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内固定三维重建:个性化方案修复髋臼骨折 被引量:6
1
作者 郭晓泽 章莹 +2 位作者 夏远军 黄显华 余杰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8期7838-7843,共6页
背景: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髋臼具有位置较深、外形不规则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等解剖学特点。髋臼骨折的治疗目的就是要精确恢复髋臼关节面的解剖对位,最大程度的保存髋关节功能。数字化技术对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目的... 背景: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髋臼具有位置较深、外形不规则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等解剖学特点。髋臼骨折的治疗目的就是要精确恢复髋臼关节面的解剖对位,最大程度的保存髋关节功能。数字化技术对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内固定修复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创伤骨科收治50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5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术前计划,并根据术前计划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25例未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结论:试验组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对照组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试验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试验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前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髋臼骨折模型三维重建,模拟骨折复位,制定个体化方案,依据个体化方案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髋臼骨折 数字化技术 内固定 切开复位 三维重建 手术入路 个体化方案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凭跃 尹庆水 +4 位作者 黄华扬 李鉴轶 沈洪园 王泽锦 王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0期9480-9484,共5页
背景: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关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规律。目的: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 背景: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关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规律。目的: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体内稳定性研究。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的8例患者,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0°,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并对比两侧。结果与结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0°、15°和30°,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而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稳定性测试 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 外侧副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静态加载体的稳定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凭跃 尹庆水 +4 位作者 黄华扬 李鉴轶 沈洪园 王泽锦 王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13-617,共5页
背景:由于膝关节的体外标本无法模拟膝关节的真实运动,而体内的运动测试又无法获得骨结构的运动信息,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膝关节稳定性数据,也就无法对膝关节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目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2D/3... 背景:由于膝关节的体外标本无法模拟膝关节的真实运动,而体内的运动测试又无法获得骨结构的运动信息,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膝关节稳定性数据,也就无法对膝关节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目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2D/3D图像配准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6个自由度变化进行静态加载体内稳定性测试。方法:8例患者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膝关节在屈曲0°,30°,60°和90°时分别进行134N前加载。采集各角度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3DCT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获得膝关节6个自由度数据。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胫骨前移均明显增加,在完全伸直(0°)时胫骨前移最小,胫骨前移在30°时达到最大;胫骨前移在60°和90°时逐渐减小,各角度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胫骨内旋、内移均较健侧增加(P=0.000)。提示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对膝关节静态加载的体内稳定性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前移、内旋和内移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 三维重建 2D/3D图像配准 稳定性测试 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盆精确模型及个性化假体植入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涛 张余 +3 位作者 徐亮 尹庆水 黄华扬 王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2期9869-9872,共4页
背景:骨盆Ⅱ区肿瘤因其解剖结构复杂,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个体化手术切除范围设计和植入假体制造可能使临床骨盆骨折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盆Ⅱ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肿瘤患者应用CT数... 背景:骨盆Ⅱ区肿瘤因其解剖结构复杂,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个体化手术切除范围设计和植入假体制造可能使临床骨盆骨折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盆Ⅱ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肿瘤患者应用CT数据及快速成型技术,模拟骨盆Ⅱ区肿瘤切除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确定截骨面,模拟修复重建,制造病变骨盆精确模型和个体化假体后,进行手术治疗。结果与结论:手术中病变切除彻底,假体安装顺利,修复精确度高。术后2例患者复发,1例术后2年时出现螺钉松动。参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标准,肢体功能评分良好。说明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参与骨盆Ⅱ区肿瘤的模拟切除重建,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精确的假体重建,临床效果优良,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Ⅱ区 骨肿瘤 计算机辅助技术 个性化 半骨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源与骨髓源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病变的安全性比较(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怀 陈辉强 +3 位作者 庞妍 古菁 虞容豪 肖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9期9155-9159,共5页
背景:对于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病变的脐带源干细胞和骨髓源干细胞的安全性,尚无较为全面研究。目的:比较脐带源和骨髓源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病变的安全性。方法:将214例神经系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通过局部、静脉、脑脊液... 背景:对于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病变的脐带源干细胞和骨髓源干细胞的安全性,尚无较为全面研究。目的:比较脐带源和骨髓源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病变的安全性。方法:将214例神经系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通过局部、静脉、脑脊液循环途径,移植脐带源干细胞或骨髓源干细胞。每例患者植入干细胞(5~12)×108个。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IgA、IgM,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和红细胞均出现异常,高于正常值,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潘台实验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脐带源和骨髓源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病变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山 黄晓梅 +1 位作者 芮钢 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0-335,共6页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外降解性能。方法: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左旋-聚乳酸分别以3∶1和4∶1的质量比混合,制...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外降解性能。方法: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左旋-聚乳酸分别以3∶1和4∶1的质量比混合,制备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试件。将两种数字化人工骨支架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及左旋-聚乳酸分别置于初始p H值为7.4的50 m L模拟体液中,在37℃恒温箱中降解16周,动态观察溶液p H值、钙及磷离子浓度,以及材料降解率、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降解16周时,两种数字化人工骨组的p H值维持在7.34-7.36,高于左旋-聚乳酸组(P<0.01),低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两种数字化人工骨组的钙离子浓度高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磷离子浓度低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两种数字化人工骨组的降解率低于珊瑚羟基磷灰石组(P<0.01),高于左旋-聚乳酸组(P<0.01);抗压强度顺序:珊瑚羟基磷灰石组>3∶1数字化人工骨组>左旋-聚乳酸组>4∶1数字化人工骨组;两种数字化人工骨微孔结构增多,孔隙率升高,孔径增大,说明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羟基磷灰石 生物降解 环境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珊瑚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快速成形 骨组织工程 生物降解性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山 黄晓梅 +2 位作者 芮钢 尹庆水 尤元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5期3961-3965,共5页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通过实验证实其具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必需的理化性能。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性。方法:将32只白化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实验组分别采用质量...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通过实验证实其具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必需的理化性能。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性。方法:将32只白化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实验组分别采用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浸提液,阳性对照组采用体积分数为5%甲醛溶液,阴性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根据《GB-T 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最大剂量致敏试验步骤进行皮内诱导、局部诱导和激发。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24,48 h豚鼠皮肤反应按Magnusson和Kligman等级进行分级。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48 h后对皮肤进行活检,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光镜下观察。结果与结论:阴性对照组和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浸提液组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24,48 h皮肤无致敏反应,而阳性对照组在这任一时间点均有中度以上红斑。活检皮肤光镜下实验组未见皮肤水肿,皮肤棘细胞层水肿,血管周围、弥漫的真皮和表皮单核细胞浸润,见散在少量的嗜碱性细胞。说明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在致敏方面具有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珊瑚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快速成形 骨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凭跃 尹庆水 +5 位作者 夏虹 吴增辉 昌耘冰 艾福志 张余 赵卫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3381-3384,共4页
背景:C2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因固定可靠,无生理功能的丢失而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根据文献报道,单节段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差异较大,并且缺乏生物力学依据。目的:评价C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 背景:C2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因固定可靠,无生理功能的丢失而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根据文献报道,单节段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差异较大,并且缺乏生物力学依据。目的:评价C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设计、时间和地点:2004-05/08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全军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对比观察实验。材料:材料采用AO通用的钛合金颈椎椎弓根螺钉,长度18-25mm,直径3.5mm。6具新鲜C1-C4颈椎标本依次制成Ⅰ型、ⅡA型和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方法: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在非破坏方式下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进行测量,通过加载盘对标本施加2.0N·m的纯力偶矩,使标本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6种生理运动;每次测试重复3次加载/卸载循环,在第3次循环时进行运动学测量。主要观察指标:由激光扫描仪(精度0.1%)摄取在零载荷和最大载荷时的脊柱运动图像,并用相应软件系统进行图像分析,计算出标本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Ⅰ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相对稳定性在屈曲、后伸、侧弯及旋转达到了对照组的100.62%,96.91%,99.19%,97.12%(P〉0.05)。ⅡA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旋转稳定性达到了对照组的61.86%(P〈0.05)。Ⅱ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相对稳定性在屈曲、后伸、侧弯及旋转为对照组的47.84%,21.29%,65.98%,41.69%(P〈0.05)。结论:生物力学评估提示,HangmanⅠ型、ⅡA型骨折基本适合C2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置入固定后骨折可达生理性固定或稳定性较好;Ⅱ型骨折固定后稳定性较差,不适合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枢椎 椎弓根 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种皮质骨粉与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
9
作者 谭新宇 张惠碧 +2 位作者 林茂群 章莹 唐先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3期7995-7999,共5页
背景:异种骨材料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限制,主要是其较强的免疫原性,但目前对于异种骨材料的免疫原性的评价多是以临床观察,或是用组织病理观察来间接测定的,没有量化的指标,也没有行业的"金标准"。目的: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 背景:异种骨材料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限制,主要是其较强的免疫原性,但目前对于异种骨材料的免疫原性的评价多是以临床观察,或是用组织病理观察来间接测定的,没有量化的指标,也没有行业的"金标准"。目的: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骨材料共培养情况下,观察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和增殖水平的改变,为下一步的特异性免疫原性实验做准备。方法:以羟基磷灰石2g/mL为阴性对照,以植物血凝素为阳性对照,CCK-8法检测0.5,1,2g/mL实验皮质骨粉(经过脱脂、脱细胞、多方位除抗原等处理)、1g/mL消毒皮质骨骨粉等骨材料对人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CD69标记后的骨材料对淋巴细胞体外活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0.5,1,2g/mL实验皮质骨粉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与羟基磷灰石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消毒骨材料组、植物血凝素阳性对照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较羟基磷灰石组明显升高(P<0.05,0.01)。羟基磷灰石组的淋巴细胞CD69表达率很低,表明T细胞处于静息状态;0.5,1,2g/mL实验皮质骨粉组淋巴细胞CD69表达率与羟基磷灰石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消毒骨共培养的淋巴细胞其CD69表达明显上调;植物血凝素阳性对照组淋巴细胞CD69表达最为明显。提示经过处理的实验骨粉未出现对淋巴细胞刺激的免疫原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增殖 异种皮质骨 免疫原性 脱脂 脱细胞 除抗原 诱导活性修饰 CD69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