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干细胞及其与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洋 李建福 付小兵 《武警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206-208,共3页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创面修复 肉芽组织增生 多向分化潜能 创面愈合 瘢痕形成 再上皮化 皮肤组织 功能细胞 新陈代谢 功能修复 解剖修复 无限增殖 实用价值 表皮重建 特异性 附属器 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提取液促进大鼠皮肤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鲁刚 付小兵 +3 位作者 李海红 陈伟 马秀玲 孙同柱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88,F005,共3页
目的 观察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大鼠皮肤体外培养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 2 m m× 2 mm大小的新生大鼠皮肤接种到 2 4孔培养板内 ,分别加入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脂肪组织提取液 (提取液组 )或体积分数为10 %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 )的胎牛血... 目的 观察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大鼠皮肤体外培养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 2 m m× 2 mm大小的新生大鼠皮肤接种到 2 4孔培养板内 ,分别加入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脂肪组织提取液 (提取液组 )或体积分数为10 %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 )的胎牛血清 Dulbecco改良 Eagle培养基培养 6 d,测量皮肤培养后的面积。结果 两组皮肤培养后均有生长 ,脂肪组织提取液组皮肤培养后面积为 (8.4 3± 1.4 0 ) mm2 ,而 PBS组为 (4.18±1.11) mm2 ,脂肪组织提取液组皮肤培养后面积约是 PBS组的 2倍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脂肪组织提取液对皮肤生长有促进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脂肪组织提取液内含有促细胞增殖的某些生长因子和其他有利于细胞生存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提取液 大鼠 皮肤生长 组织培养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海红 周岗 +3 位作者 付小兵 屈振亮 孙同柱 顾绍峰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91,F006,共4页
目的 探索和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技术方法。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分离人皮肤外分泌汗腺 ,在外分泌汗腺生长的同时 ,成纤维细胞也在生长 ;用质量分数为 0 .2 5 %的胰酶和0 .0 2 %的乙二胺四乙酸 (EDTA)消化分离汗... 目的 探索和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技术方法。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分离人皮肤外分泌汗腺 ,在外分泌汗腺生长的同时 ,成纤维细胞也在生长 ;用质量分数为 0 .2 5 %的胰酶和0 .0 2 %的乙二胺四乙酸 (EDTA)消化分离汗腺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以 Dulbecco改良的 Eagle培养液 (DMEM)为基础培养基 ,添加胎牛血清 (体积分数 10 % )、青霉素 (10 0 k U/ L)和链霉素 (10 0 mg/ L) ,置 37℃、体积分数为 5 % CO2 、95 %空气、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素伊红染色 ,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 ,并对培养细胞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及染色体鉴定。结果 分离的成纤维细胞可在体外快速贴壁生长、增殖 ,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 ,染色体分析为 4 6条。结论 该方法所获得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可在体外稳定培养 ,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伤口愈合的机制提供了充足、可靠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组化 染色体 细胞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肠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同柱 付小兵 +5 位作者 陈伟 郑曙云 翁立新 赵京禹 黎君友 孙丹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48,F006,共4页
目的观察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造成肠缺血45 min、松夹形成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haFGF治疗组于再灌... 目的观察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造成肠缺血45 min、松夹形成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haFGF治疗组于再灌注即刻分别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和rhaFGF 4 μg.缺血-再灌注后2、6、12和24 h取血及小肠组织,分别测定D-乳酸含量,观察小肠组织学改变;用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肠道细胞凋亡率,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缺血-再灌注6 h生理盐水对照组D-乳酸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达到(0.34±0.09)mg/L,rhaFGF治疗组为(0.23±0.07)mg/L(P均<0.05).组织学检查显示,缺血-再灌注2~24 h生理盐水对照组肠道损伤严重,rhaFGF治疗组肠道损伤有所减轻.细胞凋亡检测显示,假手术组肠道细胞凋亡率很低;随着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的延长,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haFGF治疗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于缺血再灌注12 h达峰值[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凋亡率高达(62.8±1.7)%,而rhaFGF治疗组为(42.5±2.6)%]后均呈下降趋势,两者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rhaFGF能降低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血浆D-乳酸含量和肠道细胞凋亡率,提示对肠道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 对照组 细胞凋亡率 治疗组 生理盐水 肠缺血-再灌注 肠道损伤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标记技术 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转录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
5
作者 李海红 付小兵 +4 位作者 周岗 白晓东 陈伟 蔡存良 孙同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64-65,i003,共3页
目的:为标记人间充质干细胞,探讨用反转录病毒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7在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无菌条件下穿刺人髂后上嵴抽取骨髓,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分别用免疫细... 目的:为标记人间充质干细胞,探讨用反转录病毒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7在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无菌条件下穿刺人髂后上嵴抽取骨髓,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法对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以含不完整反转录病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418抗性基因的pLEGFP-C1为载体,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包装细胞PT67,收集新鲜的含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的PT67上清,加入终浓度为6mg/L的Polybrene感染人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体外原代培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24h内有少量成纤维样细胞贴壁,7d达到融合,免疫细胞化学示CD44和CD105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部分人间充质干细胞核5-溴脱氧尿嘧啶尿苷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示CD44阳性率为89.64%,CD34为0.11%。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包装细胞PT67,有少量发绿色荧光细胞,通过G418筛选和有限稀释后,筛选出单克隆的转染PT67细胞。用含不完整重组反转录病毒颗粒的PT67上清,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有少量人间充质干细胞发绿光,转染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结论:虽然人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许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但观察结果表明用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间充质干细胞,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逆转录病毒科 转染 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汗腺细胞共同培养诱导细胞表型转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海红 付小兵 +5 位作者 周岗 费沛 陈伟 白晓东 蔡存良 孙同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7期1885-1889,共5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在体外与损伤的人汗腺细胞(humansweatglandcells,hSGCs)共培养时的转化情况。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s和hSGCs,用二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SCs和hSGCs抗原表达情...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在体外与损伤的人汗腺细胞(humansweatglandcells,hSGCs)共培养时的转化情况。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和扩增hMSCs和hSGCs,用二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SCs和hSGCs抗原表达情况。用5μmol/L的5溴2脱氧尿苷(BrdU)对培养的hMSCs进行连续培养标记。待原代培养的hSGCs达70%融合后,给予47℃高温处理40min造成热损伤体外模型,37℃冷却12h,然后加入(12)×105BrdU标记的hMSCs共同培养,2周后,以抗癌胚抗原(CEA)和抗BrdU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法检测共培养的细胞。结果hMSCs和hSGCs均呈克隆样生长,hMSCs表达CD44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EA;hSGCs表达CK7、CK8、CK19、CEA。用BrdU标记hMSCs阳性率可达90%,hSGCs经高温损伤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间连接消失。共培养2周后,部分细胞同时表达CEA和BrdU,并有多核现象。细胞染色示双染细胞可达1%~5%,多核细胞且核染色不同的细胞约为0.01%~0.05%,多核细胞与其他双染细胞相比,细胞明显的宽大扁平。结论在损伤的微环境下,hMSCs可以向hSGCs转化,其机制可能是细胞分化、细胞融合甚至是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同培养 汗腺细胞 细胞表型转化 步研究 癌胚抗原(CEA) HMSCS BRDU标记 免疫细胞化学法 cells 多核细胞 mol/L 单克隆抗体 抗BrdU 培养的细胞 CD105 细胞间连接 表达情况 Cs抗原 连续培养 脱氧尿苷
原文传递
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烫伤创面愈合及周围神经纤维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3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邱建勇 段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8-199,共2页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烫伤创面愈合 神经纤维再生 周围 局部应用 深Ⅱ度烫伤 愈合模型 胶原沉积 再生规律 神经末梢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表达角蛋白的信号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白晓东 付小兵 +1 位作者 张奇 孙同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269-1273,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分化为表皮样细胞过程中,相关P38、ERK、Rho等信号机制。方法(1)采用Ficoll 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扩增大鼠骨髓MSC,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2)定向诱...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分化为表皮样细胞过程中,相关P38、ERK、Rho等信号机制。方法(1)采用Ficoll 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扩增大鼠骨髓MSC,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2)定向诱导中磷酸化P38和ERK表达: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诱导组、Rho阻断组;培养1、3、5、7d后,流式细胞检测磷酸化P38和ERK。(3)SB203580和PD98059对MSC诱导为表皮样细胞的影响:分为对照组、单纯诱导组、p38阻断组(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SB203580),ERK阻断组(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PD98059),诱导7d后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细胞角蛋白CK5/8、CK19的阳性表达率。(4)Rho阻断剂HA1077对CK5/8、CK19的影响:设正常对照组、单纯诱导组、RHO阻断组。取培养7d的细胞,流式细胞检测CK5/8、CK19表达。结果(1)大鼠骨髓MSC在体外扩增后,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2)磷酸化P38正常对照水平为0.02%。在诱导组1d(0.01%)、3d(0.01%)变化不大,诱导5d为0.04%,明显升高,7d时(0.01%)复接近诱导前水平;磷酸化ERK对照水平为4.23%,诱导后3d(0.39%)、5d(0.40%)均呈下降趋势,7d时(5.10%)恢复至诱导前水平。RHO阻断组:磷酸化P38水平在1、3、5和7d,分别为1.11%、71.19%、0.25%、6.86%,均升高;ERK磷酸化在1、3、5和7d,分别为6.17%、4.13%、3.97%和0.41%,其中7d低于对照水平。(3)SB203580和PD98059对MSC诱导为表皮样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显示诱导7d后CK5/8、CK19阳性率分别为3.01%、6.47%;p38阻断组CK5/8、CK1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5.41%,低于诱导组。ERK阻断组CK5/8、CK1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7.56%。(4)HA1077对CK5/8、CK19的影响:单纯诱导组CK5/8阳性率为1.81%,CK19为10.19%;加入HA1077后,CK5/8为21.65%,CK19为39.41%,升高显著。结论P38途径在促进MSC分化为表皮样细胞过程中可能起积极作用,上游信号Rho阻断后可能增加P38途径途径激活,一定程度上促进MSC分化为表皮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表皮 信号传递
原文传递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近况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虎仙 贾赤宇 +2 位作者 付小兵 谢晓繁 雷永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7期1941-1943,共3页
关键词 成体干细胞 cells) 干细胞可塑性 细胞再生治疗 胚胎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自我更新 分化潜能 组织缺损 其他疾病 未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