质量下降、减少生存时间。肿瘤恶液质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包括在肿瘤组织的长期刺激下引发的不可逆转性慢性炎症;炎症反应后影响人体代谢平衡;炎性因子抑制中枢神经有益物质的分泌,减少人体食欲信号等。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原理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认识。针对其发病机制治疗肿瘤恶液质需要多种渠道共同作用,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以及药物联用等。本文将从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欲刺激类药物(孕激素、胃饥饿素)、抗炎类(非甾体抗炎药、沙利度胺、ω-3脂肪酸)、蛋白降解抑制类、代谢调节类(雄激素受体调节剂、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并针对目前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肿瘤恶液质 食欲刺激 代谢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纳非尼片联合抗PD-1单抗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古善智 黄满平 +5 位作者 谭玉林 胡鸿涛 朱旭 郑桐森 郑振东 袁牧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609-614,共6页
目的探讨多纳非尼联合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方法这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的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4605185)纳入2021年1月至2022... 目的探讨多纳非尼联合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方法这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的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4605185)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HCC患者,接受多纳非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和TACE。主要研究终点为多纳非尼的最佳Ⅱ期推荐剂量(RP2D),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耐受性,基于改良RECIST(m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本研究分为剂量递增组和剂量扩展组,剂量递增组得到RP2D后,后续纳入的患者进入剂量扩展组。结果共纳入31例受试者,剂量递增阶段12例,剂量扩展阶段19例。多纳非尼的RP2D为100mg每天2次,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31例受试者均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14例受试者发生3级TRAE,无4级或5级TRAE发生。主要TRAE包括肝功能异常、腹痛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最高的3级TRAE为肝功能异常和血压升高。随访截止于2022年10月,全部受试者中位随访194天,中位TACE治疗2次。共27例合格受试者,获CR 5例、PR 15例、SD 4例、PD 3例;客观缓解率为74.1%,疾病控制率为88.9%。全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2.2%,1年生存率为96.3%,中位PFS和中位OS未达到。结论TACE联合多纳非尼和特瑞普利单抗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HCC患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客观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多纳非尼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安全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癌平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真实世界临床应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葛亚楠 刘兆喆 +2 位作者 张冠中 李秋华 郑振东 《肿瘤药学》 CAS 2021年第2期207-210,228,共5页
目的探析真实世界消癌平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特征,为其临床合理、规范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提取医院临床应用消癌平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的768例患者信息作为观察组,以820例未使用消癌... 目的探析真实世界消癌平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特征,为其临床合理、规范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提取医院临床应用消癌平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的768例患者信息作为观察组,以820例未使用消癌平注射液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群的基本特征、诊断特征、用药剂量、住院费用及联合用药特征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年龄分段主要集中在41~60岁,主要为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院病情以一般居多;大部分患者住院费别为医保支付,住院费用最常见的区间为10 000~20 000元;疾病诊断分布主要包括结直肠癌、其他恶性肿瘤、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恶性腹腔积液、贫血、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消癌平注射液单次用药剂量为20~100 mL,以40~60 mL为主,用药疗程多为4~7天;主要联合用药品类包括帕洛诺司琼注射液、奥沙利铂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亚叶酸钙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托烷司琼注射液、泮托拉唑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等,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5-HT3受体拮抗剂、保肝药物等;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人群特征符合疾病的一般规律,其真实世界用药剂量、疗程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相关要求,用药人群特征符合品种定位及结直肠癌疾病规律,联合用药类型较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癌平注射液 结直肠癌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营养补充剂对胃癌患者辅助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化疗相关毒副反应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关欣 杜成 郑振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2439-2442,共4页
目的:探讨服用口服营养补充剂对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化疗相关毒副反应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胃癌术后首次接受辅助化疗的59名患者,其中28名患者... 目的:探讨服用口服营养补充剂对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化疗相关毒副反应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胃癌术后首次接受辅助化疗的59名患者,其中28名患者自入院起即接受常规营养教育和口服肠内营养补充(ONS)且持续至化疗4周期以上作为ONS组,31名患者仅接受常规营养饮食教育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及4周期化疗后的营养状况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前一般情况、PG-SGA评分、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4周期化疗后,ONS组患者PG-SGA评分(12.61±1.93)低于对照组(14.84±2.21)(P<0.05);ONS组患者体重指数BMI(22.32±3.06)kg/m2高于对照组患者(20.49±2.91)kg/m2(P<0.05);ONS组患者血清白蛋白(35.36±3.89)g/L高于对照组(31.32±3.03)g/L(P<0.05);ONS组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营养补充剂可以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期间的营养不良状态,降低化疗毒副反应严重程度,增加化疗毒副反应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辅助化疗 口服营养补充 营养评估 化疗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金平 朴瑛 +1 位作者 陈娟 郑振东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300-306,共7页
目的探究4种PD-1/PD-L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合应用PD-1/PD-L1抑制剂与贝伐珠单抗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验指标、影像学检查、疗效及不良反应(至患者随访截... 目的探究4种PD-1/PD-L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合应用PD-1/PD-L1抑制剂与贝伐珠单抗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验指标、影像学检查、疗效及不良反应(至患者随访截止或失访或死亡)。使用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临床疗效,Kaplan-Meier方法绘制总生存期(OS)生存曲线,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结果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我科收治的37例联合应用PD-1/PD-L1抑制剂与贝伐珠单抗患者,其中进口PD-1/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14例,三种国产PD-1/PD-L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9例,特瑞普利单抗+贝伐珠单抗7例,卡瑞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7例。阿替利珠单抗组客观缓解率(ORR)为35.7%,疾病控制率(DCR)为71.4%;信迪利单抗组ORR为22.2%,DCR为66.7%;特瑞普利单抗组ORR为28.6%,DCR为71.4%;卡瑞利珠单抗组ORR为28.6%,DCR为57.1%。三组国产PD-1单抗组中位OS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略短于阿替利珠单抗组,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中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所导致的死亡病例。结论PD-1/PD-L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PD-L1抑制剂 贝伐珠单抗 晚期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双膦酸盐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辛天星 郑凯文 +1 位作者 刘兆喆 代晓宁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0期907-910,共4页
目的研究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双膦酸盐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入院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伴发骨转移患者8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GP... 目的研究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双膦酸盐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入院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伴发骨转移患者8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GP方案联合双膦酸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程度(VRS)分级、记忆症状评估简表(MSAS-SF)评分、疼痛缓解评价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VR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SAS-SF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心理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双膦酸盐,可有效缓解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导致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化疗 双膦酸盐 非小细胞肺癌 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血片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术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屈淑贤 刘永明 +3 位作者 邱佳宁 祁馨卉 张译丹 郑振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生血片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5月至2017年05月在我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8例胃癌术后化疗期间发生贫血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 目的:探讨生血片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5月至2017年05月在我院肿瘤科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8例胃癌术后化疗期间发生贫血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口服生血片治疗,两组均同期补充多糖铁复合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外周血红细胞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 18%)明显优于对照组(70. 59%)(P <0. 05)。观察组乏力、头晕及活动后心悸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血小板(platelet,PLT)均较治疗前改善(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的幅度更为明显(P <0. 05)。两组服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观察组的Karnofsky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生血片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生血片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化疗相关性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rhG-CSF预防结肠癌双周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译丹 邱佳宁 +4 位作者 杜成 屈淑贤 刘玉辉 郑振东 谢晓冬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440-443,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 G-CSF)预防结肠癌双周剂量密集方案(FOLFOX6)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 G-CSF)预防结肠癌双周剂量密集方案(FOLFOX6)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间52例接受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的结肠癌患者,治疗组20例化疗后24小时皮下注射6 mg PEG-rh G-CSF,对照组32例化疗后未使PEG-rh G-CSF,患者出院后根据验血结果由经治医师决定是否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主要观察患者再次应用rh G-CSF的频次、患者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患者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因粒细胞减少而进行减量或延迟治疗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C-30量表)。结果:治疗组患者无需再次注射rh G-CSF,而对照组患者26例需加用rh G-CSF,并且对照组8例发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粒缺性发热、4例和7例分别因粒细胞减少而减量和延迟治疗。治疗组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和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PEG-rh G-CSF可有效预防结肠癌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减少因上述不良反应而延迟化疗的发生,化疗间歇期患者无需再次应用rh G-CSF治疗,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EG-rhG-CSF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剂量密集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同时发生多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怡诺 丁震宇 +1 位作者 赵庆春 谢丹妮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为晚期肺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同时发生多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患者的药学分析和监护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解救治疗后出现多种irAEs的诊疗过程,... 目的为晚期肺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同时发生多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患者的药学分析和监护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解救治疗后出现多种irAEs的诊疗过程,从irAEs的发生、判定和处理等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及监护。结果本例患者应用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同时发生免疫相关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肝损伤不良反应,通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治疗,各项指标持续呈下降趋势,各器官损伤均有明显改善。在激素减量过程中,部分指标回升,调整激素用量后,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各项毒性反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既往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发生的不良反应多为1~2种,而多种不良反应同时发生的事件比较少见,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及药学监护,了解特瑞普利单抗引起的irAEs的特征,结合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药学监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细胞激酶在肝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肝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渤娜 高霄丽 +1 位作者 高营 郑振东 《中国医药》 2022年第5期696-700,共5页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激酶(HCK)在肝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肝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15—2019年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和既往体健的80例肝外伤破裂患者,收集其手术切除后的液氮冻存组织标本。...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激酶(HCK)在肝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肝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15—2019年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和既往体健的80例肝外伤破裂患者,收集其手术切除后的液氮冻存组织标本。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培养传代后分为3组,空载体组转染HCK阴性对照质粒,HCK过表达组转染HCK过表达的质粒,HCK+LY2109761组转染采用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109761处理的HCK过表达质粒。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K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CK蛋白和TGF-β_(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TGF-β_(1)水平,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du实验观察细胞Edu阳性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肝癌组织中HC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组织[(2.48±0.42)比(1.00±0.08)、(0.68±0.14)比(0.37±0.09)],HCK过表达组HCK mRNA表达水平高于空载体组[(2.26±0.31)比(0.96±0.05)](均P<0.05)。HCK过表达组TGF-β_(1)水平和TGF-β_(1)、磷酸化母亲信号蛋白同源物通路2蛋白水平均高于空载体组(均P<0.05)。培养72、96、120 h后,HCK过表达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空载体组,而HCK+LY2109761组均低于HCK过表达组(均P<0.05)。HCK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低于空载体组,Edu阳性率高于空载体组,细胞侵袭数多于空载体组(均P<0.05);HCK+LY2109761组细胞凋亡率高于HCK过表达组[(9.65±0.15)%比(1.96±0.08)%],Edu阳性率低于HCK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数少于HCK过表达组[(44±6)%比(67±7)%、(120±10)个比(276±17)个](均P<0.05)。结论HCK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HCK可能通过激活TGF-β_(1)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造血细胞激酶 增殖 侵袭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25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季发和 朴瑛 +1 位作者 谢晓冬 郑振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362-436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的病例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纳入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6个月。初诊时是否伴有血液学症状、病理类型、治疗方式以及接...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的病例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纳入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6个月。初诊时是否伴有血液学症状、病理类型、治疗方式以及接受治疗时间对患者生存有显著差异。治疗方式、家庭支持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是临床少见的疾病,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加强社会家庭的支持强度可能会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灶不明癌 骨髓转移癌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清共用法”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策略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盛天骄 谭林深 +2 位作者 巩阳 王长洪 柳越冬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799-803,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结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中医病机,研究应用“温清共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辨证思路及方药的应用,为进一步探讨中药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3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单项症... 目的:分析总结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中医病机,研究应用“温清共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辨证思路及方药的应用,为进一步探讨中药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3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单项症状、中医症状积分、部分Mayo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单项症状中以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临床控制率最高,分别达到91.7%和77.8%,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均为有效及以上,部分Mayo评分显示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幅度为70.3%(P<0.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的UC患儿病机不同,低龄患儿以肾元不足、脾虚气弱、热毒内蕴为主,青少年患儿以脾肾阳虚、湿热瘀阻为主。“温清共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疗效显著,低龄患儿以温清共用、益气解毒消积为主,而青少年患儿以温清共用、解毒活血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清共用法 儿童 溃疡性结肠炎
原文传递
癌症相关性疲乏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69
19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6 位作者 王杰军 罗素霞 张力 刘勇 林丽珠 刘波 郑振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0-189,共10页
癌症相关性疲乏(CRF)是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患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导致抗癌治疗中断,影响治疗效果。国际上已有CRF指南共识指导临床实践,而我国肿瘤医师对于CRF存在认识不足、诊断率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中国... 癌症相关性疲乏(CRF)是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患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导致抗癌治疗中断,影响治疗效果。国际上已有CRF指南共识指导临床实践,而我国肿瘤医师对于CRF存在认识不足、诊断率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整合现有的诊疗指南及临床研究,从CRF的定义与诊断、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筛查和评估、干预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癌症相关性疲乏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相关性疲乏 癌症 支持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尪五味子乙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内质网应激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被引量:4
20
作者 葛亚楠 陈建军 +1 位作者 吴腾飞 郑振东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 B)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Sch B对BGC-823细胞的抑制作用。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ch B组、SC-79(Akt激活剂)组和Sch B+SC-79组,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 B)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Sch B对BGC-823细胞的抑制作用。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ch B组、SC-79(Akt激活剂)组和Sch B+SC-79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EBP同源蛋白(CHOP)、胰腺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α(EIF-2α)、p-PERK、p-EIF-2α和转录激活因子4(ATF4)、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pAkt蛋白表达。结果Sch B干预后可显著降低BGC-823胃癌细胞存活率,促进细胞凋亡,上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促进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p-PERK、p-EIF-2α、ATF4表达,抑制p-PI3K和p-Akt表达;给予Akt激活剂SC-79和Sch B后,SC-79对Sch B引起的BGC-823胃癌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应激水平增强具有回复作用。结论Sch B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引发内质网应激促进BGC-823胃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五味子乙素 凋亡 内质网应激 PI3K/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